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本溪爱河旅游度假村 | 介绍 [爱和度假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风格别致的旅游别墅、幽静曲折的长廊小路、清澈细涌的欧式泳馆、释放身心疲惫的桑拿游泳、碧波荡漾的水上乐园、漂亮标准的-(垂钓区),还有东北最大的水上龙船餐厅。爱河度假村落成于一九九五年,占地面积三万公顷,群山叠峰、绿水缠绕、曲径通幽、空气清新、交通方便,距沈本高速公路响山、小堡两个出口十分钟车程,并设有专线中巴全天接送。度假村设有标准客房、古朴火炕、星级别墅、拥有中式古典;西式现代包房,可供辽粤大菜,也有乡村菜肴,还有各色风味烧烤。十集旅游、度假、会议、聚会于一体的理想之地。 [爱和度假村]凭借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被市政府命名为[十大旅游景点]、[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几年之间,已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驻足此间、流连忘返。爱河度假村每一处都会让你动情,每一刻都不会让您虚度。集度假与娱乐于一体,融欣赏与享受为一身。来爱河度假村,犹如走进一座美丽、温馨的花园。爱河度假村恭候四海宾朋共如[爱河度假村]。 辽宁本溪 |
本溪湖 | 本溪湖位于本溪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之下,为洞中小湖。 一泓潭水,被囿于石灰岩洞中,水面不足15平方米,每昼夜流量近二万吨,四周峰峦回抱,洞口开阔,面向东南:洞前湖水带流,山光湖色,清幽小巧。湖形外阔内狭,极似犀角做成的酒杯,故称“杯犀湖”。此外,还有“碑西湖”、“白溪湖”等说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辨认,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同治八年(1780年),辽东处士高升尧书写“辽东本溪湖”五字凿于洞口上方,此后,本溪湖的名字便流传开来。 辽东胜境、关东十景别看湖小,却名扬四海,曾被列入关东十景。湖水冬蛰春生,水质清洌,宜饮宜浴。每年五月,地表水沿岩隙流入洞底,湖水盈溢;入冬后湖水渐少,可秉烛进洞,远游二、三里。洞外有建于明代的慈航寺,寺内有塑像和壁画。洞中清泉汩汩,不断注入解放后修建的人工湖。人工湖面积为二千平方米。湖边垂柳婆娑,湖中建有拱桥、湖心亭,供有各式游船。1984年,新建了登山石阶、凉亭和文物陈列馆,更使本溪湖增添了迷人风采。公园南一华里山腰间有一石灰岩溶洞,俗称怪石洞,长二百余米,洞内钟乳群千姿百态,有的像如来讲经,有的像十八罗汉齐集一堂,故又称罗汉洞。 本溪湖最终获批申报了“世界最小的湖”基尼斯世界纪录. |
怪石洞 | 怪石洞 本溪人和来本溪的客人都以测览鬼斧神工、举世无双的本溪水洞为快事,然而在距市中心的北八公里处、与世界最小的湖,本溪湖相对应的一座山峰半腰,有一穴怪石洞的风韵却很少有人领略。 怪石洞又名龙洞,属自然形成之洞穴。纵观全洞,全长 365 米,高低错落,曲折迂回,洞中有洞,乃天然画廊,遍布着多种石笋、石乳、石瀑、石田、石山、石毕,奇姿异彩,动静有致,使人浮想联翩,悦目而赏心。 以西游记故事为背景的水帘厅,景致独特,不同凡俗,仿佛有群猴跳进跃出,大圣出没其间,维妙维肖,令人叹为观止。而有仙人居住的罗汉厅,更是小中见大,气势磅礴。众多罗汉或喜或傻或喷,似乎与游人同领-。天地厅神奇鬼怪,融天地于一体,如苍穹群星灿烂大地繁花似锦,天高地阔、峰峦峰蝶。人居其间,颇有大我小天地之感。面积不大的南石林因为石林耸立而显得扑朔迷离、深不可测;擎天柱和通天宝挺拔秀丽、庄严华贵;通过仅可容身的石缝而达敞厅阔室又使人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更有小桥流水,石英阶纵横,石磐叩之有声;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清晰可辨,洞中现已开发的有五十余景点待开发的尚有天井等处奇观。游人在这里可以张开丰富的想象翅膀在喜悦与惊奇中翱翔顿感心旷神恰,乐而忘返。 |
辽宁科技学院地质博物馆 | 辽宁科技学院 地质博物馆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已成为采矿工程、土木工程和测绘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训基地。 这里有矿物、岩石、古生物、构造等标本,种类全,数量多;有本院教师自己制作的大型沙盘——地质摇篮本溪,主要表现本溪市区及其周围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有本钢铁矿山的典型标本;有雅俗共赏的奇石展台。 这里是集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是 辽宁科技学院 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 |
本溪东风湖旅游度假村 | 介绍 东风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本溪市溪湖区东风镇,距市区7公里,占地18万平方米,是集餐饮、住宿、游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村。旅游区内小桥流水、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辽宁本溪 |
