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陇南 >> 文县

文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位于文县城西3公里白马河的铁楼藏族乡境内,是古白马氐的后裔白马藏族聚居区。铁楼藏族乡,是文县惟一的民族乡,也是陇南市7个民族乡之一,为文县四大边寨之一,因古传掘地发现一大铁炉而得名,又名铁炉寨。境内的白马河为文县八河之一,因铁楼乡别名白马峪而得名。白马河发源于该乡海拔3543米的石垭子梁,从全乡穿境而过,经城关镇甘沟坪、西元村,汇入白水江,流程29.5公里。  生活在这里的白马藏族人民秉性耿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生活衣着、婚丧祭祀至今仍保留着古老习俗。据史学界考证,白马人与两千多年前生活在陇南一带的古代氐族无论在血缘、地缘还是传统习俗上,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氐人部落就繁衍活动在西汉水、白龙江和岷江流域。魏晋以后,氐人曾以骁勇善战在当地称雄一方,先后建立起了“成汉”、“前秦”、“仇池国”、“武都国”和“阴平国”等政权,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白马藏族同胞把最具特色的婚礼和盛大节庆祭祀活动时表演的面具舞称为“池哥昼”,也叫“神面舞”。“池哥”是白马人对“面具”的读音, “昼”译成汉语为跳,即跳“面具舞”的意思。这种面具舞被赋予了祈祷丰收、安宁、驱恶避邪的意思。白马藏族同胞  “池哥昼”(面具舞),场面庄重热烈,既有神秘的宗教气氛,又充满浓郁的娱乐色彩,极具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神秘的面具舞无不诉说着白马人世世代代生活的艰辛,这些闪烁着民族精神的魂魄,经历悠悠岁月的无情蹂躏,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沿袭到了今天。  白马人独特的装束,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交融在这风、太阳和空气当中,最具民俗特色的,是白马人艳丽的五彩服和神奇的沙嘎帽。漂亮的沙嘎帽上随风飘荡的白鸡翎如我翻飞的思绪,带我走进白马人艰辛的生活历程。白马人艳丽的五彩服与神奇的白马山寨构成了一幅漂亮的民俗风情画,使来这里的客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总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白马人节日的喜庆场面和他们生活的点滴。  白马河流域属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主要景观有大熊猫饲养场、石门沟瀑布和红海等。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差异很大,“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气候温和湿润,飞瀑流泉,碧潭潺溪,险峰长峡,苍山雪岭,古木参天,百鸟争鸣,珍禽异兽出没,芳草奇花争妍,优美秀丽,如诗如画,可与相邻的九寨沟媲美。  大熊猫饲养场设在白马河上游邱家坝,这里青山环绕,森林茂密,气候温和,大熊猫主食的箭竹遍布山林,是大熊猫栖居繁衍的主要地区之一。1986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此投资兴建了“大熊猫繁殖驯养场”,在抢救饲养病弱熊猫的同时,进行驯养繁殖。场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有大熊猫活动休息室,进食、饮水间、配食加工间,医务室,化验室等等设施。1988年经中央批准,由驯养员护送这个饲养场的一对大熊猫飞飞和萧萧前往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展出,受到异国朋友热烈欢迎。  石门沟瀑布在大熊猫饲养场附近的石门沟村后。百丈悬崖的峭壁间,有一石洞,洞内平坦,高、宽各5至10米,内有钟乳石构成的各种景观,情状各异,形象生动,如人立,如山耸,如兽奔,如云浮。洞内正中建有观音阁,建于清乾隆年间。阁后有一暗洞,水声滔滔不绝,清流奔涌而出。水流环绕观音阁两侧,至洞口汇而为一,飞泻直下,形成宽4米、高80米的瀑布,从崖壁间喷洒下落,在日光照耀下,五彩缤纷,蔚为壮观。四周树木蓊郁,鸟雀啼鸣,山花溢香。  红海在白马河上游深谷中,因湖水色红,故名。湖边花草遍地,四周箭竹丛丛,熊猫频繁出没。相传红海之水,原来清澈澄碧。有一位英俊的藏族青年常在湖边林中打柴,湖中龙宫的公主龙女爱上小伙子,两人结为夫妻。龙王派虾兵蟹将捉拿公主问罪,龙女与小伙子奋力抵抗,最后手拉手朝悬崖撞去,双双身亡,献血洒在湖里,于是碧绿的湖水被染成血红。从此,红海不仅成为一处美丽的景点,而且成了当地藏族青年男女传统的聚会地。

