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邢台 >> 威县 >> 方家营乡

方家营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王亚平故居

王亚平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亚平笔名罗伦。河北威县人。0党员。192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46年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北京《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编辑,北京市文艺处处长、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曲协常务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都市的冬》、《十二月的风》、《海燕的歌》、《生活的谣曲》、《火雾》、《血的斗笠》、《黄河英雄歌》、《第一支颂歌》、《李季真传歌》、《宋江河》、《春云离婚》、《穆林女献枪》、《红蔷薇》,论文集《从旧艺术到新艺术》、《杜甫论》,剧本《张羽煮海》,歌剧剧本《铁水钢花》,唱词《百鸟朝凤》、《黑姑娘》、《蓝桥恨》等。图为王亚平故居。    王亚平 (1905~1983)  王亚平 (1905~1983) 笔名罗伦。河北威县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46年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北京市文艺处处长、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曲协常务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 详细++  王亚平 (1905~1983)  王亚平 (1905~1983) 笔名罗伦。河北威县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46年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北京市文艺处处长、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曲协常务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 详细++

鲧堤遗址

鲧堤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鲧堤是威县历史上有名的古迹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鲧治水时所筑,清代文献记载,长堤蜿蜒数百里,是先民御洪的屏障。南源自临西,沿经威县去至南宫。据康熙《威县志》载:“鲧堤自堂阳延入甘陵,经威县邵固集北,其村有名圈里者,三面濒堤。上宽二丈有奇,高二丈有奇”。在威县境内,鲧堤遗址长约20公里,自邵固村南经全礼村西,过孙庄至南仓庄,再向北折至团堤村,而后入南宫境内,现在邵固至孙庄一带,鲧堤遗址保存较为完好,大致规模十存五六,高7米,宽15米,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犹能显示出堤陡水湍的痕迹。也显示出威县先民御水抗洪的卓越奋斗和宏大气魄。  

定陵古迹

定陵古迹为威县文物保护单位。  威县城西北八里有大高庙村,村西北一里有村名小高庙,两村之间有大土丘,高20米,周匝54米。此台为西汉广宗王刘如意的陵墓,称定陵。陵西原来还有一台,是他的嫔妃附葬的坟墓,后来逐渐消磨无存。定陵台上原有一座古庙,庙外丰碑巨碣,陵前俑马成列,华表高矗。另有一棵古柏,枝叶茂密,粗约3人围,相会为唐柏。“0”中,树被砍伐,庙宇碑石也都茫然无存。现存台上之庙,为今人所建。1984年定陵被列为县级重点文保护单位。  

义和团运动纪念馆

义和团运动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2000年10月,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山东大学和威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纪念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威县树立了“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纪念碑”,认定义和团领袖、威县沙柳寨村人赵三多1898年在威县蒋庄马场树“助清灭洋”旗帜宣布起义,为义和团运动正式开端,确立了威县是义和团运动发源地。  为充分发挥义和团运动的纪念和教育两大功能,威县投资800多万元动工修建义和团纪念馆,它位于威县县城的义和广场南端,2003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现代建筑格调于一体。馆内陈列着全面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大型展览,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  共有三个展厅,序厅迎面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巨幅油画,第一展厅陈列有“列强侵略,国门洞开”、“民教冲突,教案迭起”等内容,第二展厅陈列有“京都血泪,华夏狼烟”、“丧权辱国,中华蒙难”等内容。整个展览以周总理关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的论述作为结束语。目前馆内珍藏有丰富的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兵器、乐器、图书以及文字资料。其中,图片500余张,文物260余件。馆内陈列的“重修张家庄保缮寨碑”为国家二级文物,“万宝符衣”为国家三级文物。馆外建有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著名领袖赵三多纪念亭”。  义和团纪念馆现为全国最完整、最系统、最具有权威的展示义和团运动的纪念性场馆。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中青年干部培训基地,被评为“河北省文博系统先进单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义和广场南端  乘车线路:威县县城内乘出租或步行至义和广场即到。

