景点 | 简介 |
---|---|
濮公山 | 濮公山为大别山最北端的余脉,距息县城南4公里,淮河南岸。淮河在这里趋山势而三曲三折,呈反“U”字型。山映长淮,每有光耀,亦名浮光山。如自开封南下延循800里黄淮平原始见此山,故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经过此山时,感其突兀殊奇,与周边环境迥异,挥毫写下了“东南第一峰”的墨宝传于后世。濮公山盛产珉玉,历史记载,用此玉做成棋子曾上贡朝廷而名传天下。 濮公山自东向西,东接黑山至主峰延西下有一冯洼村,折而往南接草帽山,呈不规则之弧形,断断续续,起起伏伏绵延约20华里。隔淮水与北岸青龙山相望,三山相峙成犄角之势,渐成虎踞龙盘霸悍之气。泱泱息壤之厚土,光华耀日;莽莽濮山之重峦,云霭擎天。古人赞曰:息国乃人才荟萃之地,钟灵育华夏之奇秀;濮山亦修真养性之所,物华聚人间之瑰宝。 昔日濮山,古树高藤,松翼排空。远望莽莽苍苍,雾生紫岚;近听鸟语虫啾,溪水潺潺。进得山来,小径绿苔,三涧六谷,攀山有崖,瀑悬银河,飞珠溅玉。野狐狼虫出没,果狸树獾攀藤;幽兰谷底生香,银杏挺然干霄。临溪听泉,似龙吟于天外;近谷迎风,疑虎啸于松荫。此时你一定会感悟到,山何为大,水何为深?一方巨石不语,却有沉郁苍古之美。峨眉之秀,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尽皆眼前。沟壑溪流,迂回曲析,虽无大河之汹涌,却汤汤淌淌,日喧夜嚣,水生烟,烟含山,春来润万物,飞上林梢作夏雨,飘向秋叶又成红,这一切又让濮山有了生命的灵动。九泉九溪九条龙,三瀑三潭三牙月。当你径行濮山之巅,得夹道时松,承盛树结荫。远眺长淮,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此乐何极也!一声“笃笃”的木鱼声从斑驳的黄墙和着那在翘起庙檐下的风铃声传出来的时候,你会突然想起,噢,三月三的庙会又到了。 濮公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当时七州八十余县的豫皖老百姓的朝山圣地。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借踏青之时,九九重阳节登高之日,男女老少纷纷登山游览。近一次“牛衣古柳卖黄瓜”的乡情,听一声“萧萧暮雨子规啼”的鸟鸣,浸一身“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清新。登斯顶也,观朝阳云海,睹濮山夕照,野炊篝火,渔舟唱晚,此情何怡哉! 千百年来,濮公山庙会以农历三月三最具规模。中国三月三传统庙会,是为了庆祝以道家尊崇的王母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民间活动。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举办盛大的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人间各地道教圣地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要举行庆祝活动,以示人天同乐,人神共享。明以前,濮山以纪念濮公道人逝世祭日为庙会,也是农历三月三。明朝时,神道盛行,始改濮公纪念日为三月三庙会,改濮公庙为道家尊崇的真武祖师庙。逢会之日,周口、陈州、颍州、汝州、蔡州、光州、濮州等方圆千八百里的朝山者涌向濮公山。据史料记载,日最多达十余万人次。不管是信仰佛教的、道教的、儒教的,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势如潮涌,齐集息州古城。直到今天逢会的时候,仍然是大路小路,比肩接踵,如铺如织,人们沿着数条蜿蜒崎岖的山径小路开始缓慢地移动,大路边,小路旁有小贩叫卖瓜果饮料之类,也有兜售香蜡纸炮的。各种玉器古玩,-的佩带品及小儿的长命锁、大人的平安绶带,可谓五彩缤纷,一派喜庆热闹的图景。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濮公山上一座庙,小庙虽小比山高,一捧神泉去百病,濮公千年惠今朝。 濮公山,系大别山的余脉,面积4平方公里,最高海拨149.3米,地处河南省息县城南4公里处的淮河南岸,淮水环抱,云蒸霞蔚,青山倒映,浮光耀金,亦名浮光山,浮弋山。相传唐朝时,有一名叫濮濮的道人隐居此山,采药炼丹,悬壶济世,其德行为万民所景仰,后人为了纪念他,遂将此山改名为濮公山。公元1080年农历正月,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途径河南息县,曾游览于此。《河南通志》载:“苏东坡所谓东南第一峰也。”明代立碑誉为“东南第一峰”。千百年来,农历三月三濮公山庙会颇具规模,方圆数百里的人们都赶来许愿还愿,届时山上山下川流不息,熙熙攘攘。明人夏赉有诗赞云:“濮山回折枕淮流,叠叠晴峦翠色浮,疑是芙蓉初削去,淋漓元气未曾收。” |
