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乌拉特草原 | 乌拉特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镇)、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3旗境内。地处阴山北麓,形象地说就是在地图上黄河“几”上边的位置。乌拉特草原,占去了巴彦淖尔市五分之三的面积,属于戈壁型草原,昼夜温差大。 进入乌不浪口,蜿蜒的山路过后,豁然开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展现在眼前。一碧千里,尽是草原美景,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洁白的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滴,流入云际,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连牛群和马群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咀嚼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远处的草原非常亮堂,像坐在家里从窗户望出去的情景。那便是朵朵云彩害怕寂寞,遮挡着太阳飘来与游人嬉戏的景象。那里的野花,虽然装点不了整个世界,但它的欢颜生动了一片原野;牧笛在镏金的海流图河里响起,美丽了一幅图画。不一会儿海流图镇就要到了,从远处俯视,小镇尽收眼底,像被牢牢地镶嵌在盆底似的。谁也别想将它夺走。 巴彦淖尔市地形地貌大体分为三种类型:阴山山脉绵延东西,横亘在巴彦淖尔市腹地;阴山南麓是广阔的河套平原,阴山以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这里夏秋两季,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幽静宜人。游客在这里可以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民族歌舞;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清香的马奶酒,清香的手扒肉;烤全羊使你在大饱口福之时大开眼界;牧民家醇香的奶茶、传统的奶食品会使您遐想游牧民族的生活历程;夜宿蒙古包,侧耳倾听阵阵牧歌,抬头数点点繁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那城市的喧嚣已在九宵云外。 乌拉特草原的那达慕大会,是当地传统的群众-,每年举行一次。主要内容的摔跤、赛马、套马、赛驼、舞蹈等活动。“那达慕”一般于七、八月份间举行,旅游若是正遇那达慕盛会,可以观看传统的民族体育表演,还可以与牧民们一起角逐,参加这兴趣盎然的娱乐。 海流图镇 海流图镇是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41°34’、东经108°31’交汇处,平均海拔1288米,年平均气温4.9℃。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2579.5亩。镇辖13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户数10168户,总人口27635人,其中非农业…… 详细++ |
巴仁宝勒格度假村 | 巴仁宝勒格度假村(水库) 位于海流图镇东北5.8公里处,度假村总面积达1800亩,中心是巴仁宝勒格水库,水面达19万平方米。该水库由天然矿泉水汇集而成,水质优良、清爽甘甜,四季常流不息。度假村邻水畔建有现代化蒙古包14顶,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可开展划船、钓鱼、游泳、休闲度假、祭敖包、观赏乌拉特民俗婚礼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套餐等活动,是一处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海流图镇 海流图镇是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41°34’、东经108°31’交汇处,平均海拔1288米,年平均气温4.9℃。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2579.5亩。镇辖13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户数10168户,总人口27635人,其中非农业…… 详细++ |
塔林宝力格浩特 | 塔林宝力格浩特为文化旅游景点。 塔林宝力格浩特座落于内蒙自治区巴盟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中心,占地约140亩,有纯蒙古族特色的蒙古包群,一次可接待100人的团体。 这里可举行蒙古族婚礼及小型那达慕,篝火晚会,乌兰牧骑演出,骑马,骑骆驼摄像等蒙古族娱乐活动项目,并可品尝到纯蒙古族全套的马奶酒,奶酒,奶食品,全羊席,羊宝、风干羊肉蒙古包子、手扒肉等等。 近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以生态保护为主,绿色旅游得到了政府旅游局的批准在本浩特原有草原风情的基础上,开发了以甘其毛道边境口岸、阴山岩画为龙头的两个旅游线路。 海流图镇 海流图镇是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41°34’、东经108°31’交汇处,平均海拔1288米,年平均气温4.9℃。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2579.5亩。镇辖13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户数10168户,总人口27635人,其中非农业…… 详细++ |
