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五龙洞森林公园 | 五龙洞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略阳县城北部48公里处,1997年陕西省林业厅批准,在我国有金池院林场建立省级森林公园,经营面积584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3%,海拔1500米—2214米,地处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2摄氏度,四季景色各异,环境优美。 景观资源以成群分布的大规模溶洞群与茂密的原始森林为主体,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雄”、“奇”、“幽”、“秀”为特色,景致浑然天成,园内人文景观历史悠久,古栈道、唐宋叶家寨遗址古韵犹存。翠峰幽谷,层峦叠嶂,千姿百态,峻秀挺拔,尤以成群分布的溶洞群堪称一绝,溶洞幽奇险:五龙洞、四佛洞、玄天洞,鬼斧神工,洞洞有仙,令人神往,石柱、石笋、石莲、石乳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妙趣天成。洞外山扶水转,摩崖玉帘,飞流直下,珠飞玉溅,碧水龙潭,清澈见底,形成,独树一帜的景区特色。复杂的地理结构及茂密的森林植被栖息着羚羊、金雕、鹿、豺、猞猁、大鲵、等国家级一二类保护珍禽异兽20余种,经专家考察论证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价值。是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科学探险、保健疗养、科普教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 门票价格: 旺季:60淡季:30 咨询电话: 0916-4833868 邮编: 724300 景区地址: 略阳县城北48公里 九中金乡 九中金乡地处略阳县东北部,北部与甘肃徽县接壤。辖15个村,60个村民小组,5787人,总面积约258平方公里。省际公路、县乡公路通达各村。 现有农耕地1672亩,林地面积19.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优势树种以栎类、华山松、柏类、杨类、漆类为主。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褐铁矿、高岭土矿等,竭铁矿品位在31%至58%之间,开发价值较大。 该…… 详细++ |
略阳灵岩寺 | 略阳灵岩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灵岩寺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灵岩路3.5公里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它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构成一处独有神韵的佛教灵示圣地而著称陕、甘、川三省,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灵岩寺又名"灵崖寺"、"药水岩"始建唐开元年,是陕南第一大佛洞,洞中流水潺潺,古称"药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灵岩寺内摩崖石刻多达130余通素有"小碑林"之称,尤以《甫阝阁颂》的八分汉隶享益书法金石学界,国际友人和书家学者每年都来目睹其书采书韵,叹为观止。据洞内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阳县志》所载:灵崖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它以两个天然的大洞穴著称,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唐代大诗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拭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灵崖。灵岩寺内的摩崖刻石,是研究书法和历史的一个天然实物宝库。著名的摩崖刻石有东汉摩崖刻石《南阁颂》,大唐开成题记,灵崖叙别记,宋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我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古刻,杜甫诗刻,《白骨塔序》碑及灵崖宋代以胶石刻(25块)等。 灵崖寺前洞洞口高约25米,宽50多米,进深约l00米。洞口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绚丽多彩。内洞有一尊大金佛像,佛身金光闪闪,据说这是陕南最大的一尊佛像。佛像身后还有一个更深的洞,便是金龟洞。