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卓望山森林公园 | 卓望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卓望山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城南部新车站旁,与县行政中心遥相呼应,海拔158米,立其上,观县城犹如孔雀开屏。宜水、黄水交会于峰下,似白练飘逸东去。山、水、城相辉映,天、地、人相融合,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当称宜黄绝景。 卓望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4000亩,分三期建设,一期为卓望塔建设,预计总投资600万元;二期为二黄阁、山门、游步道、广场、停车场、金水桥等项目. |
谭纶墓 | 谭纶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纶墓位于宜黄县二都乡帘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七年,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神道、牌坊、墓堆,祭台踞坡地上。墓址原貌损毁严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毁弃,后经当地政府筹资修建,谭纶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复,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为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组成谭纶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祭道:南端入口处是一对石狮守护的双层歇顶的门楼,砖石镶嵌的祭道约300米长。门楼正额挂有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门楼内设亨堂,亨堂里摆放谭纶塑像。 神道:约100米长,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中间牌坊比两边的更高更大些。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层石板台阶。第一层设石虎一对,意示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寓为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两尊武将,高2米多,披铠甲,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两个文官,一手捧着朝简,一手扶着玉带,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辅佐皇上。按当时明朝惯制,神道只能设石人二,谭纶墓却设有石人四,可见皇帝对谭纶的恩宠。 墓体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成三层,每层高1.2米,有红石阶梯至墓顶。墓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圆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刻着“奉天诰命”御制碑。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上层为一球形,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被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墓”。 值得一提的是,谭纶墓所有石雕、石刻工艺精湛。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雕工精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新出土的“神道碑”字小且多,是当时石刻工艺上的一大奇迹。此碑青石质,高87厘米,宽54厘米,厚3厘米。碑文为直书正楷阴刻,共33行,每行62个字,全文总计2046个字,内容叙述了谭纶生平事迹和去世后朝廷对他的哀悼,是一块于文于工都有益于后人研究的宝贵史料。 谭纶 (1520~1577) 谭纶(1520——1577),明朝江西宜黄人,字子理。自幼饱览诗书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进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不久补兵部郎中。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三十六年…… 详细++ 谭纶 (1520~1577) 谭纶(1520——1577),明朝江西宜黄人,字子理。自幼饱览诗书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进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不久补兵部郎中。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三十六年…… 详细++ |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出宜黄县城往南走300米处,有一松柏簇拥,四季叠翠的小山冈,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巍巍耸立在山冈上。碑塔正面8个正楷鎏金大字赫然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该县是红色苏区,192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宜黄潭坊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宜黄留下了辉煌的足迹。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该县是反“围剿”的主战区,先后在黄陂的蛟湖、霍源和东陂的黄柏岭、草鞋冈消灭了国民党52师、59师和11师,活捉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史称“黄陂大捷”“东陂大捷”,从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各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人数共达5000余人,其中英名记录在册的有3280人。为纪念革命英烈,宜黄县委、县政府于1964年10月建成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此碑塔基长44米,宽24米,山下入口处建有长10.5米、高5米的钢筋混凝土牌坊。进门铺有宽4.2米的四层百级水泥石阶通道,两旁植有整齐的柏树,尽头处便是纪念碑。塔座正北碑文记叙了宜黄人民自1926年--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实,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传统。全文约720字,隶书阴刻。南面碑文为中国共产党宜黄县委员会所题“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发扬更大光荣!”东面为宜黄县人民委员会所题“继承先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西面为宜黄县人民武装部所题“坚决保卫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 |