东风湖冰雪大世界 | 本溪市东风湖冰雪大世界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距市中心区火车站8公里。是国内首家冰雪旅游产品超市,一票畅游全天滑雪、高山刺激雪圈、雪地摩托车、雪地卡丁车、旋风赛车、雪地骑马、马拉爬犁、雪上冲浪、雪地黄包车、雪地自行车、冰陀螺、冰爬犁、超级冰道等20项冰雪项目……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玩不到的! 夜间滑雪灯光雪道浪漫热情,串烧音乐、梦幻灯光下的雪野驰骋、让您惬意无限……打造的冰雪真人CS野战是目前省内最先进的拓展CS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边牛山城址 | 边牛山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牛山城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歪头山镇边牛村汉-唐时代的边牛山城。当地人称“高丽城”,在2013年被获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牛”原名“边牛录堡”。关于此“牛录”,学界一般认为当指满清基层军政组织之牛录。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长官为牛录额真,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长官为甲喇额真(汉译“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译“旗”),长官为固山额真(汉译“都统”),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汉译“副都统”)。关于“边”,则众说纷纭。民国时有史料认为该地有“边”,即城墙,但根据考古表明,此处并无“边”。又有传说,“边”本为“鞭”,鞭打之意,传说曾有后金将领在此处鞭打手下一牛录额真,亦不可信。我们认为,此“边”当为姓氏,满族有边佳氏,为满族老姓之一,后汉化为边、卞等姓,边牛可能是满清某位边佳氏牛录额真的驻防地或封地。 遗址历史 边牛山城的历史则要更为悠久。该山城所在的山呈回抱之势,东、南、北三面山脊隆起,西面为沟口。城墙依山就势,筑于山脊之上。山城平面呈簸箕形,城墙土筑,夯层坚实,全长2000多米,山城东南角和东北角为山城制高点,各设一个角台,台基平面为方形,长约10米、宽约6米。城设四门,其中西墙设三门,东墙设一门,西墙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正门、水门、便门。西墙外另筑有两道土墙,分别与山城南墙延伸部分相连,形成两道城外防线,外线长175米,内线长510米,并开有城门一处。西墙内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应为蓄水池。城内地势较为平整,东南部地表上发现有10余处凹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片,石臼等。根据城墙的建筑方式方法以及采集的遗物推断,该城应修筑、使用于高句丽中晚期。 学界推断 学界推断,边牛山城就是高句丽磨米城,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高句丽时,曾经到过这里。《资治通鉴》载: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东讨,“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旧唐书》、《册府元龟》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九月,大将李勣率军灭高句丽,随后在高句丽旧地上分设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又置安东都护府来统一管理,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将军则为第一任安东都护。擢用高句丽“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县令”,与唐王朝派来的官员共同管理百姓民务。磨米城归唐之后,唐王朝将其改设磨米州,是安东都护府所属的高句丽州之一,州长官为刺史。 历代发展 一般认为,玄菟为当今沈阳上柏官屯古城,盖牟为当今抚顺劳动公园古城,辽东、白岩二城位于今辽阳,沙卑(或作卑沙)为当今大连东大黑山山城,横山即本溪平顶山山城。清人杨同桂《盛京疆域考》云:“磨米州,当在奉天府境。《通鉴》:贞观十九年,伐高丽,凡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沙卑、麦谷、银山、后黄十城……磨米一州,与盖牟、辽东相提并数,当亦去盖牟不远。”意为磨米州(原磨米城)与盖牟、辽东等城应相距不远,即当在今辽阳、抚顺左近。根据唐军征高句丽路线及地理位置关系推断,符合此条件的高句丽山城有平顶山山城和边牛山城,平顶山山城既为横山城,那么,磨米城当为边牛山城。 宋代江少虞撰《事实类苑》曾记载一件“古铜鱼符”,与磨米州相关:有人在寿光县(今山东省寿光市)的稻田中,拾到“古铜鱼左符”,红铜材质,长二寸许。符背刻鱼,头尾鳞鳍一应俱全。符面刻“同”字,当是与另一半鱼符“合信”之用。最重要的是,符上刻有主人官职、名讳:“左云麾将军、行磨米州刺史、持节磨米州诸军事高从政”。高从政可能就是高句丽降附唐王朝的磨米州“酋渠”或其后人。只是这件东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印信、唐代地方大员的随身物品,何以在宋代时的山东地界出现,实在费人思量。 与磨米州相关的历史人物还有唐高级将领高质、高慈父子。二人本是高句丽降将,其先祖追随-王建立高句丽政权,功勋卓著,世代为本国高官贵族。唐总章元年(668),高质率族人归顺大唐,并接受唐官职,从此为唐王朝东征西讨,屡立功勋。