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东兰烈士陵园 | 东兰烈士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兰烈士陵园位于东兰县城西更闹坡,原占地面积94.7亩,建筑面积29720.5平方米,园内设:大门亭廊、仿古排门、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塔、韦拔群烈士陵墓、解放东兰烈士纪念碑、英雄群雕、著名烈士石雕像、纪念亭、纪念活动广场等纪念建筑设施。其中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版面展线长190米,陈列史料、文物600余件,展览内容有:《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将军及红军老干部》、《悼念先烈活动》、《开创未来》等九个部分,共八个展厅,面积1420平方米。2009年是韦拔群诞辰115周年,为举行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东兰烈士陵园扩建部分总用地面积为120亩,建设用地面积为88.2亩。工程设计建设项目有将军园、将军雕像、-广场、韦拔群烈士纪念馆等组成。 东兰烈士陵园始称“韦拔群烈士陵园”,1956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拨款兴建。1958年,张云逸大将题写了“革命烈士公园”园名及“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名;1963年2月“韦拔群烈士陵园”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把东兰“革命烈士公园”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园名更为“东兰烈士陵园”;1988年5月,-上将题写“东兰烈士纪念馆”馆名;1995年12月,“东兰烈士陵园”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8日被共青团中央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7年8月,自治区纪委把东兰烈士陵园列为广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解放以来,东兰烈士陵园一直是全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韦拔群 (1894~1932) 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韦拔群(1894年—1932年),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壮族。韦拔群于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人们群…… 详细++ 陈洪涛 (1905~1932) 陈洪涛(1905—1932),原名陈素华。壮族。武篆区上圩村人。 1924年,他考取百色省立第五中学,被选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不久,他组织“东凤留邕色学会”,被选为百色分会会长。1925年退学回乡,投身于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同年冬,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在梧州开办宣传员养成所,韦拔群以国民党东兰县党部名义,选送陈洪涛到该所学习, 学习期间, 他加入中共梧州支…… 详细++ 黄大权 (1898~1933) 黄大权(1898—1933),字子衡。壮族。武篆区那烈村人。1915年,毕业于东兰高等小学校后,在当地私塾任教。1916年初,弃教投军,随韦拔群到贵州参加讨袁护国军熊克诚部任战士,数月后,即离开部队回乡,到泗孟村任教师。 1921年9月, 黄大权参加韦拔群组织的“改造东兰同志会”、“三三”和“九九”革命同盟会,到兰木、泗孟一带进行宣传,组织农民协会,扩大…… 详细++ 韦拔群 (1894~1932) 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韦拔群(1894年—1932年),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壮族。韦拔群于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人们群…… 详细++ 陈洪涛 (1905~1932) 陈洪涛(1905—1932),原名陈素华。壮族。武篆区上圩村人。 1924年,他考取百色省立第五中学,被选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不久,他组织“东凤留邕色学会”,被选为百色分会会长。1925年退学回乡,投身于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同年冬,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在梧州开办宣传员养成所,韦拔群以国民党东兰县党部名义,选送陈洪涛到该所学习, 学习期间, 他加入中共梧州支…… 详细++ 黄大权 (1898~1933) 黄大权(1898—1933),字子衡。壮族。武篆区那烈村人。1915年,毕业于东兰高等小学校后,在当地私塾任教。1916年初,弃教投军,随韦拔群到贵州参加讨袁护国军熊克诚部任战士,数月后,即离开部队回乡,到泗孟村任教师。 1921年9月, 黄大权参加韦拔群组织的“改造东兰同志会”、“三三”和“九九”革命同盟会,到兰木、泗孟一带进行宣传,组织农民协会,扩大…… 详细++ 陈洪涛 (1905~1932) 陈洪涛(1905—1932),原名陈素华。壮族。武篆区上圩村人。 1924年,他考取百色省立第五中学,被选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不久,他组织“东凤留邕色学会”,被选为百色分会会长。1925年退学回乡,投身于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同年冬,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在梧州开办宣传员养成所,韦拔群以国民党东兰县党部名义,选送陈洪涛到该所学习, 学习期间, 他加入中共梧州支…… 详细++ 黄大权 (1898~1933) 黄大权(1898—1933),字子衡。壮族。武篆区那烈村人。1915年,毕业于东兰高等小学校后,在当地私塾任教。1916年初,弃教投军,随韦拔群到贵州参加讨袁护国军熊克诚部任战士,数月后,即离开部队回乡,到泗孟村任教师。 1921年9月, 黄大权参加韦拔群组织的“改造东兰同志会”、“三三”和“九九”革命同盟会,到兰木、泗孟一带进行宣传,组织农民协会,扩大…… 详细++ 黄大权 (1898~1933) 黄大权(1898—1933),字子衡。壮族。武篆区那烈村人。1915年,毕业于东兰高等小学校后,在当地私塾任教。1916年初,弃教投军,随韦拔群到贵州参加讨袁护国军熊克诚部任战士,数月后,即离开部队回乡,到泗孟村任教师。 1921年9月, 黄大权参加韦拔群组织的“改造东兰同志会”、“三三”和“九九”革命同盟会,到兰木、泗孟一带进行宣传,组织农民协会,扩大…… 详细++ |
