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 >> 天蛾县 >> 纳直乡

纳直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班四妹 (1870~196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班四妹(1870—1967)班四妹,女,壮族,岜暮乡岑西屯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她年幼随父习武,不仅学到许多刀法、拳术,练就一身武艺,且养成坚强不屈、灵活机智的性格。年轻时,专爱打抱不平,尤其恨“官家”。有一次,遇上两个公差来村里抓人,要抓的人闻讯逃跑了,两个公差便赖下来,侮辱这家的女青年。被辱妇女敢怒不敢言。四妹大胆上前质问公差,喊叫公差自个捆起来去见“官”,否则就割掉公差的头。气愤之下,四妹将一张厚实的方桌一脚踏成四块,随手拿起一块要砸公差。吓得两个公差“扑”的一声跪下,连声求饶。1925年,班四妹参加岜暮农军任侦察员和交通员。由于跟苏区群众关系好,每次都能顺利地通过了盘问哨,辗转出入东兰、凤山、天峨、南丹县边境。1929年,她担任岜暮赤卫队粮食委员,经常在艰苦的环境发动群众给赤卫队送粮食。后来,赤卫队给她当看护员和乡赤卫队队长,并派一个班给她率领。一个冬天,敌人猖狂进攻岜暮苏区,包围邻近村庄,乡赤卫队主力已外出。在这危难之中,她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一面把伤员送上山藏好,一面手提马刀带领留守的赤卫队员, 在黑夜摸杀了几个敌兵,敌军惊恐地撤退了。又一次,200多敌人向都楼进攻,她撕下一块红布,佯装成队旗插在山头上,自己带一个班埋伏在附近要地,诱得敌人盲目射击,消耗了不少子弹。等敌人逼近红布,发现上当来不及回头的时候,她便指挥队员一齐射击,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班四妹养育八个儿女,也都积极参加革命,儿子韦明宽(国英)、韦明峰、韦明宣、韦明三、韦明日分别参加红军、赤卫队,女儿韦水梅、水兰是苏区的妇女骨干。 她经常教育孩子,安心在部队英勇杀敌。民国21年秋,驻岜暮乡的红军、赤卫队300多人被国民党军和民团五千多人包围,情况十分危急。领导让她暂时上山隐蔽,但她坚决不走,表示要同部队生死与共。在这一恶战中,她坚持了六天六夜,后因寡不敌众,她才挥刀举枪杀出一条血路,走避东兰。打那时起,苏区人们称她“双枪老太婆”。岜暮失守后,敌人悬赏通缉她及儿子韦国英。为了不连累群众,班四妹一直躲在深山六年,没有粮食,就以野菜充饥。30年秋,她不幸被捕,县长林英明逼她供出儿子的情况,并要她劝大儿子缴枪投降。  敌人反复威胁、利诱,也没有从她的口中得到半点线索。当县长林英明要班四妹管教好儿子、不要让他们去当共产党的兵时,班四妹当场说:“我只有养育儿女的义务,哪管得了他们的心,你是一县之长、万民之父母,你都管不了,我怎能管得了!”说得林英明哑口无言。县长使出“放长索吊大鱼”之计,便放了她。解放后,班四妹任广西政协一、二届委员。1955年起,县人民政府给她安排一间房子,让她在县城休养,衣食由国家供给。她虽已80高龄,但经常参加县里的重要会议。平时,她不愿叫别人照料,自己洗衣补袜,只叫人读报给她听。  1958年她88岁时,还赴南宁开会。《广西妇女》杂志的记者采访她,她说:“想不到我这个生不交枪、死不投降的老骨头能够熬到解放,能够亲眼看到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真是幸福!”在自治区成立庆祝大会上,原红七军军长、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张云逸单独接见了这位红军母亲,并与她留下了珍贵的合照。1967年,班四妹在板么公社都楼大队纳郎屯病故,终年97岁。  [以上内容由"mimi-wo"分享。]

