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上门王定祥寺 | 上门王定祥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门王定祥寺,位于代县上磨坊乡上门王村中。据寺内碑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创建,明初毁于兵燹,明景泰元年(1450)、弘治二年(1489)重建, 清代屡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10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现仅存大雄宝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为二层木构楼阁,砖砌台基,基宽16.9米、深10.1米、高1.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五檩围廊式构架,一层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和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和四扇五抹格扇门。寺内现存石灯塔2座,明、清重修碑5通。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赤土沟堡 | 赤土沟堡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赤土沟堡,位于代县上磨坊乡赤土沟村中。平面呈长方形,东西55米,南北65米,分布面积3575平方米。四面墙体断续残存,东墙残长65米,南墙残长25米,西墙残长10米,北墙残长46米,基宽1.2~2.1米,顶宽0.3~1.2米,残高1.6~3.6米。墙体土质夯筑,夯层厚0.1~0.16米。属明代遗存。为县境内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赤土沟村 赤土沟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磨坊乡,相邻冯家岭村、红泥湾村。赤土沟村拥有较好的资源,人杰地灵,天蓝水清。主要出产的农产品有山药、南美梨、绿叶菜,村内有多个企业,主要有木器厂、农机修造厂、钢厂、丝棉厂。同时,村内也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如芒硝、铬铁矿、符山石等。 …… 详细++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代县浮屠塔 | 代县浮屠塔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浮屠塔,又称洪济寺砖塔,位于代县上磨坊乡东若院村北约500米处。创建年代不详。原为洪济寺内建筑,现寺毁仅存塔,为宋代风格。 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85平方米。六边形单层砖塔,通高4米。平面呈六边形,底边长1.5米。塔基束腰须弥座,塔身六面向内略弧,南北向雕有板门,其余四面雕有菱花窗,叠涩处仰莲塔檐,上承束腰须弥刹座,塔刹已毁。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扶苏太子庙 | 扶苏太子庙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扶苏太子庙,位于代县上磨坊乡赤土沟村东。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716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太子殿,东西两侧为耳殿,余皆为新建。太子殿石砌台基,基宽10.1米、深9.1米、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间六抹格扇门。200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上磨坊文殊寺 | 上磨坊文殊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磨坊文殊寺,位于代县上磨坊乡上磨坊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845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现仅存文殊殿,余皆为新建。石砌台基,基宽11米、深8.55米、高0.7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南家寨观音阁 | 南家寨观音阁,位于代县上磨坊乡南家寨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南向北,占地面积28.5平方米。石砌台基,基宽7.4米、深3.85米、高0.4米。二层木构楼阁,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四檩前廊式构架,前檐上下层施有格扇门窗。(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洪济寺 | 洪济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下木角村东。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四年(182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118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过殿(前为官老爷、后为地藏王)、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耳殿和东配殿。现存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 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0.7米、深8.2米、高0.2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施斗栱五踩双昂,平身科一攒,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5.84平方米。过殿石砌台基,基宽10.55米、深12.15米、高0.1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后檐明、次间施格扇门窗,殿内两山施有彩绘壁画51.22平方米。寺内现存明石灯塔1座,清重修及功德碑3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雁门关 | 雁门关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偏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辖边墙四道,总长数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关的赞誉。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武灵王破林胡的战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目前东西门楼都已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代遗址和遗迹,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 雁门关素有“九塞尊崇第一关”美誉,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亮点:景区主要分为古雁门关景区、明雁门关景区。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址西陉关旧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有关城、雁门寨、古关道、隘口、常胜堡、猴岭长城、西陉寨、勾注祠、雁门渠、雁门关伏击战遗址、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孙传庭墓等著名景点。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关城、瓮城、围城、东城、西城、天险门及雁楼、地利门及六郎祠、李牧祠、关陵、长平桥、马公墓等著名景点。 |
代县阿育王塔 | 代县阿育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代县县人民政府院内 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 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