东兰红色旅游区 | 东兰红色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广西东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右江革命斗争、举行百色起义的策源地。东兰县境内有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敌委旧址魁星楼、东兰革命烈士陵园、韦拔群故居、韦拔群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遗址近50处。目前,东兰县所有红色景点全部免费开放,成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 2010年,东兰烈士陵园、韦拔群纪念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韦拔群故居等5个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 |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名北帝岩,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武篆巴学村,分别距县城、武篆镇38公里和4公里,是个天然石洞,洞口宽64米,洞高43米,纵深137米,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纳数千人。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30年2月,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武篆,认为韦拔群在北帝岩宣传了马列主义,提议改名为“列宁岩”。1962年6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广西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修缮列宁岩,依照1925年的原貌进行修复,并办陈列橱窗。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题写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放大后刻在岩洞口。 历史溯源 1925年夏,广西农民运动的早期领导人韦拔群在毛泽东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回到家乡——广西东兰县武篆镇。9月,韦拔群创办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在这片红土地上,点燃了农民革命运动的熊熊烈火。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东南四公里的拉甲山一个叫北帝岩的山洞内。1931年,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北帝岩,建议将北帝岩改称为列宁岩。 列宁岩宽64米,高43米,深137米,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纳两千多人。岩洞深处清泉流涌,水声潺潺,有一条三百多米的隧道直通山后。洞外树木参天,浓荫避日,一条碧绿小河静静向东流去。置身洞口,居高临下,举目远眺,方圆一公里以内的景物尽收眼底,进可攻,退可守,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课堂就设在岩洞口的洞内大厅,课桌由竹片拼制而成,竹桌上摆放的盏盏桐油灯,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燎原之火。讲坛由泥石垒成。 用泥砖砌成的小屋是教员宿舍,门口两侧贴着“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对联,横批上写着“团结、互助、奋斗、牺牲”八个大字。门楣上挂着马克思、列宁和孙中山的画像。课堂的两侧是用竹篱笆围成学员宿舍。 1925年夏,刚创办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吸引了右江地区东兰、凤山、百色、河池、田东、田阳等10多个县的进步青年共270多人来到这里学习。 《社会发展史》、《俄国革命史》、《农民运动章程》、《政治经济学概要》、《国际法草案》和《妇女问题》等是当时学员学习的主要内容。 农讲所组织学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为武装斗争做培养干部的准备。学员们白天学习、操练,晚上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农讲所还组织学员到附近圩场宣传革命真理,积极引导农民向土豪劣绅开展清算斗争。农讲所第一届学员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后,全部回到家乡,向劳苦大众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农民革命的烈火燃遍红水河两岸,席卷右江流域。 影响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为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29年10月,在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领导下,韦拔群率领的农民革命武装赶到百色平马镇,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1978年,叶剑英亲手挥毫拨墨,为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题名。1995年12月,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篆镇 武篆镇位于东兰县西南部,是中国早期三大农-动领袖之一韦拔群的故乡,是右江革0据地的策源地,是-、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该镇风景优美,田园风光秀丽,革命遗址、遗迹众多,其中魁星楼(0红七军前委旧址)、列宁岩(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等遗址被自治区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后代瞻仰革命先烈…… 详细++ |
