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 阿巴嘎旗 >> 洪格尔高勒镇

洪格尔高勒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廷·巴特尔 扎根草原的将军儿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55年出生,是老将军廷懋之子,现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被当地牧民视为英雄。1974年,廷·巴特尔下乡到了偏远的牧区,在草原上一干就是28年。他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为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草原和保护生态环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地为牧民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廷·巴特尔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 他1974年从呼和浩特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在草原上一干就是30多年。“文革”结束后,他多次有回城的机会。他所在的萨如拉图亚嘎查由于过度放牧、连年干旱,草场严重退化,牧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1993年他当选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决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首先在自家牧场实行围场轮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牧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带领下,全嘎查牧民都实行了“围栏轮牧”和“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如今的萨如拉图亚水草丰美,是当地生态条件最好的嘎查,现在又修了路、通了电、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人物经历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声势浩大的运动。 廷·巴特尔参加了这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走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进了苍凉、偏远、闭塞的萨茹拉图亚草原,时为1974年。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首先是蒙语,不会蒙语,就没法儿和牧民进行交流与沟通;然后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给他以丰厚的回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凡是牧区生产、生活中所需得知识和技能,廷·巴特尔基本掌握了。  1976年,复出后的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茹拉图亚知青点,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他的父亲是自治区的高层领导,而是事实却让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结论。廷·巴特尔不仅不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扎根在萨茹拉图亚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给予廷·巴特尔以极大信任,让他去经营和管理乳品厂,一年干下来,廷·巴特尔楞是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廷·巴特尔在熟悉草原的过程中找到了有所作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他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廷·巴特尔”4个字。老将军廷懋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好好学,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经出任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面临一次考验。北京军区按政策规定要在北京为廷懋将军修建一座小楼,并安排一名子女随同进京。对巴·特尔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但他已经把生命融进萨如拉图亚的廷·巴特尔,舍不得已经围封的草原,舍不得他亲手绘制的草原建设蓝图。他对父母说:“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萨如拉图亚位于浑善克沙地西北边缘,面积437.5 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但却缺少对牧民的科学引导,导致牧民在追求养畜头数时无视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变成黄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尔大声疾呼: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不复存在!廷·巴特尔从这户牧民家里出来,又进那户牧民家里,苦口婆心和每一个牧民商量、探讨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们还是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  廷·巴特尔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率先垂范,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是因为这种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  1986年,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亚草原上做出惊人之举,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60多只羊全部卖掉,用卖羊钱买回网护栏,圈起300多亩草场,一年后的实际效果更是让牧民感到震惊。廷·巴特尔围封的300亩草场打下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廷·巴特尔家出栏一头牛收入1200元,别人家两头牛才卖1000元,这鲜明的对比使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在廷·巴特尔的悉心指导下,牧民们实实在在地落实着保护和建设草原,出现了轮牧区、休牧区。廷·巴特尔把自己的草场细化为8个区,两个禁牧区,一个种植青贮区,一个种树种草区,另外4个是春、夏、秋、冬轮牧区。  2001年7月,锡盟盟委、行署在全盟范围内提出“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围封转移战略时,萨如拉图亚嘎查100%的草场都进行了封育和划区轮牧,牧民建网围栏的面积达30万亩,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设养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500元飚升到现在的3600元。 “围封轮牧”对恢复草原植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草畜不平衡的问题。  廷·巴特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蹄腿理论”再次给牧民以启发:养一头牛只有4条腿,5只羊却有20只蹄子。很显然,5只羊对草原的破坏远远大于超过一头牛,养一头牛所付出的辛苦要比养5只羊付出的辛苦少的多,既保护了草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历史上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雪灾。身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牵挂着雪灾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铁锹和双手开出一条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牧民。萨如拉图亚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达80多公里。廷·巴特尔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户地问寒问暖,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送到每一个牧民心中。  廷·巴特尔给嘎查的干部立下几条牢不可破的规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请客送礼;不能动用集体畜群;不出钱为干部购买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费。  2001年,阿巴嘎旗经营管理站对嘎查账目进行清查核资时发现,2000年萨如拉图亚嘎查没有一笔招待费,也没有一笔汽油条子下账,怀着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账目没查出一笔招待费。事实告诉我们,廷·巴特尔是一个廉洁的党支部书记,身体立行、严以律己,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表率作用,带出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  萨如拉图亚译成汉语是月光,廷·巴特尔带领83户牧民通过28年的努力和奋斗,使萨如拉图亚嘎查的天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使生活在这“月光”里的人们富裕了,文明了。  [以上内容由"爱的比你真"分享。]

