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襄汾县

襄汾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袤富饶的山西晋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凭中条之峻,西依吕梁之险,南临黄河之堑,一条汾河纵贯,蕴育出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尧都平阳”、“夏墟”、“虞叔封唐”的传说,历来都集聚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数十万年悠悠岁月,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陶寺城址就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学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寻。  一、二十世纪的收获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协同临汾地区文化局,为了寻找历史上夏王朝的踪迹,探索夏文化,对陶寺遗址的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陶寺文化得以确立,九座早期贵族大墓0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木器、玉石器等,其中彩绘龙盘、陶鼓、石磬、木仓形器、木豆形器、玉、玉戚(圭)、玉壁、玉琮等都是有可能代表着王者地位的礼器。另还发现了红铜铃和朱书文字等。这些发现不仅确立了陶寺文化,建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标尺,更使陶寺文化的文明曙光愈发夺目。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陶寺遗址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二、近年的收获  随着国内学术对夏文化讨论的日益深入,尽管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的研究与夏文化的探索相渐远,但是1999年至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与临汾市文物局在陶寺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约公元前2100-前200年),学术界的目光再次投向陶寺。陶寺中期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已经确定,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方向315°,即北偏西45°。北墙与内道南墙之间长度约1800米,城内宽度约1500米,城内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另加上两道南墙之间的中期小城面积约10万平方米,陶寺文化中期城址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  2002年至2003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陶寺作为重点聚落被纳入“聚落反映社会组织”的子课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发掘陶寺城址,初步探索陶寺城址布局概况。我们在陶寺中期城址内东北部,确定了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约公元前2300-2100年)。早期城址内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从Q4至中梁沟东岸),面积约56万平方米,方向角315°。  早期场址的南部西小区是一片居住小区,总面积在1.6万平方米左右。已探出面积稍大的夯土建筑多座,建筑结构简单,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这里的建筑相对周匝密集,房子周围垃圾坑、窖坑环绕,居住环境相对较差,等级似乎不很高。但是,较大规模(300平方米)的基坑建筑方式、相对考究的白灰面房子表面处理、有最大的白灰面浅半地穴式单体房子或双连间房子、以及小区内垃圾坑里浮选出来足贵弥珍的大米粒等信息,都说明这里的居民也不是普通的平民,而更有可能是上层贵族。  陶寺城址早中期的宫殿区位于是期城址的中南部,约5万平方米。我们在陶寺城址早中期宫殿核心建筑区天然生土台基地北部边缘、围壕IHG9的南岸清理出宫殿区附属建筑的夯土台阶IFJT2,时代为陶寺文化早期。夯土台阶IFJT2面宽7.9、纵深7.5,南高5.8,北高0.6米,方向角130度。台阶顶部系用12块大小不等的夯土版垒砌建成。台阶表面残留“之”字形坡道,坡道20度,保留着较好的踩踏路面,从沟底盘桓上至台阶顶部,进入核心建筑区。IFJT2基坑的北端有一豁口,平面呈“ㄈ”形,口冲北偏西,与北部围壕IHG9内底界面上的两个东西向排列的夯土墩相互对应,可能用于搭木板小桥。两个桥头墩间距0.65、与豁口底高差约0.7米。桥墩边长0.3、高0.5米表面各有一个锅底形柱窝,用以立木柱。陶寺早期夯土台阶IFJT2在陶寺文化中期偏早废弃,被宫殿建筑垃圾所填埋,形成坡道,有一条路面,清理长7、残宽0.9-3、踩踏面厚0.02米。  此下,在清理北口覆盖在夯土台阶IFJT2之上的大量建筑垃圾堆积中,出口了大块装饰戳印纹白灰墙丰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同时还清理了一些普通居住区难得见到的器物,当属宫廷垃圾。如陶甑人形、  面盆、大玉石璜、陶鼓残片、绿松石片、红彩漆器、建筑材料陶板残片(板瓦?)、尊形簋、圈形灶等,这些奢华的遗物证明,即使是这里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品质在陶寺城址中也都是最高的,意味着这里的建筑规格最高,居住者的地位等级最高。陶寺城址的宫殿区的确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文化晚期时,宫殿区已不再作为宫殿区而存在,而被从事石器加工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同时还显现出强烈的暴力色彩。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宫殿区里,一条陶寺晚期的垃圾汉IHG8里不仅出土大量石坯剥片,而且还出土了五层散乱人骨,最小个何等数总计约32个,以颅骨为多,骨盆和肢骨较少。人骨明显被肢解,许多颅骨有钝刃劈啄痕,其中人工劈下的面具式面颅就有6个之多。经我所专业人员现场鉴定,这些人骨以青壮年男性为多,同一垃圾沟底还出土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被残害致死,并曾受到性摧残,阴部插着一件牛角。此沟出了大量的骨箭头,以三棱形为主,杀伤力强,残断者多见,另有一些骨针、骨锥、励石,应与骨器制作有关。  早期城址外东南、中期城址内的东部有一片相对独立的窖穴区。窖穴区长约100米,宽约10余米,面积近1000平方米,该范围内窖穴密集,以竖穴圆角方形大坑或长方形大坑为主,多数窖坑都有螺旋形坡道下至坑底,坑底呈锅底形部分坑底有几块大石头。大者窖坑边长10米左右,深4-5米,容积约400立方米;小者边长约5米左右,深4-5米,容积约100立方米。  我们在陶寺中期小城的西北角钻探出一处陶寺文化中晚期墓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大、中、小型墓皆有,分布密集。陶寺晚期(约公元前2000-前1900年)只有小墓。  清理的中期大墓M22墓坑为圆角长方形,开口长5、宽3.65米,底长5.2、宽3.7米,墓底距地表深8.4米,墓口距地表深1.4米,墓深约7米。距墓口厘米深入的填土中,发现1具被腰斩青年男子人牲骨架,上半身仰身,下半身俯身。ⅡM22中心部位有一个陶寺晚期的大扰坑,直捣木棺,正好将棺木上部大半毁坏。原有棺盖板和红布棺罩均被扰坑毁坏。扰坑底残着留随意抛弃的人颅骨5个,而墓主的头骨则残留在棺的衬板尸床上。扰坑底西部斜坡上残留着被拉上来的棺盖板,伴随着扰乱的棺内随葬品玉1件、玉残块1片、玉饰品和绿松石嵌片等20余件。ⅡM22棺由一根整木挖凿出来的船形棺,长约2.7、宽1.2、残高0.16.-0.3、板厚0.03米。墓室里棺周围随葬品没有扰动痕迹,出土随葬品72件(套),其中包括彩绘陶器8件,玉石器18件套,骨镞8组,漆木器25件(不包括6件玉石的漆木柄),红彩草编物2件,另有猪10头,公猪下颌1件。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城隍庙: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一九六一年被公布为县保单位。  文庙: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  明伦庙:创建于元代,面积283平方米,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藏几十通石碑,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以及北齐隋唐造像碑碣和书法碑碣等。  城隍庙与文庙前后相倚,仅以一条街道隔开,但又被横街竖立的两回事座木牌坊连在一起,城隍庙的石制旗杆和五彩琉璃影壁,就紧贴在文庙的后墙上。两庙除高低错落的五颜六色的琉璃顶建筑外,还有数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郁葱参天,蔚为大观,空中望去,红墙绿瓦被浓绿点缀分开,古朴神秘之感,由然而生。  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  学前砖塔:始建年代不详,塔高24米,塔基周长20米,为八角形,共计九层,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  县衙大堂:始建于唐,原为鄂公帅府,康熙三十四年毁于大地震,三下五年重修,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  关帝庙:位于小东门内街北,座东向西,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现存大殿,面积为196平方米,面阔五间,悬山顶,琉璃瓦布顶,宏伟壮观,大殿保存完整。  社稷庙: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现存有:献殿、大殿  、钟、楼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  洪济桥:位于南关石坡下,东西向:桥身为石砌单券单孔拱桥,券顶雕吐水龙首,桥上东西纵向建桥廊五间,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金大定23年(1184年)建,桥上建有桥廊五间,清乾隆年间将桥廊木柱易为石柱,民国九年重修,即今保存完整。  城墙:太平县城墙原为夯筑土墙,崇祯四年,县令魏公韩大兴土木,“采石油为基,累以砖”,现存的城墙以西城为最好。   

