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呼伦贝尔 >> 新巴尔虎右旗 >> 新巴尔虎右旗呼伦镇

新巴尔虎右旗呼伦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呼伦湖金海岸旅游景区

呼伦湖金海岸旅游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呼伦湖,又名呼伦池、达赉湖,亦称札赉诺尔(英语:DalaiLake),意为“海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东北向。旧时呼伦湖北与海拉尔河相通,湖水外洩入黑龙江。现已断流成为内陆湖。  呼伦湖是中国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面积2339平方公里,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与贝尔湖为姊妹湖。呼伦湖烟波浩渺,天水相连,白帆点点,波光粼粼,来这里旅游,不但可以观赏到美丽的景色,还可以品尝到数百种鱼虾做成的美味佳肴。  呼伦湖也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呼伦湖有八个著名景区:水上日出、湖天蜃楼、石桩恋马、玉滩淘浪、虎啸呼伦、象山望月、芦荡栖鸟、鸥岛听琴。    信息来源:呼伦贝尔旅游局  阿拉坦额莫勒镇  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阿拉坦额莫勒是蒙古语“金鞍”的意思。距满洲里118公里,距阿日哈沙特口岸82公里。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6个嘎查党支部,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人口近2万。   1958年,阿拉坦莫勒镇正式建成。46年来,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水…… 详细++  信息来源:呼伦贝尔旅游局

新巴尔虎右旗博物馆

新巴尔虎右旗博物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巴尔虎博物馆——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阿拉坦额莫勒镇乌尔逊大街。占地面积1 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96平方米,于2004年8月15日落成开馆。  巴尔虎是蒙古族历史最为悠久的部落之一,千百年的历史更迭中,众多北方游牧民族从这里走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消失,唯有巴尔虎人始终辗转生活在蒙古高原和呼伦贝尔地区,可以说巴尔虎蒙古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浓缩,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瑰宝。  矗立在博物馆门前正前方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骑马青铜雕塑,高5米,基座为白色大理石,上面刻有蒙汉文“成吉思汗”及生卒年。  巴尔虎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处以巴尔虎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其独特性、先进性、典雅性成为了巴尔虎蒙古族文化基地和自治区著名文化品牌。馆藏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是巴尔虎蒙古族数百年发展的历史积淀。  巴尔虎博物馆的整体建筑是以宏伟的基座托起庄严典雅的主体楼房,外部颜色选用的是具有庄重感和历史时代感的亚光咖啡红色,其外部造型以方正为主,配以顶部一个圆形玻璃穹顶,符合中国的传统建筑理论——四平八稳和天圆地方之说。博物馆的视觉中心是一个蒙古包状的玻璃幕墙,它寓意欣欣向荣的巴尔虎蒙古族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永远奋发、崛起、向上升腾!  在正面玻璃幕墙两侧的两组外墙浮雕,雕塑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向人们展示了巴尔虎人迁徙至呼伦贝尔的故事。由于历史上的巴尔虎部落不断迁徙,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迁移至喀尔喀蒙古,即现在的蒙古国,成为它的属部。当时喀尔喀蒙古牧民已经是喇嘛教信徒,而巴尔虎蒙古却还在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因而被看作异教徒受到破孩,于是巴尔虎部落首领挑选出以达木丁为首的6名巴尔虎勇士,派他们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着寻找可以居住的土地,由于路途遥远勇士们每人配备了两匹坐骑,经过艰辛万苦的跋涉来到宝格德乌拉山脚下,看到这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水草丰美、资源丰富,是居住生息的绝佳之地,顿时忘却了疲劳,欣喜若狂的日夜兼程返回到喀尔喀蒙古向首领报告。后经过清政府批准,组织喀尔喀蒙古车臣部的两千多名巴尔虎人迁移至呼伦贝尔,开始在宝格德乌拉山脚下乌尔逊河两岸游牧居住。  “巴尔虎博物馆”六个刚柔有劲的大字,是由原任新巴尔虎右旗阿镇镇委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先生题写。在主墙的下面连接墙与基座的是起到支撑和装饰作用的14根吉祥柱。柱头以青铜浮雕雕刻有“日、月、风、雨”纹样,整体寓意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产业发达。每根立柱都高大庄严,与楼房色调一致融为一体。在两边廊柱上分别镶嵌的吉祥柱头为“牛、马、羊、山羊、骆驼”等五畜,也代表新巴尔虎右旗2个苏木3个镇。  博物馆有27级台阶,每一级台阶代表了10年,27级台阶也就代表了繁荣兴盛的新巴尔虎自建制到现在共走过了270年的风雨历程。在台阶的最两端是两条平滑的残疾人通道,方便乘坐轮椅的人以及推儿童车的观众使用。迎面敞开的是巴尔虎紫铜浮雕迎宾门,描绘了吉祥花团、献哈达、搏克、顶碗舞、马头琴演奏等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也代表着草原人民对来宾的欢迎和深切祝福。  博物馆展厅分为一楼的自然生态展厅、成就展厅,二楼的历史展厅、民俗展厅以及地下的综合展厅。巴尔虎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全面系统的抢救、保护、展示、研究、传承巴尔虎文化,是历史考古、信息网络、旅游观光、文化产业为一体的蒙古族重要文化基地。    信息来源:呼伦贝尔旅游局  信息来源:呼伦贝尔旅游局