别里古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宗王别里古台(生卒年月不详) 元烈祖第五子,太祖成吉思汗异母弟。天性纯厚,明敏多智略,躯干魁伟,勇力绝人。幼从太祖平诸部落,掌从马。在出征中,冲锋陷阵,不避艰险。帝赏曰:“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尔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赏立为国相,别授之印。曾整治外事,审断斗殴、偷盗、诈伪等案件。在黄金家庭中分封领地和户民时,赐以居住在鄂嫩河、克鲁伦河中游的蒙古百姓3000户及广宁路、恩州二城 11603户。1227年率领大军平息辽东叛乱。1236年窝阔台汗赐广宁王尊号。江南平,加赐信州路及铅山州二城18000户。  别里古台18世孙塔尔尼库同号所部为阿巴嘎。诺密特默克图号所部为阿巴哈纳尔。1639年始,阿巴嘎和阿巴哈纳尔部落先后归附清朝,从瀚海北徙此地安居落业至今。  [以上内容由"阿成"分享。]

阿格旺旦皮勒 (1700~178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阿格旺旦皮勒(1700~1780)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华努德准苏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人,大喇嘛庙(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乌力吉图嘎查境内)第二世-。  阿格旺旦皮勒精通藏、蒙、梵文,享有“达尔汗席力图古锡”荣誉称号。1741年,参与编纂《藏蒙标准分类辞典》,一年完成,为准确地把藏文《丹珠尔》(《续番藏经》)翻译为蒙文打下基础。1742~1749年,他同九位大翻译家一起翻译审定《丹珠尔》。  1770年他将藏文中篇小说《萨仁呼和传》翻译成蒙文(被蒙古着名作家策·达木丁苏荣选入《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中)。后翻译出版《弥勒颂》后五篇、《章嘉呼图克图传》、《0喇嘛传》等,编撰《阿格旺旦皮勒言语》。他还有不少诗篇流传下来。  阿格旺旦皮勒故于1780年,终年81岁。  [以上内容由"贫下中农"分享。]

阿格旺丹丕勒 (1700~1780)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阿格旺丹丕勒(1700~1780年) 男,蒙古族,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华努德准苏木吉尔二世-,著名大翻译家和诗人。精通藏、蒙和梵文。享有“达尔汗席力古锡”荣誉称号。乾隆六年(1741年),他亲自执笔编纂《藏蒙标准分类辞典》(也称《智慧之鉴》),仅用1年时间脱稿出版,为准确地把藏文《读番藏经》(丹珠尔)翻译为蒙文打下良好基础。1742~1749年,他又与其他9位翻译家翻译和审定《丹珠尔》。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用蒙文翻译出版了藏文中篇小说《萨仁呼和传》。(被选人蒙古国著名作家策·达木丁苏荣所编选出版的《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中)。翻译出版《弥勒颂》后5篇、《章嘉呼特克图传》、《达来喇嘛传》等,编撰《阿格旺丹丕勒言语》。他还有不少诗篇流传下来。  阿格旺丹丕勒于1780年逝世,终年80岁。  [以上内容由"春水"分享。]

旺钦 (1913~1998)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旺钦(1913~1998年) 男,蒙古族,生于阿巴嘎旗杨都庙(现洪格尔高勒苏木)。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经常利用给牧主放牧间隙学习文化。1942~1943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阿巴嘎左旗衙门任秘书。  1945年12月旺钦参加革命。1946年2月,当选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锡盟分会小组成员,随后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对阿巴嘎左旗旧政权的改造工作。同年6月,锡盟建政工作队在阿巴嘎左旗扬都庙召开各旗代表会议,选举旺钦为民主政府旗长。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他出任锡盟驻会参议员。1947年12月,旺钦任锡盟政府副盟长。1949年3月,乌珠穆沁左旗、乌珠穆沁右旗和浩齐特左旗合并为东部联合旗,旺钦兼任旗长。同年4月27日,胡图凌嘎率400多名土匪袭击东部联合旗政府所在地乌兰哈拉嘎庙,旺钦带领全体干部与驻守乌兰哈拉嘎庙的一个排战士,同胡匪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巷战两天一夜,并派旗政府通讯员冲出包围到王盖庙向骑兵1师2团求援,该团火速赶来救援。此战重创胡图凌嘎匪帮,歼敌48人,生俘19人,缴获重机枪一挺,长短枪一批,战马214匹。  1950年1月1日,锡林郭勒盟畜牧处成立,旺钦兼任处长。同年2月,在锡盟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副盟长。1952年5月1日,他又兼任锡盟中级人民法院首任院长。在1954年7月召开的锡盟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旺钦再次当选为副盟长。  1955年6月,锡盟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锡林浩特召开,大会选举旺钦为锡盟人民政府盟长。  1956年1月,在锡林郭勒盟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再次当选为锡盟人民政府盟长。1958年10月1日,锡林郭勒盟与察哈尔盟合并,国务院任命旺钦为合并后的锡盟人民政府首任盟长。“文革”期间,旺钦被打成-在锡盟的代理人。1978年12月14日重新恢复工作后,旺钦在政协锡林郭勒盟第五届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当选为主席。  1979年11月22日,旺钦任内蒙古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1983年,时任参事室主任的旺钦,因年事已高离职休养。旺钦历任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四届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8年5月17日,旺钦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以上内容由"最后一个帅哥"分享。]