陶寺古观象台

陶寺古观象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对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历经3年探测,已获重大成果(见人民日报2004年1月30日有关报道)。它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700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突现眼前,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引发出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文明的诸多现实回应与理性思考。  陶寺,位于襄汾县东南隅。这次陶寺古城址的发掘自2001年春天开始,迄至2003年秋天,已获得重大成果。3年来,共发掘面积1500余平方米,钻探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发掘位置介于襄汾县陶寺村与中梁村、宋村、沟西村、东坡沟村之间。从考古发掘中所获得的重大成果,主要是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早期小城、宫殿区和中期大城及墓葬,从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的南墙和东墙遗迹中可以作出推测和判断其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发现并确认了陶寺城址中的祭祀区和宫殿核心建筑区;发现并确认了陶寺城址的中期墓葬群和大量史前珍贵文物;发现并确认了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仓储设施和此前发现的扁壶朱书的”文字”符号、龙盘、土鼓、特磬、彩绘陶簋、玉琮、玉璧、玉佩、玉兽面、玉钺、玉戚等礼器、祭器与陪葬品;另外,还出土了一件至为宝贵的铃形青铜器——这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中惟一的一件具有成熟造型的青铜器。  从陶寺考古发掘中获得的所有成果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都是划时代的。  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抵都遵循了一个规律,即从“部落联盟”进入到“国家文明”。而酋邦制则恰恰正是这一飞跃式过渡中的中间环节,它既具有一定的部落联盟的痕迹,同时又更具有国家的特点和性质。陶寺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物与资证。   