张冬秀 (1954~197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冬秀(1954~1974)张冬秀,女,汉族,共青团员,出生在老鹏乡纳碍村大平屯的农民家庭。牺牲前是纳碍大队大平生产队拖拉机手,业余文艺宣传队队员。张冬秀上学时,正遇上“文革”初期,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生产队办起政治文化夜校后,张冬秀把学政策和学文化结合起来,常坚持读写到深夜,且从不缺席、迟到。有几次放工回家,没吃上晚饭就赶到夜校学习。许多天晚上,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她照样冒着雷雨赶到夜校上课。她以如此毅力学会读写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篇文章。这些文章教会她克己奉公。有一段时间,队里派她开拖拉机到外地搞副业,生产队评定要交队的钱,她从来不少一分,即使经常拿着生产队的公款,也从未挪用一分。一次她出差到县城,因办事拖长了住城时间,自带的伙食费眼看不多了,为了不挪用公款,只好买白饭吃。她用的工具箱,总是破了又修,没买好的,为集体节约每一分开支,爱护集体财产有如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次犁田,机头一颗螺钉掉到田里,她硬是设法找到了才罢休。张冬秀热爱集体,敢于批评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一天,有位社员不经队委批准,私自到集体山林砍了一株泡桐木作家具。张冬秀发现后,大胆指出其错误行为,使其认识了错误并将泡桐木交回生产队。一次,她父亲在集体地头栽了五十兜生烟,张冬秀开机回队发觉了,对父亲提出了批评。她说:“你老人家种的烟虽不多,但我们队干占集体的地种烟,如果大伙都这样做,集体的墙脚就不稳了。”女儿的话震动了父亲的心,父亲点头认可,改正了缺点。1972年,张冬秀当上女基干民兵班长,又是生产队的业余文艺队骨干。在练兵当中,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训练别人,一身汗水一身泥,把训练任务完成好。白天干活晚上学文化,还要排练文艺宣传节目,但她从不叫苦。 一次她与4位队员排练《秋蜜》这个节目,一队员因困倦不再想排练了,她说:“我们青年一代,为了发展农村文艺宣传、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就要不辞劳苦。”她的行为鼓舞了其他三位同伴,继续背台词,直到背熟才回家休息。1974年,张冬秀年满20岁。前辈对她说:“20岁姑娘不嫁,还在家千什么?”但张冬秀决定晚婚。由于她各方面表现好,1974年6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4年12月14日, 张冬秀驾驶着拖拉机从纳碍大队运输350多公斤农副产品到八腊收购店, 行到八腊梁天坳时,拖拉机突然自行脱档,像园球一般往下坡路飞转,如不采取紧急措施,机子就要抛下60多米的深沟,集体财产眼看报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冬秀使尽力气把方向打往公路里边,机子保住了,这位年轻的姑娘却因头部被扶手冲击而失去了生命。团县委追认张冬秀为优秀共青团员,《广西日报》登载了张冬秀的先进事迹。  [以上内容由"路人甲"分享。]

牙永平 (1902~194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牙永平(1902—1940年)牙永平,男,壮族,原名牙平升,出生于天峨乡(今向阳镇)安平村林佑屯的一个农民家庭。因父亲被恶霸杀害,牙永平无处安身,便到六排乡八打屯逃难,做一位远房伯父的义子。不几天,其母被仇人推下红水河淹死。牙永平怀着深仇大恨,随时准备报仇雪耻。此时,其义父牙春贤(岜暮赤卫军干部)手里掌握有30多人枪,牙永平决心跟着义父闹革命。1930年5月16日, 永平被中共岜暮支部吸收为党员。后义父惨遭凌云县民团头领黄昆山杀害,永平便继承父业,被任命为红七军六十一团一营连长。1932年5月1日,红军右江独立师师部派牙永平率连队回林佑屯建立临时据点。 是年6月,在林佑屯建立中共黔桂边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 委任牙永平为-委员。1932年9月下旬,甘孟战役失利后,边委为了保存实力,命令牙永平率红军连队转移到乐业县西马乡和贵州省望谟县的卡法屯,公开身份是贵州省水上西路纵队司令王海平部独立连的连长,秘密身份是中共卡法支部成员、黔桂边委委员。1934年4月, 牙永平与王海平的小姨妹子结成夫妻,即利用王海平的联姻关系作保护伞,筹措粮款、 扩充队伍,接济黔桂边委和红军队伍。牙永平在卡法屯兵8年,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最突出的一件是消灭了老王山惯匪简世奎、简世旺、简世举。把他们劫掳百姓的财物夺回给受害者,百姓称他“了不起、真好!”从此,他的连队在黔桂边声威日振,不少进步青年来到卡法投入他的连队。但是,牙永平性急,也易出事。上级派地下工作者吴边到黔桂边工作,常批评永平急躁的缺点。永平不但不服,反而怀疑吴边是“托派”,使得领导之间一度关系紧张。另外,永平在复杂的环境中,对敌人的花言巧语和阴谋缺乏高度警惕性,1940年他被广西地方实力派牙玉潘谎称抗日骗回广西,一路辗转,几乎把卡法连队的力量消耗去一半。  是年7月下旬, 又不得已将剩下的60多人枪带回卡法。由于牙永平的秘密身份已经暴露,国民党贵州省望谟县县长张森密谋,由牙永平岳叔韦有珠、老庚王建尧出面劝牙永平接受张森招见, 进行所谓“商讨国共联合抗日事宜”。牙永平未加防范,7月27日早上连手枪也不带一支,就赤手空拳离开卡法去见张森,下午在望谟县府被张森擒拿,28日即将他杀害于望谟县城,时年33岁。  [以上内容由"疏影横斜"分享。]

