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赵杲观 | 赵杲观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杲观,位于代县新高乡洪寺村北约3000米的天台山沟。相传春秋末,赵襄子灭代,代君夫人自杀,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引护外逃,隐居天台山,后人纪念其功德,建祠祀奉,称此为赵杲观。 据观内碑载,创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1573—1620)曾予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增修。观分南北两洞,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现存北洞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南洞名“自在庵”,内为天然石洞,外壁设木构窟檐。北洞依山势而建,共有三进院落,院落朝向各不相同。第三进院落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建有韦驮殿和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和朝元洞。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米、深6.9米、高0.6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观外北洞北及东北半山腰依山筑有三座楼阁。观内现存明重修碑4通,清重修及功德碑碣14通(方),民国重修及功德碑5通,清旗杆1对。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上寺 | 上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寺,又称紫府庙,位于代县新高乡潘家庄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 献殿和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571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主院中轴线上建有戏台、献殿和紫府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侧院南并排建有玉皇殿和关帝殿。紫府殿与献殿相连,屋面呈勾连搭式,台基共用,砖砌台基,基宽12.4米、深13.7米、高1.25米。紫府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柱头斗栱三踩单翘,平身科每间二攒,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献殿卷棚硬山顶,四檩无廊式构架。寺内现存明重修碑1通,清重修碑3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赵武灵王祠 | 赵武灵王祠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灵王祠,又称凤灵寺,位于代县新高乡赵村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祠内碑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3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照壁、戏台和正殿。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正殿砖砌台基,基宽12.5米、深10.6米、高0.37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一攒,出45度斜栱,次间平身科二攒,后檐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51.24平方米。祠内现存明重修碑1通。198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代县兴佛寺 | 代县兴佛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兴佛寺,亦称龙王庙,位于代县新高乡陈家堡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龙王殿题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723平方米。 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龙王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10米、深8.7米、高0.4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戏台平面呈“凸”字形,石砌台基,基宽11米、深9米、高0.72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坡歇山顶、后坡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寺内现存清重修碑1通。200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代县五龙庙 | 代县五龙庙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庙,位于代县新高乡董家寨村东。据庙内碑载,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明万历四年(1576)、清雍正二年(1724)、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14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木构牌楼和正殿,两侧为侧门、钟鼓楼和耳殿。正殿砖砌台基,基宽9.9米、深8.7米、高0.4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施有装饰性斗栱,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庙内现存明经幢1座,明重修碑1通,清重修及功德碑4通,石灯台1座。199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古松寺 | 古松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松寺,位于代县新高乡刘家圪洞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明天启二年(1622)、清嘉庆三年(1798)、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 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分为上、下两院,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式门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和南北配殿,现存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砖砌台基,基宽10.5米、深7.7米、高0.5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格扇门窗。寺内现存石灯塔1座,明重修碑1通,清重修及功德碑5通。199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张家堡观音寺 | 张家堡观音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堡观音寺,又称龙王庙,位于代县新高乡张家堡村北。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22平方米。 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龙王殿,两侧为财神殿和老爷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8.7米、深7.3米、高0.2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4.2平方米。寺内现存清重修碑2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栖鹤寺 | 栖鹤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栖鹤寺,位于代县新高乡上桥庄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175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耳殿。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8米、深7.6米、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寺内现存清嘉庆十九年(1814)牌匾1块,清重修碑1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代县青山寺 | 代县青山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寺,位于代县新高乡口子村西。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93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正殿。正殿砖砌台基,基宽8.5米、深7.9米,高0.4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六抹格扇门。寺内现存清重修碑2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上桥庄遗址 | 上桥庄遗址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桥庄遗址,位于代县新高乡上桥庄村东约400米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0米处,分布面积约4.5万平方米。遗址地处滹沱河东岸台地,南高北低,地势较为平缓。 地表采集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蓝纹或为素面,器形不详。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周流关帝庙 | 周流关帝庙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周流关帝庙,位于代县新高乡周流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6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正殿,石砌台基,基宽7米、深5.8米、高0.15米。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四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装修改为板门。199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陈家堡戏台 | 陈家堡戏台,位于代县新高乡陈家堡村东。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东向西,占地面积64平方米。石砌台基,基宽9.4米、深6.8米、高1.1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雁门关 | 雁门关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偏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辖边墙四道,总长数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关的赞誉。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武灵王破林胡的战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目前东西门楼都已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代遗址和遗迹,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 雁门关素有“九塞尊崇第一关”美誉,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亮点:景区主要分为古雁门关景区、明雁门关景区。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址西陉关旧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有关城、雁门寨、古关道、隘口、常胜堡、猴岭长城、西陉寨、勾注祠、雁门渠、雁门关伏击战遗址、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孙传庭墓等著名景点。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关城、瓮城、围城、东城、西城、天险门及雁楼、地利门及六郎祠、李牧祠、关陵、长平桥、马公墓等著名景点。 |
代县阿育王塔 | 代县阿育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代县县人民政府院内 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 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
长城雁门关段 | 长城雁门关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含白草口长城) 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代县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门关村南200米 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雁门关关城,周长1公里余,由关城、瓮城、围城三大部分组成。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为夯土,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即天险门,石座砖券,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上有楼,为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墙垣设垛口,门洞内原有板门一道,青石板铺路。雁门楼是驻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场所。 西门即地利门,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门楼为杨六郎祠,已毁。小北门即瓮城城门,石券门顶,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门两侧砖嵌“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对联一副。 围城随山势而建,城周长约10余里,墙为石砌。围城南端分接关城东西两翼,围城城墙沿东西山脊向北延伸至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围城城门,门上有楼曰宁边楼,已毁。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通关道,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石墙为围城屏障。 天险门外建有靖边祠,祀战国名将李牧。山门前石砌平台上配设石旗杆、石狮各一对,正中左右各有踏朵台阶,皆配有石雕石栏板。山门左右配建的钟楼、鼓楼、前院两侧的厢房、过殿、后院的大雄宝殿已毁。1997年重建大雄宝殿,祠内存有清代碑刻15通,其中李牧碑1通。 白草口长城,又名猴岭长城,为明代建筑,全长5033米,高6至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120米建戌城一座,并置烽火台、敌楼,隘处置堡寨、凿壕堑、设暗门。白草口长城东西延伸与外长城相连。 此外,雁门关还有铁裹门、关陵、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兵洞、石头长城、六郎城、烽火台、新广武、广武古城等60余处遗址遗物。 雁门关乡 雁门关乡位于代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与原平、山阴、朔州相毗邻,208国道南北贯穿,大运高速公路就在界内,交通十分便利,全乡现有2198户,7505口人,总土地面积166.8平方公里,占全县的十分之一。 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国家级文物雁门关和明朝内长城,还有-和阎锡山谈判窑洞和李闯王试刀石等众多文物景点,旅游优势较为明显。 近五年来,全乡坚持“基…… 详细++ |
元明楼 | 元明楼,位于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东。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99平方米。三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14米。转砌台基,基宽21.5米、深9.9米、高0.55米。底层砖砌,中设券洞,南北贯通。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悬山顶,五檩前后廊式构架。底层前檐明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二、三层前后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楼前设有旗杆1对。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鹿蹄涧村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城东18公里,08公路路北属枣林镇,原名联庄。地处平川,耕地3271亩,人口978人,多为杨家后裔。杨业开始,至今已延绵51代。现在仍保持武术传统,喜练武艺,此地盛产水果。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杨友将这块怪石携回后,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便将杨氏一族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又改名为“鹿蹄涧”。奉旨兴建杨家祠堂,并将"鹿蹄石"置于祠堂后院大殿前。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