碧口古镇

碧口古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千年古镇—碧口  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勾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冯家沟只有十几家茅舍。当时。四川来甘肃的舟辑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行店,后迁至肖家坝的旋滩,乾隆初年迁至碧口。至此,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商贾云集,交易兴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会馆5处,药材行栈40多家,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为甘肃四大重镇之一,有“小上海”之称。随着水运业的日益兴旺,碧口古镇繁华至极,各地客商纷纷解囊建馆修宫,一时间工商船帮会馆林立,成为商镇发达的象征。江西会馆三元宫、四川会馆川主宫、陕西会馆忠义宫、船帮之所鲁班庙等,各具风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以供奉镇江龙王为主的紫云宫,为船帮会馆,俗称王爷庙,历时六十载建成,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两次修茸,此庙富丽堂皇,宏伟壮丽,为邻近诸省少有。同时带建有不少庙宇,如红庙子、南山寺、土地庙、响浪寺等。  民国初年,碧口街居民500余户,2000多人,除本地十几户张姓农民外,余者皆为外来商族。每日来碧驮运骡马100多匹,肩挑背负及来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邻农村来赶集交易者尤多,市场喧嚷繁荣,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额达八九万元。碧口可谓万商云集,遂成为甘肃四大名镇之冠。民国年间,碧口陆续增设了烟酒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税局、海关税局等税收机关。抗日战争后期部分海关沦陷,药材出口滞销,经营药材的商家改营大烟生意,碧口至此大烟生意交易跃居全省首位。年税收曾多达两万多银元,占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碧口统捐局达七万六千元(银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价税六万六千多元,碧口经济之繁荣由此略见一斑。民国后建碧口公园,其内有园亭楼廓、动物园、抗日楼、书画院、城隍庙、文庙等,可见古镇历史的繁荣。清代有诗《碧峪镇登紫云宫楼》为证:紫云楼阁最高层,遥眺关河远是增。山势千重盘陇蜀,江声一气赴嘉陵。川原形势仍古今,人数代迁感废兴。今日皇图垂巩固,须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园,大礼堂门口有一联云:碧山巍峨紧关秦岭千重锁,白水汹涌冲破江河万里涛。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陇南市文县以北约10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高度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状如葫芦的一湖碧水,文县天池有九道大湾和一百零八个小湾,方圆20公里,水深97米,水域面积80公顷,周围俱是连绵的重山峻岭,风光无比的秀美。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汽候温和。天池之水,清可见底,水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山映水中,池映翠碧,湖光山色,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在池中留下了重重倒影,山光水色,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如诗如画,恰似一幅绝妙的山水风景图。遇雨雾弥漫,天、山、树、水缥缈朦胧,宛如空灵境界;待到雨雾尽散,天空放晴,但见万道霞光映照湖上,微波轻荡,流光溢彩,甚是眩目。这里冬无寒,夏无醋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人们说天池有五奇,这话一点也不假。一奇曰,水深97米,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入水甚少,出水极大,涨不见溢,枯不见涸。二奇曰,湖面终年碧水清澈,四季不见树叶漂游,纵然稍有杂草枯叶落于水面,旋即就被水鸟衔走。三奇曰,有风无狂浪,无风偶起波,终年银光闪闪,海天茫茫,宛如一面晶莹的大宝镜,镶嵌在天地之间,野鸭戏水,鱼儿穿梭。四奇曰,湖底有暗流,湖心有水涌。五奇曰,冬季零下10度时仍不结冰,如遇云雨天气,如梦如幻的天池,被薄雾细雨笼罩着,云帐低垂,细雨霏霏,灰蒙蒙、雾沉沉,似轻纱飘逸,如万珠滴翠。  天池四周山峦峻秀,滴绿溢翠。丁香花、杜鹃花、琵琶花漫山遍野,竞相吐艳。特别是山峰,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骏马腾空,有的如大象饮水,有的似雄狮扬鬃……可以根据人的想象搜取许多具有诗情画意的名称,什么月溜山、马鞍峰、骑马梁、狮子峰、0崖、象嘴石、仙女石……  仙女石是天池捉鱼沟口的一块巨大秀石,石呈瘦长形,亭亭玉立,形如一位俊秀的女郎,含情脉脉地面对池水。