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高钦 (1913~194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钦,1913年3月8日生于山西省五寨县城内一个生活清贫的小知识分子家庭里。 他的少年时期是在五寨城内度过的。父亲高连陛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也是当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老人家的言传身教给高钦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嫉恶如仇、忠奸分明的种子。 高钦的青年时期,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个黑暗时期,蒋介石、阎锡山的-倒行逆施,唤起了他的政治上的觉醒,点燃了仇恨和-的火焰。在五寨城内高级小学读书毕业后,高钦于1927年夏考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一年以后,转入省立宁武中学;1931年毕业后,又考入太原进山中学攻读高中课程,直到1933年毕业。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和进山中学,在当时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发展党组织最早、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学校。高钦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1年9月,高钦在进山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夏,高钦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革命的反动政策,使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妄图灭亡中国。高钦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政策,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党的组织,传播马列主义,发动进步学生反蒋反阎,组织抗日爱国-。 在中国大学,广大进步青年的爱国反日情绪非常高涨,大家都在思考、探索中国向何处去? 当时,黄松龄、李达、吕振羽等思想进步的左派教授讲形势课时,常常给学生们宣传马列主义,讲抗日救亡的道理,揭露国民党的投降-,学校的右派势力对此深为恐慌。1934年,中国大学总务长法西斯分子祁大鹏,企图排斥进步教授,扶持右派势力,培植右派教授担任系主任。面对这场尖锐的斗争,高钦坚决支持甘一飞、孔洁光等广大进步学生要求黄松龄教授留任系主任的活动。经过不断的说理斗争,进步势力终于胜利了,黄松龄仍任系主任。 为了进一步探求革命真理,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高钦与甘一飞、段君毅、王大彤、董疏华、陈一凡、刘梦云、陈新野、巩俊杰、孔洁光等,在黄松龄的指导下,组织了进步学术团体——社会科学研究会。研究会在黄松龄主持下,由高钦、孔洁光等几位会日语的同学,共同翻译了一部日文版的《东欧各国土地革命》一书。当译稿完成时,正逢一二九运动爆发,大家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中去,使这部译稿未能问世。 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发数千名学生参加的抗日救国-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二九学生-。高钦与甘一飞、孔洁光等负责中国大学-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成为这次运动的骨干。他们同中国大学师生和北平各校的师生、群众,冒严寒、手挽手、肩并肩高呼口号,冲破国民党-的大刀、警棍、水枪等阻拦,涌向街头,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2月16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准备宣布成立的日子。尽管中国大学的校门口布满了反动-,愤怒的师生还是越墙而出。在党的领导下,三万多学生和市民汇合于天桥举行大会。大会通过“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等决议,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 1936年2月21日,北平国民党当局武装-和便衣特务闯入中国大学校内逮捕进步学生20余名。高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才得以脱险。待过了些时,局势稍安,他才重返中国大学,继续从事革命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前,高钦在北平西苑接受学生军事训练。卢沟桥事变一发生,党组织指示北平失陷后党员分路撤出,一路行保定,一路行济南、徐州,找组织、接关系。高钦奉指示经天津、青岛、济南、郑州,返回太原接上组织关系,先分配在二战区战动总会工作,不久组织了抗日游击第七支队,他任政治主任。1938年他又调到杨集贤的二专署任秘书,不久又调到保安司令部做宣传教育工作。年冬,战地动员总会决定派大批干部到敌后去开辟工作,高钦被调到敌工团任组织部长。他同焦国乃领导近百人的队伍,经过训练后,于1939年3月间从苛岚出发,经过千里长途行军,路经岚县、静乐、阳曲、盂县入河北省西部的平山、灵寿、阜平等地,到达了察南、雁北地区,住在灵邱南山。高钦同雁北地委接上关系后,把部队稍加整顿就将干部分配到灵邱、广灵、浑源、应县、山阴等地,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高钦被分配担任灵邱县县长。县政府的工作很忙,一方面,要准备粉碎日军的秋季“扫荡”;另一方面,还要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这年9月上旬,阎锡山又派白志沂带三个保安团、七八个县长,来灵邱南山的下关、上寨镇一带,扬言要“建立第十专员公署”,要从抗日军民手中“收复失地”、“夺取政权”,公开散布谣言说“减租减息,合理负担不合理”。高钦出于民族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协同政府和群众团体干部,向白部做了大量的团结争取工作。但是白部置之不理,仍在不断制造0,自行派粮要款,殴打村干部,愈来愈猖狂。 10月21日上午,保安司令白志沂派兵200余人到张家湾收灵邱县政府之印,将县政府和群众团团包围。白部自称县长的李国才带数人持枪冲入高钦的县长办公室,以武力威逼高钦交出县印。面对强敌的要求,高钦大义凛然,严词拒绝。