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 | 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坡豪湖地处珠江干流红水河河畔的东兰县长乐镇境内。流域水量充沛,水流平缓,水质清澈,水位稳定,拥有较大面积水草丰盛的浅水区和深水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内容非常丰富。从2013年开始,为实现坡豪湖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东兰县本着“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开展坡豪湖湿地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工作,并计划从2016年至2019年,投入2.89亿元进行建设。 2014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广西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建设工作。公园总面积549.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89.4公顷,水域面积260公顷。范围包括坡豪湖库区、坡豪河下游河段、坡豪湖西岸至红水河东岸之间的陆地、坡豪湖南面石山第一汇水面范围内的山地,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这是广西第13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河池市第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此,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相关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7月,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成功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江苏东珠景观股份有限公司以PPP模式合作建设。项目建设期三年。建设项目主要分为铜鼓文化区、蚂拐科普区、梯地花田区、栈桥漫行区等四大建设区。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育与修复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生态旅游开发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五大工程。 据悉,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有效地保护区域内鸟类、鱼类等濒危动物资源和这片山水相依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还可利用坡豪湖湿地优美的生态景观环境,并结合当地的壮族铜鼓文化、蚂拐文化、湿地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科普教育、民俗文化等活动,开发生态健康养生旅游产品,丰富区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组合,使之成为 “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东兰县的特色旅游景区和精品景区,对打造东兰生态名片,提升东兰生态、长寿、养生旅游形象,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以及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推动区域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铜鼓博物馆 | 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在东兰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沿红水河两岸村寨是东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而东兰县现存量就达612面。 铜鼓是东兰壮、瑶人民心中的神物。铜鼓文化流传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世所罕见。近年来,东兰铜鼓也走出山门,曾多次在县、市、自治区舞台表演。先后参加《中国有条红水河》、中央电视台《壮锦献给毛主席》等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还在第四届全国-会开幕式、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桂林山水节、“中华鼓王”大会、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等一系列庆典活动上表演。古老的东兰铜鼓,以其独特的魅力,饮誉大江南北。2004年5月被自治区文化厅正式命名为“广西铜鼓艺术之乡”。 2006年4月,东兰铜鼓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铜鼓博物馆建成之后将成为世界性的专业铜鼓文化博物馆;中国乃至世界铜鼓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铜鼓铸造技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基地,将为广西铜鼓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
东兰红水河第一湾 | 红水河在河池东兰县境内流过115公里,在这百余公里的河岸两旁到处是绿色葱茏的刺竹和娇艳无比的木棉树,是名副其实的百里画廊。乘游船从坡豪沿红水河南下十余公里,到三石镇板文村境内,红水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U”字型的大峡谷。从三石镇四合村俯视红水河第一湾,目所能及河道长约4公里,河面宽300米,两岸高山耸立,直插云天,与水面高差数百米。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同一日里的景象也是变幻莫测。最经典的景象或是云雾缠绕聚散,或是红霞漫天,或是雨过天晴彩虹飞度……蔚为壮观,是寻奇、览胜、探幽难得的景观。 景区地址:河池市东兰县三石镇板文村境内 乘车线路:在河池乘至东兰的大巴,再转至景区的中巴即可 |
