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刘敬之 (1920~199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敬之,原名刘文彬,辽宁省丹东市人。1920年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胶东抗日救国军3军政治部宜传科股长,胶东《大众报》社编委、部副部长,山东《大众日报》特派记者、室主任、编委。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辽东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通讯部部长兼新华社辽东分社社长、《安东日报》社社长兼总。建国后,曾任辽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辽东大众》报社社长,东北局宣传部报刊处处长、理论处处长,《吉林日报》社总,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政研室副主任等职。1972年5月恢复工作后,历任辽宁省文化局局长兼省宣传组副组长,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中纪委委员、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吉林省政协主席等职。1993年1月16日因病逝世。 [以上内容由"Life"分享。] |
王福义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福义:男,汉族,1932年3月生,辽宁丹东人。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战士、副分队长、干事、秘书。195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政治学校学习。1958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宣传处助理员,宣传处副处长,团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75年任师副政治委员。1979年入政治学院高级系学习。后任陆军第38军114师副政治委员。1981年至1983年3月任陆军第38军政治部副主任。1983年3月至1984年1月任陆军第38军政治部主任。1984年1月至1985年7月任陆军第38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7月至1988年4月任陆军第38集团军纪委专职副书记。1988年4月至1989年12月任陆军第38集团军政委。1990年4月至1995年7月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兼纪委书记。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以上内容由"中原一马"分享。] |
盖壤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盖壤 (1936~) 原名盖如翔。辽宁丹东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历任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见习、、室主任、副总,编审。辽宁省作协第六届理事,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童话集《太阳孩和小绿裳》、《盖壤童话百篇》,中篇小说《小将罗成》,短篇故事集《中国俗语故事集》、《小不点童话百篇》、《谚语故事大世界》、《歇后语故事大世界》,图书《五千年演义》、《当代中国寓言文学大系》等。作品曾获辽宁省第二届儿童艺术节优秀作品奖、中国福利会优秀童话征文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辽宁省优秀儿童文学奖、《童话报》金翅奖、陕西省全国儿童故事大奖赛佳作奖、辽宁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辽宁省首届儿童艺术节优秀作品奖。 [以上内容由"zxp777"分享。] |
李亚林 (1931~1988) 电影演员、导演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亚林(1931--1988)电影演员、导演,辽宁安东(今丹东)人。1953年毕业于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演员班。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品参演影片:《水库上的人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虎穴追踪》《柳暗花明》《烽火列车》执导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什么生我》《井》执导电视剧:《最后一百天》所获奖项1981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为什么生我》,分别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7年《井》获第十九届意大利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三等奖。 [以上内容由"oot"分享。] |
朱阿丽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朱阿丽 超声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1979年毕业于丹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医学系医疗专业。现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骼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大连分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技术专长:从事超声专业二十余年,长期致力于疾病的超声诊断技术研究,在甲状腺、心脏、腹部、周围血管的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血栓、肿瘤等临床疾病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 [以上内容由"千态百味人生"分享。] |
孙立新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立新,1955年生,辽宁丹东人。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课程高研班。现为军事博物馆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主要油画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入选建军55周年以来历届全军美展曾获全军美展一等奖。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孙立新油画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孙立新油画集》。 [以上内容由"infante"分享。] |