高·吉穆彦 (1920~1996)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吉穆彦(1920~1996.9) 别名仁钦,男,蒙古族,1920年出生于阿巴嘎右旗西苏木(现查干淖尔苏木)查干淖尔湖北畔一个贫苦牧民家中。  高·吉穆彦是锡盟较有名望的学者之一。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除精通藏文、蒙文外还懂汉文、满文和日文。另外,绘画技艺也很精湛。他曾经从事干事、教师、记者、、研究员等工作,在各项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6年,刚满6周岁的吉穆彦被送到贝子庙当喇嘛。因为他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得到大喇嘛章嘉胡图格图的赏识,被选为贝子庙第七代小-巴-全京的陪童。他和小-一同向大师扬宗堪布学习藏文、绘画等知识。1932年,他返回家乡,在昌图庙继续当喇嘛。但是他对佛学感到空洞渺茫,产生了厌倦情绪。1938年,他到张家口蒙疆学校(后更名为兴蒙学院)学习,1943年毕业回乡。当时,王爷和一些宗教上层人物一直视他为佛法的叛逆者。  1945年,高·吉穆彦参加革命,在晋察冀边区冀察军分区多伦政治部担任干事。1947年调到中共锡察巴乌工委(当时设在贝子庙),接受《牧民报》(现锡林郭勒日报)的创办任务,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11年。在报社工作期间先后到锡林浩特蒙校、盟直机关干部学校教授蒙语课。1958年调内蒙古自治区蒙语文历史研究所,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工作。1961年,因妻子去世,几个年幼儿女无人照管,加之他本人有病,辞去工作回到原籍。“文革”期间,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损伤。  1978年,根据他本人的申请,给他恢复工作,安排到锡盟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从事《蒙古语文》(后更名为《金钥匙》)刊物的编审工作。1984年办理了离休手续。他离休不离岗,为盟语委和阿巴嘎旗史志办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完成了《阿巴嘎寺庙》终审任务。  高·吉穆彦的绘画作品主要有单页画《八骏图》、《友好四兽》,连环画《模范罕增》、《格日勒和猫》。这两套连环画在解放初期由著名剧作家达·吉格米德苏荣配诗,制成幻灯片在全盟上映,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高·吉穆彦文学和新闻报道作品中已整理出版的书籍有3本。195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选集《蒙古民间故事》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锡盟文联出版了他搜集整理的《锡林郭勒盟文学宝典》,在内部发行。1991年阿巴嘎旗史志办整理出版了《高·吉穆彦作品选编》,被全国一些大型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收藏。他的文学代表作品《嘎木拉和他的作品》连同嘎木拉所撰《赛场上的搏克》被蒙古国著名作家策·达木丁苏荣编入《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中。他的作品《整羊宴的规则》被编入中学蒙古语文课本。  1996年9月,高·吉穆彦在锡林浩特市病逝,终年76岁。  [以上内容由"warthy"分享。]

丹增 (1921~1987)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丹增(1921~1987年) 男,蒙古族,生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赫巴托省达里刚爱苏木1个牧民家庭。1929年9岁时跟随祖母和姨母搬迁到阿巴嘎旗现巴彦图嘎苏木巴彦图嘎嘎查定居。  1934年到贝子庙当喇嘛,学习藏文和蒙文。1943年还俗回乡放牧。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3月被任命为中部联合旗第四佐(现巴彦图嘎苏木)佐长。上任不久,遭胡图凌嘎股匪温都尔呼的袭击被捕。他携带的“九九”式步枪和70发子弹也落入敌手。他被匪徒们-逼供,在野外呆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上午,丹增趁几名匪徒打黄羊、几名匪徒烧茶煮肉之机,与-给土匪牵马的牧民青年沙格达尔一起缴获匪徒轻机枪一挺,“三八”式步枪两支和子弹数发,急速乘马离去。次日凌晨到达伊和乌苏,向政府汇报情况,这些土匪全部被抓获。锡盟人民政府授予他“锄奸模范”称号,丹增赤手夺枪的事迹在草原到处留传。1953年10月丹增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调苏尼特右旗任生产合作部部长,公私合营牧场场长等职。1961年调回阿巴嘎旗,任巴彦图嘎苏木党委书记、旗农牧部部长等职。1977年任旗贫协副主任。1979年任-部部长。1980年7月,政协阿巴嘎旗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主席。翌年与他人合作,编纂《阿巴嘎四旗近代史资料》。  丹增从小酷爱摔跤,是远近闻名的跤手之一,并多次在大型那达慕大会上获冠、亚军。1981年7月,在全旗第五届那达慕大会上,旗政府命名他为“达尔汗”跤手。  1987年6月19日丹增逝世,终年66岁。  [以上内容由"我自清醒"分享。]