唐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营州城附近的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等杀死当地官员,举兵反叛,攻陷营州,随后纵兵抄掠,历时一年余,史称“营州之乱”。高氏父子受命征讨,前期取得重大战果,但最后在磨米州“城孤地绝,兵尽矢穷”的情况下,被契丹叛军击败。高质父子“为虏所执,词色懔然,不屈凶威,遂被屠害”。为表彰高氏父子,唐王朝追赠官职,以慰亡魂,并“特令编入史册”。 金代,边牛山城仍有人居住。山城内出土的金代法器、地表遗留的大量瓦片以及其他建筑构件,都可有力地证明该山城在金代被沿用,且在山城内还应建有1座密宗佛寺。出土的法器为铜钹共计9件,铜鎏金法铃1件,笔者曾考证其纹饰、铭文,认为该处所行乃是密宗胎藏界法,且僧侣亦众,如此方能完成铜鎏金法铃、大小诸多铜钹的法器应用。同时,铜钹上的铭文,体现出金代严厉的铜禁政策,政府设立佛教管理机构如“僧司”等,对本地区佛教事务实施管理。 明代,在边牛山城所在山的西角筑有一座烽火台,至今仍存,土筑,外观呈圆台状,台顶径长5米,台底径长20米,高8米。台顶中心处有一圆坑,径长2米,深0.7米。站在烽火台上,向西瞭望,视野开阔,监控沙河古道最为适宜。明成化年始直至万历年间,为了防御建州女真人,明廷在辽阳以东接近建州女真的地区,筑立了大量的城堡、驿道、墩台,“烽堠相望,远近应接”。边牛烽火台应是威宁营城下属的墩台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甲线桥 | 甲线桥 本溪第一座横跨太子河的铁路桥是沈丹线铁路横跨太子河的甲线桥。该桥始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全长552.15米,宽4米,高22.16米,桥面两侧各设有1米宽的人行道。全桥共20孔,第1孔和第12—20孔为19.08米长的上承铆接钢板梁,第2—11孔为33.12米长的下承铆接桁架梁。下部结构为U型重力式,桥墩为元端型,墩台为白灰砂浆块石砌筑。 1960年该桥被洪水冲毁,改建修复后,原19.08米的上承铆接钢板梁有10孔更接为19.3米长的铝梁,并在原墩台基础上将2—4号3座桥墩均抬高1.5米,桥的全长增加到562.9米,抗洪能力得到加强。该桥现每日通过列车63列,其中客车9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大白楼桥 | 大白楼桥 本溪市区最早的桥是由金田珠式会社1930年修建的大白楼桥。该桥结构为钢轨梁,木桥面(现为沥青面)。桥长20米、宽5米,南北走向,横跨于本溪湖河上。因该桥坐落于本溪湖南山原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的大白楼前(现本钢发电厂二电车间门前),故称大白楼桥。 大白楼桥属人行桥,不准行车,在6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溪湖城区与本钢一铁厂和二电厂厂区相连接的重要通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溪湖大桥 | 溪湖大桥 本溪市最宽的公路桥是横跨太子河的溪湖大桥,原名东坟大桥。该桥位于太子河市区段上游,是连接平山与溪湖两地区的重要交通咽喉,也是沈丹公路过境复线上的主要桥梁。该桥始建于1937年,原为9孔双悬臂钢板梁,双柱式混凝土结构,全长273.1米,桥面宽为7.5米,无人行道,载重负荷量为8吨。解放后,随着本溪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交通流量不断增加,该桥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1981年本溪市人民政府作出改造溪湖大桥的决定。该工程由市政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公司、市第一建筑公司、市安装公司施工。在原桥上游一侧拓宽桥体,桥长285.8米,桥面净宽8.5米(其中车行道7米,人行道1.5米),新旧桥之间设有3米宽的分隔带(车辆单向行驶),大桥两侧均有1.5米宽的人行道。1982年7月1日大桥改造工程竣工,改名为溪湖大桥。改造后的溪湖大桥宽为19.5米。1984年1月开始在大桥拓宽部分的东坟一侧修建引道,同年9月30日竣工。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彩屯大桥 | 彩屯大桥 本溪市区最长的桥是彩屯大桥。彩屯大桥原名华阳桥,位于太子河市区段下游,是连接平山与彩屯两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沈丹公路跨越太子河的主要桥梁,该桥始建于1940年,为9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24米,宽6米,大桥东侧与木桥相连。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撤出本溪市区时,因战略需要将该桥的9孔炸毁3孔,同年秋季木桥亦被洪水冲毁。建国后于1951年开始对彩屯大桥进行修复和扩建,1952年竣工。修复后的大桥在原9孔、224米的基础上,又延长了9孔220米,结构形式与原桥相同。1959年6月,市政府拟定拓宽大桥设计方案,并已打好基础,后因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而停工。 1969年恢复拓宽工程,于1971 年12月竣工。拓宽后的彩屯大桥全长444米,桥面宽15米(其中车行道12米),共18孔,载荷标准为汽—18吨。