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显通寺 | 显通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旧称: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看点:珍贵文物:显通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在挂着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是唐代的遗物。 大雄宝殿是举办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正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塑像,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无量殿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该殿奇特之处在于殿内无梁无柱,殿外无廊檐,形制非常独特,因此又称为“无梁殿”,艺术价值很高,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 千钵文殊殿内供奉着铸于明代的千钵文殊铜像,铜像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造型非常奇特。铜殿铸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座青铜建筑物,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非常精致。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在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幽冥钟,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因为钟声绵长,又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 藏经楼内收藏着一部华严经字塔,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和白绫上,用蝇头小楷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字,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作品。藏经楼内还收藏着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明代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等珍贵文物。 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称“祖寺”。全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400多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它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菩萨顶脚下。 台怀镇 台怀镇原址在五台山中部,清水河畔,因五峰环抱现而得名,附近是著名的五台山寺庙群。前清时,台怀曾为皇家行宫,康熙、乾隆多次巡游、居此。台怀是当地集镇,每年接纳无数旅游客商。.…… 详细++ |
五台山观音洞(栖贤寺) | 五台山观音洞(栖贤寺)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道终极,是山崖中腰的大岩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间,出檐翘扬。殿内主供八臂十一面观音,观音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变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教祖师宗喀巴。殿后左侧有一小洞,传说这里是清康熙年间六世0-仓央嘉措避难-的地方。此外还有传说该寺中部岩畔的建筑是十三世0-的-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台山,观音洞是必到之地。 栖贤寺又称观音洞,位于南山寺北侧的栖贤谷口,距台怀镇约5公里。寺院建造在悬崖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间殿堂,当中一间为穿堂,接着便是岩壁下的短窄石阶通道,通道中段,外侧凸起的岩石上建有六角亭,称为观音亭,亭檐下的横枋上有三幅画,表现的都是观音显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兽威胁的凡人。中段傍岩壁筑7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很贴近,院道不足1米。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六位一组,均呈日常生活状,富有凡世情趣。 观音洞又称栖贤寺,始建于明代,原为0朝山礼佛诵经之所。因岩石洞中塑有观音像,所以得名。寺院建造在悬崖之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径的崖壁边缘护有红围墙,迤逦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势十分险峻。传说观音洞的岩洞是观音菩萨显示灵迹的地方,故缘洞建寺。 观音洞寺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下院方整,围墙高筑。以下殿的当心间穿堂而过,便是此登崖壁的石台阶。石阶中段的六角亭处于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飞来亭”。横檀上,有三幅观世音救难图,故又称观音亭。横檀上的三幅面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捆住举刀要杀的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搬起石头要砸的人;另一是观音端坐云端救一将被猛虎伤害的人。三幅面集中表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天性。 中段旁壁筑有七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十分贴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六位一组的佛家生活画,或坐于石上,或骑虎,或骑鹿,或肤坐修行,或头枕经书而卧,富有情趣。石阶云梯终端是观音洞的上院。院里正殿之间,内主供观音菩萨,故称观音殿。观音为八臂十一面,头上有头,最上面的头部沿额鬓又排有小头型,故称“十一面”,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应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黄教祖师宗喀巴。大殿后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内大,下积清水,这就是所说的“圣水”,佛教徒认为口饮此水能够“免难消灾障”。 地址: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风景区内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6.0元 观音洞门票6元,五台山门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168元,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140元。 |