姚华文 (1937~198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华文(1937—1986)姚华文,男,汉族,中师文化,老鹏乡老鹏村姚家弯人,逝世前,是县文化馆专职美术摄影干部、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1946年7月至1959年7月,他先后读完小学、初中、师范。  1959年后,分配回天峨中学任美术教员。1965年4月,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在二十个春秋里,他常年累月地爬山涉水、跑遍天峨县各乡村,把摄影镜头瞄准天峨的美好河山和勤劳的人民,每年至少要出照片宣传栏24期。1973年夏,他为了拍好《银线飞架万重山》、《北京喜讯传壮家》 等镜头, 曾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冒着烈日等待空中云彩,终于拍成自然美的画面。  1977年冬,他为了拍好老副县长潘尚富深入造林第一线的镜头,步行七、八十里从向阳赶至红光,接着越山过水到洞里大队林场,争时机、抢镜头。平时,他坚持不好的素材不取,不理想的镜头重拍,对事业从不马虎。1979年,天峨县进行飞播造林,他事先与飞播单位取得联系,自己转了两天,爬上百个荒山秃岭,选取摄影位置,最后终于在三堡公社的柳夜坡顶捕捉到飞播的理想镜头。这次摄影,他还没有变焦设备,但拍下的镜头画面清晰、壮观、气魄雄伟,《广西日报》登载于《八桂风光》的报眼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姚华文焕发了新的摄影艺术光彩,《林海一角》、《仙人侨》等五幅照片均被《广西日报》刊于报眼。  《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广西画报》等画刊也不断刊出他的作品。1978年以后,他连年举办摄影学习班培养业余作者,经常有20多名年轻作者向他请教。他热心传艺直到这些业余作者单独从事各种情况下的拍摄、暗房工艺为止,人们敬佩地称呼他“姚师”。1979年3月他被吸收为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后, 继续团结众多摄影骨干,把艺术创作与新闻摄影结合起来, 每年为新闻单位和摄影画刊送去大量作品。 1980年至198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广西日报》优秀通讯员。1981年,他倡议举办《绿色宝库》摄影展览,得到县委宣传部、林业局的支持,共展出作品500多幅,后被河池地区选展于河池市。  姚华文的一生,崇尚艰苦朴素。五个儿女先后上学要大笔开支,他总是教育妻儿节约开支, 自己更廉洁奉公。一次他分管展览厅基建,一个工头要付给他“手续费”500元,被他拒绝。他身患肝炎,仍边治疗,边管好基建。20年时间,他在各种报刊发表新闻、艺术照片200多幅, 在县以上展出他的作品600多幅。1986年3月,由于肝炎引发肝癌,经医治无效,于5月4日病逝于天峨县人民医院,享年49岁。  [以上内容由"小然然"分享。]

杨文彪 (1921~198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文彪(1921—1981)杨文彪,男,汉族,高小文化,军人出身,副营级军阶。他出生于江苏省连水县南集区舌家乡一个雇农家里。1927年至1935年,在家乡给地主放羊。1936年至1940年参加地方游击队。1940年2月至1945年,在新四军三师八旅当战士。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至1948年,在该师营部当通讯员,1948年在人民解放军某部二纵队任排长。解放战争结束,留任宜山县北牙区武装部助理员,1952年调到天峨县公安中队任队长。在解放战争中,他所在部队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49年挥戈南下,解放广西。杨文彪跟随部队作战,屡建战功,1946年立战斗大功一次,1947、1950年分别立战斗小功各一次。1953年,杨文彪带领中队战士在峨中球场赛球,所辖监狱突然有一名犯人越狱逃跑,他听到监狱鸣枪,便以敏锐的侦察眼力迅速发现越狱犯人向刺竹林逃窜,立即举起冲锋枪,只射一发,击中犯人腿部,把犯人擒获。在场的人们都说杨队长是神枪手。1956年曾荣获国家授予独立、自由奖章各一枚。1969年,他带领战士施工,因工伤致残,被评为三等一级残废军人。1970年组织上安排他离职休养回天峨县六排街定居。 1981年2月1日凌晨2点50分因高血压病发作引起脑出血,经送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而逝世,享年60岁。  [以上内容由"连江点点萍"分享。]