巴满 (1928~1972)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巴满(1928~1972年) 别名额尔登格日勒,女,蒙古族,察哈尔盟镶黄旗人。1岁时,由阿巴嘎左翼旗戈壁西苏木(现额尔敦高毕苏木)贫牧东日布抱养。15~17岁在阿巴嘎左旗女子小学读书。  1947年11月,她在锡盟牧民训练班学习期间是牧民积极分子,曾任治安组、防奸组组长,秘密侦察土匪强盗和反动上层分子的活动,传递情报,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48年春在阿巴嘎左旗牧改运动中,她任牧民会委员,并加入了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同年6月任第四牧民会委员,妇女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组织上派她到察哈尔锡林郭勒干部团党校学习,12月到中部联合旗继续做妇女工作。1950年1月,她出席了内蒙古首届妇女代表大会。1951年,她参加建立中部联合旗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工作。1952年夏天,任西部联合旗妇女科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她以边疆少数民族妇女代表身份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10月被选为西部联合旗妇联会主任。1956年10月任阿巴嘎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分管教育、卫生工作。在她任职期间,中小学教育、扫盲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卫生战线涌现出全国卫生红旗单位—宝格达乌拉公社萨如拉塔拉大队。  “文革”中她被打成“叛徒”、“走资派”,受到残酷破孩。1972年去逝,终年44岁。  1979年3月,阿巴嘎旗召开追悼大会,为巴满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以上内容由"野云渡高山"分享。]

多尔济 (?~1645)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多尔济(~1645年) 男,蒙古族,阿巴嘎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别里古台20世孙,号额齐格诺颜。一等台吉。初称阿噜蒙古,服属于察哈尔。因与林丹汗不睦,徙牧瀚海北克鲁伦河界,依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天聪二年(1628年)偕喀喇沁、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长击察哈尔众四万于土默特之赵城。复约喀尔喀偕喀喇沁乞师问罪察哈尔。  崇德三年(1638年) 遣台吉绰尔济向清朝皇帝贡马及貂皮。四年(1639年)偕同部达尔汉诺颜多尔济至乌珠穆沁界乞归诚,诏诸王大臣迎宴演武场入观献驼马。崇德五年(1640年)春来朝,属甲胄弓矢。秋遣棱噶尔玛、色臣楚琥尔等贡马。崇德六年(1641年)封札萨克多罗昭日格图郡王,掌管阿巴嘎右翼旗,诏世袭罔替。顺治二年(1645年)卒。  [以上内容由"象仔"分享。]

都思噶尔 (?~1653)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都思噶尔(~1653年) 男,蒙古族,阿巴嘎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别里古台22世孙。初号巴图尔济农,以避察哈尔依喀尔喀。天聪二年(1629年),献马于清以乞好。九年(1635年)表贡驼马貂皮。崇德二年(1637年),遣属阿玉什朝。顺治八年(1651年)归顺清廷,封札萨克多罗郡王,掌阿巴嘎左翼旗,诏世袭罔替。十年(1653年)卒。  [以上内容由"wangdi"分享。]

色棱墨尔根 (?~1680)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色棱墨尔根(~1680年) 男,蒙古族,阿巴哈纳尔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别里古台21世孙。其部初称阿噜蒙古,依喀尔喀车臣汗硕垒,驻牧克鲁伦河界,其地在瀚海北。康熙五年(1666年),携众至阿巴嘎右翼牧地乞归诚,诏允之。六年(1667年)议政王大臣等请授镇国公爵,诏封札萨克多罗贝勒,掌管阿巴哈纳尔右翼旗,世袭罔替。十九年(1680年)卒。  [以上内容由"汉人"分享。]

巴拉干 (1913~1966)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巴拉干(1913~1966年) 男,蒙古族,阿巴嘎旗德力格尔苏木人。他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拉四胡、吹笛子。1934年,拜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阿尤尔扎那为师学习马头琴演奏,并成为王府乐队1名成员。1938年在杨森王80寿辰庆典上,巴拉干演奏马头琴,由于技艺高超,被王爷誉为优秀琴手,赏三品顶戴。  1947年巴拉干在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部队当兵,1949年7月他率10余人起义,参加了解放军。1952年8月转业到阿拉善旗歌舞团工作。1954年借调到呼和浩特市,在自治区举办的文化艺术学习班任教。全区著名马头琴演奏家巴雅尔、仓都仁、阿格旺夏、达日玛日布等都曾师从于他。1956年7月,巴拉干随内蒙古艺术团赴京参加文艺汇演,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颁发了奖章,并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革”开始,巴拉干受到种种诬陷,被隔离审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6年秋投黄河自尽,终年53岁。  198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给巴拉干彻底平反昭雪,并追授“内蒙古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荣誉称号。内蒙古电台以《内蒙古著名马头琴手巴拉干》为题,报道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并编播了“著名马头琴艺术家巴拉干”的专题节目。  [以上内容由"jack"分享。]