李国才没办法,只好用欺骗威胁手段从另一同志手中夺了县印。24日,白志沂部将高钦等七人带到站上村禁闭起来。我党政军民闻讯,于当天黄昏由地委负责人刘达率八路军一个营包围了站上村,经过战斗,解决了白志沂部,高钦等七位同志获释。 1940年初,高钦调回二专署任民政科长。为了加强民主建政,动员农民参军,做好优抚工作,进一步解决灾民的救济,恢复生产,高钦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这里的人民逐渐重振家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秩序井然。 1942年6月,高钦被任命为应县县长。从这一年起到1944年,是应县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敌人用残酷的“三光政策”、“蚕食政策”,经常出动“讨伐”、“扫荡”。使抗日根据地逐渐缩小,军民只能在相距据点二三十里的地区活动。高钦领导全县人民同敌人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的斗争。通过打歼灭战、组织民兵破坏交通、电讯等方法和进行强大的政治攻势手段,取得了武装斗争的胜利。 经过三年的努力,1944年夏秋,完全打开了局面,收复了许多失去的根据地,把敌人压缩在孤立的据点内。 1944年7月,高钦调冀晋行署任民政局长一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任大同市政府秘书长。八路军攻克阳高后,他担任阳高县县长。 1946年秋,他调回冀晋行署任银行经理。正是为祖国的金融事业大显身手的时候,却不幸积劳成疾,身染重病,终因医治无效,于是年11月1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西庄逝世,时年33岁。 (徐文高徐永庆夏建玲) [以上内容由"ziyu"分享。] |
赵宝成 (1902~1934) 革命烈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宝成,原名赵成壁,字元和,1902年11月26日生于山西省五寨县三岔镇三岔村。幼年随父就学于太原。时值军阀混战,国事败窳,山河破碎,内乱不止,外患频仍,军阀和列强沆瀣一气,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赵宝成目睹此情此景,悲愤至极,立志振兴中华,拯救黎民。当时在北京的李大钊、张国焘等创立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运动。赵宝成闻之茅塞顿开,兴奋异常。于是他毅然决定离晋赴京,走革命救国的道路。到京后,他在父亲赵世禄的帮助下,考入京都大学。在读书期间,他聆听共产主义创始人李大钊的报告和演讲,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革命真理充实了他的灵魂,武装了他的头脑。在李大钊等革命先躯的教育和影响下,赵宝成于1924年由高君宇介绍入党。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地区,穷山僻壤,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广大群众对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等理论所知甚少。赵宝成于1925年暑假回乡点燃革命火种,唤醒民众。他首先在部分先进青年中宣传革命道理。并在县城文庙灵星门外奎星阁创办了夜光学社,启发和引导大批青年阅读《新青年》《北方红旗》《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多次举办读书报告会、形势演讲会,还不定期出版《夜光小报》,以传播新-和马列主义,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当时参加活动的有李希龙、李在唐、李希皋、王明秀、李一非、郝良琴等人。接着又创办了夜光学社,为五寨进步青年学习革命理论开辟了新的阵地,为青年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赵宝成是五寨第一个传播马列主义的启蒙教员。1925年7月2日(农历五月十三日,是五寨一年一次的古会),赵宝成和李在唐相约进步青年在县城利用古会向赶会的群众宣传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的-,揭露日本法西斯野蛮-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号召受压迫的民众团结起来,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结束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 1926年,赵宝成大学毕业,当时党的太原地方委员会刚刚成立,赵宝成被党组织分配回太原担任地方委员会组织部长。其父赵世禄时任阎锡山太原警宪处秘书,赵宝成正好利用父亲这种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他经常深入工厂、学校、农村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壮大队伍。他在太原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新学术研究会太原分会”,该分会书记即为新入党的女青年石玉翠,吸收进步青年参加,研究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之问题。这期间,他发展了太原女师学校学生阎琳民等一批优秀女青年入党,为太原党组织的早期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28年全国革命运动处于低潮,山西阎锡山的-气焰十分嚣张,但是,党中央的个别负责人不顾形势的急剧变化,想在一夜之间再次掀起革命新的高潮。号召各地共产党员不惜牺牲,在大城市举行暴-动和刺杀国民党要员,以挫败国民党的-气焰。太原工委的主要负责人也积极响应策划这种冒险行动。元月中旬,赵宝成侦知阎锡山等军政要员要到太原新华舞台看戏,于是,认为这是向阎锡山采取行动的好机会。经过精心组织,积极筹划,奉上级指示,决定派两人携带手榴弹、汽油,潜入新华舞台,届时举行0,企图炸死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和省党部委员长苗培成。由于派去的两个经验不足,行动慌张,0未果。反动当局出动所有武装,全城-,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赵宝成沉毅应变,他有计划地组织地下党员进行隐蔽或撤离太原。之后,才在父亲的帮助下,连夜化妆出走,潜逃翼城。他走时把装有革命书籍和党的文件的箱子交给挚友李舜琴,让其再设法转交组织,并勉励他们一定继续坚持斗争。 到了翼城,赵宝成改名为程慎之。因旅店盘查甚严,只好暂住挚友石玉翠(又名石澹峰)家中隐蔽。避过风头后,他到了河南开封,找到了党的组织。不久组织分配他和李在唐到冯玉祥部做兵运工作。