同和太奇石林 | 该景区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南15公里,距希热古庙和阿尔其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30公里;南与蒙古大营旅游度假村和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相接,距110国道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属风蚀景观,由上千座天然石柱组成,石柱形态各异,妙趣天成,被称为“塞上奇石林”。 人们还根据奇石独特的形象为其命名,增添不少诗情画意。石林区紧临海流图—五原公路,周围是京津地区沙漠治理示范园区。环顾四周,只见地势平坦,绿草如茵,广袤无边,呈现出辽阔草原的气派。这里曾是《白马飞飞》、《文成公主》、《铁骑》等多部影片的外景拍摄地。景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间伴生物种有山丹、针茅草等200余种野生植物,且栖息有野兔、石鸡等野生动物和蒙古百灵、白天鹅等珍禽30多种。 石林区北与希热庙旅游区、阿其山自然保护区相连;东与德岭山水库、乌拉特蒙古大营相邻;南与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相接,凭借区位优势可串连多条旅游线路。 海流图镇 海流图镇是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41°34’、东经108°31’交汇处,平均海拔1288米,年平均气温4.9℃。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2579.5亩。镇辖13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户数10168户,总人口27635人,其中非农业…… 详细++ |
海流图生态园超大敖包 | 海流图生态园超大敖包位于乌中旗海流图镇东北角,集生态保护、草原科技、培植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绿色园区,是海流图镇东郊绿色综合开发区内最大的园区,被誉为乌中旗的动植物“博物馆”。该生态园总面积690公顷,围封网围12000延长米。目前,已建成温室大棚17栋种植云杉、会柏、杨树、垂柳、榆树、丁香等13万株,柠条333公顷,高档葡萄园0.5公顷。园内有直径30米的超大敖包,正在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标新立异的人造石林景区,使游人仿佛置身石林;憨态可掬的大地五体雕塑,令人不禁会心一笑;还有惟妙惟肖的“憩一会儿”雕塑,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雕塑,以及动物雕像、生态凉亭、古凉亭、生态餐厅、卵石路等休闲景观和设施。 目前,该园正在进一步培植草坪、安装喷灌系统,建设蒙古包群、越野卡丁车场、游乐园、白塔、奇石馆、枣园、山杏园等景观和设施。有柏油路直通生态园。 海流图镇 海流图镇是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41°34’、东经108°31’交汇处,平均海拔1288米,年平均气温4.9℃。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2579.5亩。镇辖13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户数10168户,总人口27635人,其中非农业…… 详细++ |
希热庙 | 希热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希热庙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以东12公里处,建于清康熙19年,由第一代-呼勒庆贵禅师在康熙的资助下建成,为东方21个佛教胜地之一。 兴盛时希热庙有僧人300多名,香客西至拉萨,东至乌兰浩特,北至大库热(现乌兰巴托),名扬四海。庙中有三眼泉水常流不息,它是希热庙的灵魂。常饮可延年益寿,祛病驻颜。经国家专门机构化验鉴定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 希热庙景点共由五座大殿,四个山洞和两座白塔组成,曾是我国西部除布达拉宫之外,最大的佛教胜地之一。每年每月要在此举行一次庙会,并于每年六月二十五日-三十日都要在这时举行大型的祭敖包活动,这时游人如织,甚是热闹。于2003年重修。 海流图镇 海流图镇是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41°34’、东经108°31’交汇处,平均海拔1288米,年平均气温4.9℃。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2579.5亩。镇辖13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户数10168户,总人口27635人,其中非农业……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后契勒陶力盖遗址 | 后契勒陶力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1970年,在乌拉特中旗杭盖戈壁苏木西南4公里处的后契勒陶力盖(汉语意为火石梁),发现石器时代的石器打制场,发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 达日盖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达日盖山口,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遗址不远处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为新石器时代狩猎民族的遗址和墓群。 呼鲁斯太遗址位于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苏木,属青铜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典型的连珠状匈奴牌饰。旁有春秋时代的匈奴墓群。 鸡鹿塞遗址位于瞪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台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平台上。城呈正方形,边长约68.5米。墙上端残存厚度约3.7米,下端厚约5.3--5.5米,残墙高一般约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处只有两米高,平均高度为7.2米。古城只在南墙开一城门,城门外有类似瓮形的长方形小围墙,留有入口。靠南墙东部内侧和西北角砌有磴道。城内出土文物有: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片、箭簇和一件青铜弩机。 