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体会满族“走百病” | 体会满族“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 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 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 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 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 民国修《潍县志稿》 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 跑嬉逐,称“跑黄河”。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当地有谚谣:“摸摸驮的头,永远不知愁,摸摸驮的腚,永远不害病。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地址: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前后 |
与锡伯族朋友一起“抹黑” | 与锡伯族朋友一起“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 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有关抹黑节的来历,锡伯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女人正在烙饼,因小儿拉了屎,她手忙脚乱间用面饼给孩子擦0。这一失误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决定正月十六太阳出山时烧毁人类和粮食。这一决定传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爷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告诉人们,赶在天兵天将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往脸上抹黑,让玉皇大帝误认为人间已受蹂躏,从而取消天惩。 地址: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正月十六日 |
麻山乡风景 | 麻山乡,隶属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 麻山区位于鸡西市中心区西部59公里处。全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万人,农村人口1.8万人。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81平方公里、耕地66.7平方公里、水域2.3平方公里,基本形成“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格局。全区辖1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2个行政村、17个居民委。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1997年全区社会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53:23;区级财政收入623.5万元,比上年增长45.5%。 麻山区工业起步较晚,近几年依托资源优势,大胆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工业规模发展迅速。当年工业总产值9300万元,年均增长14.3%。全区现有工业企业30余家,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达8家,100万元以上的14家。主要产品有煤炭、石墨、石材、白灰、绿硅、坩埚等几十种。 地址: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 |
地区 | 景点 |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