这里流传着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相传,西山0的小女儿水珠,因过不惯西山寂寞的生活,到处游历名山大川。有一年端午节,她来到文县深山峡谷上空,发现这一带旱情相当严重,遂就地划了一个葫芦形池子,将宝瓶中的水倾人,不料将水倒多了,眼看就要泛滥成灾,急忙请来9位天将,108名天兵,划了9湾108区,她还亲自在池水横溢的大坝腰间,用手戳了5个洞口,治理了池水,便形成了现在的天池和五指洞。水珠看见治理好的天池,美如天境,便决定不再回西山,留在天池修山种树,天长日久,便化成了仙女石。而远在西山的西山0,久等不见水珠归来,便外出找寻,找到天池才发现女儿已变成了巨石,一急之下,也变成了一座峰崖。现在天池四周的山峦中有一形似老妪的山崖,名曰“0崖”,相传系西山0所变。崖下有两股永不涸竭的泉水,说是西山0思念女儿的伤心泪。就连崖顶形如秀发的香丝草,也就成是水珠梳发时落下的乌发。还有照壁山上如帘的清流,说是水珠梳妆时的镜子;捉鱼沟是水珠捉鱼的地方;水烧山是水珠照明的火把等等。  然而,对于天池的形成,当地还有另外一段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二郎神侵犯此地,本土的洋汤神奋起还击。双方酣战三天三夜,二郎神还是不能取胜,遂挥剑劈岭,聚水为池,亡图截断下游水源,困死洋汤神的百姓。洋场神伸手将池坝戳开5个水口,形成了现在的五指洞。又在大池旁另掘一池饮马,即为现在的饮马池。并令百鸟每天衔走池中的落叶败枝,以保湖面洁净,这就是今天的天池。人们为了纪念洋汤神的功绩,给他铸了铜像,还在天池旁修建了庙堂。  传说尽管很多,但都是人们的丰富想象和艺术构思。实际上,天池是洋汤河古道的遗址。远在千百年前,由于地震和地壳断裂,阻塞了洋汤河道,水越积越多,便形成了现在的高山天池。  天池不但有绚丽的景观和优美的传说,而且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池畔多姿的群山中,密布着油松、马尾松、白桦、紫桦、云杉、冷杉等珍贵木材和党参、当归、虫草、贝母、丹皮等贵重药材及木耳、核桃、菠菜、苹果、草莓等山珍。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羚羊、毛冠鹿、盘羊、金钱豹、香樟、青鹿、野猪、老熊等异兽出没林间;锦鸡、马鸡、画眉等珍禽飞逐争鸣。走进山林,犹如走进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可尽情尽兴,一览无余。  烟波浩渺的天池湖泊,犹如深山密林中的一颗蓝宝石,永远闪烁在奇峰耸立中。重重叠叠的山,重重叠叠的树,倒影在明净的水面上,天池的雄姿更显得清丽、幽静、浩瀚、壮美。这里更是陕甘川大九寨旅游圈中一处难得的天然胜景,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味它的神韵。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坐落在文县白水江南岸风景秀美的江南公园内。纪念馆共设有两个展厅,主题为:追逐光明的脚步——程海寰烈士生平展。以时间为序分为:位卑未敢忘国忧、心若磐石志如竹、甘洒热血卫吾华三个单元,集中展现了程海寰烈士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追寻救民救国道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不息,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历程。   程海寰,原名程步灜,字以行,1908年10月出生在文县城关镇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秉性耿直,广览博学。在校学习期间,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同学中组织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1926年毕业于兰州第一师范学校。1936年,为响应张学良、杨虎城联合抗日号召,在平凉策动反蒋起义;抗战期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救国;1940年,在西安与杜斌丞等人营救了被捕的共产党员;1943年初,甘南农民起义爆发后,程海寰因势利导,促成了武都实力人物王德一及驻武骑兵营长张英杰率部起义;1948年9月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联络民盟盟员汪剑平、共产党员杜汉三、聂青田等在天水成立了西北前进同盟策动委员会(以下简称西策会),以策动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公推汪剑平为主席,程海寰为书记,委员有杜汉三、聂青田、金作鼎、杨丽渠、徐启东、严子夏、王友仁、常壮图、刘振汉、马雨农、蒋骧、杜子梁、卞超凡等。1949年3月,西策会在凤翔新一旅驻地召开会议,决定发动新一旅、新二旅等部队在兴平、武功一带起义;拟定起义部队暂改编为川甘陕游击纵队,严子夏任纵队司令员,程海寰任政治部主任,杜汉三任参谋主任;游击纵队开往文、武、成、康等县,切断胡宗南部退路,配合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在西北的武装力量。起义即将爆发之际,凤翔会议讨论记录不慎落入敌特之手,起义全盘计划及西策会名单被全部暴露。程海寰因此被捕,后受尽酷刑,坚强不屈。在狱中赋绝命诗三首。  1949年5月17日,程海寰等13人被敌特机关以“受命0,直承不讳”等罪名杀害于西安玉祥门外。在刑场上程海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年仅41岁。1957年,程海寰被陕西、甘肃两省民政厅分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遗作现存诗36首,词3阕,书札17篇,被友人整理为《程海寰烈士遗作》,其中部分遗作被甘肃《陇右近代诗抄》收录。  