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临猗县

临猗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临猗双塔

临猗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猗双塔又称“雁塔”,坐落在临猗县城北隅,东西对峙。双塔创自隋唐,此处原为寺院,今寺已毁,仅存双塔。  “双塔交影”又称“双塔斜影”,是指农历正月、九月十五黄昏,三月、七月十六早晨,太阳和月亮同时位于东西方天边(或相反),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双塔,使东西而立的双塔之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缓缓移动,交融在一起。  历史上,文人骚客对“双塔交影”也多有描述。可惜,对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双塔奇景却未有任何文字记载。不过,也许我们从有关故事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最初发生在临猗。法海由于嫉妒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便把他们用“网塔钵”分别罩于两塔内。  西塔内藏白蛇,称“白蛇塔”;东塔内隐许仙,称“许仙塔”。许仙塔的第七层还藏有二人的画像,第三层有一尊铁铸的许仙人头像,面向西塔,日夜相望。许仙与白娘子的真挚爱情感动了玉帝,玉帝便命太白金星在双塔内各放一宝,让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从此,每年七夕黄昏,双塔之影在月光下缓缓交融,相依相偎,好似夫妻恩爱团圆。  还有一个传说是,每年正月十五,城乡大闹花灯时,从塔内会飘飘悠悠走出两个美貌女子,一个穿粉红衣,一个穿果绿袄,在离人群不远的地方,笑盈盈地观灯。  这些传奇故事虽然是神话,可是故事里所叙述的时间却和有关考证研究所得到的“双塔交影”时间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测,“双塔交影”奇观并非偶然,而是我国古代工匠的科学创举。建筑中蕴含丰富的科学,科学又通过神话来表现,这正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表现形式。

临晋县衙

临晋县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晋县衙  临晋县衙(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至近代  地址: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以中轴线布局分三层台阶式,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周围配以廊房。  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当心间较宽,明显大于次、稍间,稍间又略窄于次间。采用“减柱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接前后乳栿用四柱。柱头斗栱双昂五铺作,琴面假昂,柱头卷刹明显,柱础复盆式。堂前正面檐柱大于各柱,当心间两根采用“抱柱造”。前檐额枋用材硕大,以三根大圆木制作,直径达0.8米。增加了大堂的壮严气氛。  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三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堂前带廊,为清代建筑。  银亿库位于大堂与二堂中院之东侧,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书房位于三堂西侧,与三堂相接,面宽一间,二屋皆为民国时期建筑。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第四批省保)  时代:西汉  地址: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东侧  故城现存城墙,南墙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总面积161万多平方米。墙残存高2.8米,最高8.7米,厚19——21米间,夯土层厚度9——10厘米。  猗氏故城附近有关猗顿的遗迹还有猗顿墓、猗顿祠、“陶朱故里”太范村、猗顿宅,宅旁有陶朱公祠、盐运道以及桃园、杏园、桑园、绣花园共300余亩。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闾原头永兴寺塔

闾原头永兴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兴寺塔  永兴寺塔(第四批省保)  时代:唐末五代  地址:临猗县城关镇三原头村  塔建于唐末五代,为方形九级(现余八级)楼阁式砖塔,高13.5米。矗立于古郇城遗址上。一层中空,内设佛龛,余皆为实心。各层皆为叠涩出檐,装饰倚柱、门窗。塔身逐层向上收分,塔顶残损。  闾原头永兴寺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为宋代砖塔,2013年被评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村圣庵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庵寺塔  时代:宋  地址:临猗县北景乡张村  原为圣庵寺内建筑,寺院已毁,仅塔独存。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11.62米。一层正面辟门,塔内中空2.5米,以上各层皆为实心。一层塔檐下仿木结构砖雕斗栱,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身收分不大。  2013年被评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猗县博物馆

  临猗县博物馆县城非隅的双塔,建于隋唐,以“日月交影”而远近闻名,堪称中国科技史、建筑史上的奇迹。临猗县古迹有“双塔交影”,在县城内北隅有东西砖塔两座,创建于隋唐,宋代重修。相传西塔藏白蛇,东塔隐许仙。每年七夕,白蛇、许仙相会,双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征夫妻团聚,因有“双塔交影”之称。林外,元代大堂、临晋镇均为省级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双塔北路269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薛道实墓

薛道实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道实墓  薛道实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临猗县北辛乡宜村东北  为隋代尚书礼部侍郎薛道实及其家族墓地,薛道实卒于唐初,葬于此。墓地现存唐玄宗十七年(729年)墓碑一通,石人、石羊、石狮各一对。墓碑通高3.4米,宽1.13米。碑额高1.03米,中间篆额“大唐隋故尚书礼部侍郎临汾公薛公碑”。墓地还保存其孙薛宝积墓碑一通,大部分埋没地下,碑首上篆额“大唐扬州长府薛府君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陈茂墓