显通寺钟楼 | 显通寺钟楼为文化旅游景点。 显通寺钟楼五台山最重的铜钟 声闻四达十里外,震悟大千浴心界。 大家看,这座写着“震悟大干”、状似城门的楼式建筑就是进人显通寺的第一道门——钟楼。“震悟大千”,就是大干世界听到该楼的钟声之后,芸芸众生在佛陀的教化或感召下能有所感悟。钟楼气魄宏伟,结构新颖,是国内明清寺庙建筑物中所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座大型钟楼。钟楼的底座为结构庞大的石门洞,就像古城墙一般浑厚坚固。上面是钟楼,为两层三檐庑廊式结构,廊柱成列,飞檐重叠,气势不凡。门洞顶部位置,为两层式木阁建筑,装有古朴高雅的木隔扇,内悬一口大铜钟,高达1.64米,最大外径1.8米,厚约8厘米,~_9999.5斤。要想撞击此钟,需穿过门洞,进入二门之后,沿木板楼梯登上钟楼,方可在护守该钟的僧人指导下拉动一根粗粗的木杵,使之发出沉浑悠远的钟声。据说,该钟发出的声音远传十里,经久不散。 那声传十里、回荡天宇而经久不息的声音使人心静思远,感想万千。多少年来,“显通寺的钟声”就成了常挂在人们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大钟通体为青铜,钟口边缘为波浪形,外表刻有楷体佛经二部,一万余字,字迹工整清晰。那大钟经多少年游客的不断抚摸,中底部人手常达之处锃明彻亮,光可照人。游览显通寺的客人,误甚不误甚,必要撞此钟。有时一天之内撞钟者竟达万人之多。由于显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钟及其钟楼便成了国宝,为免古迹不堪重负而受损,目前这座钟楼已谢绝游客登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这座钟楼除了它的文物价值之外,从其所建位置看,也有其独特之处。五台山寺庙的钟楼,一般位于中轴线前端近侧。为什么显通寺的钟楼却离中轴线这么远呢?这是因为,塔院寺(大白塔所在之寺院)以前是显通寺的下院,后来塔院寺分了出去,显通寺不能按原来的出路走了,只好由走南门改走东门,这样,钟楼就修在如今这个位置了。 |
五台山毛泽东路居纪念馆 | 五台山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位于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中,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後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
菩萨顶 | 菩萨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简介 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进贡。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又,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建筑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清顺治十三年将这里改为-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进贡。其中原因,据说与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风流韵事有关。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过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得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专为之修建的皇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康熙诗稿置于书案之上,内侍太监发现,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称“当朝一品”。梅枝亦-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死后,续代的大-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渔肉乡民僧众,人皆切齿痛恨。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检讨的五台县蒋坊村人郑禧,到陕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顺便回家省亲,下访民情后,和五台县知县陆长华一起上疏了大-的罪恶。雍正皇帝旨令钦差查办,大-畏罪自杀,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0派住菩萨顶的大-罗桑巴桑,爱国爱教,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连任。罗桑巴桑拥护中国0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常务理事,还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一九五四年圆寂于北京。 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一九四八年春,党中央机关从延安开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过五台山,陈毅同志作诗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西北方的灵梦峰上,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寺院,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一向以它宏伟的建筑和壮观的佛像雕塑,受到人们的重视。菩萨顶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创建于北魏时期,最初取名真容院,也称文殊寺。明朝永乐以后,蒙藏佛教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就居住于菩萨顶。清朝康熙、乾隆几次朝拜五台,也都在这座寺庙里居宿。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虽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色泽如新。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菩萨顶现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雕刻艺术,最值得珍视。 节日 从清代-教传入五台山开始,每年农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中心,其它青庙也大开庙门,迎接各地的香客游人。六月十四日,全山的-们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空各种服饰,念着0经,跳着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侯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坐八抬大轿,二-骑高头大马,其余僧众,敲锣开道,击鼓鸣号,吹奏庙堂音乐,热闹异常。当地群众和外地游人如潮水般涌着,争相观看。这个古庙会,后世在内容形式上虽有所改变,但一直流传到现在。据说,五台山的六月古庙会是由西藏传来的。唐时,西藏出了一个叫郎达尔玛的藏王。