覃世新 (1906~197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覃世新(1906—1978)覃世新,男,壮族,原籍万冈县(今巴马县)姜圩乡健康村人,出身于中农家庭,高小文化。青少年时期,在家耕读。1926年投奔革命,参加严敏、余少杰在恩隆县(今属田东县)城举办的农-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4月结业后,被调到西山根据地工作。1928年6月,世新参加东兰、凤山两县农民-团,赴南宁向民国广西省政府-,要求恢复在1927年被国民党解散的农民协会。是年8月回恩隆县后便恢复协会的工作。1929年8月,中共右江委员会领导人陈洪涛到月圩区指导工作,介绍覃世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月圩赤卫大队整编入红七军三师,覃世新在新兵第九连当连长。红七军北上后,世新被派到果德、那马等同黄书祥组建六十三团。 1931年3月,他改名为谭平、唐高,到那马、果德、向都等县从事地下联络工作。1937年被派到万冈、东兰、凤山等县进行地下活动根据东兰中心县委指示,1939年改名唐素忠以镌刻私章、行医、卖中草药为公开职业,到天峨县更新乡开展地下工作,从此在更新街生根落脚。 1940年2月,经国民党更新乡长黄存忠推荐,在国民更新中心校当教员。1940年8月至1941年8月调到老鹏乡中心小学任教。由于取得黄存忠的信任和推荐,1941年8月至1947年先后任更新乡公所办事员、 田赋征收处主任、副乡长、代理乡长等职,组成“白皮红心” 政权,保护过赵世同、黄唤民等许多共产党地下干部。1947年7月,被敌人察觉, 暴露了真实身份,幸有乡亲通风报信而脱险。1949年9月,世新加入更新游击队。解放后,首先在县农协会任干事。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被错误地清洗回家务农。1956年平反后,先后任县手工业科副科长、民政科副科长、糖业烟酒公司副经理等职。1966年退休回更新街居住。1978年7月11日病逝,享年72岁。  [以上内容由"峰萍浪静"分享。]

吴敬聪 (1917~194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敬聪(1917—1949年)吴敬聪,又名吴天言,侗族,六排镇令当村令当屯人。出身于富豪家庭,自幼聪颖,学业良好,兼练柳体、苏体、赵体等书法,能赋诗作对,被县政府视为乡中有为青年。1936年至1937年,攻读东兰国中和师范,受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的影响,喜欢打抱不平,助人为乐,接受新生事物敏感。1938年兰师毕业后回县任教,撰两副对联:“武装安社稷 文化定乾坤”、“革除不良旧习惯 实现民主新生活”。1939年,出任天峨县金库主任。1943年至1944年任六排乡长并兼任天峨县递步哨网二分站哨长。在此期间,受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罗启超的影响,同情革命。后罗被逮捕入狱,他千方百计营救罗出狱。从1946年3月3日起,吴敬聪历任天峨县参议会一、 二届副参议长。1948年8月,任“更鹏剿共联防办事处”主任和“地下谍报组组长”等职。在任期间,经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黄福林等做-工作,不仅没有按县长邝世芳的旨意办,相反与赵世同、黄宝山、黄福林等共产党地下工作负责人及游击队黄平雄等负责人结成同盟,游击队任他为情报员。1948年10月5日以后,吴敬聪和他所率领的“联防处”分队长赵发剑,多次为游击队提供情报。1948年冬至1949年春,奉地下党领导人赵世同指示,吴敬聪仍在县政府任职,搞“白皮红心”两面政权,为地下党和游击队服务。此间,吴敬聪、赵发剑把“联防分队”的七九步枪5支、子弹1000发、捷克式轻机1挺、子弹1000发、德造驱壳手枪2支、子弹200发送给游击队。当天峨县民团副司令黄景芬连续两次进攻更新游击区时,他与赵发剑把可靠情报送给游击队, 使游击队取得反“围剿”的胜利。1949年8月,吴敬聪带着更新游击队交给购买0弹药的任务前往柳州,被天峨县长邝世芳告发,在南丹县吾隘街被桂西军政区莫树杰部逮捕,12月12日被杀害于黄江屯,时年32岁。  [以上内容由"LCH"分享。]

黄君尤 (1930~198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君尤(1930—1986)黄君尤, 男, 壮族, 出生在纳直乡下景村莫烘屯一个贫农家庭,有兄弟3人,他生母1931年病故,后由养母养大成人。1946年1月至1947年6月在凤山中学读书。由于社会动荡,学校停课, 君尤-回家种地。1949年8月,他参加滇黔桂边纵队二十八大队当战士。1949年11月至1956年3月, 先后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担任上士班长、文书、军械员、学员。  他在部队勤学苦练, 1954年7月,所在营部给予黄君尤“队前嘉奖”一次。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4月复员回到天峨,后从事28年的公安、审判工作。他执法刚正不阿,立场坚定,密切联系群众。1972年至1978年,他先后担任天峨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院长、-长, 职位比原来高了,但他仍坚持与全体干警一道深入基层办案。1981年1月以后,黄君尤先后担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仍分管政法工作,经常到-部门找领导研究问题,解决问题。1981年抓捕杀人犯翟发才时,由于他指挥有方,发挥全体公安干警的智慧,最后终于将该犯捕获归案。他在担任政法委员会副书记期间,对案件的定性、结论认真过细。有一年,他亲自侦察下老公社纳赖大队发生的一起-案。此案案情复杂,由于他多次深入这边远山区调查核实,终于破获此案,将案犯捕获。凡是县人民政府分给他管的任务,他总是保证按质按时完成,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量大,而且此工作带有严密的科学性。君尤以身作则,深入实际,调动全体普查人员的积极性,按质按时完成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 1985年,为了加强基层建设,他带病坚持到岜暮乡工作。1986年2月14日因心脏病和肾病恶化,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6岁。  [以上内容由"zhangpeihao"分享。]