列宁岩 | 列宁岩 列宁岩(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原名北帝岩,内设北帝庙得名。位于武篆镇南4公里的论硬山腰上。洞高45米,宽64米,深137米。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会,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了广西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培养右江各县农-动骨干276人。农讲所宣传马列,培训农运骨干,功绩卓著,影响深远。1930年2月,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东兰县工农民主政府讨论通过,北帝岩改名“列宁岩”。1963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中央副主席-为列宁岩亲笔题字:“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镌刻在洞口上方。 原名北帝岩,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巴学村,分别距县城、武篆镇38公里和4公里,是个天然石洞,洞口宽64米,洞高43米,纵深137米,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纳数千人。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东兰第一届农-动讲习所,1930年2月,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武篆,认为韦拔群在北帝岩宣传了马列主义,提议改名为“列宁岩”。1962年6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广西东兰第一届农-动讲习所旧址”。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修缮列宁岩,依照1925年的原貌进行修复,并办陈列橱窗。1978年,0中央副主席-题写了“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放大后刻在岩洞口。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兰县列宁岩位于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的论硬山近山脚处,距县城约38公里。原名北帝岩。它是一个大厅状的天然岩洞,洞口高40米,宽64米,洞深137米,洞壁及洞顶均比较平整,地面也较平坦,可容纳千余人,洞内干爽、明亮、洞外山下是一片田垌,洞口对面,隔着田垌,也是一片石山。民国14年(1925年),右江农-动领导人韦拔群从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在此开办广西东兰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培养农-动骨干。韦拔群任主任,陈伯民任管理员,黄大权、黄树林、邓无畏等为教员。“农讲所”基本按照“广州农讲所”设置的课程列宁岩进行教学。内容有《苏联革命史》、《中国革命史》、《农民协会章程》等。教和学都是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员是来自右江的东兰、凤山、百色、凌云、奉仪(今田阳县)、思隆(今田东县),思林(属今田东县),果德(属今平果县)、都安、河池、南丹等县的汉、壮、瑶等民族青年共276人。学员毕业回原籍后,很多成为当地农-动的骨干,不少地方成立了农民协会,有力推动了右江农-动的发展。学员中的许多人,后来参加了红七军。 民国19年(1930年),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东兰县工农民主政府讨论通过,北帝岩改名为列宁岩。1963年,列宁岩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岩内陈设按照农讲所当时的布置复原。洞口额刻0中央副主席-的亲笔题字“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洞中央为课堂,讲坛左右有对联:“地主豪绅把劳动群众当作盘中餐;劳动群众把地主豪绅当作枪口靶”。台壁上方,挂着列宁和孙中山的画像。台前醒目的对联是:“快乐事业,莫如革命。”横批是:“团结、互助、奋斗、牺牲”。课堂两边为学员宿舍,后面为教员住处和厨房。本着节约办大事的精神,课桌、凳、床铺、间墙全用当时所产的竹材编成,简朴实用。洞左平台上,竖立有一列橱窗,陈列当年农运的图片资料。 |
坡豪湖泊群 | 坡豪湖,是1992年岩滩水电站蓄水封闸后,在东兰县长乐镇坡豪境内自然形成一个5000多亩的库区水域,其因由10多个大小湖泊形成而被人称之为“坡豪千岛湖”。湖水晶莹如镜,清洁如玉,湖的周边峰峦叠翠,翠竹依依,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极目远眺,湖色与天光争辉.绿水共青天斗碧,秀峰、清流、天光、水影、渔舟、果园、农田和村落交相辉映为一体,好似一幅幅浓淡相宜的绝美水墨画卷。 近年来,长乐镇以“着眼坡豪风光,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着眼渔业开发,着力打造无公害水产品牌”为目标,投入300多万,建成4000多亩的坡豪湖生态围栏养殖基地,将坡豪湖打造成为区内外有名的“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和“垂钓天堂”。并以坡豪湖生态旅游开发为重心,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观田园风光、钓野味鲜鱼、品红水河鲜鱼”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生态旅游重镇。 如今,坡豪湖生态渔业已初具规模,仅去年下半年,共收获各类商品鱼6万多公斤,产值40多万元;生态旅游业也已初显成效,至今,到坡豪观光、垂钓的游客已达6万多人,旅游收益约100多万元。坡豪湖不仅景色优美,更是当地群众的“聚宝盆”! |
江平田园风光 | 江平田园风光 出拉甲山谷,便是江平村,这里田园似景,青山起伏,曲水莹莹,翠竹掩隐的村落中,房舍俨然,炊烟缭绕,东平河在田园中蜿蜒欲醉的乡村田园风光画卷,是游人登山、野炊、山村话桑麻、田园风光写生、摄影创作的好去处。 |
良风洞风景区 | 良风洞风景区 良风洞风景区位于东兰县城马鞍山脚,景区由良风洞,石云洞、天然石门、石壁崖刻、百年古榕、马鞍山营盘等多处极佳景点构成。 良风洞 位于马鞍山脚的古榕树下,洞口宽约10米,洞深20多米;洞内有许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马鞍山后,洞内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里凉风习习,故名"良风洞"。1934年间,陆川萧道龙曾于洞边石壁镌刻"良风洞"三字,该洞历来为东兰山城百姓盛夏纳凉爽消遣去处。 石云洞(又称小月宫) 位于马鞍山腰,山脚至洞口修有石阶60多级;洞深20多米,宽10多米;洞顶乳石垂吊,形状千姿百态,有如天上云朵,有如春笋倒立,栩栩如生。洞内尚有天然神台,卧态石龙等,每到春秋季节,洞内雾气升腾,景致独好。抗日战争时期,该洞曾是抗日军队秘密通信指挥电台设置地。1978年曾是电影"拔哥的故事"拍摄景点之一。 天然石门 位于良风洞与石云洞之间的三角地,门高1.8米,天然雕凿,可供人穿入,门项端古人曾镌刻"石门"二字。 