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忻州 >> 代县 >> 峨口镇

峨口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代县极乐寺

代县极乐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极乐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上木角村南约2000米的狮子山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23平方米。现仅存大殿基址和东西僧舍,余皆为新建。僧舍为石券窑洞结构。寺内现存清康熙十八年(1679)铁云板1块。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极乐寺,东邻繁峙县石佛寺,南与圭峰寺隔岭相望,西毗峨口白云寺,北连洪济寺。旧属繁峙县,1955年划归代县峨口镇。清朝同治年间,以生活简朴、学习刻苦、持戒精严而著称的清末民初、兼祧临济、曹洞二宗法脉的湖北钟祥籍宗门高僧清一禅师(1842-1916)到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道场,发现这里山高路险,人迹少至,风景幽绝,适宜禅修,遂创建寺院,开单接众,一时极乐寺成为闻名遐迩的十方常住。该寺坐落在崇山环抱之中,如宝莲蓬,冬暖夏凉,景色优美,实为修行圣地,旅游观光景点约30处,著名者如狮象山、凤凰泉、悟空坐禅、劈山救母、仰天大佛等。寺院植被、树木品种多,松林常青,花卉异彩纷呈,犹如置身百花园。(内容摘自山西佛教网)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洪济寺

洪济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下木角村东。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四年(182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118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过殿(前为官老爷、后为地藏王)、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耳殿和东配殿。现存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  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0.7米、深8.2米、高0.2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施斗栱五踩双昂,平身科一攒,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5.84平方米。过殿石砌台基,基宽10.55米、深12.15米、高0.1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后檐明、次间施格扇门窗,殿内两山施有彩绘壁画51.22平方米。寺内现存明石灯塔1座,清重修及功德碑3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佛光庄佛光寺

佛光庄佛光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庄佛光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佛光庄村西南。据《代县志》和寺内碑载,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乾隆十九年(1754)、嘉庆元年(1796)屡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532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殿。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3.75米、深13.8米、高0.15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六抹格扇门。寺内现存唐石灯塔1座,清重修及功德碑6通。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证空寺

证空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证空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下高陵村北。创建年代不详。据大殿题记载,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庆七年(1802)修葺。  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142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过殿、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殿。现存过殿和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2.6米、深11.85米、高0.1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一攒,出45度斜栱,次间平身科二攒,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六抹格扇门。寺内现存清维修及功德碑2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代县普照寺

代县普照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寺,位于代县峨口镇正下社村东。据寺内元代石灯塔及正殿题记载,建于元至顺四年(1333)、至正四年(1344)重修,明弘治十年(1497)重建,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予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和东西配殿,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2.1米、深10.3米、高0.1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寺内现存元石灯塔1座,明重修碑4通,清重修及功德碑4通。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上木角龙王庙

上木角龙王庙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木角龙王庙,位于代县峨口镇上木角村东。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载,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685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龙王殿、地藏殿,两侧为侧门、钟楼、鼓楼、老爷殿。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9.15米、深9.25米、高0.1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施有装饰性斗栱,装修已改。庙内现存清重修碑1通、重修碣1方。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龙镇庵

龙镇庵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镇庵,位于代县峨口镇富村下园街。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载,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七年(1729)、咸丰元年(1851)重修。 坐西向东,占地面积779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45米、深8.3米、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隔扇门,庵内现存清重修碑3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紫府庙遗址

紫府庙遗址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紫府庙遗址,位于代县峨口镇峨西村东南。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葺。庙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现仅存遗址,为清代遗存。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379平方米。遗址西侧崖壁上题有“山壁拱秀,间出奇英”摩崖石刻1.6平方米,楼烦觉山道人书。遗址内现存清铁钟1口,清功德碑2通,民国功德碑1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代县隆兴寺

代县隆兴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隆兴寺,位于代县峨口镇富村下新街。创建年代不详。据戏台匾额题记载,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10平方米。  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正殿砖砌台基,基宽15.6米、深8.1米、高0.25米。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稍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鹅峰寺

鹅峰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鹅峰寺,位于代县峨口镇南旧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9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仅存正殿, 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正殿石砌台基,基宽14.5米,深6.8米,高0.6米。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装修已改。寺内现存清重修碑1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郝庆隆旧居

  郝庆隆旧居,位于代县峨口镇郝街村中。郝庆隆(1891-1938),代县峨口镇郝街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四团团长,1938年在对日作战中阵亡。  旧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46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南房、正房,两侧为门楼和东西配房。正房石砌台基,基宽16.5米、深6.65米、高0.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装修已改。(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峨口遗址

峨口遗址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峨口遗址,位于代县峨口镇峨西村南约100米处。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地处峨河西岸高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西临水冲沟。 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红褐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和蓝纹,器形不详;东周时代的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器形不详。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下社堡址

下社堡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社堡址,位于代县峨口镇正下社村东。平面呈长方形,东西47.4米,南北66.1米,分布面积3133平方米。四面墙体残存,基宽5.2~5.7米,顶宽1.2~2.8米,残高2.4~6.2米。墙体土质夯筑,夯层厚0.07~0.13米。南墙正中辟有堡门。属明代遗存。为县境内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正下社财神庙

正下社财神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正下社财神庙,位于代县峨口镇正下社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财神殿题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 坐北向南,占地面积785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财神殿,东西两侧为耳殿。财神殿石砌台基,基宽9.2米、深7.2米、高0.4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峨兰寺

峨兰寺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峨兰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东滩上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724平凡米。一进院落布局,现仅存地藏殿,余皆为新建。  地藏殿石砌台基,基宽9.6米、深7米、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装修已改。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雁门关

雁门关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偏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辖边墙四道,总长数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关的赞誉。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武灵王破林胡的战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目前东西门楼都已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代遗址和遗迹,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  雁门关素有“九塞尊崇第一关”美誉,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亮点:景区主要分为古雁门关景区、明雁门关景区。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址西陉关旧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有关城、雁门寨、古关道、隘口、常胜堡、猴岭长城、西陉寨、勾注祠、雁门渠、雁门关伏击战遗址、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孙传庭墓等著名景点。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关城、瓮城、围城、东城、西城、天险门及雁楼、地利门及六郎祠、李牧祠、关陵、长平桥、马公墓等著名景点。  

峨口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峨口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