韦国英 (1900~196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韦国英(1900一1969)韦国英,原名韦明宽,字彩文,男,壮族,岜暮乡都楼村岑西屯人,出身农民家庭。他排行老大,乡亲们称他“岑西大哥”。青年时,任私塾教师。民国12年,他结识了东兰县农-动领导人牙苏民、 邓英,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是年7月,与胞弟明峰串联28名青年建立岜暮农军, 并参加韦拔群三次攻打东兰县城。1925年9月,国英到东兰县北帝岩(今列宁岩)参加农民讲习所学习。学习结束,接受韦拨群指派担任农-动特派员,先后到凤山、东兰、南丹(那地)、凌云(天峨)等地联系和发起农-动。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5月任那地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后任红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代理团长、团长。1932年6月任中共黔桂边委员会军事委员。 9月20日至25日,国民党军廖磊部派罗活团纠集凌云、东兰等五县民团五千余武装对岜暮苏区进行“围剿”导致“甘孟大战”。在这场恶战中,韦国英在第二个防御点龙表屯指挥红军抗击敌人。因寡不敌众而突围后,他先后到乐业、望谟等县与牙永平一道,在黔桂边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军以五千块大洋悬赏韦国英首级。由于黔桂边委的活动被国民党贵州当局发觉,1941年韦国英-秘密回到岜暮地区。天峨县政府知道后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诱降,都被国英抵制。1947年秋,他召集青年在都楼举行同盟,号召大家卖牛买枪,抗击国民党县、乡政府征兵、征粮、征税。这期间国英积极组织武装,并开展瓦解敌人的工作。1950年元月20日,他率领桥头武装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同从六排挺进向阳,首先占领了天峨县城。天峨县解放后,国英历任县人民政府接管委员会工作人员、三区区长、副县长等职。1954年被选为广西省第一届各界人大代表,还先后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1966年5月8日退休时66岁。退休后,他回到板么区都楼大队纳朗生产队定居,就在回家欢度晚年不久,爆发了“文革”。这位红军老团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被当作“叛徒”被揪斗,在垂危之际,他慨叹:“吾今一生枉事多,枪林弹雨头未落, ‘文革’如此苦折磨,清史忠魂抛荒坡。”1969年9月19日,他含冤去世,终年69岁。  [以上内容由"古龙水"分享。]

黄万 (1896~193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万(1896—1931年)黄万,男,壮族,出生于巴更乡泽亭村弄头屯一个农民家庭。黄有兄弟三人,他是兄长,只读过两年私塾便失学。喜广交朋友,好打抱不平。1925年春,在东兰农民革命的影响下,有凌云县的黄伯尧等到巴更乡串联黄万发动农民革命。1926年10至12月,黄万被选送到东兰农-动讲习所学习。回乡后,与黄六在巴更组织40个农民杀鸡饮血,宣誓同盟,提出“打倒土豪劣绅、 打倒-污吏、不纳税、不交租、同心同德、生死与共”等口号。1927年4月在巴更组织乡农民协会, 发展农民赤卫军300多人,黄万任巴更独立大队队长(时属东兰农军总部领导) 。是年8月初,黄万率巴更农军在东兰县农军一个连支援下,攻打金牙团总班述仁,并赶走盘踞在巴更的凌云县民团总督罗腾鹏。同月15日,黄万率领农军包围巴更街恶霸罗荣甫和黄平申,并击毙了这两个恶霸和处决了罗之子罗孟益,没收罗的家产分给贫苦农民。这段时间,黄万的农军-,-皆捷,军威大振。他号召巴更农民群众有冤-,有仇报仇,附近四亭半的青年纷纷要求参加他的队伍。百色起义后,巴更农军独立大队改称红军巴更独立营,属红七军三纵队领导,黄万任独立营营长。1929年冬,黄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7月,凌云县政府集中团警500多人枪“围剿”巴更独立营。因寡不敌众,黄万把剩下队伍分成小股在下景、 赖亭、 那里一带活动。 民团头子班统金悬赏500块光洋活捉黄万。  1931年10月,该营三连连长李增华经不起利诱叛变,借黄万酒醉之机用斧劈死他于久岸屯山上一个守野猪的棚子里,时年35岁。  [以上内容由"晴天霹雳"分享。]