曹山寺 | 曹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曹山宝积寺简称曹山寺,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是中国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的名刹古寺。它坐落在宜黄城西12.5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占地52亩,山林400多亩。 曹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的山就像一朵朵的莲花瓣,曹山寺便坐落在莲花瓣当中,犹如一颗莲心。正对着寺庙的山叫供养山,它的形状就像一碗盛满的斋饭,供奉着菩萨,与供养山相对的是虎山,虎山的右边是龙山,它与虎山形成了龙虎之势,与四周的莲花瓣围抱着曹山寺,让曹山寺院端正坐落在正中广阔的空间,面对供养山,形成一个天然的大佛法坛。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中载:祖师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法号本寂,系福建莆田人,19岁在福建灵山出家,25岁受戒,得到江西宜丰洞山高僧良介禅师真传,来到宜黄弘扬宗法,他在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名扬四海,被称为“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故曹山宝积寺被称为“曹洞宗”’祖庭。 宋明清历代《宜黄县志》和《宗教词典》多版记载:在我国、日本、东南亚、朝鲜多国,至今有千余座曹洞宗派系寺庙和上千万信徒。史载:宋朝嘉定16年(公元1207年),日本学僧道无(承阳大师)来华参禅,拜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师如净禅师为师3年,受禅宗和法衣而归,回日本建永平寺作为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法系繁衍,至今教徒有800多万,寺高15000多座。 本寂禅师在曹山传法31年,弟子过百,信徒数千。公元901年圆寂后就葬在曹山寺西侧的凤形坑,享年62岁。1743年,清雍正皇帝加封为“定藏元证禅师”,祖师塔于1983年修复。 在曹山寺的后院有棵千年银杏,需五人合抱,它与曹山寺的历史同样悠久,是本寂禅师亲手栽种的,它见证了曹山寺的风风雨雨,这棵银杏曾被雷霹烧焦过,自1982年,曹山寺迎来了它的复苏契机,开始了祖庭的中兴新时期,银杏树下很神奇的发出了许多新的枝叶,且已长成10多米高,连老树皮上也发出了新枝叶。 清初以后,寺庙一直衰落,民国时只有部分殿堂和少数佛像,到1969年殿宇全毁,直到1982年,曹山寺迎来复苏契机,开始了祖庭的中兴新时期。1999年开始陆续从国内外请进20多座汉白玉佛像,成为江西玉佛最多、最全的寺院。 早在1985年,省政府把曹山宝积寺和本寂禅师墓塔列为全省第一批风景名胜点,1994年8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曹山寺对外开放。 2003年10月,宜黄县政府礼请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心亮法师亲任寺院住持。心亮法师引来了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等一批大德居士结缘曹山寺,他们决定为寺院重建给予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把曹山寺建成以禅学教学为主兼顾观光旅游的佛教道场。目前,由香港旭日集团聘请的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为曹山寺重建进行勘探、规划和设计工作已全面完成,教学大楼、斋堂建设已完工并交付使用。 |
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 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东部,地处武夷山山脉与雩山山脉向抚河平原过渡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19.44万公项,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09万公项,占土地总面积的77.6%。境内有3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东支主峰军峰山,海拔1760.9米,中支主峰鱼牙嶂,海拔1467.9米,西支主峰大王山,海拔1136.6米,形成了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南高北低的地势。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照充足。县内遍布类型多样,繁盛茂密的森林被群落,其间生长着水鹿、苏门羚、野猪、黄麂、华南兔等多种野生动物,是华南虎理想的生存繁衍地带,历史上是我省华南虎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据县志记载,解放前宜黄县境内虎、豹比较常见。五、六十年代,由于人们认识上发生了偏差,将虎视为“害兽”而加以大肆捕杀。据县土产、外贸、供销等部门收购华南虎虎皮数统计,宜黄县在五十年代猎捕华南虎55只,六十年代猎捕华南虎25只,七十年代猎捕华南虎10只,占同期江西省猎捕华南虎数量264只的34%。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省内外华南虎的栖息地不断恶化,华南虎种群数量锐减,但在建有华南虎保护区的宜黄县境内的神岗、新丰、中港、东陂、白竹等乡镇,不断有人看到华南虎的身影。九O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受世界自然基金会派遣,美国猫科动物专家伽瑞·科勒博士偕夫人摩诺女士专程到宜黄鱼牙嶂一带考察,认定我县仍存在华南虎。部、省专家通过虎迹、访问和栖息地调查,不仅证实了宜黄县仍然有华南虎存在,而且还可能存在华南虎繁殖种群。 江西抚州市 |
石巩寺 | 《徐霞客游记》谓其“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巩石分三叠,巩洞坐北朝南,跨径40余米,东壁高约15米,有窟,冬暖夏凉,可以依居,西壁直下山脚,高30多米,岭下有溪,清流如镜,四周群山环绕,峭壁兀立,古木幽苍,祥云霭瑞。 石巩寺始建于唐代肃宗年间(公元760年),佛教禅宗僧马祖道一结寺巩下,首建马祖第一道场。“石巩”即“石拱”,如桥横空,巩石裂为三叠,是丹霞地貌的最典型代表,状如太极图,跨经40余米,巩之四周有十八石峰,各具神态,世有“古八罗汉拱如来”之说。 景点位置 江西省宜黄县二都乡二都村 |
