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沧州 >> 泊头市 >> 交河镇

交河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泊头泊莲寺

泊头泊莲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泊头河北省的鸭梨、金丝小枣之乡;西靠古运河,北临沧州,南依吴桥,(杂技之乡)东屏京沪铁路。泊莲寺的兴建,是为满足本地区的广大信众的愿望,提供听经闻法的良好修学环境。经宗教局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已于肖圈村兴建。山门前一大碑楼,拾阶而上入山门是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天王殿的两侧是五官堂,客堂,及大悲殿及地藏殿。天王殿后的中轴处为大雄宝殿及殿前的两石经幢。中轴处的最后方为藏经楼,及两侧的僧寮,禅堂。  2005年初,恒诚师父受原肖圈村孟庆良书记及广大佛教信众邀请,经泊头市宗教局批准,在肖圈村拟建泊莲禅寺,法师身负大众期望,空拳建寺,白手安僧,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在建寺资金最为困乏之时,恒诚师父悲心涌动,不忍建寺工程半途而废,毅然向北京三步一拜募化净资,沿途所到感天动地,人们纷纷捐资捐物,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使道场建设度过难关。  几年来,师父呕心沥血,广结善缘,多方筹资千万余元,简建天王殿、观音殿、药师殿。往生殿、地藏殿、伽蓝殿、五爷殿、斋堂、钟鼓楼、男,女寮房、五路财神殿、并按教制建设了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标准仿古大殿(大悲楼、下设禅堂)总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  2008年寺院被评为沧州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11年5月3日,该寺举行大悲楼正式落成暨诸佛圣像开光庆典,标志着泊莲寺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就。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泊头市城西南3公里处肖圈村  乘车线路:泊头市内可乘小巴或出租车至肖圈村即到。

军屯惨案纪念碑

军屯惨案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军屯惨案纪念碑座落于泊头市营子镇东北3公里的军屯村。  为纪念日寇侵华期间制造的“军屯惨案”中遇害的一百多名死难者,0营子镇军屯村支部、军屯村委会于公元1999年建立。公元1945年5月,日本驻淮镇的—4204部队,为寻找一个掉队的侵华日军,一个星期内坑杀了军屯村143口人,其中59户被杀,6户被杀绝,仅儿童就有58人,最小的还不到1周岁,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军屯惨案”。  纪念碑周围为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为3330平方米(5亩),座南朝北,碑亭成六角轿顶式,座落在院内中央位置。亭总高8.15米(象征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其中亭基座高3.77米(象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南北面分别为3级6步台阶,共18层。亭内竖纪念碑一通,高3米,宽1.2米,厚0.2米,座南面北,碑身下面镌“军屯惨案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碑文及遇难者姓名。碑亭由汉白玉护栏四周围护。  由亭内北望,正中是4米宽的柏油路面直通门前公路。柏油路两边共立石碑五通(东2通,西3通),分别是:“原八路军冀中八分区二十三团作战纪念碑”、“抗日战争军屯烈士纪念碑”、“日寇扫荡军屯遇难者纪念碑”、“军屯在两战及抗美援朝参战立功人员纪念碑”等。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由亭内南望,翠柏分布满院,南便门也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分蹲门前。  此纪念碑建筑工程,准备分三期完成。目前前二期工程已经完成。第三期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坊一座,陈列展厅一个。此建筑是“军屯惨案”的幸存者多年在外地工作,现已退休的老干部赵培元同志首先倡导的。他首先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5万元钱资助此举。军屯村村民积极响应,0营子镇党委、镇政府、0泊头市委、市政府等大力支持,投资达十余万元,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目前“军屯惨案纪念碑”被0泊头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节假日,镇内及附近乡镇的青年、学生们都到这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南汉忱纪念堂