贝尔湖旅游景区

  贝尔湖旅游景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位于贝尔苏木境内,中蒙界湖——贝尔湖东北岸,占地面积600余亩,距旗政府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100公里。贝尔湖与蒙古国隔湖相望,湖内盛产鲤鱼、鲶鱼、白鱼等,以“贝尔全鱼宴”享誉国内外。  贝尔湖银海岸  贝尔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界湖之一,长约40公里,宽约20公里,面积628.78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在蒙古国境内,仅西北部40.26平方公里为我国所有。这里有美丽的沙滩、一望无际的莫能塔拉草原、碧绿的森林,有古老的乌尔逊河连接呼伦和贝尔姐妹湖的传奇风景,有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一处绝佳的避暑旅游胜地。  景区设有300米长游泳浴场,可供会议、娱乐、住宿的木刻楞多功能厅,俄式木制别墅、民族特色蒙古包多功能厅等接待设施。可供500余人就餐娱乐。可开展民族特色的骑马、摔跤、射箭、乘勒勒车等活动项目,使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体验天然浴场独特魅力,品尝贝尔全鱼宴,感受巴尔虎民俗文化的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乌兰诺尔

  在呼伦湖和贝尔湖中间,有一个被称为“鸟的乐园”的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乌兰诺尔湿地。  “乌兰”是蒙古语意为“红”,“诺尔”意为“湖”,寓意:秋天来临,芦荻花开,如泛起红色的波浪。  乌兰诺尔又称乌兰泡,位于阿拉坦额莫勒镇东南65公里,是我旗闻名于世的“两湖一泡”之一。是由乌尔逊河河水流至达赉湖南80公里处的支流形成。泡子面积为42.5平方公里,这里水域辽阔,河流纵横,水草茂密,芦苇丛生,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漫滩、湿地连绵,是水域、草原、湿地等多种景观类型齐全的保护区。以乌兰诺尔为中心的710平方公里的湿地被载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是水禽筑巢繁衍之隐蔽、觅食的最佳场所。每年春暖花开时有数万不同种类的水鸟从南方飞临这绝妙的世外桃源安家落户,生儿育女。这时,乌兰诺尔顿改冬日冷漠萧条的境况而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鸟的乐园。天鹅洁白端庄,丹顶鹤亭亭玉立,风头潜鸭荧光闪烁,而庞大的鸥家族则显得格外忙碌,这时你会听到万鸟演奏的“世界名曲”,忽而悠扬欢快,忽而情意绵绵,随着婉转动听的音乐你会看到千百只鸟聚在一起,群起群落,在草原上翩翩起舞。每年秋天一到,鸟群换罢羽毛,带着儿女迁移到温暖的南方越冬。经考察,该区有鸟类17目33科190多种,其中有116种在保护区内繁殖。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鹳、大鸨、金雕、玉带海雕、白肩雕、遗鸥等9种,二级保护鸟类有白枕鹤、灰鹤、大天鹅等35种,是国家珍禽鸟类繁殖科研基地和湿地生态研究基地之一,也是我区主要的观鸟旅游景点,是旅游观光者亲身体验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绝佳选择。  1960年7月,-元帅乘小舟在乌兰诺尔苇荡里游览,看见这个自由忙碌的“王国”公民们展翼腾飞、苇荡换翎的情景,后曾赋诗云:  展翼冲霄万里行,归来荻港换秋翎。  更装顿失凌云志,引出虞罗打浆声。   