纪念馆现为陇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白水江是目前中国乃至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国家级保护区,面积达223671公顷,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和古北界过渡地带,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区的和风细雨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物种基因库。已查明区内有高等植物2160种,脊椎动物485种,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生态系统保持最为完整的地带。  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白水江南岸,与阴平古城隔江而望,交通便利。博物馆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厅5个主要部分,利用实物标本和摄影艺术、工艺美术及先进的声光系统、高科技的电子技术手段以及立体地形图,真实地再现了白水江保护区建区几十年来的工作成就、丰富的动植资源物、迷人的森林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底蕴。是一座在较短时间内领略阴平古道风光、认识自然、净化人们心灵的最佳场所。  第一展厅,集中展示保护区成立至今的风雨历程,保护区的区划、居民分布、六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及动物栖息状况、土壤类型、地质构造、降水量、两江六河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白马藏族风情浓缩其间。步入第二展厅,扑入你眼帘的是一派南国风光和迷人的昆虫世界。突出地介绍了辖区内各保护站所属山系从低到高海拔的植被类型、高等植物中的珍稀濒危物种、变种以及文县特有种、2138种昆虫中的21种新种实体标本、294种大型真菌的浸泡标本及珍稀植物的生境照片和树干断面,展示了丰富的植物资源。第三展厅是脊椎动物厅,大树苍天、怪石嶙峋、青山碧水、芳草萋萋,栖息着栩栩如生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林下绿尾虹雉、红腹锦鸡及树上的柳莺、黄鹂叫声此起彼伏。在这里你可以获得平常难以了解的信息;大熊猫种群在白水江及全国的分布、大熊猫栖息地的演变、大熊猫与黑熊、马来熊、浣熊、小熊猫的比较,大熊猫生活习性和建区后三次大熊猫抢救实录。  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是集交流、旅游、科教、文献检索为一体的生物学课堂,是一个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了博物馆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绿色是生命之本,只有维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天池乡境内,是白龙江上游支沟,海拔在16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集高山湖泊、翠海、彩林、奇峰异石、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景色秀美,被称做“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  2013年,文县黄林沟湿地成为第七批国家湿地公园。  黄林沟,又名“黄陵沟”,位于甘肃省文县天池乡境内,是白龙江上游支沟,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7′55″—104°35′40″,北纬33°20′44″—33°28′24″,海拔在1600m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集高山湖泊、翠海、彩林、奇峰异石、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景色秀美,被称做“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  黄林沟海拔1900~31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春天气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多在9~18℃之间。夏季气温回升且较稳定,平均气温19~22℃,夜晚较凉。秋季气候宜人,但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10月后的深秋(10月下旬即有冻土出现),冬季较寒冷,气温多在0℃以下。  黄林沟四季景色都十分迷人。春时嫩芽点绿,瀑流轻快;夏来绿荫围湖,莺飞燕舞;秋至红叶铺山,彩林满目;冬来雪裹山峦,冰瀑如玉。野生动物资源中,有红嘴仙鹤、绿尾虹雉、蓝马鸡、红腹锦鸡、鸳鸯鸟、百灵、画眉、娃娃鸡、杜鹃鸟、布谷鸟等。野生植物资源中有高山草甸区和地衣台藓等。在这些林区草地中,既有观花植物多色杜鹃、紫斑牡丹,又有观果植物红豆杉果、火棘树等;有水生观赏植物芦苇、水草、水柳树等。   黄林沟与九寨沟、黄龙洞同在一条旅游线上,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正在申报国家湿地保护、地质遗产公园等项目,同时改造公路,规划兴建附属设施。