  南汉忱纪念堂座落于市内富镇中学院内,占地300多平方米,建于1985年,是泊头市教育局筹集资金为纪念泊头市著名的教育先贤南汉忱而建。  南汉忱是富镇南庄人,清末秀才,早年就立志兴教育人,最先创办新式学校。在上个世纪之初,国家多舛,社会动荡,南汉忱先生受新思想影响,决心启迪民众,振兴中华,先是创办南氏私塾,设帐收徒,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捐献家资,艰苦创业,几经挫折,终于办起了南氏初、高等小学校。后又在富镇开设高等班,一校两地称为东、西校。南汉忱辛勤教育,不辞辛劳。在以后的岁月里曾办益华书局和在学校开办职教班,学生学习织毛巾、织袜子、养蜂等知识。1935年刘兴沛任县长,整顿教育,将学校更名为“交河县立南富完全小学”。1949年后,除继续创办南氏民办高小外,还兼任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等。1957年故。  南汉忱是泊头市西部地区兴办新式学校的倡导者和创建者,也是津南一带著名的教育家,颇受百姓爱戴。1985年,时任教育局局长的胡振洲同志决定以振兴泊头教育为宗旨,大力弘扬南汉忱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教育局多方筹集资金,在富镇中学院内筹建南汉忱纪念堂,1987年4月竣工开放,意在弘扬南汉忱无私兴教的精神,亦鼓励广大老师献身教育,广育人才。  纪念堂为三间仿古建筑,蓝砖青瓦,翅檐斗拱,古朴端庄。室内四壁是彩色图画,介绍了南汉忱一生兴教育人的光辉事迹。四周是展柜,展出了南汉忱生前的生活用品和教学用具,还有一些手稿和所读书籍。  院中左右各有石碑一通,上刻南公鉴三暨魏孺人墓表之一、之二两文,正南是一碑亭,亭内是0泊头市委、市人民政府1985年所立之碑,上该碑文。西南是南汉忱之子南汝岗为其父所立之碑。东南是大门。

中共华北局城工部旧址

中共华北局城工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0华北局城工部旧址,位于泊头市政府南1500米的胜利街北头。  旧址座西朝东,东西长46米,南北宽20米,总占地面积920平方米。建筑为山西民居式格局,四梁八柱式砖木结构,平顶,正房5间,进深6米,间宽3米;左右侧房各3间,前房与侧房之间有一夹道,宽2米。大门朝南开在南夹道内。北有一便门,可通向外院,建筑均高8米,四周各开屋门1个,每间屋都有券顶窗户四个,自前屋步出,为前庭院,南北各有侧房4间。院内有水井一口,青砖砌成,深约10米。  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建筑原系山西一家商人在清末时建造,初为当铺,开过药店,办过夜校等。1948年2月至12月,0华北局城工部自沧县搬迁至此,并在此为确保平津战役的胜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收集了北平、天津等方面的大量情报,为0中央在解放平津中的战略决策和战术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培训了大批0员和进步学生(如周南等),为接收北平、天津做了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接纳了不少民主人士,并使他们安全转移到解放区(如吴晗、兰天野、童超、苏民等),保护了建筑新中国的一批有用人才。原0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曾在此期间任部长,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同志曾在此期间任部委会成员。  旧址美观建筑古朴、美观、坚固耐用。但因近百年的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到20世纪90年代,已成危房。0泊头市委、泊头市人民政府对城工部非常重视,与北京市文物局联系,斥资40万元于1998年进行了全面维修,使建筑恢复了原貌。目前,城工部内展放着泊头市革命历史文物,市委每年定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生到城工部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城工部已成为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富镇烈士纪念塔