陈茂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茂墓  陈茂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隋  地址:临猗县卓里乡陈平村东北  据《金石萃编》载:“茂生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薨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即以其年归葬,碑当立于是年”。陈茂历经北周、隋两朝,为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过贡献,卒后赐葬故里。墓地原有陵园规模很大,南北宽约100米,东西长约200米。现仅存陈茂墓冢和陈茂碑。墓冢坐北朝南,冢高4米,周径约10米。陈茂碑立于墓冢正南方,碑高1.95米,宽0.75米。正书篆额“大隋上开府梁州刺史陈公碑”。  陈茂 (534~594)  陈茂,河东猗氏人。生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薨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家世寒微,质直恭谨,为州里所敬。高祖为隋国公,引为僚佐,遇待与李圆通等。每令典家事,未尝不称旨,高祖善之。后从高祖(杨坚)与齐师战于晋州,贼甚盛,高祖将挑战,茂固止不得,因捉马鞚。高祖忿之,拔刀斫其额,流血被面,词气不挠。高祖感而谢之,厚加礼敬,其后官至上士。高祖为丞相,委……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陈茂 (534~594)  陈茂,河东猗氏人。生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薨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家世寒微,质直恭谨,为州里所敬。高祖为隋国公,引为僚佐,遇待与李圆通等。每令典家事,未尝不称旨,高祖善之。后从高祖(杨坚)与齐师战于晋州,贼甚盛,高祖将挑战,茂固止不得,因捉马鞚。高祖忿之,拔刀斫其额,流血被面,词气不挠。高祖感而谢之,厚加礼敬,其后官至上士。高祖为丞相,委……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王卓墓

王卓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卓墓  王卓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西晋  地址: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东  王卓历任魏晋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葬于河东猗氏县故解城西隅。王卓墓冢已毁,仅存唐碑一通。碑楼通高4.73米,面宽1.78米,进深1.10米。碑高3.43米,宽1.05米,三面刻字。碑首篆额“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碑文历叙自晋至唐王氏族人变迁之梗概。  王卓 (?~137)  王卓(?—137年),字仲远,东汉太原祁人,尝封邑猗氏并著籍于河东郡。司徒王允祖父,先为光禄勋,官至司空进“四府”为相。 曾祖殷,中山太守,始居祁邑。祖父亥,抱经不仕,著书授乡里东。父岱,征为功曹椽,梁氏檀权辞不赴命。王卓东汉阳嘉三年,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列为中国历代宰相。其孙王允为东汉末年司徒。 东汉阳……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王卓 (?~137)  王卓(?—137年),字仲远,东汉太原祁人,尝封邑猗氏并著籍于河东郡。司徒王允祖父,先为光禄勋,官至司空进“四府”为相。 曾祖殷,中山太守,始居祁邑。祖父亥,抱经不仕,著书授乡里东。父岱,征为功曹椽,梁氏檀权辞不赴命。王卓东汉阳嘉三年,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列为中国历代宰相。其孙王允为东汉末年司徒。 东汉阳……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猗顿墓

猗顿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猗顿墓  猗顿墓(第三批省保)  时代:春秋  地址:临猗县牛杜镇王寮村西  猗顿,春秋鲁国人,奔走天涯,寻求致富,后驻郇瑕之地。生前以畜牧育桑,兼营盐化,成为与范蠡齐名的富翁。死后葬于王寮村。  猗顿墓在山西省临猗县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陵园规模不大,但古朴肃穆。这就是古代巨商——猗顿的陵园。自古以来,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顿这位布衣商人,却受到后人辈辈世世永远的纪念。这值得人深思。  何时由一尊孤独的古墓逐步形成如今陵园的规模?这既无史书记载,也无专文传世,难以考稽;此处只有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立的一座石碑。碑题名《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  碑文称猗顿生前“其富甲天下”,“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  在距此不远(约40公里)的东北方向上也有一碑,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是村民为一老妇立的德行碑,文有这么几句:“人有与千金而不悦者,亦有被微惠而不忘者,何也?视其与者心诚与不诚。诚则不忘报。”“施恩无念,知恩图报,积而能聚,厥后克昌”。也许能启迪人们。  猗顿   猗顿,山西省临猗县人。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富。 畜牧起家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猗顿   猗顿,山西省临猗县人。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富。 畜牧起家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程村遗址

程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村遗址  程村遗址(第三批省保)  时代:东周  地址:临猗县庙上乡程村东  遗址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1100米,1987年12月调查,未发掘,据自然剖面观察,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暴露有豆、盆、瓮等器物残片,均为灰黑陶。遗址保存完整。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猗顿并不是河东地方人,他是“鲁之穷士”。起初,他穷到“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程度,没奈何,就向当地的大富翁陶朱公范蠡问发财致富之道。陶朱公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五牸”是什么?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猗顿听了陶朱公的话,就离开老家,来到河东,在水草茂盛的峨嵋岭下,畜牧“五牸”,大量繁殖。不到十年的工夫,他的牛羊多得无法计数。他由一个“鲁之穷士”,变成了百万富翁,名传天下,富比王公,俨然和陶朱公齐名了。因为他发迹于猗氏,所以人们称他猗顿;他的真名字反倒失传了。  猗顿来到河东以后,就在猗氏县城南二十里的王寮村安家落户,一直到死。王寮村有猗顿宅,不过如今年深月久,遗址已无从考究。他死后,尸骨就埋在王寮村的西边,并没有搬回老家去安葬。  临猗古称郇阳,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运城专员公署。1954年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于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位居黄河中游-豫金三角地带,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具有四千年灿烂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电话:0359-4023082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县系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根据文物发掘,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  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临晋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罢河中府,改属平阳府。清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  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运城专员公署。  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治设猗氏城。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  电话:0359-4023082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临猗开化寺