在古城周围十公里范围内有汉代烽燧遗址十几处,作为防线和报警之用。鸡鹿塞和烽燧共同组成了汉王朝西北边陲的军事要冲。 窳浑古城,蒙语为保尔浩特,汉语也称土城子,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约三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该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长250米,南北最长200米,北与西北被沙漠覆盖,垣宽9~13米,南垣中部有一缺口宽约20米,约为城门。该城东墙北墙,残高1~2.5米。城中部略偏东处有一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层有1~3米深。文化层下层为汉代文物,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汉代建筑材料;中层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残片数种;上层为明、清文化层,较厚,有大量钧窑瓷残片,如青花瓷残片。在断垣残壁的表面也可拣到铁链、三梭铜合金箭镞等。台地东100米处,曾出土两件唐代金碗,其一为莲花状口径;另一件呈圆形口径,刻有缠枝牡丹和忍冬花纹,工艺精巧,花纹逼真,虽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 临河市八一乡东3公里处公路北侧,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此城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210米,平面呈“目”字形。城内东北部和中部有两处台地,为古城的建筑区,出土大量砖瓦和陶器残片。城正北2公里处有汉代砖石墓葬群。 三顶帐房古城遗址三顶帐房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三顶帐房村南0.5公里处,古城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近1000米,西墙和南墙西段部分残高3~4米,其他部分残高1~2米,呈土垄状。城东北角有较大型夯土台地,似为角楼遗址和角楼附近建筑物遗址。城中部偏南也有一处较大的建筑台基。城内其他地区遍布建筑材料,特别是曾出土有典型的汉代瓦当和“长乐未央”铭文砖,此为其断代的依据之一。城0土的器物有陶制罐、瓮、瓶、盆、鼎以及两汉五铢和新莽大泉等货币。除了两汉的器物外,还出土有环状石器和典型的战国大铁鼎,这证明汉代之前,此处已成为要地。古城遗址的西部和东北部有大量的古墓葬。 |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后旗北部的巴音杭盖苏木、巴音前达门苏木境内,与蒙古国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5′~108°00′,北纬41°50′~42°27′,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纵深140km,南北横跨22km,总面积131 800hm2。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乌拉特后旗努登梭梭林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该区内分布的原始天然梭梭林和栖息的蒙古野驴、北山羊、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区内植物区系成分是以干旱地区的种类占主导地位,具有显著的荒漠特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裸果木、绵刺、革苞菊。列入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沙木蓼、荒漠黄蓍、戈壁短舌菊、蒙新苓菊4种。兽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蒙古野驴、北山羊2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鹅喉羚、盘羊、猞猁、兔狲、荒漠猫5种。保护区鸟类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有大鸨、波斑鸨、金雕3种,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有蓑羽鹤、灰鹤、草原雕、鸢、苍鹰、秃鹫、红隼等7种。两栖爬行类常见有蟾蜍科的花背蟾蜍等,爬行类有蜥蜴科的沙蜥、蒙古沙蜥等。 该区原始天然梭梭林是梭梭林在我国分布的最东缘,而且多数树龄已达几百年,林地上枯老的粗干虬枝纵横倒扶,新生长的中幼梭梭在干旱贫瘠的荒漠中顽强生长,没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反映了原始古老的自然状态。梭梭根部寄生的肉苁蓉具有“沙漠人参”之美称,“九头锁阳”是稀世药宝,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
新忽热古城址 | 新忽热古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元、明 新忽热古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西北1公里处,古城平面呈方形,边长950余米,城墙为夯筑,四角外凸有角楼,墙外筑有马面,南墙、东墙中部各设一城门,门外设瓮城,城内外地表散见有大量陶片和瓦片。根据总体特征分析,其造筑年代应为元、明时期。该城址规模宏大,墙体保存较为完好,是已发现城址中最具典型的古代城池,具有极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受降城,这个名字我们今天听起来非常普通,但在战争年代它却意味着因一方大胜而使得双方百姓均免受战争之苦,是激动人心的和平曙光。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的汉受降城——新忽热古城,就是这样的一座城池。古城有个神奇的传说:每当晨曦,城墙上蒙有一层雾气,人们可以听到鸡鸣之声。据说有人曾目睹一对金鸡在城墙上起舞,还有人看到城内有金环闪闪发光。然而无论猎奇者怎样追逐,神迹总是转瞬即逝。 新忽热古城大致位于高阙塞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带,是自西汉以来在文献所载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座古城,太多传说语焉不详,目睹历史遗留的印迹,我们仍可依稀感受曾经边塞霸主匈奴王朝的兴衰! |
