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唐桂芝 (1914~194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唐桂芝,1914年生于内蒙古经棚县朱可耗来村(今克什克腾旗柳林乡永远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唐文富终年劳动,唐桂芝兄妹六人刚懂事便一个一个地去给别人放羊放猪才勉强维持全家的生存。唐桂芝8岁给别人放猪,13岁被转卖给谢姓一家当童养媳,不久又被转卖给梅姓一家,18岁又被转卖给牛头沟村的傅甲珍。傅甲珍为人老实,家境贫寒,唐桂芝过着贫困的日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唐桂芝和全县人民一样,得到了解放。第六区的武委会政委于海潮经常到牛头沟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对于于政委讲的“穷人为什么穷”的道理,唐桂芝听着在理。于是,唐桂芝成了减租减息斗争的骨干,1946年初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她一直做妇女工作,1945年秋被选为牛头沟村的妇女主任,1946年7月调到第六区任妇联主任。 第六区由窟窿山等三座大山、牛头沟等六条大沟组成。东西15公里,南北45公里,平均海拔1520米。绝大多数部分地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森林密布,地广人稀。解放前,这里土匪出没,恶霸横行。解放后,清匪反霸的任务很大,也很艰巨。 为了打击一哄而起的恶霸地主、还乡团、土匪的-气焰,区里决定进一步搞好减租减息,开展一场群众性的、针锋相对的清匪反霸斗争。在这样的形势下,唐桂芝奉派到自己的家乡牛头沟开展工作。 1946年8月24日晚上,于海潮政委急匆匆地来到唐桂芝家,通知她牛头沟出了叛徒,土匪王文焕和伪村长陈宝珠等结成一伙,阴谋血洗牛头沟,党员必须尽快转移。唐桂芝送走了于政委,便找另外两名党员岳九洲、岳希武开会。三人决定把群众做好的军鞋隐蔽起来,把减租减息回收的羊群赶上了山。等到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岳九洲、岳希武下山去摸情况,唐桂芝暂时留在山上看守羊群。可是等了好长时间,还不见下山摸情况的人回来。唐桂芝放心不下,就下山去找岳九洲、岳希武。她顺着山路往下走,当来到三岔路口,被突然窜出的几个人挡住去路。唐桂芝转身就跑。“她,她就是唐桂芝。”这是向敌人投降的牛头沟村干部刘皮匠的声音。接着,土匪就围住并且绑走了唐桂芝。第二天清早,王文焕命令匪徒把唐桂芝押进了周家大院,进行“审讯”。 “说!你们的于政委在哪儿?” “不知道!”唐桂芝凛然、坚毅、利落地回答。 “快说!你们那些穷棒子区干部都跑到哪儿去了?” “不知道!唐桂芝又凛然、坚毅、利落地说。 于是,几个匪徒的皮鞭、棍子抽打在唐桂芝的身上。她咬紧牙关,一声没吭。 匪首王文焕无奈,叫刘皮匠出来劝降。这个浑身发颤的家伙说:“桂芝,你,你就说了吧!说出于政委他们在哪儿,就会饶了你”。 “住嘴!”唐桂芝冲着刘皮匠大喝一声,尔后目光怒视匪徒。 “给我打!”随着匪首王文焕喝令,几个匪徒又鞭棍交替地打起来。唐桂芝被打得遍体鳞伤,血染衣衫。可她被打倒在地,就立即挺立起来,一派威武不屈的气概。匪徒们进而把唐桂芝的衣服0,装进麻袋,抬到墙上,再往下摔,并且大叫:“让你翻身!放你翻身!”唐桂芝多次被摔,但依然不屈不挠。 匪徒们再次把唐桂芝拉到匪首王文焕的面前。 “你到底说不说?”王文焕叫唤着。 唐桂芝把头扬起来。 “好啊,看你的嘴硬,还是我的杠子硬。来人!把她肚子里的小八路给我压出来!”匪徒们拿来了杠子。唐桂芝被压得几次昏迷过去。 先于唐桂芝被捕的岳九洲,怒不可遏地喊道:“你们这些丧尽天良的土匪高兴不了几天啦!” “我崩了你!”王文焕便拔出了手枪。 这时,唐桂芝挪动双脚艰难地到了岳九洲的身前,把他挡在自己的身后。王文焕一把把唐桂芝拉开,对着岳九洲开了枪。 唐桂芝见岳九洲牺牲倒地,便极其威严地逼近王文焕。王文焕对着唐桂芝的腹部开了枪。 唐桂芝,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以上内容由"250"分享。] |
德勒格尔 (1904~1941) 抗日英烈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德勒格尔(1904—1941)第三国际驻北平总联络员 德勒格尔,汉名宁春发,1904年出生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一个贫苦牧民家庭。1924年8月,德勒格尔被安排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入军事大学学习。1925年10月,德勒格尔留学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是苏共和中共党员,结业后,受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瞿秋白派遣,与-等人一起回国从事地下工作。 