文县文昌楼

文县文昌楼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县文昌楼  文县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最为耀眼的是文昌楼,又称“魁星楼”,成为千秋阴平标志性象征,小城春秋的见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楼位于文县城东南角,雄踞10多米高的古城墙系明代初年所建,其造型雄伟、工艺精巧,蔚为壮观,为古建筑之精华,被誉为“白水江上第一楼”。文昌楼,坐北朝南,面临浩瀚大江,昂首万里云天,为木石结构的塔式楼阁,共三层,一二层为四角,有阁有廊;第三层为六角,有穹窿式阁厅。门雕窗花,精细玲珑,绚丽夺目,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楼的四壁镶嵌有古史题材的绘画,楼顶用彩陶琉璃瓦覆盖,楼角上悬着风铃,风吹穗摆,铃声悠扬,悦耳动听。文昌楼上有许多文联、匾额。王紫瞻先生撰写、书法家侯正荣先生书就的一副楹联,对文昌楼风貌进行了细致描摹,联语云:“古城嵯峨,两城风物收眼底;雄姿挺秀,一江烟柳舞胸前。”1987年,由国家拨款,文昌楼修葺一新,并在一旁新建凉亭,建有一处长数十米、宽3米的长廊,供游人休憩聊天,谈古论今。  雄踞古城的文昌楼,无论从县城哪个方位均可眺望其雄姿,无不洋溢着古香古色的迷人魅力。与华灯齐放、绿树成荫的滨江大道交相辉映,古朴典雅与现代时尚在这里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似一幅精美的画图。无论当地文人墨客,还是南来北往的过客,都把登临文昌楼视为一大快事。游人登楼放眼,俯瞰全城,微风拂面,斜阳辉映,古城风貌尽收眼底:白水江如裙似带蜿蜒东去,堤岸垂柳吐绿漾翠,两城相连群楼耸立,抚今追昔,令人心驰神往,激起无限遐思。若是约友会朋,在楼阁中举杯把盏“煮酒论英雄”,放歌一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多少古今事,都付笑谈中……”更是别有一番境界和情趣。

文县天池

  在文县境内,距县城北部约100公里,海拨240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水深480米。    天池在天魏山之中,有9道大湾108曲,汇成一泓形似葫芦的碧池。山光水色,浑然一体,如诗似画,潆红漾绿,烟波茫茫,水天一色,如乘坐木筏,溯湖而上,擦着伸入湖中的象嘴石,濒临饮马池,绕到捉鱼沟时,只见两侧悬崖壁立,遮天蔽日,一声号子,山鸣谷应,满谷震荡,使人有置身仙境之感,妙趣横生,心旷神怡。    天池周围山峦峻秀,松柏争荣,滴绿溢翠、琵琶花、杜鹃花、丁香花遍布山野、千姿百态、峰峦奇形怪壮,有的如雄狮昂首,有的似骏马腾空,有的象仙女下凡,怪石嶙峋,奇景入目,美不胜收。    天池鲤鱼繁多,每到晚上,人们到捉鱼沟用火把一照,鱼群见火光即浮聚水面,小伙子执木刀。宽阔的水面,还是良好的天然养鸭场,岸边的野卉松花,又是蜜蜂的美味佳肴,好客的天池人,常用蜜糖来待客。  天池风景优美,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无污染,是理想的避署游览胜地。   

尖山自然保护区

  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部文县境内,东经104度40分-104度51分,北纬32度57分-33度02分之间,面积100.41平方公里。海拔820-3113米,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与暖温带湿润气候交汇地带。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红豆杉等;动物中兽类37种,鸟类49种,爬行类6种,两栖类3种,鱼类3种。 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大熊猫、扭角羚、鬣羚、黑熊、林麝、豺、大灵猫、金猫、蓝马鸡、红腹锦鸡、红腹角雉、鹰、以及大鲵等。该区生存的大熊猫是个独立的小群体,现有7-8只。