常素庙 | 常素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常素庙 常素庙,顾名思义,就是常年把斋吃素,不吃荤腥。常素庙位于乌中旗宏丰乡,建于民国22年(1933年)。 常素庙为汉式庙宇,砖木结构,四合头庙院。主殿瓦脊,飞檐、斗拱、藻井,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正面是殿,东西两侧为房,是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汉佛教寺庙。1951年,崎。庙被-部门征用,和尚全部还俗。1980年之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该寺庙重新得以修复。 |
瑙干塔拉草原旅游区 | 瑙干塔拉草原旅游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瑙干塔拉草原旅游区位于巴音哈太苏木南侧2公里处,是该苏木牧民舍登在自己的家庭生态牧场上创办的。瑙干塔拉汉语意思为"绿色草原"。在这块绿地上,建有现代化蒙古包2顶,传统蒙古包3顶,有2峰骆驼、2匹马供游人骑乘和驾车游玩。来到这里,既可以见识这位老牧民苦心经营的家庭生态牧场所产生的多种经济效益,体验蒙古民族生活习俗,同时也能尽情游览迷人的草原风光。 |
“牛心山”风景旅游区 | “牛心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内蒙古乌中旗温更镇镇海斯嘎查地界,与乌梁素太乡鲁大湾村毗邻,距海五公路12公里,因山体似牛心脏而得名。从乌染素太乡鲁大湾村沿着一条宽大的古河道便可进入,河道两旁树木成行,鸟语花香,是一个天然的绿色通道。 旅游区内有多处自然景观,其中主要的是非功过条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河谷。它由低到高,蜿蜒7公里,在源头处有清泉涌出。一年四季常流不息。盛夏时节,水势更旺,汇成一条瀑布经过四个自然石阶飞流直下,颇为壮观。拾阶而上,视野开阔。群山巍峨挺拔,环抱茂密山榆;坡上绿草如茵,谷中巨石林立,多种人形图案隐约可见,若稍加修饰便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旅游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野兔、石羊、石鸡等20多种;野生植物有锁阳、扎门、山大黄、麻黄等100多种。可谓旅游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 |
甘其毛都口岸 | 甘其毛都蒙语意为“一棵树”,该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音杭盖苏木境内,中蒙边境线703界标附近,是巴彦淖尔市对外开放的唯一国际通道,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嘎顺苏海图口岸相对应,两口岸相距l公里。 1989年12月2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甘其毛都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1990年2月23日实现了首次过货。1992年6月4日,正式辟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2004年4月13目,中国海关总署批复,2004年12月31日前,甘其毛都口岸在非开放期闻临时开放,进行煤炭运输。2004年7月5日,中蒙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关于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协定》,该《协定》已于2004年9月28日生效,甘其毛都口岸由双边季节性开放提升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通关15年来,已开关54次,过货57次,出入境人员69.6万人次,进出口车辆11.4万辆(次),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6万吨(小额贸易13万吨,进口原煤33万吨),易货贸易总额9.65亿元。 边民互市贸易繁荣发展,开关期间互贸区内商店林立,人来人往,边民开设的180家旅店、50多个商品零售点、32顶蒙古包生意兴隆,效益可观。边民互市贸易成交额年均5000万元,从业人员年均3200人次,口岸流动人员年均35万人次。口岸互市贸易区已发展成为以边境贸易为龙头的多功能的商业中心,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齐备的服务体系。口岸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各地客商的投资热点。 |
乌中旗秦长城旅游区 | 乌中旗秦长城旅游区为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 在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红旗店西一公里处,有一条坍塌的长城,从断面上可以看出石垣内部还有一层整齐的墙壁,经考证,此为秦利用赵长城并将其加高加宽进行维修而形成的秦长城。 在长城附近,每隔0.5~1.5公里,便有1处高大的石头堆。从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来的四周墙壁,根据残留部分推断,墙壁边长约5~7米,高约6~8米,这就是长城线上用作警讯的烽火台(烽燧)。 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一般不超过三公里。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往往还伴随有房址。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小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城堡。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