策布格苏荣 (1901~1967)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策布格苏荣(1901~1967年) 男,蒙古族,阿巴嘎右翼旗塔宾苏木(现那仁宝拉格苏木)人。策布格从8岁开始学蒙文,15岁时拜旗总管苏德那为师,学习藏文和满文。1921年,到旗衙门任笔帖式(文书)兼塔宾苏木骑校,后又晋升为旗参领。1934年被派往百灵庙伪“蒙古地方自治区政务委员会”任职。1935年兼任阿巴嘎旗驻百灵庙护军参领。1936年在嘉卜寺(现化德县)伪“蒙古军政府”任职。后调锡林郭勒盟公署任总务厅秘书科科长。  1945年8月,苏蒙联军开进阿巴嘎旗境内,他倾向革命,与其兄会同几个上层喇嘛一起到车勒庙迎接先遣部队,并在牧民中做宣传工作。后参加蒙古政府拉木扎布部长在贝子庙召开的锡林郭勒盟官员会,并做为锡盟代表受到蒙古国乔巴山元帅接见。  1946年,策布格当选为阿巴嘎右旗民主政府第一任旗长。次年春,以雄奴敦德布为首的部分上层分子勾结布利亚特匪帮叛变,企图恢复旧政权,拉拢利用策布格未成,又设计谋害他,策布格巧妙脱身。1947年秋,策布格任锡盟民主政府秘书科长,1950年因病离职。  1955年中国人民政协锡盟委成立后,策布格当选为1~4届委员会副主席。  1966年,策布格被打成牛鬼蛇神,1967年冬不幸含冤离世,终年66岁。  [以上内容由"丁一"分享。]

嘎拉桑热布华 (1898~1986)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嘎拉桑热布华(1898~1986年) 男,蒙古族,阿巴嘎右翼旗查干淖尔苏木人。  1906年9岁时被认定为昌图庙转世堪布喇嘛,僧名嘎拉桑热布华扎木苏,入庙殿坐床主持佛事。1915年18岁时寺庙送他到甘肃省拉卜楞寺进一步学经深造。1919年他与另1名同伴从寺庙逃出,在鄂尔多斯查干察布齐尔庙为1个名叫达瓦的喇嘛放骆驼。1920年他加入鄂尔多斯“独贵龙”组织。1923年,阿巴嘎右旗王爷派人将他带回昌图庙继续主持佛事。1930年,他再次离开寺庙,回到自己家从事牧业生产。1945年,他已有500多匹马、900多只羊、300多头牛、骆驼近50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大户。  1947年春天阿巴嘎旗扎萨克雄奴敦德布和关鹏呼图克图叛变时,胁迫嘎拉桑热布华一起叛逃。他坚决不从。此后,他给民主政府秘密传送敌方情报,为过往干部战士更换乘马,提供食宿方便,为彻底肃清匪患做出积极贡献。  1951年,他捐献7头犍牛肉干、500枚银元支援抗美援朝前线。1952年,他担任了保卫世界和平锡林郭勒盟宗教界爱国人士协会副主任。1955年被选为锡盟政协委员。  1958年他以自己的牲畜为基础,建立公私合营的巴彦德力格尔牧场,任副场长。  1978年,他把落实政策补发的工资和烤火费共计11547.00元全部交给生产队用于棚圈建设。1982年他把祖传的历史珍品青铜器上交文物部门收藏。1985年和1986年他先后向苏木小学捐款4 700元、向旗孤儿院捐款1000元。  1986年春,嘎拉桑热布华因病逝世,终年88岁。  [以上内容由"mawen0710"分享。]