芙蓉花 (1911~195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芙蓉花(1911—1952)本姓王,艺名芙蓉花。女。原籍掖县,生于辽宁丹东。评剧演员。14岁参加复盛戏社,担任主演达30年之久,是评剧“奉天落子”时期代表人物之一。她嗓音高亢,刚中带柔,表演细腻,以扮演农村妇女见长。擅演剧目有《李香莲卖画》《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昭君出塞》《二度梅》等。长期与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合作,活动于哈尔滨、沈阳、大连、天津等地。1929年随复盛戏社首次把东路评剧带进北京。1935年后又到上海、南京、武汉、内蒙古、山东等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过现代剧《白毛女》的演出。 [以上内容由"快刀浪子"分享。] |
赵寰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寰 (1925~) 原名赵子辅。辽宁丹东人。中共党员。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军文工团创作员,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创作组长、团长、创作指导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理事。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合作),长篇小说《董存瑞的故事》(合作),话剧剧本《南海战歌》(合作),《南海长城》、《秋收霹雳》(执笔)、《神州风雷》(执笔)、《十年一觉神州梦》、《马克思-伦敦》等。《董存瑞》获国家文化部优秀剧本奖、莫斯科电影节奖。 [以上内容由"daren"分享。] |
辛实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辛实 (1951~) 原名丛湘智。辽宁丹东人。曾任通化县戏剧创作室编剧,吉林省作协文学创作中心专业作家。通化县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雪殇》,中篇小说《步入辉煌》,剧本《但愿人心美》、《白山黑水将军魂》、《洛阳行》等。作品获吉林省人民政府文艺奖、东北三省文学奖、文化部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文版本。 [以上内容由".打个兔子别到腰里"分享。] |
张涛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涛 (1949~) 辽宁丹东人。毕业于辽宁大学新闻系(自学考试)。1973年任职于东沟县马家店公社文化站,1975年调东沟县文化馆,1978年调丹东市文联至今,历任《满族文学》、副主编、专业作家、主编。现为辽宁省政协委员,省作协主席团委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小说集《地老天荒》,散文集《孤山独白》,长篇小说《窑地》等。短篇小说《斗牛人》获1985辽宁省政府年奖,《纸窗》获第四届辽宁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窑地》获首届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第四届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9年获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以上内容由"kick"分享。] |
王骏迪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骏迪,女,1985年出生,辽宁丹东人,身高177CM,孙红雷妻子,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学过影视、模特、钢琴及爵士鼓等专业,获声乐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北京某剧团,女高音歌手。 [以上内容由"flyxj"分享。] |
赵育秀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育秀 (1933~) 笔名赵郁秀。女。满族。辽宁丹东人。1955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戏剧文学系。历任《鸭绿江》组长,《文学少年》杂志主编。教授,编审。 [以上内容由"xf_hubin"分享。] |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丹东市。坐落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英华山上,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鲜进行的正义战争。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990年10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1993年7月25日,新馆落成并举行开馆典礼,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剪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刘华清等同志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题词。 该馆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由纪念塔、陈列馆、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并设有大型露天兵器陈列场。纪念塔塔高53米,正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底部是用汉白玉雕刻的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塔徽。塔上端的东西两侧分别镶嵌了石雕的“和平万岁纪念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塔背面底部是镌刻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业绩的621字的塔文。馆区广场中央是面积为500平方米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三兵团指挥所旧址。广场北侧矗立着一座高3米、长18米的黑色大理石碑廊,上面镌刻着著名作家魏巍手书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广场上的花坛、松柏、绿地、鲜花,与纪念塔、13兵团指挥所旧址、大理石碑廊遥相呼应,融为一体,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视野开阔、赏心悦目、舒适优美的旅游休闲环境。 陈列馆是一座平面布局呈“品”字形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三层现代几何体建筑,建筑面积4816平方米,正门上方镶嵌着郭沫若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全景画馆是一个直径44.6米、高24米的圆柱形建筑,馆内陈列有高16米、周长132.15米的大型绘画《清川江畔围歼战》,并配置有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朝鲜战场的壮观场面和恢弘的战争气氛,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除三大主体建筑以外,抗美援朝纪念馆还设有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兵器陈列场。在众多的武器陈列中,有代表性的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米格—15比斯歼击机、米格—15歼击机、图2轰炸机、T-34中型坦克、NCY—自行火炮、M42式76毫米反坦克炮、M38式122毫米榴弹炮、“喀秋莎”火箭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等大型兵器。 