洞内一片漆黑,让人感觉稍微把头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破鼻子。洞内有一个大的金龟,神态温和。 两洞之间有一泉,向西流入嘉陵江,据说泉水,能上清头目,中须肠胃,具有清心明目之功效,因此而叫"药水"。此洞之右即"药水崖",每逢春夏,鸟语花香,游人留连。 在后洞有一尊体态丰满的慈祥沉睡的钟乳天然大佛。这形象逼真的天然钟乳大佛,身披袈裟,慧眼紧闭,袒胸露腹,赤脚侧卧。在洞内暗淡、恬静、幽冥的气氛中,这尊千年睡佛身边,曾流传着:你哪里痛,就把睡佛哪里模一下,立即就好。至今,游人还是手抚睡佛,祈求祝愿。在后洞的睡佛旁边,是直立着的一根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柱,仿佛支撑着整个天然洞穴。据说,模了"石柱",可以成为栋梁之材,游人纷纷扶柱相摸,久而久之,使这根天然的石柱日愈光亮,阳光射入,银光闪闪,故人称"玉柱"。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灵岩路中段 |
灵崖寺 | 灵崖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灵崖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嘉陵江畔。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把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自成天趣,寺内楼台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洞穴恢弘,悬空凌云。建筑与彩绘别具特色,陕南第一大铜佛--毗庐大佛造像造型独特,摩崖刻石众多,达130余通,尤以东汉的《郙阁颂》最为著名,以及历代文人刻石,被誉为"陕南小碑林",自然景观独特。 |
灵岩寺摩崖 | 灵岩寺摩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 灵岩寺又名灵崖院、白鹿洞。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约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称。以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郙阁颂”,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阁颂”,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灵崖叙别记”,唐开成二年(837年)刻“开成题记”唐权德舆撰“何某德教碑”等碑刻著名。 陕西汉中的略阳县城东南的嘉陵江畔,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据洞内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阳县志》所载:灵崖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它以两个天然的大洞穴著称,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唐代大诗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灵崖。以汉隶《甫阁颂》为代表的摩崖刻石,在灵崖寺内达130多块,号称“小碑林”,是研究书法和历史的一个天然实物宝库。著名的摩崖刻石有东汉摩崖刻石《南阁颂》、大唐开成题记、灵崖叙别记、宋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我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古刻、杜甫诗刻,《白骨塔序》碑及灵崖宋代以胶石刻(25块)等。 灵崖寺前洞洞口高约25米,宽50多米,进深约l00米。洞口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两洞之间有一泉,向西流入嘉陵。 玉柱,在后洞的睡佛旁边,是直立着的一根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柱,仿佛支撑着整个天然洞穴。“莫奈何”在前洞的飞来石旁边,是一个形状怪异的东西,由生铁铸成,呈盘旋尖顶状,共分5层,由底层而上,层层收敛,形成一浑圆尖顶。高32厘米,底围104厘米,重约75公斤。 千年睡佛,在后洞的玉柱边。是一尊体态丰满的慈祥沉睡的钟乳天然大佛。这形象逼真的天然钟乳大佛,身披袈裟,慧眼紧闭,袒胸露腹,赤脚侧卧。 2006年灵岩寺摩崖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略阳仙人洞 | 仙人洞(也称“八仙洞”)地处略阳县白水江镇长峰村,位于略阳县、徽县交界处,靠近嘉陵江、宝成铁路和309省道(略徽段),景点面对嘉陵江和古仙人关、古吴王城遗址,山河壮观,风光绮丽。