博·达木丁 (1921~1986)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博·达木丁(1921~1986年) 男,蒙古族,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人。博·达木丁从小跟其父布日古德台吉学习文化。1935~1939年,他曾先后在阿巴嘎左旗男子小学、广播训练班、蒙疆学校电报班学习。  1940~1942年他在阿巴嘎左旗衙门任见习文书。1943~1945年任锡盟公署衙门文书。1945年9月赴蒙古,次年入乌兰巴托师范学校中级培训班学习。1947年以优异成绩升入高级培训班。毕业后在蒙古国前杭爱省中学任教。1951年9月回国后,在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工作。1952年2月任锡盟苏尼特左旗阿尔善图小学校长。1953年9月在锡盟蒙中任教。1956年7月调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任教师、讲师、副教授。  博·达木丁从事民族教育工作30多年来,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有《蒙语正字法研究》、《蒙语同字异音词》、《蒙语联结元音和插入元音》、《蒙语基本词简注》、《蒙语常用名词术语注解》、《蒙语句法》等。其中《蒙语基本词简注》一书,于1984年4月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合编大型词典《蒙语大词典》时,他是编审之一。  1986年4月30日,博·达木丁逝世,终年65岁。  [以上内容由"雨霏"分享。]

特木尔 (1912~1970) 蒙古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特木尔(1912~1970年) 别名那木吉拉道尔吉,男,蒙古族,阿巴嘎旗查干淖尔苏木人。14岁拜旗总管拉木荣为师,学习蒙语和珠算。1930年被召为旗衙门见习文书。1937年任南佐佐领,1940年任旗衙门文书。1943年任旗实业科副科长兼日伪大蒙公司总裁。1945年日本投降,他回乡从事牧业生产。  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派工作组到阿巴嘎旗进行民主改革,特木尔参加革命,为民主政府传递情报。1952年春,他组织6户牧民办起了全旗第一个常年互助组。1953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冬季参加第三次赴朝鲜慰问团慰问志愿军官兵,1954年2月返回祖国。  195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6年4月,特木尔组织成立了全旗第一个畜牧业生产合作社——乌兰图嘎牧业合作社,任合作社主任。1958年任乌兰图嘎队队长。  特木尔精通蒙古象棋,1956年代表国家参加在乌兰巴托举办的国际蒙古象棋赛,获第6名。  1970年8月特木尔去世,终年58岁。  [以上内容由"海韵"分享。]

哈日乌素

  哈日乌素:  在洪格尔高勒镇南20公里左右,有一潭沙丘环抱的"世外桃源"那就是沙漠中罕见的深湖--哈日乌素。这里一边是油绿的草地,一边是金色的沙丘,中间是凝固的海沙、草、水浑然一体。      洪格尔高勒镇  洪格尔高勒苏木位于新浩特镇东南部。苏木人民政府驻杨都庙,距新浩特镇141公里。东邻锡林浩特市和德勒格尔苏木,西邻巴彦德力格尔苏木,北接查干淖尔苏木,南与正蓝旗接壤,总面积1645平方公里,辖8个嘎查,103个浩特,有居民 户 人。 名称来历 "洪格尔高勒"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可爱的河流"。 自然条件 土壤以栗钙土和风沙土为主。地形是典型的……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响泉

  高原奇泉—响泉:位于洪格尔高勒镇政府所在地东1公里。响泉是我区少见的奇泉,在泉边,随着人们叫喊、拍手的声音变大,几十个泉眼喷涌的水量会增多、泉眼会增大,“响泉”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响泉的泉水甘醇可口,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治疗消化道疾病和健胃养颜、延年益寿之功效。300多年来,响泉水一直是杨都庙-的饮用水   洪格尔高勒镇  洪格尔高勒苏木位于新浩特镇东南部。苏木人民政府驻杨都庙,距新浩特镇141公里。东邻锡林浩特市和德勒格尔苏木,西邻巴彦德力格尔苏木,北接查干淖尔苏木,南与正蓝旗接壤,总面积1645平方公里,辖8个嘎查,103个浩特,有居民 户 人。 名称来历 "洪格尔高勒"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可爱的河流"。 自然条件 土壤以栗钙土和风沙土为主。地形是典型的……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杨都庙

杨都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百年古刹—杨都庙:杨都庙位于洪格尔高勒镇政府所在地,它是锡盟少数几个,也是阿巴嘎旗至今仍保持着宗教活动的唯一寺庙。杨都庙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廷赐名“施善寺”,鼎盛时期-达到813名,其中常住-500名。“0”期间,遭到毁坏,仅三大殿保存下来,后经政府拨款予以修缮,今日杨都庙已重焕异彩,成为了我旗的一处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   洪格尔高勒镇  洪格尔高勒苏木位于新浩特镇东南部。苏木人民政府驻杨都庙,距新浩特镇141公里。东邻锡林浩特市和德勒格尔苏木,西邻巴彦德力格尔苏木,北接查干淖尔苏木,南与正蓝旗接壤,总面积1645平方公里,辖8个嘎查,103个浩特,有居民 户 人。 名称来历 "洪格尔高勒"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可爱的河流"。 自然条件 土壤以栗钙土和风沙土为主。地形是典型的……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成吉思汗栓马桩