达西朋斯格庙

达西朋斯格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达西朋斯格庙俗称西庙,位于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东10公里,是一座黄-教寺。建于1854年,是清朝为巩固对满蒙地方的统治,推行-教,遍筑寺庙时修筑的。庙宇在-期间部分被严重破坏,于1985年修葺一新,现已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四月初六和六月初六在这里都举办为期一周的隆重庙会。      阿拉坦额莫勒镇  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阿拉坦额莫勒是蒙古语“金鞍”的意思。距满洲里118公里,距阿日哈沙特口岸82公里。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6个嘎查党支部,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人口近2万。   1958年,阿拉坦莫勒镇正式建成。46年来,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水…… 详细++

阿敦础鲁石洞

  在新巴尔虎草原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神奇的阿敦础鲁石洞。阿敦础鲁石洞地处新巴尔虎右旗西北部的阿敦础鲁苏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就在这个苏木境内。  阿敦础鲁石洞也称阿贵洞,它位于距苏木所在地8公里处,离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北方70公里。这里草原丰茂,绿意葱茏,依山傍水,怪石嶙峋,地形奇特,别具北国风采,塞外神韵,因为周围都是马群般的岩石景观,所以当地牧民称它为“阿敦础鲁”,意为“石马群”之意。此洞犹如石头房,有三个洞口,其中两个洞口如嵌在陡峭山崖上的天窗,难以攀岩,只有朝南开的一个洞口可容一人出入。但是洞内空间较大,六、七个人可以自由活动。即使是盛夏酷暑之际,洞里也有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是一个难得的避暑场所。阿贵洞以其混然天成的神奇魅力,成为巴尔虎草原上的一朵奇葩,让游者浮想联翩,叹为观止。每年慕名而来参观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阿贵洞在蒙古族人民当中流传着一段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该洞就是古时以力大无比闻名于民间的蒙古族摔跤能手依希根布赫居住的地方。据说这个身材魁梧,有千斤之力的英雄好汉,能用勒勒车轴肩挑两头牛,日行百里山路,如履平地。为寻找可以居住的地方,他背着母亲来到阿敦础鲁,被此处的风光旖旎、群石耸立的草原美景所陶醉,就依然决定留下来,生活在这个地方。他用力大无比的双手举起一块巨石搬到山上群石之间,搭建一个洞穴,为母亲纳凉、避雨,并用自己的双手挖出几个潺潺流水的泉眼,让母亲饮用。这就是今天的阿贵洞及流淌在岩下的清泉。石洞上方的巨石,据说就是他亲手放上去的;泉水旁的岩石上有两个膝盖印,也是依希根布赫在喝水时留下的痕迹;岩石上还有他休息时留下的人体印。他经常帮助穷苦牧民,在牧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阿敦础鲁的老百姓说这个洞是孝母洞,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这个洞,永远孝敬自己的父母。因此,当地居民经常到此处缅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思歌腾广场