抗美援朝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20433件,图片6000余幅。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7件,二级文物202件。 2003年3月,纪念馆又进行了二期改扩建工程,2004年5月1日,陈列馆内部陈列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改造后的陈列馆,分为序厅、抗美援朝战争馆、抗美援朝运动馆、中朝人民友谊馆、志愿军英雄馆、空军专题馆、尾厅等七个部分。陈列馆的全部陈列由6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10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组成。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陈列内容上,都突出了打造陈列展览精品的新理念,整个陈列展览综合运用了文物、文献、图片、影视、绘画、塑型、雕塑、模型、电子触摸屏、复原陈列等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全面系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历史和志愿军的丰功伟绩,达到了国内一流的陈列展览水平。特别是在抗美援朝运动馆、中朝人民友谊馆、志愿军英雄馆及尾厅的陈列中,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这些馆以珍贵的图片和文物,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场为支援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的群众性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全国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空前广泛地团结起来,向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的号召,参军参战、踊跃捐献、增产节约、拥军优属、亲切慰问、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通过抗美援朝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充分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顺利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纪念馆还建设了专题国防教育园,占地5万平方米,包括兵器展示区、军事体能训练区、军事项目拓展区、兵器模拟演示区、模拟阵地对抗区等。项目设计适应青少年特点,突出了参与性、融入性、体验性功能,既有可供学习参观的丰富内容,又有可操作演练的场地、设施,能全方位地实施国防教育活动,2007年5月试开放,2008年6月正式开放,年接待观众达10万人次以上。 纪念馆开馆10年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40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首批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先后于1998年12月、2004年4月命名其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省政府于2007年4月重新命名其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
锦江山公园 | 风景秀丽的锦江山公园,坐落在丹东市北面的锦江山中。公园周围,翠山掩映,层峦叠嶂;整个公园依山势而建,园路蜿蜒,曲经通幽,葱郁秀美,恬静自然;园中,亭台错落,绿树成荫,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是国内外广大游客来丹东必游之地,是东北八景之首。 锦江山公园占地面积91.06公顷,始建于1916年,原名镇江山公园,1965年改为现名。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式公园大门屹立在入口处,朱红圆柱,壁画装点,金碧辉 煌,雄伟壮观。公园大门始建于1924年,原为木结构,1935年改建成混凝土结构,1959年改建为具有民族风格的牌坊。它长34米,高17米,总建筑面积为396.7平方 米,十分雄伟壮观。牌坊顶部雕刻精细,绘以各色古典图案,黄绿相间的彩色琉璃瓦沿檐脊而下,依次排列32个形象逼真的琉璃狮子,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卷棚下绘有52幅山水画,笔墨精妙,着色淡雅,每逢佳节,牌坊上560个华灯齐放,五彩缤纷,光彩夺目,远远望去,蔚为壮 观.进园内,往左拐,就可以看到一个用各种花卉组成图案式的大花坛.绕过花坛就是明艳芬芳的荷花 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丰腴的荷叶以及那欢快地嬉戏在水中的尾尾金鱼,常引逗得游人扶拦而立,不愿即刻离去.池上,建有小巧别致的九曲桥.桥中,有一座美丽垂檐的六角亭,供游人遮阳避雨,观荷赏鱼.顺路沿阶而上,便进入了珍禽异兽的世界;东北虎,梅花鹿,骆驼,青狼,野猪,广西猕猴,海豹,猞猁,丹顶鹤,孔雀以及各种飞禽走兽50多种,或声威俱北,或顽皮可爱,或啼鸣婉转,或争艳比美,千姿百态,别有一番情 趣.沿着弯曲而洁净的柏油马路往上走,沿途可见到各种电动游乐设施:电马,电瓶车,碰碰车,赛车,射 击,飞天,飞椅,小火车,单轨车,飞象,空中观览车,海上珍珠等。 锦江山公园现有牡丹花200多个品 种,10万余盆,菊花300余盆.无论春夏秋冬,宽敞明亮的花展大厅内都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布局精巧, 摆设独特.盆景,小花池,喷泉,小桥流水等都展观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小庭院式的建筑风格.叫人想起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莫愁湖......,然而最让人心醉,最令人眼花缭乱的还是那色彩绚丽,目不暇接的杜鹃 花:五颜六色的单色花,镶边,嵌条,带衬底的复色花,15厘米左右的大花,半厘米的小花,还有那俏丽的花名:"五宝珠""粉天惠","四海波","王冠","欢天喜地","贵妃醉酒"......,真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 界,徜徉在花的海洋之中. 园路向上行走,可到达"回归阁"."回归阁"是座具有北方风格的两层民族式建筑,底层地面是一个正方形,中间由红绿两色组成一个"回"字.一层正面竖立起的大理石石碑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2年同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二层是八角垂檐,攒尖建筑.阁的八面彩绘香港八景,美丽壮观."回归阁:高12米,象征着12亿炎黄子孙.外广场由1997块花岗岩板铺成,象征着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回归阁"的建成不但给锦江山公园增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成为丹东市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园建在公园中心地带,是一座浏览地方文化历史、观摹现代翰墨真迹,溶丹东籍书、画、歌 谜、各家作品於一处,集观光揽胜、临摹和休憩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游园。