白水江

  陇南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文县、武都两县境内,1978年建立,面积19万余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 猫、金丝猴、羚牛及森林生态系统。地处岷山余脉,最高峰海拔3530米,除沟谷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外,大部分 暖温带湿润气候,植被为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山草地。 野生动物有450余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陆栖脊椎动物有265种。是中国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的最北界。

白马藏羌村寨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碧口水库座落在甘肃南部重镇—文县碧口镇,蓄水面积12.5平方公里,拦江大坝高80米,长120米。水库大坝兼有防洪、水运、灌溉、养鱼、旅游等多种功能,飞流起处,翻江倒海,浊浪排空,震天撼地。库面浩瀚壮阔,波光潋艳,机船穿梭,野鸭遨,鱼儿蹦跳,两岸群山巍峨,百鸟啁啾,令人陶醉。

临江古渡口

  临江古渡口:  临江,是文县开发较早的地方,原始氏族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临江坪和蒋家湾新石器时期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遗址(有陶片、罐盆器具),杨家湾有齐家文化遗址。  据有关研究人士考证表明,临江即古葭芦镇,三国时姜维驻戍,与邓艾屡战于此。南北朝时,为氐人杨氐人杨氏武都国、阴平国都址。境内牡丹寺,始建于光绪年间(1885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几经重建,如今更具特色,为当地一胜景。自古以来,临江设有渡口。明代诗人冯时雍《临江晚渡》诗曰:文州尽日渡江关,烟锁秋林鸟正还。鼙鼓入云山漠漠,马蹄踏栈水潺潺。阶民候火迎官府,蜀客囊金趁市寰。附峪柴扉多隐约,题诗聊并画图看。明代诗人兵备、许路《宿临江》诗曰:夜深灯火宿临江,又逐鸡声促晓装。行盖润沾连日雨,征衣寒袭两山霜。书生用武三千字,老将屯兵十二万。但愿峰烟息万里,不炉尘土日奔江。  距临江街南三里许的羊儿坝,古有横跨白龙江的木桥,村民称之为临江桥。至今有邑举人张尔翮《临江桥碑记》,曰:文之北,距县城百里许,有临江驿。临江者,临白龙江也。水自武都来,东南注,至玉垒关与文之白水合。而此驿适当冠往来之所,波流中冲激,非桥莫济。此临江桥之设,由来旧矣。然屡修屡圯。望详者。每须舟师力,故又称临江古渡云。康熙甲子岁,守戍马公,乃重建之。解放后。1957年文武公路通车后,南来北往的汽车在羊儿坝渡船过江,非常不便。境内的白龙江大桥始建于1965年,是白龙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桥梁,因坐落在羊儿坝村旁,又称羊儿坝公路大桥。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刘家坪清凉寺

刘家坪清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家坪清凉寺  刘家坪乡让水河上游的七信沟,有一清凉寺,为明代初所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颇具规模,有石土“一 斤”,僧人“洪海”住其间。深山宝刹,建有正殿、老君店、娘娘店和岩寺一处,细致石板作料,20米见方巨石盖顶,四间暗室缀点,三尊大佛如生,四百罗汉绚丽,十八罗汉精湛。规模宏大,塑像石雕,精妙绝伦,曾云集四方高僧,胜极一时,名声远播,颇有“陇南敦煌”之巧喻。风雨飘摇几多春秋,今古寺虽略显衰败,但寺院、洞窟、高僧坟冢依在,仍依稀可辨当年恢宏之气势。近年来,多有游人慕名远足此地,一饱游兴。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古玉垒关