襄汾龙澍峪

  襄汾县龙澍峪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  龙澍峪自然风光秀丽,古代建筑各具千秋,古老传说美丽动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龙斗双阙"是自然景观中最为著名者;100余间庙宇或横空出世,或半藏半露,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各种塑像,千姿百态,堪称艺术瑰宝;摩崖石刻汇集了古代名家遗墨数十处,真、草、隶、篆,苍劲婉约,庄重潇洒,各具神韵。  景区内庙宇、寺、庵、亭、观遍布全境,附近的娥皇女英泉、九色泉如明珠点缀,使这一地区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旅游避暑胜地。为此,1991年至1999年,我县先后投资近千余万元,完成清理地基2600平方米,修复台阶700个,修复山门、元代舞台、唐代华佗庙、千手佛殿、真武庙、三皇庙等;绘彩画2500平方米,塑像250尊,架高压电线4公里,修沙石路4.5公里。使景区形成一定的规模,1996年,景区被省政府确立为社会办旅游先进单位,并列入全国热线旅游线路。至2007年,旅游人数累计65万人次,其中2007年旅游人数13万余人,门票收入7.5万元。   

丁村民宅

丁村民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县城南4公里的丁村。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  丁村民宅内有明、清两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时代较早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到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丰年间所建,至今还基本上保留明着清时的布局。民居分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个建筑群,有正厅、厢房、观景楼、门楼、绣楼、倒座、牌楼、牌坊等各种建筑共计282间。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部局。明代的院门位置大多在东南角,清代的院门则较为灵活多变,位置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但其整体结构严谨规整,平面布局匀称美观。民宅的建筑构件上多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题材的木雕和砖雕,“岳母刺字”、“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八仙图”、“和合二仙”等图案,朴实缜密,造型优美,刻工精致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上佳之作。  丁村民宅作为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其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别致,风格各异,且价值意义是多元体的。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性较完备,反映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和习俗及情操,它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木雕、砖雕、石刻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从戏曲到社火,华而朴实;从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中国珍贵的古代民俗“活化石”。  1988年1月,丁村民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严禅院

  香严禅院位于山西省美丽的汾河岸畔。上接著名的壶口瀑布,下临大运高速,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香严禅院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间(公元一三〇八年),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乃平阳一带著名的佛教道场。此寺院原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合理,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经楼,东西两边为配殿及厢房。寺内佛像雕塑艺术精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由于年久失修,几经战乱,寺院已是断垣残壁。民国年间,山门、大雄宝殿等几座殿堂,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画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毁、被盗,曾经一夜之间盗走天王殿六尊头像,所以檐残壁頺,破败不堪,令人痛心疾首,望佛兴叹。现仅存天王殿与千佛殿两座殿堂,但也摇摇欲坠。为了保护国家文物,重振古刹雄风,恢复昔日的风采。二〇〇一年再次修复后,香严禅院面目一新。  该景点是我县重点寺院之一,也是我县仅存的元代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襄汾县城关镇丁村明清民宅。1985年11月10日开馆,是我国建立时间较早的民俗博物馆,隶属于临汾市文物局。丁村明清民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现保存较好的有40座院落。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大组,据建房题记,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为多,南院以道光、咸丰时期为首,西北院为乾隆、嘉庆时期所筑。丁村民居风格典雅,时代特征鲜明,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佳作,对研究民间建筑及民俗学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净寺

普净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寺头遗址

寺头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头遗址  寺头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襄汾县与尧都区交界的邓庄乡寺  头村西约100米  属于塔尔山西麓的山前坡地,地势东高西低,呈缓坡状,汾河从其西面流过。遗址发现于50年代末期。1996年进行了复查。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  该遗址暴露在外的主要遗迹有灰坑和白灰面房址两种,遗物主要是陶器,以绳纹和夹砂灰陶为主,器形有鬲、豆、盆、罐、钵等。另外还采集有铲、刀等石质工具。从采集陶器看与陶寺遗址出土的器物基本相同。是龙山时代陶寺文化的又一处重要遗存。