  成吉思汗栓马桩:位于查干淖尔镇境内,据说当年成吉思汗征战,经过这个地方,寻找水源把他的战马栓到一棵小树上,历经沧桑,当年的栓马桩现在已经十分粗壮,当年的水源也仍然四季长流清澈的泉水。   就是成吉思汗的拴马桩,位于呼伦湖西岸,距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38公里,离满洲里市88公里,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南临一湖碧水,放眼望去,石壁嶙峋峭拔,光滑如刀削;北、东面呈陡坡,下临湖湾,只有西部为缓坡与湖岸相连,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凉亭。在山崖东10余米的湖水里,有一座高约10米、周长20多米的柱石突兀而立,柱石呈不规则形,上细下粗,石纹条条,纵横交错。传说,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训练兵马,把他心爱的八匹骏马拴在这个柱石上,柱石因此得名“成吉思汗拴马桩”,并且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旅游景点。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阿拉坦额莫勒镇呼伦湖西岸  类型:军事  游玩时间:建议0.5-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查干淖尔镇  查干淖尔苏木位于新浩特镇西南部。苏木人民政府驻昌图庙,距新浩特镇78公里。东邻浑迪乌素苏木和德勒格尔苏木、西邻苏尼特左旗、南接巴彦德力格尔苏木和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 , 北接巴彦查干苏木和宝格达乌拉苏木。总面积3299平方公里,辖11个嘎查、280个浩特,有居民 户 人。 名称来历 “查干淖尔”系蒙古语译音,意为“白色的湖”,以苏木西南查干淖尔湖命苏…… 详细++

汉贝庙广场

汉贝庙广场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贝庙广场:汉贝庙广场建成于2006年9月,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350万元,是集休闲、-、展览、旅游观光、团体活动、教育、观演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休闲广场。广场以具有蒙古民族代表性的吉祥物‘哈达’为主题贯穿南北,中心的音乐喷泉外型图案以查干淖尔湖型为依据,凉亭顶造型为具有内蒙古建筑特色的圆蓬造型,可以使人联想到蒙古民族文化。北侧造型舞台平时可作为景观,也可为各种节庆日或大型活动提供自由舞台,具有多方面的使用功能。广场中间音乐喷泉内设五彩灯光,与周围的景观灯遥相呼应,为城市夜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突厥石人

  突厥石人: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阿巴嘎旗发现了数量很多的古雕石人。这些石人的形态基本相似,有站、坐、跑、行者;有男、女、老、幼,这些石人,多数为墓前殉葬品,高1.3米左右。经考证,石人是突厥人留下的遗迹。  隋唐时期,锡林郭勒草原曾是突厥人生活的地方。这些石人雕塑线条流畅,逼真,表现出我国古代突厥人雕塑艺术的精湛高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塞外江南

  塞外江南—乌里雅斯台: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的一片绿洲,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沙丘环抱,绿草茵茵,河水潺潺,空气清新,静谧幽美,被称为探险者的天堂,旅行者的乐园。该区是阿旗森林保护区,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森林,分布面积15.6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对于游客而言,乌里雅斯台既有吸引力,又富挑战性,不仅可以体验“隔绝”世尘,“回归”自然的感觉,还可以体验汽车、摩托车冲沙,骑马、骑骆驼、徒步穿越沙梁及在纯自然环境中野营等探险经历,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别力古台文化园

  别力古台文化园始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2000亩,累计投资1650万元,是集生态、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山顶建有十三座敖包,名为“贡扎布敖包”,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敖包正前方地面镶嵌有阿巴嘎旗行政区划图,从敖包至别力古台广场顺坡修筑了108级台阶,台阶分段修筑了18个平台,台阶两侧及别力古台广场安装有体现蒙古族文化的各种造型音响和景观灯。在绿化区内修建了6个小的单元景点,蜿蜒的林间小道贯穿其间,景点安放了具有民间历史故事的石人和石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海日其格特山岩画

  海日其格特山岩画:阿巴嘎旗境内有众多岩画群,其中在2006年新发现的海日其格特山岩画影响较为深远。位于额尔敦高毕苏木伊和乌苏嘎查海日其格特山因地质作用,形成了参差不齐面积不等的天然石阵,上面刻画着人物、动物形象、几何图形和原始符号等,涉及到了生产生活多个方面,创作起始年代大概是旧石器时代。在这些岩画中有一幅旧石器时代鱼形岩画,这在我国北方草原古代岩画中实属罕见,由此可以证明北方游牧先民不仅狩猎、放牧,还有过原始渔猎生活。  这幅鱼形岩画用阴线刻法深雕在一块三角形褐黄色粗质砂岩平面上,鱼身呈由左向右深潜游动姿态,鱼长27.5厘米、宽9.5厘米,鱼身中部凿刻着横向排列的直径大约2厘米的3个圆穴,表示鱼鳞,鱼尾有纵向排列的2个圆穴。值得一提的是,海日其格特山岩画的人头、鹿角、太阳画面和几何图形上也普遍存在类似鱼鳞的圆形符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贡扎布敖包