他鉴于前代藏王极端崇信佛教,一切朝政都请高僧决断,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经律为准,引起臣民不满的教训,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实行灭法政策,臻使藏地寺院关闭,僧人外逃。于是,在藏-中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郎达尔玛藏王灭法,持戒-仅留下四人,他们商定了一个举办舞会让藏王出来观看,乘机杀死他的办法。六月十五日,由剩下的四个受比丘戒的-带领,和没受戒的众-一起,头戴各种面具,在却玛赞楼台下跳舞,藏王在楼上观看。大-拉龙巴拉丹计预先在袍袖里藏了弓箭,把骑的白马染成黑色。舞蹈进入热潮,藏王看得出神,突然一箭飞来,射中了他的喉头。大-急忙上马而逃。黑马横渡过雅鲁藏布江,经江水一洗,又变成了白色。藏王手下的人不见了大黑马,也就不再追赶。拉龙巴拉丹计-安然逃往外地,在一个山洞里坐化。受戒-够五人才能传戒,现在剩下三个了,就请了两名汉人和尚,又组成五众僧团往下传戒。为纪念这两名汉僧,-们原来用黄线缝制法衣,从此改用蓝线缝制。为了纪念拉龙巴拉丹计挺身0,凡-庙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举办盛大的法令。这个传说,反映了汉藏僧人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 |
五台山下善财洞 | 五台山下善财洞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下善财洞,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杨林村营坊自然村东约400米。坐东朝西,东西长144.8米,南北宽163.3米,占地面积约2.37万平方米。 据清《五台县志》记载,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四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牌坊、大门(山门)、垂花门、大雄宝殿和弥勒殿,两侧新建东西跨院、配殿及新建斋堂,北面新建居士楼、僧舍,弥勒殿后新建高塔。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宽15.5米,深11米,高1.36米,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顶设方格平棊,明、次间设四扇六抹格扇门,稍间为格扇窗。殿内佛台上供一佛二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新塑,共有佛像25尊。弥勒殿石砌台基,宽19.2米,深10.7米,高2.3米。面宽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次、稍间均设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佛台上分前后两排新塑一佛二菩萨、绿度母、韵音天女、宗喀巴、0、班禅及二护法金刚等佛像13尊,寺内存清碑1通。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五台山金阁寺 | 五台山金阁寺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阁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西北15公里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唐大历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诏高僧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故名金阁寺。五代后几经重修,虽基址末变,但建筑风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国年间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间。寺内建筑布局分两进院落,前院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左右分为钟鼓二楼,院之正中为观音阁,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阁内正中塑高17.7米的千手观音铜像一躯,后人于铜像之上覆盖泥皮一层,将铜像隐于泥层之中。观音像西南隅,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 前、后院之间有上下两层19间楼殿相连贯,下层为僧舍,上层分别为菩萨殿、罗汉殿、地藏殿、药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观音殿等,塑像人物繁杂,有近千尊之多。楼殿后的大雄宝殿,为后院主殿,面阔五间,内供三世佛,十八罗汉分列两侧,均保存完好。 寺内存有明嘉靖碑2通,民国碑1通。 |
五台南禅寺 | 五台南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台怀镇,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殿堂建筑,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珍贵文物所以能够完好保存下来,与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该寺散落在五台山五座台顶之外的南端,藏匿在边远的小山沟里,向来烟火冷落,历代不被看重,因而躲过了灭法和兵灾的毁坏,侥幸保留至今,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佛教殿堂建筑。 从建筑风格来看,南禅寺大雄宝殿具有唐代建筑质朴、坚实、苍古的特点。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它是屋顶最平缓的一座,一对高大的鸱吻矗立在殿脊两端,与周围配殿比较,显得特别巍伟雄健,俨然一副威严姿态。 殿内塑像17尊,分布在一个长8.4米、宽6.3米四周刻有花纹的佛坛上。这些塑像躯体比例适度,姿态自然,是我国唐塑中的佳品,与敦煌莫高窟塑像如出一辙。其中的佛和菩萨神情严肃慈祥,金刚威武雄壮,能够在感情上引起游客的共鸣,为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此外,南禅寺还存有许多石雕文物,均系南北朝遗物,是研究我国宗教史与艺术史的难得实物。南禅寺 台怀镇 台怀镇原址在五台山中部,清水河畔,因五峰环抱现而得名,附近是著名的五台山寺庙群。前清时,台怀曾为皇家行宫,康熙、乾隆多次巡游、居此。台怀是当地集镇,每年接纳无数旅游客商。.…… 详细++ |
五台山广仁寺 | 五台山广仁寺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广仁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杨林村营坊自然村内。坐北朝南,东西长57米,南北宽101米,占地面积5757平方米。据寺内石碣记载,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拨款予以维修,除斋堂、居士楼为现代建筑外,余皆为清代遗构。 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献殿、大雄宝殿和如来殿(后殿),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殿、斋堂及客房。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宽14.6米,深11.4米,高1.33米,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顶设方格平棊,四周围廊,廊柱间设青石质栏杆、栏板,前檐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球纹隔扇门,柱头两端设骑马雀替,上镂雕龙凤图案。