冯倒台后,赵宝成又改名为赵阁之,化装成商人和李在唐赶到上海,在上海中央局专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为掩护工作,能在上海站稳脚跟,不被反动当局怀疑,赵宝成必须建立一个家庭,有职业,方可掩人耳目。经组织批准,1929年春,赵宝成回山西翼城找到石玉翠及其父母,商讨与石玉翠确定恋爱关系一事。石玉翠的父亲石发田只生两女,当时大女儿已出嫁,身边只有小女石玉翠,按照翼城当地乡俗,小女必须招婿,老人方可答应。赵宝成答应了石发田老人的要求,和石玉翠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在前往上海的旅途中与石玉翠举行了婚礼。从此,他与妻子在上海以开旅馆为名,专门负责党中央的重要文件的传递与联络工作,同时也兼做别的工作。他往来于京、津、沪、杭、蚌一线为江西中央苏区购置和运输了一大批医药、军火等物资。那时我党的活动经费相当匮乏,赵宝成和李在唐将自己家中的钱财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为党筹集了大量的活动经费,解决了为苏区购买各种物资的急需。 1931年6月,由于党中央书记-被捕叛变,局势非常紧张。按照周恩来部署,赵宝成、石玉翠和李在唐等同志随同上海临时中央迁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赵宝成和石玉翠含着眼泪抛下两岁半的心爱儿子石毅,告别了白发苍苍的岳父母。赵宝成握着两位老人颤抖的双手说︰“不要难过,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抚养石毅的事就交给你们了。等他长大了,一定让他踏着父母的足迹,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解放天下的穷苦人。”他还给胞弟赵全壁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风云骤变,阴霾蔽日,即日离沪,赶赴瑞金。这是暂时放弃城市,扎根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而后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在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之前这也许是最后一封信了。来日方长,后会有期,请转告父母。”由此可见,赵宝成同志对革命取得胜利,充满信心。同时也为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理想,已作了献身革命的准备。 到了苏区,赵宝成被任命为中央工农通讯社副社长,在任期间,为党的新闻报道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3年,赵宝成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总务厅厅长,被选为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党代表,出席了会议。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与党中央开始长征后,赵宝成奉命留守江西,出任兴国县委书记。他以总务厅留守人员为主,吸收兴国地方武装,重新组成兴国游击大队,坚持与敌人开展游击战争。时石玉翠被编入由轻伤员组成的第五所工作,与赵宝成失去联系。在一次夜行军中,她不慎跌入山沟中摔伤、被俘。敌人对她严刑拷打逼供,但一无所获。仅仅知道她是山西翼城人,是红军的洗衣员。于是,便将她押解到南昌。被押解到南昌的途中,一天,她突然昏倒在路旁。朦胧中听得有人喊“老石、老石”,她慢慢睁开眼楮,才认出原来是在总务厅工作的老康。老康悄悄对她讲述了赵宝成牺牲的不幸经过︰“老赵(指赵宝成)率游击队在江西铜宝山被敌人重兵包围,激战七天七夜,敌人都没能攻上山头。我是下山扛粮时被敌人捉住的。敌人攻不下山头就放火烧山,将老赵他们活活烧死在山上。”闻此噩耗,石玉翠痛哭失声,口吐鲜血,再次昏倒。到南昌后,敌人将她发落到国民党江西九江行营“感化院”(又称反省院),与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老妈妈关押在一起。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全国抗日呼声高涨。由于形势急剧变化,国民党中央决定解散“感化院”,将石玉翠“递籍押解”回原籍。经过4个多月的“递籍押解”,终于在1936年春,石玉翠回到了阔别7年的家乡——翼城县。不久即从事抗日儿童教育工作,直至全国解放。 解放后,因种种原因,赵宝成烈士的英名一直不为大家所知。后来由部队转业到丹东工作的儿子石毅在1965年7月17日致信毛泽东主席。9月11日,他接到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转抄的中央组织部办公厅(65)群字第366号关于证实赵宝成革命经历及牺牲情况的函件抄件(原件存于山西省民政厅)。1966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向赵宝成烈士家属颁发了烈士家属纪念证,后来,和他在苏区一起工作的老战友赵品三为赵宝成写了纪念文章。颂扬他胸怀祖国,忠于革命,公而忘私,踔厉风发,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 1966年12月19日,山西省民政厅委托翼城县民政局代表国家内务部在南梁公社东尹村召开了有300多人参加的赵宝成烈士追恤大会。会上,有关领导介绍了烈士的生平。会后,领导和群众敲锣打鼓,把写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总务厅厅长赵宝成烈士永垂不朽”的金匾挂在石玉翠家中。1984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赵宝成烈士证书,内容是︰“赵宝成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1988年11月26日,中共翼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在丹东市及振兴区、振安区有关领导陪同下,将一块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总务厅厅长赵宝成烈士永垂不朽”的黑底金字匾挂在赵宝成烈士之子石毅的家中。翼城县委副书记杨俊莲握着石毅的双手说︰“历史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翼城县人民的夙愿再次得到实现。若烈士地下有知,他将会含笑九泉”。 1988年赵宝成烈士挂匾仪式暨诞辰85周年纪念会在丹东市举行。薄一波、黄华、程子华、伍修权、郑天翔和胡富国等到会,并题词。 1993年11月26日,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在丹东市政府礼堂隆重举行了赵宝成烈士诞辰90周年纪念会,并决定将赵宝成烈士及其夫人、老红军石澹峰(石玉翠)双双列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写名录。 [以上内容由"秋枫依飘雪"分享。] |