这项工程是由本溪市市政工程处设计,市交通局公路四处施工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本溪水洞 | 本溪水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 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由水洞、温泉寺、汤沟、关门山、铁刹山、庙后山六个景区组成,沿太子河呈带状分布,总面积四十四点七二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以本溪水洞为主体,融山、水、洞、泉、湖、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本溪水洞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内深邃宽阔,现开发地下暗河长三千米,水流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发育较好,千姿百态,泛舟游览,使人流连忘返。温泉寺景区,泉水温摄氏四十四度,日流量四百吨,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庙后山古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对研究辽东古人类分布、古代地理有重要价值。 水洞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内深邃宽阔,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长的充水溶洞,已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长的充水溶洞候选世界纪录。现开发地下暗河长3000米,水流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洞口呈半月形,进入洞口是个大厅,可容千人,大厅右侧有个300米长的旱洞,洞府高低错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多沿裂隙成群发育,呈现各式物象,不假修凿,自然成趣,宛若龙宫仙境。左侧为一处“港湾”,灯光所及,洞中物象,--倒悬水中,琼宫晶阁,十分好看。旱洞现已建成一座大型古生物馆。大厅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0头,可同时停泊游船40艘,泛舟则可畅游水洞,欣赏水洞之大、水洞之长、水之深、飞瀑之美,然后,你不得不惊叹:“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此一洞天”。 本溪水洞于1983年对外开放,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国际洞穴协会接纳为亚洲首批会员;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名胜风景区,并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每年来本溪水洞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近百万,被誉为“北国一宝”、“天下奇观”、“亚洲一流”、“世界罕见”。2004年5月25日“中国第一横渡勇士”-成功挑战“世界第一长地下暗河”--本溪水洞 |
关门山 | 关门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本溪市东南七十公里处,森林公园占地3517公顷,森林覆盖率95%,园内植被保存完好,古树名木众多,风景秀丽,是一处集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森林旅游景区,也是辽宁50佳景之一,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森林公园内有四大景区:小黄山景区、夹砬子景区、龙门峡景区和月台子景区,计108处景点。各景区或山姿奇秀、或峡谷幽逐、或清溪缠绵、或林荫遮蔽,移步换景,暇想万千。景点中尤以夹砬子景区内的“雄狮守关”和龙门峡景区内的“晶帘瀑布”最为壮观。“雄狮守关”山岩壁立,颇像雄狮,怒目圆睁,守卫关隘。“晶帘瀑布”形如雪浪、三折跌荡、断落处溅起朵朵水花、泻入青潭、轰鸣振耳。特别是昆明世博会首次参展的本溪市市花天女木兰,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已成为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最为独特的景观。 园内四季风光各具特色。春日,山花烂漫五彩缤纷;夏日,柏苍树翠,清幽凉爽;秋日,澄红金黄,野果清香;冬日,飞雪迎客,冰崖百丈。 关门山有五美:山美、水美、树美、花美、雾美。晨昏雨后,云雾升腾,气势磅礴,云脚缓步,青山拂纱,群峰时隐时现,宛若瑶池仙境又如九重洞天。 在景区内漫步,可随处听到山鸟啾鸣;可随处看到彩蝶飞舞,偶尔也可看见山兔、狍子等,从林中穿跃,野趣横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戏于水面,黑熊也时常出没。 当你徜徉在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这诗一般的空间画卷中,就会从心底里生华出无限的喜悦。那份舒适,那份惬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 风含情、水含笑、关山胜景美不胜收, 解疲乏、消劳顿、度假侍处秀色可餐。 参考门票价格:75元/人关门山 |