殿内正中佛台塑三世佛,殿内存有明清佛像997尊,新佛像51尊。殿外槛墙共嵌蒙文功德碑137通,均为道光九年(1829)刊立。庙内存明清佛像共1176尊,清梵钟1口,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印藏文《丹珠尔》经108函,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五台山南山寺 | 五台山南山寺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至民国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南2公里山腰间 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三处合称。寺始建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明称大万圣佑国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扩建,称极乐寺,民国年间,东北姜福忱等人进行改建,总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明至民国年间遗构。 寺址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共有院落18处,亭台楼阁、殿堂房屋300余间,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山门下筑石阶108级,门前影壁砖雕细致,门上钟楼建造精巧,寺内殿宇形式结构各具特色。整个寺院共由七层三部分组成, 下三层为极乐寺,寺左侧四合院内,大雄宝殿位居正中,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殿内塑释迦及二弟子和胁侍菩萨,石雕汉白玉送子观音分置其前,雕刻工艺尤精。两侧分列明代塑像十八罗汉,是五台山罗汉中的佳品。墙壁上满绘佛传故事,是明代原作。中层为善德堂,上三层为佑国寺。 寺内存有慈禧所书“真如自在”石刻一方。 台怀镇 台怀镇原址在五台山中部,清水河畔,因五峰环抱现而得名,附近是著名的五台山寺庙群。前清时,台怀曾为皇家行宫,康熙、乾隆多次巡游、居此。台怀是当地集镇,每年接纳无数旅游客商。.…… 详细++ |
罗睺寺 | 罗睺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睺寺,位于五台县台坏镇杨林村。坐北朝南,东西长101米,南北宽189米,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创建于唐代,初名落佛寺,宋代维修,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 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清康熙时改为黄庙,常住蒙藏喇嘛。现存建筑除东西偏院为现代建筑外,余皆为明、清建筑。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后殿(现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金刚殿及僧舍等。大佛殿(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石砌台基,宽15.9米,深16.3米,高1.06米,面宽三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其前设重檐抱厦,殿内佛坛上塑有三世佛,前为宗喀巴大师像及八大供养菩萨,均按喇嘛教《造像量度经》的规制而建造。寺内存明、清塑像255尊,明清碑9通,明清石狮3只。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罗睺寺 |
塔院寺 | 塔院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隅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据载,魏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中轴线上以影壁牌坊为前哨,拾级而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及藏经阁。殿之两侧有钟鼓二楼、伽蓝殿、祖师殿及廊庑等建筑。方丈院、文殊发塔、青龙楼位于其左,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 白塔又称佛舍利塔,本名慈寿塔。据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敕建五台山大塔院寺碑记》载,白塔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修,次年(1582年)竣工。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总高56·3米。塔基正方形,高1·7米,周设勾栏,基上设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亦称藏式,状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宝装式莲瓣披覆。顶部形制复杂,束腰刹座上砌相轮十三重,顶设华盖式露盘,上冠仰月、宝珠,露盘直径约8米,沿边饰垂檐板36块,全为铜铸鎏金,华盖四周及塔腰悬有风铎252枚。整体外形线条圆和,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 白塔。现已被人们视为五台山的标志。 |
黛螺顶 | 黛螺顶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有台内五峰”紧紧环抱:黛螺顶、菩萨顶、寿宁寺、灵应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顶上坐落,与腹地巍然高耸的大白塔相呼应,确实象雄伟壮阔的生座会预下面秀丽挺拔的“台内五峰”。 简介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掘出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寺因以名。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前有上下各三间的楼阁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厦的大殿,后有面阔五间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中轴线楼殿的两侧,配以厢房,布局显得平整。上院地势陡窄,岩壁上砌数丈高的院台基,上筑红围墙,象是黛螺顶的一条裙带。上院建有主供善财童子的大殿,殿左侧有岩洞,即为掘出善财等三尊铜像的原址。仁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历史 黛螺顶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补修。寺内中殿檐台下左侧立有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顶碑记,对大螺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碑背面又有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登黛螺顶御笔题诗:“峦回谷卷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者黎疑未识真宗。”石碑正面和背面所描述的黛螺项,时隔三十六年,景象却迥然不同。这是由于帝王崇建,这里已“供养五台曼殊像”。曼殊即是文殊的另一种梵语音译。