洞内岩容地貌发育良好,保存完整,规模宏大,造型独特,且在三个大洞之内,大洞套小洞,洞中又有洞,相互连接,深入山体,神秘壮丽,五颜六色的石钟乳、石笋密布在曲折离奇的洞穴中,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史上宋代名将吴玠、吴璘集兵附近镇守仙人关,抵御金人达40余年,至今留有古遗址。附近有前龙山,位于略阳县白水江镇北,东倚江镇八景之一药水疗疾,北靠白羊仙子之府邸洞天;自青岗峻岭委婉而下,形似巨龙入水,直奔嘉陵,其间松柏密布,花草丛生,空气怡人,景色清幽,宛若仙境;有“无此山而嘉陵不秀,无此山而江镇不美”之说。在长峰村北侧,与甘肃徽县交界处筑有营堡,后人称“吴王城”,此地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交相辉映,十分具备旅游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修建宝成铁路,所需器材及生活用品全靠江运,宝成铁路1956年元旦通车略阳,半年多世纪以来“夕发兴州城,一梦到长安”,坐在安适的火车上,已难感受到昔日在“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蚕丛云栈上跋涉的艰险,听不到远去的满江号子声了。现在的白水江镇交通更加便捷,十天高速白水江至略阳段去年已经开通,铁路也依然在运行中,到白水江镇可有更多选择。 |
嘉陵江大峡谷 | 嘉陵江属长江上游支流,由甘肃徽县入县境,自古以来是沟通陕、甘、川的通道。江水有东西两源,以凤县北秦岭代王山东源为正源,西源出天水,称西汉水,为上游最大支流。其之名,一说江流蜿蜒曲折,夹于高山丘陵之间,故有“夹陵江”之名,后衍为嘉陵江;一说秦岭、大散关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水之所出,自是始名嘉陵江,江经凤县、甘肃两当、徽县,又从略阳白水江复入陕境,蜿蜒南流,在略阳县境纳青泥河、西汉水、八渡河、乐素河、横现河南入宁强后,进四川广元,总流长 329km,集水面积 28877km2,其中略阳境86.75km,集水面积 9930km2。 嘉陵江流域高程多在 1000~1500m 之间,干流以宽谷为主,为典型山区性河流,白水江到横现河段为曲流峡谷、略阳段又展宽,至阳平关段又进入峡谷。陕境嘉陵江多年平均径流量 52.6 亿 m3,实测最大洪峰流量 9530m3/s,年均输沙量 4480 万吨,水力资源丰富,古来凤州以下即通舟楫,水运发达,上世纪50年代白水江至重庆航线仍然畅通,自宝成铁路建成后,航运逐渐消退。区域内沟壑纵横,地势奇特,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江水和峡谷景观雄浑壮丽。嘉陵江流域内有宋代吴王城、仙人关遗址、嘉陵栈道遗址、《郙阁颂》遗址、江神庙、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等人文景观,为县域重要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带。 |
略阳南山生态园 | 南山生态园(公园)位于略阳县城南嘉陵江畔的南山(古称“翠屏山”)上,实际南山是民国或建国后民众对地处城南翠屏山的一个俗称。南山生态园内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多产灌木、乔木、苔藓,以野生植物为主,周围被茂密的树丛包围,终年鸟语花香,时常有松鼠、蛇及各种飞禽,云雀、画眉、红嘴雀等。 山梁上有南山古塔(俗称“风水塔”),共计七层,通高25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塔基坐南向北,平面呈六角形。向县城背靠山坡,塔距略灵公路垂直约500米。可俯瞰嘉陵江、八渡河、玉带河和略阳全城风貌。以特有的质地和造型而成,以补风水,点缀人们的生活环境,创造与大自然相吻合,更显得风景瑰丽、壮观。南山塔是山城略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现经重新修葺,并配以各种彩灯,夜晚南山塔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成为一大景观。古塔旁还建有一个汉白玉的“郝明德烈士纪念亭”,郝明德是略阳解放初期县委通讯员,1950年6月2日,在金家河发生的--事件中为掩护-阻击中英勇献身。每年清明时节,烈士墓前,花束堆绣,人流不绝。 依据南山塔,先后修建了南山公园和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南山苑休闲山庄,使南山更加秀美动人。是县城人民和外来游客休闲健身,特别是欣赏山城夜景的最佳旅游场所。 |