石壁崖刻 位于良风洞景区内之石壁上,多处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万家生佛"、"霸陵小桥流水人家"等赞美东兰山城景色诗句。 百年古榕 位于育风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盘根错节,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荫覆盖数米,景色迷人。 马鞍山营盘 位于马鞍山顶,石砌墙垣,为清顺治时绿营兵营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营盘岭。登至山顶营秀,可饱览东兰山城全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拉甲山景区 | 拉甲山景区 拉甲山位于东兰武篆镇西面5公里处。是沿东平河延绵几公里长的山系,这里群峰雄秀奇幽,山险洞奇,有号称粤西第一洞天的"列宁岩",有形象活脱的天门山、月亮山、小象山、观音山、骆驼山、内廊湖等,并有许多美妙的传说;东平河是一条伏流河,由"东里三潭"汇流而成,绕拉甲山脚而过,时而蜿蜒平静,时而潜入山中,欢快地向南奔流,最后汇入寿乡盘阳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益寿桥 | 益寿桥 益寿桥,位于东兰县县城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为三拱结构石桥。长38.7米,高8.5米,宽4.6米;两端为石级,桥面两旁以石条作栏,系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东兰州土司韦应龙为其母金氏六十寿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寿桥"。据考证该桥是广西境内建筑年代较早的两座石桥之一(另一座在贵港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旧州古隧道 | 旧州古隧道 旧州古隧道,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韦氏土司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旧州古隧道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韦氏土司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银海洲 | 银海洲 银海洲,位于武篆镇那烈村,距县城36公里,是座海拔747.3米,顶宽3万平方米的在土山。明代东兰州土司韦虎臣曾设跑马道、演武厅于此。现陈迹尚存。1922年重阳节韦拔群召集东兰、凤山、百色等地进步青年百余人在此举行同盟,提出"打倒军阀、打倒-污吏、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东里三潭 | 东里三潭 东里三潭,位于距东兰县城35公里的武篆镇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村,由仁潭、后皇潭和小龙潭组成。仁潭座落在一片田畴中间偏东方位,潭面约5000--6000平方米,夏秋水浊,冬春水清。相传五百多年前,地陷洼成潭。皇潭靠西面山麓,宽阔约3000多平方米,潭水从大山溶洞喷涌而出,浪高波急,景色非凡,常为游人兴叹。小龙潭居于村北,它半露半隐,水色湛蓝,晶莹如镜,鱼虾颇多,村民常划筏入内钓鱼作乐。1924年4月,韦拔群从广州第三届农-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后,即在潭里挑灯办公,编写和印制农讲所各种学习资料和革命传单,当时人们称之为"秘密印刷所",是东兰县重点文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韦拔群烈士故居 | 韦拔群烈士故居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韦拔群烈士故居,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东里屯特牙山半山腰上,距东兰县城36公里。1926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犯东兰,镇压农民运动,将位于山下尾往屯韦拔群的家烧光。同年7月,匪军败退,革命转入高潮,为革命的需要,韦拔群在特牙山半山腰又建起两幢泥砖瓦房,用于接待革命同志和召集农军开会。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国民党反动军队大举进剿东兰,1931年,韦拔群的房屋再度被烧毁。1988年,县人民政府按故居原貌重建。 韦拔群故居分前后两幢泥砖瓦房,总面积250平方米。前屋为一幢内立四排屋架,分五开间,屋顶设有掺望台,是当年韦拔群接待革命同志、召集农军开会的地方。后屋为韦拔群一家生活起居室。1930年春夏,邓小平为学习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经验,曾在此与韦拔群一道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开办农民政治夜校,创立右江第一个共耕社——东里共耕社,有力推动了右江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当年邓小平、韦拔群带领东里群众修筑的一条共耕渠,沿用至今。现前屋内置韦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是以图画和史料展示韦拔群烈士一生从出生至牺牲的事迹。后屋按当年情景恢复摆设,有祭龛、草席、石碓、石磨等。韦拔群烈士一家,共有17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韦拔群的旧坟“特牙庙”及其亲属墓地均立在故居下边约100米处。2009年5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韦拔群 (1894~1932) 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韦拔群(1894年—1932年),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壮族。韦拔群于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人们群……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韦拔群 (1894~1932) 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韦拔群(1894年—1932年),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壮族。韦拔群于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人们群……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