临猗开化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临猗开化寺  开化寺位于运城东北17公里处,开化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北宋年间重建。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开化寺也是最有价值的建筑。大殿始建于宋代,进深和面阔都是三间,殿内的彩绘和壁画非常有名,开化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西边墙壁上的壁画分为三组,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西方净土世界如来佛的故事、华色比丘尼的故事等,这组壁画构图严谨、画面工整、人物神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里峰峦叠翠,群山起伏,松柏茂密,路转峰回,泉溪相映,真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寺创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唐庄宗年间,取名清凉若(“若”是佛教用语),宋代改称开化寺,为山西著名古刹。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大雄宝殿一座,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寺一进二院,布局严谨得体。寺前耸立二层楼阁式山门一座,大雄殿居院内中心,东西配殿对峙,后为演法堂,左右各跨翼楼,东翼楼下泉水涓涓,清新悦耳。现存大雄殿为宋代遗构,殿宇壮观,结构古朴、浑厚,明显地流露出宋代建筑的风格。梁架上还保存着宋代彩绘图案。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成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内容为佛传故事,建筑瑰丽,人物形象逼真,服饰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艺术美感,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寺内碑碣及寺外3座石制高僧墓塔,均保存完好。  寺内存宋大观四年(1110)《泽州舍利山开化寺功德碑》一通,碑文由崔静集王羲之字而成。最有价值的是大雄宝殿的壁画,面积达88.2平方米,完成于宋绍圣三年(1096),内容为佛经故事,为画工郭发所作。所画笔法精胡须历历可数,其图案花边为现代建筑师与专家所效法。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宗教、建筑、绘画等各个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山西省有关部门曾派画家将此壁画复制赴日本等国展出,誉满中外。开化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电话:0359-4023082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普救寺

普救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普救寺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处黄河金三角,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观光和爱情圣地。它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座落在山西省西南边陲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南望巍巍中条山翠若屏障,与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南北对峙、遥相呼应。西眺滔滔黄河水,白如银带,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和国宝“唐开元铁牛”也近在咫尺。因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千年古刹早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游览和爱情圣地。  普救寺,规模宏伟,别具一格。整个寺宇建筑分三道轴线。山门、大钟楼、塔院、回廊、大佛殿、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僧舍、枯木堂、错落有致。并有后花园、击蛙石、仿唐街、浮桥、画廊、鹳雀楼展厅等引人入胜的景点。与《西厢记》故事密切联系的建筑“张生西轩”、“梨花深院”、“书斋院”穿插其间。最令游客向往和仰慕的是“梨花深院”,相传相国夫人,崔莺莺和红娘在此居住过。《西厢记》故事中的“惊艳”、“请宴”、“赖婚”、“拷红”等情节,都发生在此院。寺内屹立的莺莺塔回音效果更使游客神奇莫测,妙趣横生。它以奇特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明显回音效应而著称于世。莺莺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回音建筑。并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被学者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为丰富景区内涵,自2006年9月将推出历史大型剧目,普救寺将以西厢风韵和热情的服务欢迎中外佳宾观光旅游。并愿天下有情终成菩提眷属!  景区地址蒲州镇西厢村  最佳旅游时间一年四季  开放时间(旺)08:00—18:00(淡)08:30—17:30  景区门票70元/张  交通信息自驾:从太原出发,沿大运高速向运城方向行驶,在运城出口转运风高速之后向永济行驶,在永济西口下高速即可(永济西口距离景区约4里路,且沿途有通往景区的标志牌)  旅游提示1、咨询电话:0359--8485264;2、景区有前后门两个停车场,前门需登108级台阶;后门停车场自驾车辆可直接驶入;3、景区内文艺表演时间:拷红表演上午10:00--10:30下午15:00--15:304、每年九月到十月普救寺会举办“世界情侣月”活动,届时有新婚夫妇集体照像留念,蜜月游园,放漂情侣红烛船,抛绣球,民间艺术表演等。  地址:运城市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  类型: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359-8485263  官方网站:http://www.pujiusi.com.cn/  开放时间:  8:00-18:00  

临猗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猗氏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嵋阳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临晋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七级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东张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孙吉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三管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牛杜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耽子镇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楚侯乡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庙上乡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角杯乡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北辛乡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北景乡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卓里工贸区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闫家庄工贸区 临猗双塔 临晋县衙 猗氏故城 闾原头永兴寺塔 张村圣庵寺塔 临猗县博物馆 薛道实墓 陈茂墓 王卓墓 猗顿墓 程村遗址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开化寺

临猗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