铁刹山 | 铁刹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铁刹山坐落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的田师付镇,距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36公里。铁刹山属长白山脉的一部分,最高峰海拔912.9米,山有五顶,即北峰真武顶、南峰灵宝顶、东峰玉皇顶、西峰太上顶、中峰原始顶,因从东、南、北三面仰视均见三顶,道家取其三三见九之意,故名“九顶铁刹山”。 铁刹山为东北名山,是东北道教的发源地,山中森林茂密、古木参天,众多的摩崖石刻以及峰岩洞穴等景观无不流露出浓重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色彩。处身其中,顿感山之灵秀、境之清幽。铁刹山的历史传说相当久远,相传商周时期的长眉李大仙在此开山布道,并得道成仙;古代小说《封神演义》、《金陵府》都有关于铁刹山的记载,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燃灯议破十绝阵中大破风吼阵的定风珠就是从此山的“八宝云光洞”中借得,因而有“铁刹三千年”的胜名。 铁刹山是东北道教祖庭,其道教历史先于辽宁的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自道教龙门派第八代祖师郭守贞在此山收徒布道开始,东北道教始兴。铁刹山道教至今已经传至二十五代,道教历史近四百年。铁刹山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以及森林、峰岩、气象、季象等自然景观,使铁刹山成为一处难得的景观资源区。 |
五女山 | 五女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五女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系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为名。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女山已经成为辽宁省东部著名的的旅游景观,是桓仁县的旅游业龙头。当地人相信,被列入世界遗产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这里寻幽访古。 中国历史名山——五女山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县城东北8公里的浑江西北岸。山体呈长方形,主峰海拔82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多米,这里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因败于宫廷之争-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王城,史称纥升骨城。明永乐22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军挺进辽宁,便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满族文明的发祥和启运之地。 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最早的遗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山上生活。发现的遗物还有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陶壶以及一些辽金时期的生活、生产工具和兵器。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2年五女山景区被评为AAAA级景区。2004年五女山山城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女山山峰酷似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山顶地势平坦,土质肥活,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五女山踏雪 口,乘缆车可达山顶。站在东端峰巅,遥望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存(34亿立方米)桓龙湖,烟波浩渺,云天山水,浑然一体,桓仁镇如一幅画卷,尽收眼底。 风光绮丽的五女山,蜚声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誉。日本人菊田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论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贞二所著《东三省古迹遗离》正篇第203页载:“桓仁县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传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第一峰成平圆形,内围巨石,分东西二门,为天然石城,可容万人,……” 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画,春夏之际,山上千枝竞秀,万花香,蜂蝶纷飞,鸢声婉转;山下浑水库碧波万顷,舟船穿梭。深秋时节,松苍,枫林似火,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寒冬时节,银装素裹,群山如银蛇飞舞,似玉龙奔腾。 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松涛,幽静秀雅,风光旖旎,山下浑江水库,每当夕阳西下,碧绿的湖水泛起鳞鳞细浪,映出片片绚丽彩霞,渔翁持杆回返,群鸟归林。