王富沟溶洞群 | 王富沟旅游景区以丰富的溶洞群而闻名遐尔,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数十个深不见底的大型溶洞分布在山间,地下的暗河、天洞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溶洞内天然形成的钟乳石,色彩斑斓,呈现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器皿造型。王富沟溶洞群位于略阳县城南10.5公里白雀寺镇蒿坝村,沿中营的桥入沟,伴着蜿蜒山路的是流水潺潺的小溪。溪水清冽,途中有小型的瀑布景观,潭水幽深,葱郁的树影倒影在水中,鱼儿悠闲游动,岸边山花烂漫,山峰奇秀,一路上山明水秀。到达溶洞区域,险峻秀丽的仙鸽岭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景致。山路蜿蜒缠绵,空气中有淡淡的草木和野花的香气,登上顶峰,群山,沟壑,山溪皆在脚下,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王富沟溶洞群最为出名的当然是霄洞了。洞内钟乳石错落有致,形成了惟妙惟肖的人像,动物像,还有天然形成的石鼓,敲击有“咚咚”的鼓声传出。奇特的喀斯特溶岩地貌赋予王富沟溶洞神秘的色彩,海拔800---1857米之间,森林植被丰富,山险水奇,潭瀑珠连,五个溶洞群洞奇特,极富旅游、科考与观赏价值。溶洞群包括硝洞、青蛇洞、月牙潭等多个溶洞,洞内自然形成的象形钟乳石如贵妃出浴图、观音像、石柱、石塔、石瀑布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灵崖寺门 | 灵崖寺门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灵崖寺位于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依山傍水,坐东向西,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号称“故道明珠”,“陕南小碑林”。灵崖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自古就是周边地区的宗教旅游胜地,加之历史悠久,各种传说轶闻举不胜举。李白、杜甫、吴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笔墨。 寺庙依地势而建,山道依山蜿蜒,幽静雅致,路边古木参天,绿叶成荫。寺内有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碑刻,前洞洞壁四周也有不少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和书法研究价值,例如武则天的造字刻石,杜甫诗作石刻,有宋哲宗皇帝御书碑等。其中公元172年的汉隶名刻《郙阁颂》更是享誉海内外。 交 通 从县城内打车前往,10元左右即可到达。 陕西汉中市 |
李白手植银杏 | 在略阳县白水江镇的青泥河小学院内,至今还存活着两颗千年银杏古树,一雌一雄,雌雄相距8米而生,硕大无比。雄树高28米,茎围8.3米,冠幅283 平方米,树上寄生一株碗口粗的岩桑,主干气宇轩昂,生机勃发;雌树高20米,茎围3.2米,冠幅154平方米,青翠雍容,年年结果 150 多公斤。据考证,这两株银杏树距今已 1300 多年,传说为李白亲手所植。 |
略阳响水沟 | 响水沟位于略阳县城东南16.4公里的何家岩镇观音堂村,沟口距勉康公路(309省道)约300米,常年流水,因水冲石壁声响震天,回音悠远,故名响水沟。这里山岭青翠,层峦叠嶂,飞瀑流潭,风光宜人。沿沟溯源而上,沟长约4.5公里,有30余处石潭、瀑布、怪石,整条沟里的床皆由岩石构成,在水流的冲刷下,形成了不同形状的石沟石壑、石槽石盆、石盂石坑,形状各异,非常有趣。石坑由水流冲击形成,底圆壁陡,积水成潭,出水处有一开放形壑口,人可进入其内。有多处需攀爬岩壁而上,其难、其险不亚于华山之途。响水沟以“新奇、惊险、夏凉”为特色,沟深水急,潭多路曲,适合猎奇、探险,很刺激,很爽快,同时沟内有浩瀚的竹海、清朝末年的土寨、练兵的赛马场,还有珍惜的动植物,已列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项目。平均海拔1300米,年降雨量11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5℃,环境优美,被誉为“小九寨”。 |
西淮仙湖 | 西汉水又名犀牛水、浊水,发源于甘肃省天水的齐寿山,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西淮仙湖”素有“略阳八景”之一的美称,是由葫芦头水电站拦河筑坝形成的人工湖,长约3公里,面积近4平方公里,葫芦头水电站位于略阳县城以西42公里的西淮坝镇贤村村,于2002年10月建成发电,站址及库区均在西淮坝镇境内,是一座具有水量调节能力的闸坝式电站,水库坝高43米,坝长196.5米,总库容1874万立方米,总装机3*3.2MV,年平均发电量50.03GWh。库区全长11公里,雄伟的大坝、平静翠绿的湖水铺展在长长的峡谷之中,芦苇丛生,鱼鸟成群,生态环境优良。清澈碧绿的湖水与周围的自然山色融为一体,加之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景色十分可人,别有一翻情趣,是休闲、度假、垂钓、观光的好去处,可开发为一综合性水上乐园。 |