抚州仙洞 | 抚州仙洞在宜黄县城西郊,有一座傲视群山、兀地而起的仙岩山,紫色山体横耸东西,远看宛如长虹卧坡,近观好似蛟龙腾飞。在美丽的仙岩山西端,有一个由丹霞地貌所形成的神奇山洞,洞口宽约6米,外高3米,内高20多米,洞深40多米。洞内有一个冬暖夏凉的百米大厅,能容纳上千人。相传,八仙之首的铁拐李曾在此与吕洞宾对弈打赌。正在棋局难分胜负之际,铁拐李一不小心弹指打出了一个大窟洞,顿时凉风徐徐灌入,消解酷暑闷热之苦。而岩山碎石将桌上的棋子打得杂乱无章,解决了铁拐李败局之围,达到一箭双雕之效,故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习惯把此处称为“仙洞”。仙洞寺历来佛香缭绕,曾有海盐腔、弋阳腔、宜黄腔等戏班在此演绎 仙洞又名仙岩,位于凤冈镇黄陂桥村附近.系一石山腰有穿洞,游人可进入,内为开阔地。洞穴面积约定40平方米,内有巨石似床、似桌、似棋盘,称“仙人床”、“仙人桌”、“棋盘石”。四周幽静,树竹葱郁。岩内有读书堂,相传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在此读书。宋嘉泰四年(1204年)县令吴绍刻“读书堂”3字,至今犹存。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此游览,并在《徐霞客游记》中有如下记载:“岩高峙若列锦屏,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门。穿石而入,则众山内,若另一世界。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面壁,而北面穹复,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度之天岩,亦景之最奇者也。”明代的建有南、北二庙,后废。 景点地址:江西抚州宜黄县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黄陂桥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 详细++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人。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 详细++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 详细++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人。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 详细++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人。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 详细++ |
黄陂战役纪念亭 | 黄陂战役纪念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黄陂战役纪念亭 位于黄陂镇集镇入口处公路旁,于1986年10月落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两层六角结构,亭高11.6米。拾级而上,亭外正上方挂有当年参加过黄陂战役的老红军、民政部副部长袁血卒亲笔题书的“黄陂战役纪念亭”黑底金字横匾;亭内正中央立着一块宽1米高1.8米的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黄陂大捷示意图”,反面刻“黄陂大捷简介”金字隶书碑文。亭内雕梁画栋,图画精美,内顶中央铸有一个大红星,象征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 黄陂战役纪念亭现已被抚州市委、市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 | 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 位于东陂镇黄柏岭村村口“徐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个厅堂。祠内保留下来的红军文物、红军遗迹星罗棋布。1933年3月下旬,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著名的东陂战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设在此,召开了有高级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朱德同志出席会议。 为了纪念东陂战役,宜黄县乡两级政府筹措资金10多万,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2006年初,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被中共抚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陂镇 东陂位于宜黄县境南端,邻近宁都县肖田乡,距县城镇49公里,系东陂乡人民政府和东陂行政村村委会的驻地。宋代建村,先有止马市,后称东陂。 明清时代属崇二十都。民国时期属第三区东陂乡。建国后属第三区东陂乡,东陂人民公社。1984年,东陂人民公社改为东陂乡。 1985年,集镇上有478户,1750人。清乾隆三年(1783年),本集始镇始建圩日,逢农历一、四、七…… 详细++ |
棠阴古镇 | 江西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棠阴古镇是我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尚有完好的明清时代建筑160余座。“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这句古语,在宜黄人民心中已唱了几百年。因为这里盛产夏布,棠阴古镇在历史上被称作了“3万烟囱,10万人口”。客商云集,人文景观丰富。棠阴是宜黄县明清建筑数量最多、最为独特的古镇。至今保留完整的主要古建筑有: 夏布古会馆:为明清建筑,位于老政府阶下。会馆深60多米,宽30米。馆中有三厅、两厢,原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十间。当年,下厅为结帐处。史载:洪熙六年(公元1425年),宜黄就有51127匹夏布,以折抵上交税收35789石。可见,当年夏布成了宜黄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棠阴镇设立夏布行漂染坊就有几十家。1939年,省教育厅在棠阴设立“麻织学校”。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纺织科毕业的梁邦柱先生任校长,宜黄籍欧阳璇先生(东京早稻田大学染织科毕业)任训导主任。教师十余人培育二百多名专业技术青年学生,开创了宜黄职业教育先河。 八府君祠:明代建筑。为吴姓家族宗祠。中堂有四十平米戏台,大柱需二人以上合抱。大厅有200多平米,前有600平米露天鹅石铺的大天井,靠中堂有两口方井。