威县义和团发源地旧址

威县义和团发源地旧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威县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义和团发源地旧址的几处重要史迹景点均在今威县境内。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106国道纵贯南北;邢临公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99年,威县义和团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义和团运动是上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它并不是单纯的民教冲突或文化冲突,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引发的一场反帝-。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陷于空前危机的情况下爆发的。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坦对生死,以血肉之躯与持有先进武器的八国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民族独立,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巨大力量和宏伟气魄。遏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精神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所颂扬的那样,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秋,威县沙柳寨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众在山东冠县蒋庄马场(今属威县)树“助清灭洋”旗帜宣布起义,义和团运动由此正式发端。由于其在义和团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000年10月,参加“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外专家专程到义和团发源地河北省威县进行了学术考察,并举行了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所立的“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由此确立了威县义和团运动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威县义和团旧址史迹景点主要有:义和拳议事厅、赵三多旧居、梨园屯教案遗址、蒋庄马场起义遗址和义和团纪念馆。义和拳议事厅和赵三多旧居在威县县城东15千米的沙柳寨村,是赵三多等义和拳首领当年计议军机大事的场所。1986年威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它进行了修复,1988年、1990年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又拨款进行了维修。该厅为一典型北方传统民居,院内有北房五间,室内布置有一套介绍赵三多和他领导的义和团当年斗争的展览。西侧展厅内,正中为赵三多戎装画像,他手提大刀,英武刚毅,正气凛然。展厅内还陈列有部分义和团文物,以历史的真实和立体的感觉向人们展示着赵三多和他领导的义和拳血与火的斗争历程。赵三多旧居距义和拳议事厅60米,亦为一典型普通民居,院内有北屋三间,西屋三间,北屋内为赵三多一家所用日常旧式家具和兵器;西屋内陈列着旧式织布机、纺车、炊具、农具等;院内有练武用的梅花桩,在这里能真实地感受到浓郁的尚武风习和冀南农家风情。  梨园屯教案遗址位于梨园屯村中央,是被称为义和团运动导火索的梨园屯庙地之争的发生地。该教案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梨园屯民教之间因玉皇庙地起争端,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庙堂之争。早在清康熙年间,本村士绅李成龙等公捐坡地一块,建立一所义学,后来在义学后面建了一座玉皇庙。咸丰季年,玉皇庙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年),村中民教双方经三街会首等人公议,将土地、义学、庙宇均分,教民将分得的地基献于外国传教士梁宗明。同治十二年,天主教在原玉皇庙地上修建教堂,民教双方互控到冠县,冠县令以同治八年(1869年)原分单为依据,准许在原庙地上建堂。光绪七年(1881年)又改变了原判决。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教民扩建教堂房屋,激起民愤,村民拆堂建庙,执械阻止建堂。后经十八村梁庄著名绅耆潘光美调停,民教得以互释前嫌,民教相安达二年之久。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一月,由于法使和山东主教的插手,沉寂两年的庙堂之争又重新开始。村中有阎书勤、高元祥等号称“十八魁”的侠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武力护庙。他们还到直隶威县沙柳寨村请赵三多的梅花拳支援。从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97年3月24日)开始,在梨园屯摆会“亮拳”三天,向官府和教会-。三月二十六日(4月27日),梅花拳众三千余人再赴梨园屯,执持刀械,杀死教民两名,将教堂拆毁,这时赵三多的梅花拳“一夜即呼聚万人”,令清政府和外国教会十分震惊。  赵三多、阎书勤、姚文起等义和拳首领以沙柳寨为中心,聚众练武,分析军情,作揭竿起事的酝酿。沙柳寨村西北隅的“义和拳议事厅”就是他们计议军机大事的地方。义和拳收“十八魁”为徒,决定攻打梨园屯、改梅花拳为义和拳以及1898年的蒋庄马场起义等重要决策都是在这里议定的。