  思歌腾广场于2002年5月1日奠基,同年8月20日竣工,整个工程历时110天,总造价是540万元。“思歌腾”蒙古语意为知识青年,思歌腾广场既是知青广场,总面积是2万平方米,该广场造型新颖、创意独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场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室外构筑物部分;另一部分是长达80米的室内知青文化长廊。  广场中央卧牌下的清清溪流,寓意知青岁月就像广大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水中有当年知青逆水而上的青春足迹,追根溯源,表达了人们的追思之情。“思歌腾广场”题词是由曾经在新右旗克尔-社下乡现任天津市副市长的孙海麟先生亲笔提写的,取“思歌腾”这个名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思”既是思念的思,取这个字表达了草原人民对曾经把大草原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为之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广大知青的深切思念;“歌”既是歌颂的歌,取“歌”字寓意着当年广大知青不畏艰难困苦,献身祖国边疆建设的精神可歌可泣,永远值得歌颂;“腾”既是腾飞的腾,取“腾”字寓意着美丽的新巴尔虎右旗大草原在知青精神的激励下,通过草原人民的努力拼搏,一定能够实现兴边富民的美好蓝图。  广场中间伫立着大小五个雕塑——火撑子,原型是牧民群众用来烧饭烧茶的生活用具,经过艺术加工后,用青铜浇铸而成,可以用来在群众文艺活动中燃烧篝火用,象征着兴旺、升腾之意。  “思歌腾”名字的取意在广场的卧牌、流水、火撑子、汉白玉浮雕墙中均有深刻的体现,广场的地面上所铺设的材料巨石都是我旗地产的鹅卵石、玛瑙石等天然材料自采而成,所以也使得整个广场看上去十分古朴而典雅。  从1961年—1978年之间,全国共有1760余万,而当时由天津、北京、哈尔滨、海拉尔、满洲里及本旗知青在我旗组成的知青人数就有1200余人,当时对于新右旗这个边陲旗县来说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众所周知知青是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新型产物,不管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作为知青本身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潮中,这种不怕艰难困苦,一往无前、奋勇拼搏的精神是需要我们下一代人去继承以及发扬的。基于这一出发点,经过我旗领导前后长达半年之久的材料搜集。  整个广场外部的亮点莫非就是张勇烈士的青铜雕塑了,曾经用短暂一生写下壮丽篇章的天津下乡知青张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生命宝贵属人民、誓将青春献人民”的榜样,张勇是曾经在新右旗额尔敦乌拉苏木下乡的知青,放牧时为了抢救公社羊群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呼伦贝尔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全国上下知青共同学习的楷模。被草原的牧民亲切的称之为“乌恩其”,“乌恩其”蒙古语意为“忠诚”之意,张勇用执着的信念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在张勇雕塑的四周摆放着19只形态各异的羊,因为张勇牺牲的时候年仅19岁,正直豆蔻年华,所以我们用19只羊来表达对她的怀念。这个创意也是由曾任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现任自治区副主席的连辑同志提出的,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广场的另一亮点就是思歌腾广场的“知青文化长廊”,在长廊里所展示的是一些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时所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与图片资料,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知青精神永远流传。整个长廊所展示的就是当年知青那段辉煌的历史和创业的今天,当年毛主席号召广大知青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用青春之火点燃了理想的烈焰,他们带着纯真与热情;带着理想与希望,告别亲友、离开家乡、登上专列,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牧民群众的关怀与教导下,成为了祖国栋梁之才,成为了人们脑海中的又一群新型人物。  “思歌腾”广场不仅是为了纪念当年为建设边疆而付出青春和梦想、甚至生命的广大知青,而且成为我旗一处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重要的是成为沟通和加强知青与第二家乡人民之间情感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全国所有知青向往的圣地。而新右旗各族群众也必将在知青精神的激励下,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将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石板墓群