息县谯楼 | 清嘉庆《息县志》载,谯楼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为息州州同乌公(名佚)所建,后为战火所毁。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经知县王用宾重建,后经清嘉庆知县侯邦镇予以修萁。嗣后谯楼年久失修,已近颓塌,残存拱门。1984年,县人民政府仿古修建,所修复的谯楼高9米,面积414.5平方米。楼体为双重檐,砖木、混凝土结构,顶部为碧瓦雕甍,基部为砖石结构,中间拱门乃古州衙之大门。全楼三楹,回廊四面,丹栋青椽,琉瓦镶嵌,檐牙高翘,风铃悬挂,殿脊走兽,鹰喙啄天,前装花门掩映,后壁菱窗透空。1985年4月11日,谯楼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县人民政府再次修膳谯楼,拓宽增高了拱门,时任县委书记为常法武。 |
古息城遗址 | 古息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息城遗址,周代息国故城。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核准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信阳市息县谯楼街道办事处徐庄社区,居住李岗、张庄、姜庄和王庄4个自然村,村民密集。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846米,南北420米,城墙大部分已平毁,但夯土墙基仍依稀可辨,城墙基础宽10-30米,周长2532米。遗址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
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 | 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息县东南部,主要包括息县境内的淮河段、淮河故道及其周边一些缓冲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自西向东倾斜,南边缘高,中部多湖泊,地势比较低洼。湿地公园内有湖泊7个,河港6条。 |
秦楼遗址 | 秦楼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楼遗址 新石器时代 息县 秦楼遗址位于息县城西北15公里,孙庙乡周围孜村秦楼庄西南200米处的一高台地上,秦楼遗址高出地面3米左右,西南部紧靠清水河道,因受水流的不断冲刷,部分崩塌,现存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遗址表面有很多陶片,分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蛋壳黑陶三种。从遗址采集的标本有陶片和石器。陶片的器形有:鼎、罐、碗、壶、纺轮等,主要纹饰有刻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石器有石斧和石棒。从河边的断面上可以看出有灰坑、窑址等。文化层厚0.8-2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省博物馆曾派人到此做过考察,经考察分析属河南龙山文化,认为该遗址为研究息县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一九六三年六月一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赖国故城遗址 | 赖国故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赖国故城 周 息县 赖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息县包信镇闾河桥东南1公里处,傅庄村境内。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封赖国此地,公元前538年被楚所灭。 有关人士在对当地古赖地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了大量分析的基础上,证实了息县包信镇乃赖国故地。叔颖受封立国,封于赖地即今息县包信镇,史称"赖国"从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538年、立国584年,传位14代。后被楚灵王所灭,迁于鄢地,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这即是赖国起源。遗留在当地的臣民为避楚害,改姓傅和罗。今息县包信镇东南两公里的闾河之滨,有一座古城址,即是周代赖国故城。这一带还有不少关于古赖国的传说。在包信镇西傅后楼庄前200米处,还有古赖国君王叔颖陵墓,并被当地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西北800米处的间河南岸边,有蛤蜊山遗址。据民间传说叔颖为妻子拜月而挖拜月池及拜月用蛤蜊堆积成为"蛤蜊山"遗址,还有赖国九烈女墓。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统诸侯伐赖,不甘受辱的九位赖国女子,环抱投入江湖中溺水而死,为避楚之害已改名更姓未被掳走的赖国故地臣民,被九烈女的刚烈之举感动,将九烈,女子的尸体捞出合葬一处,故称"赖国九烈女墓"。古墓现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高2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