1898年10月,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在蒋庄马场祭旗起义,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帷幕,它所提出的组织名称与旗帜口号,为直隶山东许多反洋教的民间组织所接受,义和团运动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第一次起义后,攻打了红桃园,打下小里固教堂,焚烧了第三口教堂,后在直隶、山东两省官兵的联合剿杀下,起义失败,义和拳重要首领姚文起被捕,旋遭杀害,赵三多率领部分骨干北上直隶中部一带。先后在武邑、晋县、沧州、枣强等地,传播火种。  1899年5月17日(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八)赵三多在正定大佛寺召开义和拳各路首领会议。改义和拳为“神助义和拳”,广发《神助拳义和团》揭帖,并决定联合各反抗斗争组织共同斗争。  1900年5月2日,赵三多在枣强卷子镇举行了第二次起义,带领万余名拳民和民众以武力打击反动教会势力,同时开展“均粮”斗争,强令富户均给贫苦农民粮食。赵三多率军回师藁城、南宫、威县,攻打了临清小芦教堂,随后又攻打了梨园屯、小里固、红桃园、教堂。使威县赵家庄、魏村天主堂惶惶不可终日。  1900年义和团被中外反动派镇压下去之后,赵三多秘密活动于直隶南部民间,伺机东山再起。1901年他曾游说广宗油堡郑安涛共同举事,后适逢广宗景廷宾、刘永清组织联庄会抗捐,赵三多参与其间,并于1902年4月23日参加了景廷宾在巨鹿厦头寺举行的“扫清灭洋”大起义。起义军起义伊始便袭击了清军新练左军营官参将鲍贵卿所带新军,杀死千总吕孝申等官弁50多人。继而杀死法国传教士罗泽溥等三人,起义军又攻打了威县张庄、寺庄、军寨等处教堂。清廷命直隶总督袁世凯迅速派兵剿灭。在清军的镇压下,轰轰烈烈的“扫清灭洋”大起义失败了。景廷宾、赵三多等起义首领惨遭杀害,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高风亮节永远为后人所景仰。威县义和团首领赵三多自1898年秋率义和拳众首义至1902年牺牲,历时五年,起义三次,是义和团运动史上惟一身历义和团运动始终的重要领袖。由于威县义和团和赵三多在义和团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河北省委、省政府将威县义和团旧址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威县又斥巨资修建了“义和团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目前国内惟一全面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大型义和团纪念场馆。  义和团纪念馆在威县县城,位于义和广场南端,为一大型现代建筑。馆内陈列着一套全面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大型展览。展区分为三个大厅。序厅迎面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巨幅油画。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陈列于第一、第二两个展厅内。第一展厅陈列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列强侵略,国门洞开”。分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强权下的“门户开放”和经济掠夺、炮口下的传教事业和清廷腐败、万民倒悬四项内容。第二部分“民教冲突,教案迭起”。把晚清教案分为三个时期,表现中国人民在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下的愤怒呐喊。第三部分“义和团之缘起”。分为“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义和团的导火索——梨园屯教案”和“义和拳蒋庄马场首举义旗”三个题目,表现义和团运动在威县一带的爆发及其成因。第四部分“星星之火,势成燎原”。表现直隶义和团的高潮、影响及义和团挺进京津后的斗争。第二展厅内陈列着后五至八四个部分。第五部分“八国铁蹄蹂躏津沽”。分为西摩尔联军廊坊受挫、联军攻陷大沽和血染津门三个题目。第六部分“京都血泪,华夏狼烟”主要表现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中外反动派剿杀义和团和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三方面内容。第七部分“丧权辱国,中华蒙难”。主要表现在列强的压力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并为克林德修建牌坊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第八部分“扫清灭洋,血沃中华”。主要表现1902年,直隶广宗景廷宾举行的“扫清灭洋”大起义和赵三多率领义和团余部参加起义的不争事实。,展现了冀南人民与中外敌人展开的殊死斗争。本部分结束处采用了列宁和德国《前进报》载文对义和团的高度评价等资料,并以周总理接过德国格罗提渥总理归还义和团旗帜的巨幅图片结束。整个展览以周恩来总理关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的论述作为结束语。  义和团发源地旧址作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充分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威县正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场馆软硬件建设,开发具有义和团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使之进一步发挥其激励广大人民“回顾历史,不忘国耻,创业报国”的应有作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方家营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方家营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