1931年至1937年,德勒格尔奉第三国际派遣,出任第三国际驻北平总联络员。他在北平以学生身份作掩护,先后化名华治安、陈治中,落脚点初在蒙疆德王驻北平办事处主任包悦卿(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员)家,直接受第三国际驻天津指导员旺可夫(苏联人,驻天津法租界,以法国侨民身份出现)的领导,并且定期向其汇报工作。德勒格尔负责掌握与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民族等方面的情况。与他经常接触的有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朋斯克、哈丰阿,西部地区的-、吉雅泰、毕力格巴图、白海风等人。宝彦、胡凤山(北大学生)是他在北平的交通员,玛尼拉是电台译电员。 德勒格尔在北平期间负有双重任务,既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总部(驻乌兰巴托)搜集情报、报告工作,又为第三国际搜集情报、报告工作,并且以后者为主。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把矛头直接指向共产党和爱国人士。北平日、蒋特务密集,形势一天紧似一天。德勒格尔除了在北平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人员接触外,又以旅蒙商身份,经常到张家口、归绥、包头等地联络工作,发展组织,搜集情报,群众宣传,开展武装斗争。为了便于活动,经组织同意,由朋斯克介绍,德勒格尔与通辽章武台郭宝义的女儿郭佩锦于1934年夏结了婚。 七七事变前夕,德勒格尔和旺可夫都离开了北京,德勒格尔取道归绥去了宁夏。1938年2月,德勒格尔奉调去蒙古人民共和国向第三国际述职。他到蒙古国时,蒙古国正在搞肃反扩大化,蒙古国特工人员把他逮捕后投入了监狱。1945年7月,德勒格尔获释后从蒙古国归国途中,被日军杀害于百灵庙,时年41岁。文/李国萍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以上内容由"城市猎人"分享。] |
采英 蒙古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采英 (1956~) 原名都彩英,笔名蒙根高勒。蒙古族。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1975年毕业于集宁二中,同年赴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插队。1980年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联工作,历任《敕勒川》文学杂志社、部主任、副主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作协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灵魂的声音》、《灵魂的火焰》。有诗作收入《探索诗集》、《中国散文诗大系内蒙古卷》、《新中国五十年诗选》等多种选集。诗作《母亲湖》、《马背歌谣系列长诗之二》分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四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歌词《蒙古心》获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奖。 [以上内容由"襄樊是我家"分享。] |
张羽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羽 (1927~) 原名崔锡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1946年入华北联大,1959年毕业于苏联赫尔岑师院研究生班。回国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及外文所从事翻译、文学研究工作,曾任外文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秘书长。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通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高尔基简论》、《高尔基的造神论观点研究》、《小说家高尔基》、《困惑·探索·创新—高尔基二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高尔基的死因说及对其再评价》、《高尔基》、《托尔斯泰—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中的劳动人民形象》(合作)、《“文艺黑线-”与走出“彼得堡”!》、《艺术世界的伟大耕耘者、探索者》等。 [以上内容由"frogww"分享。]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