左右两厢有长廊,内有数十间地板房。主厅两边从小园门进,还有数十间。前门还有板楼,十多间房间,面对古街。规模宏大,江南少见。 罗家宗祠:明清建筑,为罗姓宗祠。有三个厅,五个天井和一个花园。 承恩坊:明代建筑。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吴余庆故宅前门坊。上匾额书“承恩坊”三个大字,遒劲混重,为吴余庆丹书。其结构十分奇特、少见。 绣花楼:明清建筑。整个房屋有99间。解放后几十年,原镇政府设在这里,也是王扶林 《汤显祖》剧的摄影主景区。 迎恩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28年)。六面七层,砖石结构。塔高40余米,直径8米。塔内壁有两条螺旋式588级阶梯直通塔顶,分两个门进入,游客分左右入门而上,层层互见补相遇,直到顶层,中有一横木,才能让俩路人相及,结构奇特,属县级保护名胜古迹。 |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 |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东陂战役战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位于本县东陂乡的西南部的东陂、草鞋岗、黄柏岭、层源、江背、河溪、三溪等行政村和新丰乡侯坊行政时。这次战役发生在1993年3月下旬,-、-、彭德怀、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指挥红军在此一带歼击-“围剿”部队,在草鞋岗、黄柏岭、霹雳山、雷公嵊、笔架山摇篮寨发起猛烈进攻,一天一夜歼灭-11师全部、59师残部和9师1个团,11师师长肖乾受伤逃跑。至今,该地尚留有许多战争痕迹和红军书写的标语。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摄制反映聂荣臻生平业绩的影片,到草鞋岗拍摄外景。1985年,这带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名声风景点。 |
太极岩风景区 | 太极岩风景区座落在宜黄县二都镇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为中国罕见丹霞地貌。太极岩石巩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夸径为40多米,东壁高15米,西壁高40多米,如同一座宏大石桥,东西横架,形成一半月形两层石巩,犹如太极图,故得名太极岩,千年不变。岩石上刻有两枚印章,一章为“马祖法窟”,另一章为“百丈清规”。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谓之:“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巩下结寺,四周十八山峰各具形态,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说。该景区共分三部分:一是以鲤鱼湖为中心的水上游乐区;二是以石巩寺为中心的佛教景区;三是以太极岩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此外,还有钟鼓齐鸣、铁牛推磨、双蛙出土、金钟盖龟等景点。 在太极岩下有一千年古寺——石巩寺。此寺建于唐代肃宗(公元756——761)年间。由被佛教誉为“马八祖”的马祖禅师创立。寺庙因座落在太极岩石巩下,故得名“石巩寺”,也称“马祖第一道场”。被唐肃宗敕封为“石巩义泉寺”千年古寺因朝代历经繁多,曾多次被毁由重建。后唐时被毁,宋元佑二年(1087年)重建。1934年间,-孙连仲部队为修碉堡围剿红军,拆毁下殿40多间。1966年又拆去寺内二殿,毁掉佛像,改为农业中学。1985年开始重建,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从2000年开始,由上级有关部门出资修建了景区游步道、防护栏等景点基础设施。现已对外开放。 |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 |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位于宜黄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仙岩山。苍松叠翠、陵波连绵,丛林深处,有一通体紫色大岩石山耸然而峙,横跨东西。远望如条长虹卧波,近观又如苍龙飞天,昂首舒尾。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顽石。 仙岩山蜿蜒600多米,海拔380米。山体断面成倒梯形,状如蘑菇。山体西端有南北对穿的巨大岩洞,称为仙洞。山岩东头有一天然石窟,成一天然居室。这里便是少年王安石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的地方,称为“读书堂”。《地方志》载:北宋名相王安石少年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负箧拜师、闭门勤学”。在石窟内常与先生“赏奇析疑”。有“秉烛达旦而过村借火”的故事。少年王安石在此留下“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的五绝名篇,千年传颂补衰。 岩窟内有“读书堂”三个大字,为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 详细++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 详细++ |
老虎脑自然保护区 | 老虎脑自然保护区位于金竹乡、谷岗乡,东邻宜黄华南虎省级保护区、南边宁都、永丰县,海拔800~1300米,低山山顶灌草从相连,是华南虎的最佳栖息地。、忠义三乡和永丰的云盖乡合置一县为乐安县(至今853年)。据清同治年间乐安县志记载“野兽之属,曰虎、曰豹、曰獐、曰狐、曰狸、曰毫猪、曰野猪、曰土链……” 江西抚州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冠佳厅”(罗家大院) | “冠佳厅”(罗家大院):罗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建筑,规模大,工艺精巧,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斗拱、月梁做法特殊,多采用宗教花纹为装饰,建筑设置有明确的中轴线,沿中轴线两侧有规则地布置房间,建筑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块长麻石达9米,被誉为江南民居第一长石,在当时全靠人工搬运情况下其难度极大,相传从远处将巨石运到棠阴,仅运费就花费了一根金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玉泉古井 | 位棠阴西南8公里崖岭村内,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井旁所立碑文载:此井于宋末元初(1246~1279)由肇其祖廖春阳所凿,始名玉芸井。后由张伯琮改名玉泉井。井底沙砾琉亮,泉清而味甘美,一人用而不外溢,众人用而不竭,饮其水而寿人。用碗盛其泉,观其水略凸其碗,与他泉比则大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