  贡扎布敖包:贡扎布敖包由十三个敖包组成,藏文之意为“普救”,每年农历5月20日用奶食祭祀,并进行蒙古族传统三项比赛。祭祀活动由汉贝庙罕琴呼图克图-亲自主持,1913年的祭祀在史册中已有记载。  1966年,受文革影响,贡扎布敖包遭到了毁坏,祭祀活动也随之停止。2005年,旗委、政府尊重广大牧民群众的意愿,通过政府投资、民间捐赠等多渠道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将贡扎布敖包由原址移建于别力古台镇北哈日努登照上,并于2006年6月15日在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恢复了已间断四十年的祭祀活动。  新建的贡扎布敖包占地6000平方米,正中是13座各种彩石镶嵌的敖包,主敖包直径9米,其上按照传统习俗祭放了龙王神像。新建的贡扎布敖包依托别力古台生态园,突出草原文化特色,再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风貌,已成为了阿巴嘎旗又一个新的景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治病药泉

  治病药泉—哈登胡硕公主圣泉:位于查干淖尔湖区以西9公里处,已有几百年的治疗多种疾病的历史。相传金朝皇帝的女儿喝了这里的水便治好了胃病,从此远近的牧民便开始慕名而来。每到夏季这里云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牧民,云集在泉边洗浴,并把这里看作是他们心目中的圣泉。经权威部门鉴定,此泉含有丰富的钾、铁、镁、磷等多种矿物质和锌、锂、锶等微量元素,对慢性肠胃炎、长期便秘等疾病有独特的疗效。现在这里已建起疗养度假村,并结合蒙医疗法,提供了传统诊疗服务。该泉东9公里处,还有一棵草原上罕见的榆树王—成吉思汗拴马桩,四五个人才能合抱。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草原明珠—呼尔查干淖尔

  草原明珠—呼尔查干淖尔:位于查干淖尔镇西南15公里处,总面积109.93平方公里,是内蒙古四大淡水湖之一。呼日查干淖尔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湖面广阔,湖水清澈,尤如一条玉带夹在坦荡碧绿的草地和湛监明净的天空中间,是众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该湖不仅是阿旗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全旗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查干淖尔镇  查干淖尔苏木位于新浩特镇西南部。苏木人民政府驻昌图庙,距新浩特镇78公里。东邻浑迪乌素苏木和德勒格尔苏木、西邻苏尼特左旗、南接巴彦德力格尔苏木和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 , 北接巴彦查干苏木和宝格达乌拉苏木。总面积3299平方公里,辖11个嘎查、280个浩特,有居民 户 人。 名称来历 “查干淖尔”系蒙古语译音,意为“白色的湖”,以苏木西南查干淖尔湖命苏……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成吉思宝格都山

  成吉思宝格都山:距别力古台镇西35公里,位于101省道北侧15公里,海拨1303.2米,相对高度208米,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系火山玄武岩地质结构,形成于上新世第三纪。该山雄伟壮观,自然风景十分优美,北山坡酷似成吉思汗的仰面头像,其头发、额头、眼眉、眼睛、鼻梁、上下嘴唇、下颌、胡须等,比例恰当,形象逼真,神奇至极,尤如成吉思汗与苍天仰面对话,故称“成吉思宝格都山”(意为成吉思汗圣山)。据传,成吉思汗曾在此祭祀长生天,因此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牧民的敬仰和顶礼膜拜,被赋予了神奇的人文内涵,成为了全旗祭祀的圣山。每年农历5月15日的祭祀场面十分盛大,仪式极其隆重。  圣山周围地域广袤,野趣横生。清澈透明的季节湖依傍在圣山的身旁,与它遥遥相望的是天然的梯形火山台地,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顶山,这里流淌着稀有的火山熔岩矿泉水。圣山的北边环绕着哈喇土里木湖,雨水丰沛时,可形成三个湖,好像是祭奠成吉思汗的三尊美酒。  此外,这座神奇的孤山能够显现若干景象,实属罕见,从东侧向西望去,能看到圣山仰面头像;从西北面向东南方向望,则呈现出一位雍荣华贵的妇人头像;从东南面向西北望去,却又像一头雄狮。      别力古台镇   别力古台镇位于阿巴嘎旗中部,区域总面积607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镇内驻有党、政、军等80余个单位和部门,3所中学、3所小学,东距锡林浩特市91公里,西至呼和浩特市558公里,是阿巴嘎旗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阿巴嘎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别力古台镇-简介   别力古台镇位于阿巴嘎旗中部,是阿巴嘎旗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阿巴嘎……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洪格尔高勒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洪格尔高勒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