石板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右旗境内分布着30多处石板墓群,少则几座,几十座,多则一二百座,都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如呼伦湖西岸不远的达林础鲁墓群,山坡上密集分布着120多座石板墓。墓的结构是以巨大的天然石板砌成长方形墓框,大者7米长,5米宽,小者3米长,2米宽,头向朝东。小墓大体成行排列,大墓往往位于墓群东北部,其前方(东方)10多米处,有的立有墓碑状天然石条,上无文字。唯墓群东北大墓前的“石碑”上刻有几道半圆型沟槽,侧面也刻有圆形沟槽。呼伦湖西岸东德乌拉山西南坡上也分布有许多巨大的石板墓,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山顶上取风化的片麻岩石板砌成。石板厚约0.1米,长约1米或1.5米,宽约0.5米或1米。这些巨石板立着埋入地下,上部露出半截,砌成长方形墓框。个别的大墓,长可达8米,宽5米。长方墓框之外西侧并附有尔室状小框,约5米长,4米宽。呼伦湖以西直至贝加尔湖一带分布的此类石板墓群是外贝加尔青铜时代基托托伊文化的重要特征。   

巴尔虎草原黄羊自然保护区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位于我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1′—117°34′,北纬47°40′—48°36′。总面积为6580.1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保护我国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羊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黄羊是栖息在欧亚大陆的一种特有野生物种,巴尔虎草原黄羊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属于干丘陵草原,是黄羊生存的最好的栖息地,是黄羊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分布数量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每到秋、冬季,在保护区内就可以看到一群群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黄羊群,是非常壮观的景色,一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专家来此地游览、观赏。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居民较少,境内草原、河流、湿地等多样的生境类型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保护区内除黄羊以外,还分布着许多动物种群,其中兔狲同黄羊一样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巴尔虎草原黄羊自然保护区目前已成为集保护、科研、宣传、教育及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意义的示范性自然保护区。   

阿日哈沙特口岸

  阿日哈沙特口岸位于新巴尔虎右旗阿敦础鲁苏木境内,中蒙边界1495号界标处,与蒙古国东方省哈比日嘎口岸相对应,距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82公里,距蒙古国东方省省会乔巴山市120公里。  1992年3月1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2)25号文批准阿日哈沙特为一类季节性口岸(每季度开关20天),同年6月24日正式对蒙开放。随着对蒙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阿日哈沙特口岸季节性开放已远远不能满足两国两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在多方争取和努力下,经过“中蒙第三轮口岸与边境管理协定”会谈,中蒙双方政府于2004年7月5日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关于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协定》,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生效。《协定》中规定阿日哈沙特口岸于每年的1月6日至25日、4月1日至10月31日开放,开放时间由原来的80天增加到234天。  2005年4月1日,阿日哈沙特口岸已正式实现集中开关。阿日哈沙特口岸的开通,有力的推动了两国两地区间的旅游、边境贸易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迎来了中蒙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新一轮热潮。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边疆的安宁稳定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旗委、旗政府将发展口岸经济作为“兴边富民强旗”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昔日偏远、闭塞的边陲小镇阿拉坦额莫勒已逐渐成为我国与蒙古国进行贸易的第二大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口岸重镇。  今后,新右旗将继续本着口岸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完善口岸功能,加强口岸管理,改进口岸服务,努力建设全方位的现代化国际大通道,使之真正成为呼伦贝尔对外开放的第二个亮点,为富民、兴边、强旗、睦邻作出积极贡献。      阿拉坦额莫勒镇  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阿拉坦额莫勒是蒙古语“金鞍”的意思。距满洲里118公里,距阿日哈沙特口岸82公里。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6个嘎查党支部,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人口近2万。   1958年,阿拉坦莫勒镇正式建成。46年来,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水……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新巴尔虎右旗呼伦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新巴尔虎右旗呼伦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