  古玉垒关  境内古玉垒关,是文县著名四大雄关之一,位于关头坝大桥下一公里处,两崖峭壁,势极陡险,为唐宋以来置戍守处。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其关隘险道有诗为证,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哓,林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傍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乡政府驻地原名“玉枕”。据说山崖间有一石,状如玉笋,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难取,故而得名“玉枕”。宋代诗人鲜于先《玉枕》诗曰:群山耸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织女不知机石坠,嫦娥翻觉海蟾空。明代设有驿站,故又名玉枕驿。  白龙江与白水江交汇处一公里的老玉垒乡(现玉垒坪前),古有阴平桥,为铁链式吊桥,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国魏将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毁,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复建木桥,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玉垒关木桥,多次维修其桥雄姿姿,堪为一景,称之为秦蜀咽喉。1949年12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将桥焚毁,后遗址淹于碧口库区。玉垒境内古栈道处处皆是。文州郡守杨诗《题玉枕驿》曰: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玉垒关为阴平古渡。1963年。甘川公路通车后,改设木船汽车渡口。1975年碧口水库蓄水,公路改线于北岸,迁设轮机渡口于关头坝。每年五至十月碧口电厂防汛泄洪,库内水位下降,拖轮停渡,过往旅客行人只能乘小船过江攀崖上公路,叫苦不迭。玉垒关公路吊桥始建于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车,历时3年多,也称关头坝大桥,是一座加劲式桁架双链式汽车吊桥,总投资870多万元,全长212米,净跨180米,桥面宽7.5米,自重1000吨,可供20吨重型汽车双向行驶,在国内同类桥梁中是第三座,恰似一条钢铁长龙腾空飞舞,使天堑变通途,对改善文县交通状况、促进外贸出口、旅游起着重大作用。境内的玉垒坪铁索桥,也是白龙江上最大的铁索桥之一。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洋汤天池

  洋汤天池  天池乡境内天魏山下有一高山湖泊——洋汤天池,为文县八景之一,跻身我国四大天池行列,状如葫芦,九曲十八湾,方圆20公里,湖面海拔1750米,水深75米,蓄水量3200立方米,产深水鱼“裂腹厚唇鱼”。初步考证,天池因地震山崩地塌、聚水成湖而为。四川大学教授刘琳校注:汉.常王《华阳国志》载“有天池泽”,后《汉志》、北魏《水经注》均有记载,原名“天魏湫”。据传,唐进士广昭节度使蹇雷宝避安禄山之乱隐居于天池,后建洋汤庙祀之,皇帝敕封为“大海平波敏泽龙王”。历代皆有文人墨客远足天池,赋诗赞咏,不乏千古绝章。宋著名诗人闫苍舒诗:广深无际烛须眉,过者魂惊不敢窥;为语世人须具眼,谁知此地有天池。清诗人肖籍《天池澄碧》:林外平湖万壑浴,虚语空翠影重重。日临清濑常浮鲤,云护深潭疑隐龙。水阔波澜时荡漾,山幽萝薜自蒙茸。欲知庙貌锺灵远,但看苍茫两树松。天池堪称镶钳在祖国大西北万山丛中的一颗璀灿明珠,烟波浩淼,风光旖旎。池中野鸭戏水,游鱼可数, 虽碧波万顷不飘一片枯叶,泛舟池上,别具情趣。池畔峰峦围绕,象嘴石、狮子峰、仙女岩、月溜山、饮马池、捉鱼沟各具神态。四周林木绿荫蔽日,珍禽异兽怡然自得。池畔古刹雄居,林木掩映,仙风吹拂,幽静神秘。有关天池传说府首皆是,令人心旷神怡。天池为陇原旅游最佳景点之一,今有县乡公路赵天路“跃上葱茏三百旋”,乘风直上天池畔,近年来中外游客逐年增加。西部大开发,为开发天池旅游资源带来良机,已有多方商家涉足考察。投资千余万元的“赵天公路”改建已动工。高山明珠天池阅尽人间0,新千年里将敞开怀抱,以新的卓约婀娜风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甘肃文县网

文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城关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火烧关栈道遗址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碧口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碧口水库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尚德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阴平栈道遗址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中寨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临江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桥头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梨坪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天池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堡子坝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石坊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合作化桥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石鸡坝镇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丹堡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中庙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范坝镇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铁楼藏族乡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刘家坪乡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玉垒乡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口头坝乡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尖山乡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舍书乡 张芷溪 北京电影学院 刘醒初 刘润寰 (1923~1960) 任真 毛树林 小米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碧口古镇 文县天池 程海寰烈士纪念馆 白水江 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文县文昌楼 尖山自然保护区 白马藏羌村寨 碧口水库 临江古渡口 刘家坪清凉寺 古玉垒关 洋汤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

文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