燕村生态园

  襄汾燕村生态园,位于襄汾县北部邓庄镇境内,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由北向南自燕村西侧流过,岸边是较为开阔的汾河滩地,地势比较平坦。燕水滩大片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形成了万亩苜蓿基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在苜蓿基地旁有千亩杨柳树林,造就了森林生态景观和优质的绿色天然氧吧,并吸引了大量的珍禽异鸟来此栖息。蜿蜒的汾河景观、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为农业观光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建有具备简单的食宿与会议功能的二层小楼和开挖鱼池,提供垂钓服务。   

襄陵文庙大成殿

襄陵文庙大成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元  该庙位于襄汾县襄陵镇粮站内,创建于金泰和九年(实为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  现仅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十椽,。歇山顶建筑。前设月台。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前后施乳栿通檐用四柱;山面梁架为十架椽屋分心乳栿用五柱。角柱升起、侧角显著。补间设斗栱一朵,斗栱为五铺作重栱出单杪单下昂里转出两杪计心造。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双龙湖湿地公园位于襄汾县境内,总面积1080公顷,水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双龙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被确定为襄汾县2010年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襄汾县委、县政府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旅游、林业等部门、相关乡镇、农村全力配合,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多元投资,加快开发速度。目前,景区环湖道路12.9公里路基建设已基本完成,规划中的3700余亩绿化工程已完成80%。景区码头、望龙楼、农家乐度假村、关圣岛、水上乐园、室外游泳池、室外温泉池等七个景点建设项目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双龙湖湿地公园项目前身是原襄汾县七一水库,库容总量5578万立方米,水库蓄水除满足于下游和周边乡镇3.5万亩农业用水外,还为襄汾县及周边的侯马、曲沃等县市的大中型企业供水。  “从卫星地图上审视,这里恰似两条嬉戏的游龙,故称为双龙湖。双龙湖为一中型人造湖,作为当地农业灌溉以及调洪和供水之用途。其西湖建于1958年、东湖建于1978年,两湖总水域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襄汾县林业局局长于文珍介绍,“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无意中成就了这片难能可贵的湿地,形成了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态系统。  该公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野趣十足的湿地景观,清秀娇美的湖光秋色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增添了双龙湖的意蕴和魅力,将成为都市人们了解湿地、回归自然、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襄汾造像碑

襄汾造像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襄汾造像碑在山西襄汾县境内。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隋、唐四代。 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唐碑中还雕有屋形龛一间,内置卧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层,高2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设有塔刹,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龛一区,总体轮廊与西安大雁塔近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

灵光寺琉璃塔

灵光寺琉璃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寺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中重建,平阳府尹杨伯雄撰记,后知县薛所蕴重修,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阁。”杨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阳尹,有政声,《金史》说:“先是,张浩治平阳,有惠政,及伯雄为尹,百姓称之,曰:‘前有张,后有杨。’”经过战乱,寺的殿堂毁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仅剩一座砖塔,并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女遗址

沙女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沙女遗址  沙女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旧石器  地址:襄汾县城关沙女沟村东1.5公里塔儿山西脉  1984年10月发掘。在目前所调查的李沟、青杨岭、六家嘴等地,大约七八平方公里范围内,陆续有石器发现,其中以大崮堆山南坡最为集中和丰富。在长宽大约10O0×300米的范围内,石制品密集叠压,俯拾皆是。石制品分布在由灰黑色角页岩构成的山坡上,厚度一般在数十厘米,最厚可达4米。在文化层中尚未发现任何磨光石器或陶片。  文化遗物为石核、石片和石器,均系角页岩质。石核分为规则状和不规则状两大类。石片宽大于长者居多数,台面为劈裂面者约占一半以上,打击点多数清晰。打击石器采用锤击和摔碰法。石器主要有石锤、砍斫器、刮削器、手斧、尖状器和石矛头等类型。  沙女遗址石制品,普遍棱角锐利,其中石核石片数以万计,而石器所占比例甚小。该遗址是一处石器制造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襄汾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新城镇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赵康镇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汾城镇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南贾镇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古城镇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襄陵镇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邓庄镇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陶寺乡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永固乡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景毛乡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西贾乡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南辛店乡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大邓乡 陶寺遗址 汾城古建筑群 陶寺古观象台 襄汾龙澍峪 丁村民宅 香严禅院 丁村民俗博物馆 普净寺 丁村遗址 寺头遗址 燕村生态园 襄陵文庙大成殿 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襄汾造像碑 灵光寺琉璃塔 沙女遗址

襄汾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