廉平 (1920~201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廉平,曾用名金森,男,汉族,1920年7月出生,山西省五寨县人,1937年5月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并担任五寨县南关支部负责人,五寨县二区牺盟会秘书,1938年任区委宣传委员,1940年奉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参加了大生产运动。1941年秋,中央党校毕业,调中共中央社会部、情报部工作,参加了1942年的整风运动和1943年的审干工作。1945年任五寨县区委书记。1949年冬,五寨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县委书记。1952年,调到太原钢铁厂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60年成立山西省冶金学院,任书记兼院长。1962年冬,调到山西省交通厅任副厅长。1969年成立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办公室,任副主任。期间参与组织民兵修太焦铁路。1978年恢复山西省交通厅,任党组书记、厅长。1985年至1991年被选为中共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医疗、住房待遇。(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7月17日5时51分在山医一院不幸逝世,享年93岁。 [以上内容由"海凡"分享。] |
魏明 (1921~201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魏明,曾用名张丕业。男,汉族,1921年7月15日生,山西省五寨县人。1939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1月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在五寨县任区动委会宣传队长,任晋察冀边区雁北地区广灵县区长、科长、区委书记、县委城工部部长、宣传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天镇县宣传部长,察哈尔日报社总支副书记,察哈尔省委城工部秘书、干事,张家口市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等职。1954年任北京矿业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副院长,1964年后任北京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北京体委主任、党组书记,北京体总主席,中国棒球协会主席,亚洲棒协副主席,全国体总副主席,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荣誉委员,中国棒球协会顾问,北京市体育总会名誉主席,北京市棒球、摩托、门球、汽车、钓鱼等协会名誉主席,北京海内外体育人士联谊会会长。(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15日20时25分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90岁。 [以上内容由"猪哥亮"分享。] |
魏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魏人 (1953~) 原名魏东生。山西五寨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新五中。历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北京玩具一厂工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职员,《啄木鸟》杂志。现任-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编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著有长篇小说《我的父亲爸爸爹》、《-长》、《第四只眼睛》、《我非英雄》、《蛇年警官》,中篇小说集《绿色的逗号》、《天镇老女人》、《魏人-系列小说选》。《天镇老女人》获1985—1989年青年文学奖,《-队长和杀人犯内心独白》获1988年金盾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龙年警官》、《-长》、《-张玉贵》等,获百花奖、百合奖、金鸡奖、飞天奖及政府奖等影视奖项。 [以上内容由"一生有你"分享。] |
刘震 (1917~200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震,1917年12月26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寨县。1938年3月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岢岚中心区青救会组织部长、宁武抗日县政府秘书、静宁县政府县长、晋绥第六专员兼公安民政科长、四川省川西区眉山专区专员兼地委副书记、国家监察委员会高级监察专员、监察部副司长、辽宁省监察厅厅长、阜新市委书记处书记、阜新煤矿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兼院长、阜新矿业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84年9月离休,1993年7月经辽宁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2009年1月20日因病在阜新逝世,享年93岁。 [以上内容由"月丫儿"分享。] |
徐塞 (1923~201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徐塞,1923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寨县,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4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五寨县妇救会干事,晋绥偏关县抗联妇女部长,绥蒙陶集县农会副主任,绥远省财政厅秘书,绥远省妇联宣传部长,内蒙古包头市妇联主席,绥远省陕坝地委妇委书记,绥远省集宁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3年12月,调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1969年3月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5月分配到公安部。1978年6月,调回最高人民检察院,1980年7月,任经济检察厅副厅长、检察员。1983年10月,离职休养。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9月23日19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以上内容由"襄阳松"分享。] |