文化园内设有6各景区,即书碑林、长寿林、谜林、歌廊、画廊、丹东文化史墙。文化园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周围青山环绕,锦树流翠,园内碑刻林立,典雅古朴。这里有当代文豪郭沫若、矛盾、冰心和书法家舒同、启功、沈朋等墨宝碑林,又有领导人、革命老前辈的题词,皆名人名家为丹东人所作。书法或遒劲雄健,或飘逸秀美,风采各异,其赋诗献词情深意浓、妙语连珠。歌廊、画廊汇集了当代中国丹东籍著名作曲家、画家吕 远、郑秋枫、羊鸣、邵宇等传世佳作。文化史图墙,展示了从前明洞人开始,丹东先人开始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丹东出版的《康寿福音报》、《中国谜报》所奉献的长寿谚语和谜语,意境深邃,颇有启迪。登高远望,高楼林立,万木峥嵘,江山如画、碧水长流。出了文化园继续向上攀登,可直上锦江山顶,一座造型幽雅的两层小亭,耸立在山顶开阔的草坪上,这就是“锦江亭”。它始建于1934年,1965年改建。亭中,石栏石柱,石桌石凳,可供游人消汗解乏。小憩片刻,登亭眺望,中朝两国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 "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巍巍屹立在锦江山公园的中心,为秀美的锦江山增添了庄严的气氛。它以独特的选型、鲜明的特色,成为革命先烈为解放辽东而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纪念塔于1948年冬兴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落成。整体选型由环形塔基、塔座、方型塔身、铜铸塑像四部分构成,总高度为10.73米,面南偏东10度,俯瞰丹东市区.塔顶矗立着一尊铜铸解放军战士塑像,高2.08米,重约2吨.他右手持枪,左手振臂呐喊,仿佛是在呼唤人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冲锋,那勇往直前的神态气势,栩栩如生。这座纪念塔不仅是丹东的骄傲,也是游人瞻仰的革命文物。此塔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年初,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鸭绿江断桥 | 鸭绿江断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大桥。1905年由日本人勘探设计,1909年8月动工兴建,1911年10月建成通车。大桥全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从中方数第四孔采用了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并行旋转90度,便于大型船只过往航行。1943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了第二座铁路大桥(即今日中朝友谊桥),遂将第一桥改为公路桥。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被美军飞机多次轰炸,鸭绿江第一桥被彻底炸毁。中国一侧所剩四孔却依然屹立于鸭绿江上,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成为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见证。 鸭绿江断桥是一座民族的耻辱桥。1909年8月,日本侵略者为了战争和掠夺的需要,在未经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边施工边与清政府交涉的方针,开始从朝鲜新义州一侧施工,1910年4月在工程过半的情况下,日本强迫清政府同意在中国一侧建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迫于日本人的压力,不得不同意日本人在中国一侧建桥。1911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整个工程役使中朝两国劳工50多万人次。大桥的建成极大地便利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领土的侵略。这座大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产物,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服外来压力而投降妥协的生动证明,是中华民族近代耻辱历史的见证。 鸭绿江断桥又是一座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见证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美国侵略者为切断我后方供给线,多次派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11月8日鸭绿江第一桥被拦腰炸断,而中国一侧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断桥”。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朝鲜战争期间,美军计划炸毁鸭绿江大桥时,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杜鲁门总统向麦克阿瑟下达命令,严格控制他的军事行动,不许惹翻中国,以免招来更大的“麻烦”。由此可见,鸭绿江“断桥”的存在,生动展示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地位。 1993年6月鸭绿江断桥被开发,1994年6月正式对外接待游客,辟为旅游景点。2000年10月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将军为鸭绿江断桥题写了桥名,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为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国家AAAA旅游区”内的重要景点。2004年8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拟定为2004年—2007年国家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景区。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到桥上参观,不仅能了解鸭绿江断桥的历史、抗美援朝战争史及世界各国桥梁与建设的历史,还能观瞻中朝两岸风光,更能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2004年4月、2007年4月,鸭绿江断桥先后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
丹东太平湾 | 介绍 太平湾旅游区是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国家级)中的重点景区。距丹东市五十公里,距青山沟景区九十八公里,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安北道朔州郡隔江相望。 来到太平湾旅游区,滔滔鸭绿江水带来秀美风光;宏伟的水利工程一横跨中朝两国,将鸭绿江隔断的太平湾电厂大坝;了解水利发电的整个过程;踏上朝鲜土地感受异国风情;品尝鸭绿江中的各种美味,都是您可享受到的美妙之处。这里良好的住宿环景;豪华的游船,自然的垂钓场;标准的游泳池,都为你准备。大自然的恩赐和电力建设者的建设,使幽静、优美、秀丽、自然、壮观、的景色构筑了太平湾风景区的精髓。 辽宁丹东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