游船上彩旗飞扬,游客歌声悠扬。 公元3年,高句丽王朝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类利把都城迁到了集安。公元427年,高句丽王朝迁都平壤。公元668年被灭亡之后,一部分人迁入内地今河南一带,与汉族融合,还有一部分人投奔突厥、靺鞨和新罗。因此,不能把古老的高句丽民族与现在的朝鲜族视为一个垂直的体系。作为第一代王城,高句丽王朝的政权在此经历了整整40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执掌政权,发号施令。 五女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北侧,"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以得名。"还传说古时有五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人们在山上修五女庙以示怀念。迄今庙址尚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女山被称为东方第一卫城。提到卫城,大家会想起雅典卫城和迈锡尼卫城。五女山同样具备卫城的六大要素,有神庙、宫殿、粮仓、兵营、水源和海拔高度相对200米高的城墙,因此,五女山山城被誉为东方第一卫城。 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长16.4米,宽9.3米,深1.4米,北面借助山城凿出土壁,另三面砌有石五女山 墙,底部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岩石。当年,在此放上滚木和木板,用作屯放粮食。凹坑便是兵营遗址,它们呈半地下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窨子,主要起到一个冬暖夏凉的作用。里面这个折尺形的建筑便是火炕,里面分别设有2至3个烟道,上铺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面。炕内设火灶,土塄上设有烟囱。前些年,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大量陶器、铁器等遗物, 其中多见兵器,还出土了一件比较完整的甲衣,由此可以判断,这里应是当时的兵营,是山城卫戍部队的驻地。 “霜重险峰紫,叶落满坡红;松抱一线月,云绕五女城。”这是原辽宁省副省长林声为五女山写的一首诗。如果您春季到五女山,会发现山上生有大片的山野菜;夏季您可以看到天女木兰花;秋季,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如火如荼;冬季,整座山峰银装素裹,整个世界仿佛被淡化了,到处白茫茫一片。五女山四季皆景,处处为史,愿大家游五女山能有一份收获。 桓仁镇 桓仁镇位于县的中部。总面积339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137个居民组。全镇总人口近4万人,其中农业户数为10,359户,农业人口36,350人。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7亿元。镇财政总收入实现2,23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为75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达2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730元。 境内山青水秀, 山林、水利和矿产资源比较…… 详细++ |
望天洞 | 望天洞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已发现长度5000余延长米,洞内景观迷人,奇、特、险俱全,有石林、城墙、雪莲、冰川、喷泉、瀑布、暗河等。望天洞,世界罕见。中科院专家称洞内的6000平方米大厅和上、中、下三层的万米迷宫为世界之最。 望天洞位于雅河乡弯弯川村东70余米高的山顶上。该洞发育于20万年前,洞总长7000余米,洞内最大的厅6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人。全洞4大景区100余景点。洞内的迷宫更为奇特,被称为“北国第一洞,迷宫世无双”。此洞两个洞口并列,中间一道两抱多粗的石梁。右侧洞口有50平方米,洞口石壁上一只展翅昂首的大鸟,面向东方,形象逼真,名曰“鲲鹏朝阳”。左侧洞口有35平方米。两个洞口酷似一副巨大的眼镜放在山巅。沿左侧洞口石壁扶铁栏踏石阶经“通天桥”,下行30余米,便是该洞的第一大厅--“聚仙厅”,宽阔高大,可纳千人。回首仰望,两道光柱直射厅中,使人有怀抱红日、目接青天之感。若在春冬季节或雨、雪之后,厅内云雾缭绕,从洞口向上升腾,云雾与洞口绿树交相辉映,更是妙不可言。洞内钟乳丛生晶莹剔透,现出百种风情。“华清池”底平而洁白,水绿而温柔,一柱钟乳静静立于旁边,好似为洗浴的少女警卫。“垂帘听政”则充盈着皇家气派,密密的钟乳如同一层层金帘,一尊“老佛爷”端坐其间沉思瞑想。“景泰蓝”灵珑小巧,上为黄下为蓝,天生地长使钟乳颜色截然不同,而蓝色钟乳又形似花瓶。当人们看到“珍珠壁”时,又被它的大势壮观而震服。所见之处,钟乳千姿百态,如峰如颠、如塔如佛、如花如瀑、如林如笋而各具神奇。在洞中,道路曲折忽上忽下。最狭窄之处,只能容一人通过,胖者不显挤,瘦者不显宽。在“迷宫”,道路多条环环相套皆都类似,令人顿生乐趣。然而那条条道路又都能走出迷宫,而外边的景象却各异。迷宫分上、中、下三层,洞中有洞,洞洞相通,门中有门,门门可行,总长度1100多米,为世所罕见。入其内,行来走去,难分难辨,妙趣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