向清恒 (1939~196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向清恒(1939—1967)向清恒,男,汉族,高小文化,共青团员,出生在巴暮乡龙塔村一个农民家庭,牺牲前是县粮食局职工。1949年至1955年,向清恒在本村私塾和板么小学读书,1958年下半年被招进合山煤矿当工人,1959年回天峨县粮食局做押运员和炊事员,1965年11月调到向阳粮所当保管员。 向清恒对工作从来不分份内份外。1966年5月,回县粮食局工作后,他一直以雷锋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他所管的食堂有百来人开饭,由于自来水尚未接通,要水比较远,他便用马拉水;为了节约食堂开支,他改烧柴灶为烧老糠灶,把丢掉的大量老糠收作燃料,节约大量柴火开支,自己还给食堂种菜,提高了食堂营养水平。职工们称他为活着的张思德。平时,向清恒见哪里忙就协助那里工作,既协助门市部卖过粮油,又协助仓库整理粮袋和包装粮食。一次,他刚从水利工地回来,便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冒着刺骨寒风,义务为仓库清洗900多条麻袋和300多条面袋。他坚持几年给单位附近的梁奶和韦奶挑水,人们称他是“闲不住的雷锋”。1966年冬,向清恒被派往峨里电站工地售粮点售粮,不管民工们白天黑夜来买米,也不管谁只要一斤半斤,他照样随时销售,一样热情接待。除了售粮,他还协助工地指挥部做其他工作,总是一天忙个不停。一次家里来信说他爱人病倒了,要他回去照顾, 他只好再三叮嘱家里亲人照料他爱人,多次放弃请假机会。1967年5月23日深夜,天峨境内暴雨倾盆,峨里电站工地河水山洪一齐爆发,各种物资有被冲下红水河的危险。他与全体干部、民工抢救了一件又一件,就在最后抢救电站工地照明发电机组时,他精疲力尽,不幸被洪水吞没了,时年仅28岁。  [以上内容由"无语独上西楼"分享。]

杨通文 (1919~198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通文(1919一1980)杨通文,男,侗族,令当村过萨屯人,信奉道教(本地称武教),是道首之一。民国年间,通文追求“神药两解”,既为当地办丧事、做道场,又为百姓找药医病、送神驱鬼。解放后,经人民政府教育,他把道教戏法改造成师公戏,变送神驱鬼为群众娱乐。1954年,杨通文积极参加县文化馆改造师公戏的工作,到宜山地区参加民族剧目演出,获得好评,从此成为天峨县民间改造旧师公戏骨干之一。杨通文母亲李氏老人是民间药师,擅长于运用祖传秘方治疗小儿惊风和成人的疑难杂症,曾闻名乡里。杨通文继承和发展了母亲的祖传秘方,长期行医乡村,平时哪里有请就奔那里,使不少危重病人起死回生,从而得到乡里四邻的尊敬和爱戴。60年代,他远走到百色地区几个县行医,为那里的不少百姓及干部治好病。一机关干部的独子得重症,他用草药给治好病后,该干部以重金酬谢,被他谢绝。从此他的医术和医德远近闻名。1970年他被选为令当大队赤脚医生,他遵循卫生部门的指示和规定,实行中西医结合,在广集民间验方、发展祖传秘方的同时,努力向西医学习。在家种药,上山采药,做到哪时需要哪时有,谁人需要都可得。他当上赤脚医生后,把主要精力放在防病治病上, 抛弃了师公戏的传授。他的一生行道多法、医术精致,被县内百姓公认。1980年6月17日,杨通文在家病逝,享年61岁。他的儿孙和四邻为了怀念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道法玄通真善果,医术精致扶垂危”的墓联。  [以上内容由"忧郁女孩"分享。]

冉隆安 (1880~192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冉隆安(1880—1922)冉隆安,汉族,向阳镇林烈村纳董人,体重100多公斤,高190厘米,一对虎眼,个性孤僻高傲、好色。青少年时,喜欢在本乡村偷鸡摸狗,成年开始打家劫舍,横行乡里,强占民妻, 剥夺他人财产。民国4年,冉隆安开始发迹,手中已有一百人枪武装,专门从事打家劫舍, -掳掠。他连娶带抢,共11个老婆。民国9年,冉以向阳土匪李介三为内应,勾结吴大(又名吴桂廷)、邓小文等强盗打进向阳,宣布独立,自封大王,故乡里叫他冉大王。冉占据向阳后,吴、邓已到百色行署受编,但冉受编不受调,仍独霸一方,于是百色行署便派团长龚寿仪前往向阳收编冉部。龚佯装与冉亲密,并赠与4支手枪、6匹大马,声称与冉结拜兄弟。民国11年,龚邀请冉前往南丹县吾隘街,举行“兄弟”结拜仪式,办酒宴。宴毕,前往吾隘街观音堂打牌作乐。 冉带去的4个卫士,酒后妄乎所以,哪有戒备!冉确有点虎气,龚寿仪请去的2名打手, 见到冉的两只虎眼,一上去便吓得退缩下来。第二次三四名打手一同上去, 见冉往后瞧一眼便不敢接近。第三次上去的是2名童子,倒不引起冉的戒备。他们乘冉得意形忘之机,双手紧握铜锤猛击冉头部。这位无恶不作的“大王”便一命呜呼,死时42岁。第三天,冉的全部人枪和财产被龚寿仪没收。  [以上内容由"沉默"分享。]