程林彬 (1921~2015)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程林彬,原名程怀比,汉族,1921年12月出生,山西五寨县人,1937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绥远凉城抗日根据地地下联络员、四区游击队指导员、一区区长,绥蒙政府财政厅科长、处长、联合工程局副局长,包头市委基建部副部长、部长、燃化厅副厅长,内蒙古电管局副局长等职。1961年下放基层任丰镇县委书记,1963年回内蒙古电管局工作,历任内蒙古电管局副局长、水利电力局负责人,内蒙古电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党组书记、局长,自治区经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等职务。1984年12月离职休养,2011年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7月14日逝世,享年94岁。 [以上内容由"xfhqh"分享。] |
高一萍 (1925~201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一萍,女,汉族,1925年9月出生。山西省五寨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中央医院、晋绥二分区野战五旅、晋绥军政干部学校、解放军军官教导团、西南军区留守处从事医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财政部、云南省卫生厅副科长、科长,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院长,昆明医学院副院长,1983年12月离休。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2月2日在昆明逝世,享年93岁。 [以上内容由"dalong"分享。] |
李东流 (1912~2002) 开国大校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东流,1912年11月出生,山西省五寨县人。曾任解放军空军军校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2002年9月2日逝世,享年90岁。 [以上内容由"尊严"分享。] |
王汉甫 (1918~201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汉甫,山西省五寨县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地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2012年2月26日在太原逝世,享年94岁。 [以上内容由"今夜无风"分享。] |
天院寺 | 天院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天院寺,位于五寨县韩家楼乡后兑堡村中。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灵溪山兑堡天院寺碑记”载,该寺始创于明洪武元年(1368),现建筑属清代风格。天院寺西侧有户刘姓居民,其院内有历代重修碑7座。坐东朝西。东西长20米,南北宽22.9米,占地面积460平方米。中轴线建筑不存,东侧有东禅堂五孔,条石垒砌。(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兑堡遗址 | 兑堡遗址为五寨县文物保护单位。 兑堡遗址,位于五寨县韩家楼乡前兑堡村、后兑堡村之间。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分布面积5万平方米。遗址位于临沟台地上,文化层厚度不详,地面遗物分布较为密集,采集有属新石器时代泥质灰陶及泥质夹砂红陶残片,上施绳纹、蓝纹,可辨器形为鬲足。2001年11月,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五寨芦芽山风景区 | 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吕梁山北端,晋西北腹地,涵盖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汾河源头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是汾河、桑干河、阳武河、岚漪河、朱家川五条河流的源头区,是一处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关十大景观于一体的“北方原始高原型山水态旅游景区”。 景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号称险峰99座、奇泉888处、森林百万余亩、草原66万亩。 景区现已开发并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包括:万年冰洞、石门悬棺、悬崖栈道、汾河源头、情人谷、高山天池、芦芽山、马仑草原。 芦芽山主景区位于宁武县境内,含五寨、神池、岢岚、静乐等部分县区。是汾河、桑干河、阳武河、岚漪河、朱家川五条河流的源头区。是一处大型的“北方原始高原型山水形态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管涔山国家树林公园、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山西省-海树林公园和宁武关等几大部分组成,号称险峰99座,奇泉888处,森林百万余亩,草原66万亩,是山西省十大旅游区中唯一以自然风光见长的风景区,按照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可划分为宁武雄关,天池湖群、万年冰洞、宁化宋城、芦芽山五大景区。 芦芽山风景区原始神奇、灵秀古奥、奇冠华北、秀甲三晋,素称“五百里奇秀芦芽山”,被香港《大公报》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是整个华北地区生态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区,是“世界生态保护史上的奇迹”。景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荷叶坪高达2784米,是晋西北第一高峰,最低处阳方口河西村仅1260米,地形高差达1500米之多。