传说乾隆屡欲朝拜五台文殊,终因风大路险,没能如愿,遂欲摹拟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以便朝会者到此参拜。黛螺项就是人们所说的“小朝台”之处。五座台项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叫“大朝台”。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顶部转遍,不具备较强的体质,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顶,来回有半天时间就够了。同样能了却“朝台”的心愿。所以人们常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布局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 大智路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内塑四大天王。旃檩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边长为10米,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释迦牟尼,即旃檩佛。五文殊殿,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内供五方文殊。大雄宝殿,面宽5间,19.2米,进深9.6米,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故又称“大智”文殊。大智路由此而得名。 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此路是由台湾高雄-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50万元人民币,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协会等有关部门支持修建的。走这条路比较近,但直上直下,对于年老体弱的游客来讲走起来比较费劲。 左边是古道,坡度舒缓,小径回环,虽多少绕点远,但攀登起来不太费劲。 除此而外,还有条捷径,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缆车上不用费力,几分钟便可到达离寺门不远的平台上。不过,坐缆车需要付费。黛螺顶 黛螺顶 |
碧山寺 | 碧山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山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 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寺创建于北魏,高僧法聪禅师曾在此讲经,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间改名碧山寺。宣统二年(1910年),乘参、恒修两老修行于此,建一茅蓬,广济十方僧人食宿,又称“广济茅蓬”。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间,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后依次为毗卢殿(雷音殿)、戒坛殿,东西配殿、厢房。天王殿正中塑有弥勒佛,背后塑护法神韦驮,两侧塑四大天王。毗卢殿正中供毗卢佛,两侧分别为十二圆觉菩萨。戒坛殿为前院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青石砌戒坛,长5.1米,宽5米,高1.2米,是五台山唯一的戒坛,为僧侣受戒之地,戒坛基座为早期遗物。坛上塑释迦佛,佛前又置玉佛一躯,结跏跌坐,高约1.5米,系民国18年(1929年)江西徐玉如居士从缅甸请来供奉于此寺,雕工细致,姿态庄严。殿两侧为脱纱十八罗汉像,塑制精美,神情各异。 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藏经阁上下两层,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塑观音像一尊。 台怀镇 台怀镇原址在五台山中部,清水河畔,因五峰环抱现而得名,附近是著名的五台山寺庙群。前清时,台怀曾为皇家行宫,康熙、乾隆多次巡游、居此。台怀是当地集镇,每年接纳无数旅游客商。.…… 详细++ |
五台山明月池 | 五台山明月池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明月池,也称观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黄土咀村北约16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62米,南北宽41米,占地面积为2542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载,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除东偏院、木牌楼为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 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木牌楼、天王殿和金刚殿(金刚密迹殿),两侧为便门、配殿,东侧设跨院一所。金刚殿石砌台基,宽13.35米,深9.8米,高0.84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重檐后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上下层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斜方格扇门。殿内佛台后排塑密迹金刚,前排塑三世佛,两山佛台为十八罗汉。另天王殿内塑弥勒像及四大天王像等6尊。寺内存明清维修碑3通,近年曾予修葺。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五台山七佛寺 | 五台山七佛寺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七佛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庄村东约250米。坐东朝西,东西长80.71米,南北宽179.12米,占地面积为1.45万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 据清《五台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现存七佛殿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华严三圣殿、七佛殿,两侧为耳殿、配殿,近年来在主院北侧又新建韦驮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和僧舍,南侧又新建七佛塔及偏院一座。七佛殿石砌台基,宽12.1米,深12.5米,高0.94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为四扇隔扇窗。殿内佛台上一字排列新塑7尊。寺内存宋代陀罗尼经幢3座,明成化四年(1468)贴钟1口,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记事碑1通,蒙文碑2通。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网 信息来源:忻州网 |
地区 | 景点 |
---|---|
南塔村 |
---- |
杨林村 |
---- |
台怀村 |
---- |
阳坡道村 |
---- |
石佛岭村 |
---- |
车沟村 |
---- |
杨柏峪村 |
---- |
白头庵村 |
---- |
东庄村 |
---- |
新坊村 |
---- |
东台沟村 |
---- |
光明寺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