韦武雷 (1932~198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韦武雷(1932—1988)韦武雷, 男, 壮族,岜暮乡桥头村中村屯人,初师文化,在东兰县板下小学教过书。  1950年12月,武雷目睹自己的家乡被土匪烧杀掳掠,他自愿参加县公安队,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文书,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县公安队任班长时,他把抓学习文化当作建设国防军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在公安队立小功1次,受到公安大队的表扬。1954年1月武雷复员回乡生产。 1954年4月, 他重新入伍, 在板么区任青年团干事,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在板么区工作成绩显著, 立丙等功1次。从1955年至1986年的32年间,他先后担任青年团板么区工委副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候补委员、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几十年一贯地深入群众, 甘洞大队是瑶族同胞聚居的大队, 他经常到这个大队,跟大家“三同”,学会了瑶语,深得瑶族同胞的爱戴。“文革”中,县里曾二次刮起浮夸风,要求短期内实现全县粮食“跨纲要”(即亩产800斤)。他说:“原来亩产只有200多斤,把大面积算小面积,突击跨纲要,这是变相浮夸,我不能这样干。”他所在的八腊公社虽然“粮食未跨纲要”,但却实现了“一人一头猪”。1976年冬至1979年他在县工交部工作期间,长期到公路建设第一线去。武雷的性格乐观、幽默,在机关他跟一帮年轻干部共一个火房,人们有点为他打报不平, 他却说:“这样好!大家在一起,好开座谈会!”1986年9月16日,武雷刚从坡结乡回来不久,脑血栓使这位常乐者、幽默者倒下了,整整在病床躺了一个年零一个月,1988年7月15日下午6时逝世,享年56岁。  [以上内容由"toto"分享。]

李仁良 (1908~195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仁良(1908—1951)李仁良,汉族,城治乡向阳街人,是封建土司的后裔,先后毕业于桂系创办的百色专区民团干校、广西县政公务人员训练班,历任向阳街长、天峨县政府科长、干训所教育长、县参议会参议长等职。1946年至1949年间,李仁良连任天峨县参议会第一至第四届参议长。他曾多次控告县长林英明庸碌无为、纵容官员作恶多端,请求省宪查办。但又具奸滑阴险的一面,34年曾因选举作弊,被乡民代表告发至两广-。因李在官场园滑,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但李最后竟暗杀这一乡民代表,仍窃踞参议长席位。1946年12月30日,天峨县举行国民党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他被推选为直属党部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主席团主要成员。  会议选举李为县党部执监委员会委员。李拥有长短枪10多支,在他任职期间,对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极其仇恨,出谋划策,出动团警攻击更新、罗宜游击区。1950年元月20日,天峨县和平解放,他参加欢庆宴会,但他没有诚心弃暗投明,当黄景芬从荔波县(贵州省属)组织-救国军司令部回天峨要重立民团司令部、伪县府时,李仁良接受匪部任县长的举荐,重新揭起-旗帜。但他又不满黄景芬的专横,互相勾心斗角。黄景芬先下手为强,李仁良被黄景芬拘押于向阳, 后越狱逃走,躲藏于祥尧村的尧西山中。1951年4月,人民解放军一七四师入峨剿匪时, 在搜捕阶段,将其活捉于山中。4月27日,在向阳召开公审大会,判处李仁良死刑执行枪决。  [以上内容由"月下独酌"分享。]

黄景芬 (1915~195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景芬(1915—1951)黄景芬,出生在甲板乡甲板屯的一个财主家庭。他个子矮胖,脸上有块伤疤,被人称为“黄疤子”。民国23年,他到宜山地方特编队训练一年,后回乡任甲板乡副乡长兼自卫队教练官。26年任甲板乡乡长,31~34年任天峨县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35年12月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35年至38年,一直任天峨县民团副司令官。在莫树杰接受和平改编之前,他从莫部捞到新编五十五团团长的头衔。在此期间,他多次率领县民团攻打更新游击区。尽管游击队领导人黄光庭等利用故旧关系写信要求他放下屠刀,改恶从善,但均被他拒绝。1950年元月,天峨县和平解放,他与李仁良等国民党天峨县军政要员,出席县人民政府举行的宴会,但他没有诚心投向人民,武器没有交出。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县政不久,便跑到贵州省荔波县城参加土匪,被任命为黔桂边区-救国军副司令。接着回天峨县甲板乡纠集陈秀卿(贵州籍)、莫如芬、黎芳尉、罗宗棋等重立天峨民团司令部和伪县府,自任指挥官并委任伪县长与县人民政府相对抗, 组织全县性的土匪-。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4月6日入峨剿匪, 对天峨土匪形成铁壁合围之势。黄景芬闻风丧胆,不等一七四师到甲板进击,就带着匪部往贵州省逃窜。在贵州剿匪部队的配合下,在三都县水龙乡境内的马鞍山上把黄景芬击伤。 当他的左腿中弹难逃时,即命令他的胞弟黄景六等6人逃离,自己则用手枪自杀,丧命时36岁。  [以上内容由"xuweitao"分享。]