由于地形高、起伏大,构成了多雨凉爽的独特小气候,年平均气温2-6度,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也不超过20度,四季风光不同,四时景象殊异,所谓春来十里杏花、盛夏万岭流云、中秋层林尽染、隆冬素裹山川,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观光佳境、休闲避暑胜地。芦芽山风景区的特点可以大致总结为“博、古、绿、谜”四个字: 第一个是包罗万象之“博”:“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关”十大系列景观共同构成了芦芽山的博大,中国著名旅游经济专家魏小安先生评价:“芦芽山几乎包含了全国《旅游资源的划分与评定》中的大部分类型,可称中国各类景观的集中区”;中央美术学院朱维眠教授说:“芦芽山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堪称中国各大名山的缩影,雄、险、奇、秀美不胜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评价则是“占天下之无限风光,凝自然之全部精华”。 第二是穿越时空之“古”:黄帝重孙、张姓始祖、三晋人文初祖——汾河神台治水的传说遗迹似幻似真;《山海经》、《水经注》中就有了汾源、天池的记载;中国长城的老0战国赵长城,中国独一无二的东魏肆州长城、隋长城、宋长城,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北齐长城,以及宛若长龙的明长城,营造出了浓烈的边塞文化气息;赵武灵王等16位皇帝来过这里避暑狩猎,隋、宋、金、元、明、清历代的宫、城、关、道、窟、庙遍布全境,早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了宁武古八景(禅房夕照、染峪流虾、恢河伏流、天池锦鳞、鸾桥烟虹、汾源灵沼、支锅奇石、芦芽滴翠)等著名景观,是有处古老的皇家避暑游猎胜地。 第三是浸染天地之“绿”:绿色是芦芽山的标志,这里是“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是“世界生态保护史上的奇迹”,83万亩原始次生林将500里山川铺染成一片绿色汪洋,而荷叶坪、回春谷、看花台、水峪口、情人谷、梅洞……,这些水晶晶的名字则给荒旱单调的黄土高原注入几分难得的水乡意韵。 第四是万古难解之“谜”:“享千年风光,探万古之迷”,冰洞之迷、栈道之谜、悬棺之谜、天池之谜、生态之谜、声名远播的“五大奇迷”和扑朔迷离的虎之谜、汾阳宫之谜、支锅石之谜、伏流之谜、太子之谜以及众多远古神话之谜,使芦芽山的一草一木都蒙上神气、-的色彩。 电话:0350-4333731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 |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含五寨、神池、岢岚、静乐等部分县区,由大石洞、秋千沟、马家庄、高桥洼、阎家村和怀道林场的部分区域组成,总面积约4.433万公顷,森林面积占50%。地处管涔山脉南端,占地面积65.16万亩。1992年9月经林业部批准,在管涔山森林经营局的经营范围内,成立了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经营范围由大石洞、秋千沟、马家庄、高桥洼、怀道、闫家村林场和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区域组成。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22公里,总面积4.423万公顷,森林面积2.27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为管涔林区的40%,约为208万立方米,综合覆被率达到73.7%。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云杉和华北落叶松集中,素有“云杉之家”和“华北落叶松故乡”之美誉。野生动物有152种,其中兽类36种,鸟类116种,栖息着褐马鸿、金钱豹、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林蘑、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也极为丰富。 公园内高山耸峙,峰峦奇拔,山脉绵延,横亘千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旅游景点50多处,如芦芽滴翠、汾源灵沼、象鼻支锅、-天池、万年冰窖、万佛洞、小悬空寺、管涔-等,是一处以险山、奇峰、森林、湖泊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 公园内气候冬季寒冷,夏秋凉爽,山势挺拔,景色秀丽,最高峰卧羊场海拔2603米,汾河、桑干河从这里发源。园内植被也较完整,森林浓郁,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另有部分疏林、灌木林及幼林,具有华北植物种群的典型特征。公园内的野生植物约有56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60多种,草本植物500多种,最主要的树种是华北落叶松和云杉,其林相在山西省和华北地区享有盛誉,被称为“云杉的故乡”,“华北落叶松之家”。药用植物丰富,并有褐马鸡等珍贵野生动物。 整个国家森林公园由景色各异、各具风味、别具一格的七大景区组成。分别为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生态区、-海(天池)山地湖泊旅游区,黄草梁地质风景区、汾源次生林风景区、涔山断层地质观光区、莲花畔珍贵动物观察区。观光区内又有约50处风景点,景区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空气清晰,鸟语花香,云蒸雾腾。三晋第一名山——芦芽山如破土而出的竹笋直刺苍穹。公园同时也是野生动植物的自由王国。园中有木本植物60余种,草本植物500余种,野生兽类36种、鸟类116种。兽类中有梅花鹿、原麝、艾叶豹、金雕、狍羊等。禽类中除美丽的杜鹃、鸳鸯、石貂、红隼、锦鸡、黑鹳等外;世界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就栖息在这里。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建园十几年来,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原则,以开放促开发,边开发。边建设,较快地完成了由封闭型到开放型,由单纯营林生产到旅游和保护并举,综合开发利用的转变。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点的开发明显加快,知名度日益提高。1995年,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林业建设十佳单位”的荣誉称号,1997年被原林业部评为“全国十大森林公园标兵单位”,1999年芦芽山以其独特丰富的景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载入了《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萃》一书同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公园内的旅游资源丰富,现已与佛教圣地五台山、大同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忻州禹王洞等驰名景区构成了一个旅游网络。 电话:0350-4333731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 |