长城雁门关段 | 长城雁门关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含白草口长城) 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代县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门关村南200米 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雁门关关城,周长1公里余,由关城、瓮城、围城三大部分组成。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为夯土,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即天险门,石座砖券,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上有楼,为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墙垣设垛口,门洞内原有板门一道,青石板铺路。雁门楼是驻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场所。 西门即地利门,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门楼为杨六郎祠,已毁。小北门即瓮城城门,石券门顶,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门两侧砖嵌“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对联一副。 围城随山势而建,城周长约10余里,墙为石砌。围城南端分接关城东西两翼,围城城墙沿东西山脊向北延伸至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围城城门,门上有楼曰宁边楼,已毁。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通关道,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石墙为围城屏障。 天险门外建有靖边祠,祀战国名将李牧。山门前石砌平台上配设石旗杆、石狮各一对,正中左右各有踏朵台阶,皆配有石雕石栏板。山门左右配建的钟楼、鼓楼、前院两侧的厢房、过殿、后院的大雄宝殿已毁。1997年重建大雄宝殿,祠内存有清代碑刻15通,其中李牧碑1通。 白草口长城,又名猴岭长城,为明代建筑,全长5033米,高6至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120米建戌城一座,并置烽火台、敌楼,隘处置堡寨、凿壕堑、设暗门。白草口长城东西延伸与外长城相连。 此外,雁门关还有铁裹门、关陵、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兵洞、石头长城、六郎城、烽火台、新广武、广武古城等60余处遗址遗物。 雁门关乡 雁门关乡位于代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与原平、山阴、朔州相毗邻,208国道南北贯穿,大运高速公路就在界内,交通十分便利,全乡现有2198户,7505口人,总土地面积166.8平方公里,占全县的十分之一。 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国家级文物雁门关和明朝内长城,还有-和阎锡山谈判窑洞和李闯王试刀石等众多文物景点,旅游优势较为明显。 近五年来,全乡坚持“基…… 详细++ |
元明楼 | 元明楼,位于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东。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99平方米。三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14米。转砌台基,基宽21.5米、深9.9米、高0.55米。底层砖砌,中设券洞,南北贯通。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悬山顶,五檩前后廊式构架。底层前檐明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二、三层前后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楼前设有旗杆1对。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鹿蹄涧村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城东18公里,08公路路北属枣林镇,原名联庄。地处平川,耕地3271亩,人口978人,多为杨家后裔。杨业开始,至今已延绵51代。现在仍保持武术传统,喜练武艺,此地盛产水果。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杨友将这块怪石携回后,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便将杨氏一族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又改名为“鹿蹄涧”。奉旨兴建杨家祠堂,并将"鹿蹄石"置于祠堂后院大殿前。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西陉关 | 又称西陉关,雄踞代县西北隅,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在代县北境,内长城蜿蜒起伏,犹如一条苍龙,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出连成一体,北拒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名于世。这里峰峦叠嶂,山岩峭拔,峡壑阴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初于绝顶铁裹门处置雁门关,设寨驻兵,以防突厥。传说,因这里山太高,大雁南来飞往,只能从此关隘飞过,得名雁门。后因山路毁坏,车马难度,关寨亦废弃。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亨移关城于旧关东北5公里之现址,南距代县城20公里,关城雄踞于危峦绝峰之巅,两边峻峰对峙,其形若门,东西两面将十八隘连为一体,真有一夫当夫、万夫莫开之势。关城周长1公里,石墙高7米,洞门三座,乃东门、西门和小北门。东门额匾刻"险"(天险),门上建雁楼,门外东侧,建有靖边寺,祀将赵李牧。西门匾刻"初"(地利),右侧建有关帝庙。小北门额横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正北为营房,东南有校场。整个关城位置险要,建筑雄伟。关城左右边墙雉堞,烽墩壕堑,诚有"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之威。 |
代县极乐寺 | 代县极乐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极乐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上木角村南约2000米的狮子山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23平方米。现仅存大殿基址和东西僧舍,余皆为新建。僧舍为石券窑洞结构。寺内现存清康熙十八年(1679)铁云板1块。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极乐寺,东邻繁峙县石佛寺,南与圭峰寺隔岭相望,西毗峨口白云寺,北连洪济寺。旧属繁峙县,1955年划归代县峨口镇。清朝同治年间,以生活简朴、学习刻苦、持戒精严而著称的清末民初、兼祧临济、曹洞二宗法脉的湖北钟祥籍宗门高僧清一禅师(1842-1916)到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道场,发现这里山高路险,人迹少至,风景幽绝,适宜禅修,遂创建寺院,开单接众,一时极乐寺成为闻名遐迩的十方常住。该寺坐落在崇山环抱之中,如宝莲蓬,冬暖夏凉,景色优美,实为修行圣地,旅游观光景点约30处,著名者如狮象山、凤凰泉、悟空坐禅、劈山救母、仰天大佛等。寺院植被、树木品种多,松林常青,花卉异彩纷呈,犹如置身百花园。(内容摘自山西佛教网)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赵杲观 | 赵杲观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杲观,位于代县新高乡洪寺村北约3000米的天台山沟。相传春秋末,赵襄子灭代,代君夫人自杀,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引护外逃,隐居天台山,后人纪念其功德,建祠祀奉,称此为赵杲观。 据观内碑载,创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1573—1620)曾予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增修。观分南北两洞,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现存北洞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南洞名“自在庵”,内为天然石洞,外壁设木构窟檐。北洞依山势而建,共有三进院落,院落朝向各不相同。第三进院落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建有韦驮殿和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和朝元洞。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米、深6.9米、高0.6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观外北洞北及东北半山腰依山筑有三座楼阁。观内现存明重修碑4通,清重修及功德碑碣14通(方),民国重修及功德碑5通,清旗杆1对。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杨忠武祠 | 杨忠武祠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代县东北20公里处的鹿蹄涧村、是宋代名将杨业后代为祭把杨业夫妇及其后代名人而建的祠堂。 杨忠武祠创建于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东、西、北各建堂宇三楹,奉祀杨业及其后裔。后院,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五间、悬有“千秋忠义”、“威镇华夷”、“忠勋世美”三块题匾。