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引位于天峨县城西面,距县城6千米,面积为2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600米至1000米不等,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95%以上,林相完好,古树参天,生物种类繁多,有蔸兰、金花茶、掌叶木、任豆、喜树、见血清等近30种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植物,600多种高等植物,有锦鸡、林麝、飞猫、猕猴、果子狸等多种珍稀动物栖生其间,堪称是一座物种宝库。而且在峡谷观景台可鸟瞰堪称珠江流域。  该森林公园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喀斯特峡谷景观、森林景观、水体景观为主要景观特色。森林公园地带性植被属中亚热带岩溶地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植被保护完好。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岩溶地貌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层次丰富、姿态万千的石山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   

龙滩水电站水电站景区

  龙滩水电站水电站景区  龙滩水电工程位于红水河上游的广西天峨县境内,距天峨县城1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98,500平方公里,占红水河流域面积的71%,其装机容量占红水河可开发容量的35-40%,是国内在建的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龙滩水电工程规划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安装9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187亿千瓦时,相应水库正常蓄水位400米,总库容27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70亿立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装机容量490万千瓦,安装7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156.7亿千瓦时,相应水库正常蓄水位378米,总库容16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50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50%以上的电力送往广东,作为广东“十一五”期间的电源点纳入电力电量平衡。  龙滩水电工程主要由大坝、地下发电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它的建设将创造三项世界之最:最高的辗压混凝土大坝(最大坝高216.5米,坝顶长836.5米,坝体混凝土方量736万立方米);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长388.5米,宽28.5米,高74.4米);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全长1650多米,最大提升高度179米;分两级提升,其高度分别为88.5米和90.5米)。  按2000年价格水平测算,工程静态投资为203.7亿元,工程总投资为243亿元。资本金占工程总投资的20%,资本金以外的融资194.4亿元,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组成的银团提供。  龙滩水电工程建设工期9年。2001年7月1日龙滩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1月实现截流;2006年11月下旬蓄水,2007年7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9年12月7台机组全部投产。

大山原始森林

  大山原始森林  大山原始森林位于县城北45公里处,平均海拔1200米,面积1300公顷,林区外缘距龙滩水电站坝址15公里左右,电站蓄水后可淹至其山脚。整个森林物种繁多,保护完好,古树参天,巨藤盘绕,林木葱茏,荫翳凉爽,流水叮咚,金光跳跃,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林中多珍稀动物,有猕猴、狗熊、羚羊、蟒蛇、锦鸡等,珍稀植物有金茶花、桫椤、罗汉松,榉木等。野生大杨梅为林区内独有,其树形高大,果如鸽蛋,酸甜可口,堪称一绝。

天峨燕子洞地质生态旅游区

  燕子洞地质生态旅游区  燕子洞地质生态旅游区距天峨县城32公里,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园。该景区是集天坑、溶洞、峡谷、河流、沙滩、湖泊、原始林相等众多旅游吸引物为一体的生态景区,景区内呈撕开状的峡谷长15公里,远古幽深,河流蜿蜒,清澈见底,如黛的原林古木参天。最为神奇的是河流切割出一宽30多米,高120多米,长近400米的巨型溶洞,数十万只燕子栖身其间,形成蔚为壮观的绝景,燕子洞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双龙瀑布

  双龙瀑布  双龙瀑布地处龙滩水电站上游10千米的天湖旁边,宽20米,高  60米,以神奇著称。水源从高山肩部流出,传说是金蟾求天而来,两条巨蟒时常出现在瀑布顶端,也因此而得名。瀑布周边方圆200多平方公里内生长着被喻为“茶族皇后,植物熊猫”的野生金花茶多达65000株,是中国最大的原生基地,到天峨游览的游客已形成了一种:“到双龙瀑布金花茶园,观瀑玩水,品茶健身”的时尚。

峨里湖度假村

  峨里湖度假村  县城南5公里,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是峨里电站的水库湖。湖水从底部的暗河冒出,四季常清,凛冽纯净,清风徐徐,湖面波光粼粼,夕阳西斜,湖中渔帆点点。湖边有翠竹、果树、小村落,东岸是满坡郁郁葱葱的杉木林,西岸是高耸云端的石山,湖光山色交互辉映,景色迷人,是旅游、钓鱼的理想场所。

纳直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纳直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