五寨沟景区 | 五寨沟风景区地处晋西北五寨县城东南,是以重峦叠嶂、奇松怪石、密林草甸、流泉飞瀑、峡谷茂林、奇花异草、河谷冰川构成的原生态型自然风景区。 景区以30多公里的清涟河峡谷主线,由北向南海拔逐渐升高,几十座山峰和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沿线景观,以及芦芽山、荷叶坪两大主峰,构成了这里高低错落的独特风景。五寨沟如一个“Y”字,在中部一分两岔,向左去芦芽山顶,向右是荷叶坪,两主峰一尖耸巍峨,一平铺舒展,风格迥异,互相映衬,省内绝无。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而雄踞五寨”,因形似“芦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是高山峻岭中挺拔的一座雄峰,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剑直插云霄。这里峰峦重叠,簇拥大小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余处。山峰尖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 荷叶坪(海拔2784米)是管涔山另一顶峰,是北方最高最大的高山草甸,以其状如荷叶而得名,近4万亩的草甸,象一片舒展在云海间的巨大翡翠荷叶,成为这里的标志性景观。 景区内植被完整,森林浓郁,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另有部分疏林、灌木林及幼林,具有华北植物种群的典型特征。野生植物约有56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60多种,草本植物500多种,最主要的树种是华北落叶松和云杉,其林相在山西省和华北地区享有盛誉,被称为“云杉的故乡”,“华北落叶松之家”。 这里珍贵的野生药材有黄芪、党参、沙参、灵芝、茯苓等。珍奇动物36种,鸟类116种,最出名的要算褐马鸡了。褐马鸡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中国科学院鸟类学会的会徽,就是一只雄健的褐马鸡。山西的省鸟,即是褐马鸡。 景区由于平均海拔高,相对海拔高差在1000米左右,“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成了这里的独特风景。五月,山谷口桃红柳绿,山花烂漫,山谷中段则坚冰初融,细流潺潺,再向上由冰瀑耀眼,皑皑一片。这里的河谷冰川,既使时至酷暑,川内也坚冰不化,数千米长的山涧是冰的世界,令人称奇的是,坚冰旁绿草茂盛,繁花似锦。在五寨沟中旅游,游客最喜欢的还是在绿色-中徜徉,听-涛声,闻花香鸟语,饱享天然氧吧,呼吸纯洁空气、觅山林野趣,久处繁华喧闹的都市,看腻了做作的人造园林景观,原生态的五寨沟绝对会带给你烦恼皆忘,爽朗舒怀的美好感受。 电话:0350-4333731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 |
武州城遗址 | 武州城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州城遗址 武州城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辽、金、元 地址:五寨县小河头镇大武州村西 据记载,东周的赵惠王置武州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武州城系历代兵家屯兵要塞,也是历代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 遗址有城址两处,小城平面呈长方形,大城平面呈正方形。小城周长约1.46公里,城墙底宽3-5米,顶宽1-2米,残高4-6米;大城周长约3公里,城墙底宽8-10米,顶宽4-5米,残高2-5米。两城相邻,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北。经调查发现,现存城址地表散落着大量瓦片、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宋辽时期的瓷片。 城址的西北坡地有约4—5平方公里墓地,近年来发现有许多砖、石券的壁画墓,墓内出土有宋辽瓷器,有碗、罐、梅瓶、陶仓、铜镜、铁铧、铁炉等。壁画内容有侍女图、墓主宴饮图、狩猎图、出行图、和尚说法图等场面。 |
五王城遗址 | 五王城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王城遗址 五王城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东周——汉 地址:五寨县杏岭子乡前五王城村、东秀庄乡后五王城村 遗址四面环山,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依山而建,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500米,周长约8000米。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墙残高0.5——7米,沿城墙四周共建有六个瓮城,西面瓮城保存完好。瓮城平面呈半圆形。 城内的建筑集中于城南,发现有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等。遗址断面发现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在城西北发现有大片墓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从地表看发现有口大底小的方坑墓,深度可达7米以上。近年来,公安机关追缴回被盗的铜剑、铜镜和陶器等器物,时代属于战国——汉。 |