廊柱对联书有“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故;浩气英风留击塞、声威万代佩专城”。殿内塑像正中 为杨业与余太君像,两侧为八子塑像,东、西、南三面为杨家历代名将塑像。杨家当年在战火中使用的战鼓铜锣,也陈列在殿内门口。 后院正中、立一块玲陇剔透的太湖石,相传这是当年从地下发现的鹿蹄石,已挺立了600多年,石色依然青翠。背面,雕有一只梅花鹿,蹄迹遍布石上,蹄下有激起的水花旋涡。石座四层,上刻乌兽、花卉、浮云、山水。第三层石背镌刻“泰宝元平”字样。 杨业 (?~986) 杨业(?—986),一作邺,本名重贵,宋朝名将。 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勋)。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比于诸子”,任保卫指挥使,升至领建雄军(晋州,时属后周,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屡建战功,号为“无敌”。 宋开宝元…… 详细++ 佘赛花 (934~1010) 佘太君(934 ~ 1010年),又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 详细++ 杨延昭 (958~1014)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杨业之子,宋朝名将。 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父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疆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攻辽,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进攻应州、朔州,杨延昭任先锋,在围攻朔州的战斗中,“流矢贯臂”而“斗益急”。同年,杨业殉节,杨延昭升…… 详细++ 杨文广 (?~1074) 杨文广(?—1074),字仲容,杨业之孙、杨延昭次子,宋朝名将。 杨文广以父荫入官。庆历三年(1043),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抚陕西,杨文广隶属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九月,狄青讨伐侬智高,选陕西兵赴广南,德顺军(今宁夏隆德)知军杨文广从征,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 详细++ 杨业 (?~986) 杨业(?—986),一作邺,本名重贵,宋朝名将。 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勋)。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比于诸子”,任保卫指挥使,升至领建雄军(晋州,时属后周,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屡建战功,号为“无敌”。 宋开宝元…… 详细++ 佘赛花 (934~1010) 佘太君(934 ~ 1010年),又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 详细++ 杨延昭 (958~1014)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杨业之子,宋朝名将。 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父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疆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攻辽,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进攻应州、朔州,杨延昭任先锋,在围攻朔州的战斗中,“流矢贯臂”而“斗益急”。同年,杨业殉节,杨延昭升…… 详细++ 杨文广 (?~1074) 杨文广(?—1074),字仲容,杨业之孙、杨延昭次子,宋朝名将。 杨文广以父荫入官。庆历三年(1043),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抚陕西,杨文广隶属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九月,狄青讨伐侬智高,选陕西兵赴广南,德顺军(今宁夏隆德)知军杨文广从征,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 详细++ 佘赛花 (934~1010) 佘太君(934 ~ 1010年),又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 详细++ 杨延昭 (958~1014)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杨业之子,宋朝名将。 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父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疆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攻辽,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进攻应州、朔州,杨延昭任先锋,在围攻朔州的战斗中,“流矢贯臂”而“斗益急”。同年,杨业殉节,杨延昭升…… 详细++ 杨文广 (?~1074) 杨文广(?—1074),字仲容,杨业之孙、杨延昭次子,宋朝名将。 杨文广以父荫入官。庆历三年(1043),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抚陕西,杨文广隶属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九月,狄青讨伐侬智高,选陕西兵赴广南,德顺军(今宁夏隆德)知军杨文广从征,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 详细++ 杨延昭 (958~1014)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杨业之子,宋朝名将。 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父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疆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攻辽,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进攻应州、朔州,杨延昭任先锋,在围攻朔州的战斗中,“流矢贯臂”而“斗益急”。同年,杨业殉节,杨延昭升…… 详细++ 杨文广 (?~1074) 杨文广(?—1074),字仲容,杨业之孙、杨延昭次子,宋朝名将。 杨文广以父荫入官。庆历三年(1043),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抚陕西,杨文广隶属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九月,狄青讨伐侬智高,选陕西兵赴广南,德顺军(今宁夏隆德)知军杨文广从征,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 详细++ 杨文广 (?~1074) 杨文广(?—1074),字仲容,杨业之孙、杨延昭次子,宋朝名将。 杨文广以父荫入官。庆历三年(1043),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抚陕西,杨文广隶属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九月,狄青讨伐侬智高,选陕西兵赴广南,德顺军(今宁夏隆德)知军杨文广从征,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 详细++ |
洪济寺 | 洪济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下木角村东。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四年(182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118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过殿(前为官老爷、后为地藏王)、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耳殿和东配殿。现存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 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0.7米、深8.2米、高0.2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施斗栱五踩双昂,平身科一攒,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5.84平方米。过殿石砌台基,基宽10.55米、深12.15米、高0.1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后檐明、次间施格扇门窗,殿内两山施有彩绘壁画51.22平方米。寺内现存明石灯塔1座,清重修及功德碑3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地区 | 景点 |
---|---|
赤土沟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