富镇烈士纪念塔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富镇烈士纪念塔  富镇烈士纪念塔座落在距泊头市西45公里的富镇村南北大街西侧,西距镇政府约250米处。  该塔被四面砖墙围护,院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塔体为二层八面木质结构,座北朝南,通高10米。台基为水泥砖结构,边长4.2米,高1.35米,共八面。第一层塔高4米,边长2.8米,南面是正门,东西两侧各设1个偏门。除北面外,其他各开一直径为0.77米的圆窗,塔外由八根木柱支撑斜檐,回廊由木栏杆八面维护。正门两侧对联:捐躯殉国英名记载功劳薄,流血牺牲精神永垂烈士塔。横幅是:流芳千古。东门对联:英名传万代,事业载千古。横额:传颂百世。西门对联:堪称是砥柱,不愧为干城。横额:威震天下。塔内有八字排列的青石纪念碑三通,镌刻着原献交县副大队长黄立荣等的美名与业绩。第二层塔高3.2  米,边长2.5米,朝南开一门,其他面为长方形窗,塔内安放着1948年为国捐躯的烈士牌位700余个,悬挂有0献交县委员会、0交河县委员会、交河县人民委员会以及原交河县县长张彬、李秉常的匾额。塔顶呈八角轿顶式,由八根木质柱支撑。上铺带兽头瓦当的灰色筒瓦。莲花滴水,顶端有圆形宝顶,整座塔显得庄严、肃穆,既朴实无华,又宏伟壮丽。  纪念塔是原献交县党、政、民、武全体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于1948年建立的,竣工于1949年2月。1987年泊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塔在富镇村内,1995年整体搬迁至此。  具体地址:泊头市西45公里的富镇村南北大街西侧

运河带状公园

  运河带状公园  运河带状公园位于运河东岸,裕华桥两侧,呈规则形带状,全长1200米,面积为42000平方米。该处地势平坦,土质较好,适宜植物生长。带状公园  的建设,是为了治理运河,衬托裕华桥的雄伟,同时为附近居民开辟了一活动、游憩场所,因此建成开放性公园,既美化了市容市貌,又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该公园设计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以绿化为主,绿美结合。桥两侧为对称式布局,而一侧灵活布局,运用建筑小品和雕塑艺术形式,丰富了全园景趣。  公园内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广场,叠形花坛,配以假山,雕塑等,再衬以彩色植物,效果十分醒目。园内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有小巧玲珑的花架,在桥北  侧还建一三圆弧亭,给该园增添了新的情趣。植物材料多采用乡土树种:桧柏、柳树、洋槐、紫薇、木槿等,使全园具有浓郁纯朴的自然风格。  具体地址:泊头市运河东岸,裕华桥两侧,呈规则形带状

泊头清真寺

泊头清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泊头清真寺简介 泊头清真寺位于河北省泊头市清真街南端,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明嘉靖(1521年-1567年)、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重修,明崇祯年间(1627年-1644年)扩建。     该寺座西朝东,建筑面积2919.78平方米。寺内院落基本上分为三重:前院、中院和殿庭。前院左右有南北义学堂,中间是望月楼;中院为南北配殿;殿庭有南北讲堂,大殿前月台东端有花殿阁。望月楼高24米,楼内下为阁,上为厅。大殿包括抱厦、前殿、中殿、后窑殿四部分,平面呈凸形。后窑殿是全寺最高点,站在这里,寺院周围的风景一览无余。    河北沧州市

菜园石槽

  菜园石槽  菜园石槽位于泊头市齐桥镇东菜园儿小学院内东北角处。石槽长2.8米,宽0.7米,厚0.5米,底厚0.21米,槽壁厚0.11米,重约2吨。在槽的底部一侧,有一圆孔,是为排水设置的。  石槽为整块沉积岩石雕凿而成,体积大,重量沉,在平原地区是比较少见的。至于石槽的用途与来历,史书未见记载,以形状看,是用来给牲畜饮水的,始制年代因无文字记载,故不能断言,民间有“燕王扫北”留下的传说,明代初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看石质的风化程度等外观,把其定为明物,尚似可信。  具体地址:泊头市齐桥镇东菜园儿小学院内东北角处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1948年2月至12月的驻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城工部开展工作8年,辗转13处驻地,泊头旧址是13处驻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旧址,也是城工部的最后一处驻地。城工部作为联结平津地下党与党中央的一条红色纽带,为平津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城工部旧址馆内珍藏文物30余件,已接待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交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交河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