五寨沟荷叶坪 | 山西五寨沟荷叶坪风景区地处山西的西北部,管涔山腹地。素有“云杉之家”和“华北落叶松故乡”之美誉,这里森林跨涧越岭,绵延不绝,波澜壮阔,宏伟壮观。景区内的芦芽山尖峭挺拔,犬牙交错,雄奇险峻。荷叶坪与芦芽山相依相伴,海拔2784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亚高山草甸。草原广袤万亩,青草茂盛,盛夏时节,五颜六色的花卉,将草甸编织得如同绣花地毯,醉人至极。许多到过荷叶坪景区的人感叹到“三晋既有荷叶坪 ,何劳远涉内蒙古”。这里的奇石也堪称一绝,令人目不暇接,顿足惊叹……这里被称为“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动植物的天堂”,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青睐。 |
芦芽山太子殿 | 芦芽山太子殿为五寨县文物保护单位。 芦芽山太子殿,位于五寨县前所乡洞儿上村芦芽山顶。创建年代不详,据石碣载重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又据殿前石匾记载其重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坐南朝北。南北长3.5米,东西宽3.5米,面积12.25平方米。现仅存殿宇1座,平面呈方形,由红砂条石垒砌,面宽一间,进深一间,四角攒尖顶,内部结构为石券,须弥座佛台基,石拱券门,上悬石匾“太子殿”,上款“光绪元年(1875)榴月谷旦”,西款“知宁武府事长白文渠倡修”,门两侧分刻石联“覆慈云于中国”、“性法雨于边方”。2001年,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五寨靖边楼 | 五寨靖边楼为五寨县文物保护单位。 靖边楼,位于五寨县东秀庄乡郭家河村中。据题记载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米,占地面积256平方米。基座条石垒砌,墙体青砖砌筑,边长14米,通高11米,顶宽10米,顶部设垛口,内部形制为环形,砖砌拱券,四面布箭窗,靖边楼南面正中为拱券石门,门额镶嵌石匾,四周雕刻云勾纹,楷书“靖边楼”,落款“山西路管辖太原........岢岚营守部指挥赵恭”等字样,靖边楼四周另存围墙,基宽3~6米,残高5~7米,夯层厚度10~15厘米,包砖无存。2001年,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旧址 | 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旧址,位于五寨县砚城镇城内村大西街。1940年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公安局,1945年由杏岭子乡鸡房村迁来现址,1948年4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30余人从岢岚县到达五寨,在此停留休息并接见地方领导干部。现存旧址坐北朝南,南北长50米,东西宽36.2米,占地面积1810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现除二进院、三进院过洞保留原建筑风格外,院内建筑均改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门楣书“为人民服务”,顶面阳凸五角星、两侧塑和平鸽,时代特征鲜明。(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飞机场旧址 | 飞机场旧址,位于五寨县小河头镇小河头村北约500米处。五寨县是沟通晋西北与陕北、内蒙古南部的交通枢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加强国防建设,解放军空军某部于1969年在小河头建军用机场,为国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2年停止使用。现存飞机跑道长2500米,宽约60米。机场南部存岗楼一座。办公区平面布局为方形院落,有指挥楼一座,另附属建筑二座,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指挥楼坐西朝东,为二层砖混结构,一层九间,二层为五间,楼顶设望塔。另两栋楼形制、结构与指挥楼相似。(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南峰水库 | 南峰水库,位于五寨县前所乡窑子上村北200米处。为调节洪峰,控制泄洪水量,发展灌溉,1958年军民共建南峰水库。该水利工程的建成,为促进工农业生产做出很大贡献,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库枢纽工程由坝体、泄洪洞组成。坝体高度39.3米,长300米,顶宽4米,库容量50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7万千亩。在水库大坝东建六角亭,内嵌纪念六通,记述当时军民共建水库的情况。另有水库建设指挥部1座,大门楣书“为人民服务”,顶部设红五星,时代特征鲜明。(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五寨花纱布公司旧址 | 五寨花纱布公司旧址,位于五寨县砚城镇城内村大西街。1951年,随着商业机构的健全,盐业、百货等各专业公司相继建立,逐渐从供销社分开,单独组建机构开展业务,五寨花纱布公司从此成立。花纱布公司在当时的商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56年并入纺织品公司。该建筑坐北朝南,南北宽5.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面积126.54平方米。大门为砖混结构,顶部为三角状。门额阳刻“五寨花纱布公司”,阴刻五角星一枚,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南街戏台 | 南街戏台,位于五寨县砚城镇城内村南街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据题记载,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学校占用。坐北朝南。东西长7.5米,南北宽6.5米,占地面积487.5平方米。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顶,六檩无廊式构架,檐下施装饰性斗栱及彩绘。台中设隔断,将戏台分为前、后台,隔断正中牌匾书“歌且舞”。2001年11月,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三岔堡址 | 三岔堡址为五寨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岔堡址,位于五寨县三岔镇三岔村。据《五寨县志》载: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40),属偏头关,清雍正三年(1725)划归为五寨县,废弃于晚清时期。平面基本呈方形,周长约1200米。现存北门洞、北墙及东墙残垣。北门宽约6米、进深约10米。东墙高约1米,上部包砖,下砌条石。基宽约8米,残高3~5米,夯层厚度0.16~0.20米。2001年11月,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