江神庙 | 江神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江神庙位于略阳县嘉陵南路,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氐羌族风格戏院建筑群。整座院落依据地势高差而建,占地2000余平方米,整体建筑体现了"由外见墙不见木,由内见木不见墙"的建筑特色,注重彩绘和木雕板绘。庙内有反映古代民俗民情、神话传说、传统礼节、戏曲故事的彩绘与木雕板绘近400幅,具有极高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和极强的民俗旅游吸引力。 据《略阳县志.艺文志》载:“王爷庙(即江神庙或水神庙)岁已亥庚子(应为道光十九,二十年)间重加丹垩,金碧辉煌。”又据“重修文昌庙碑”记载,是道光二十一年重修的。始建何时,尚无碑碣佐证。据推算,最晚在明末清初就有此建筑。现在共三联两院,面阔二十二米,进深五十五米,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一十平方米。紫云宫,又名新江神庙,在略阳县城内高台子小学。四合院连古戏楼一座,两边厢房十二间,两头连接古式钻尖式钟楼鼓楼各一座。元宵节时,还会有猜灯谜'活动。 江神庙最大特点,是重于木雕和彩绘,注重外观华丽,富有地方性和民族色彩,这些古建没有汉族古建的斗拱装饰,大量使用挡封板,以便遮盖檐椽和内部的梁架结构。它借助斜撑的角柱承受翼角上翘的压力,而斜撑的木柱,是一只全雕而肥硕凶猛的木虎,给古建增添了威严和别致的格调。古建上的板绘艺术,有兽头图案画、氐羌人物画和高浮雕人物故事图像。兽头图案画,多是熊飞野猪飞猴之类的动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写实风格,与氐羌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宗教活动有关。氐羌人物形象造型新奇,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有一将军画幅,高鼻、浓眉、大眼,头戴尖顶羊角帽,帽顶有金鸡翎,耳旁披发,身着披风,内着铠甲,足蹬尖卷头皮靴。高浮雕人物故事图像,多系人物花卉,人物中有羌民形象。 江神庙座东向西,东西进深约65米,南北面阔约30米,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体建筑平面布局利用地势落差,采用中国传统宅第平面布局,形成上、中、下三进式院落,从西向东依次为戏楼、过厅、前殿、后殿,两侧廊房,布局合理紧凑。群体建筑外观以实墙而为的封闭空间,形成外看见墙不见木,内看见木不见墙。戏楼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底层为江神庙人口,二层戏台和化妆室用木板隔开,栏板,檐仿雕刻精细,过厅前殿、后殿面阔五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 江神庙所有建筑细部装饰着重于木雕板绘,外观华丽,极富地方性和民族特点,檐口大量使用档风板,遮盖檐口内部梁架结构。戏楼翼角斜撑木柱是一只金雕木虎,并和人物造型联成一体,给建筑增添了威严和别致的格调,戏分栏板木雕题材丰富,有兽头图案画,氐羌人物和浮雕故事图像,兽头图案画多为熊、猪、猴之类动物,全庙共有近300余幅这样的图画,氐羌人物形象奇特,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浮雕人物故事图像,多系人物花卉,现仅存木雕215幅,具有浓厚的羌文化特色和写实风格。过戏楼往东,为一庭院,两侧过厅共分两层,底层墙壁上展为略阳民歌、情歌,二层展有略阳民间人物故事传说,再往东拾级而上,过一小巧玲珑的大理石桥,即到江神殿前殿,飞龙绕柱,江神坐在龙身上一手抓龙角,一手指天,前殿两侧各有两间小厢房,古时为船帮休息室,过前殿往东,拾级而上,则到了后殿,后殿与前殿之间,有一小小庭院,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后殿为书画展室,一进大门,便可闻到一股浓浓的翰墨清香。 |
王富沟旅游景区 | 王富沟旅游景区以丰富的溶洞群而闻名遐尔,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数十个深不见底的大型溶洞分布在山间,地下的暗河、天洞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溶洞内天然形成的钟乳石,色彩斑斓,呈现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器皿造型。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到位于略阳县西南部的史家院乡王富沟游览、探险,朴实厚道的山民会热诚接待你。 |
青木川保护区·古镇 | 青木川保护区·古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强县的青木川镇,这里北接甘肃,西连四川,素有“一脚踏三省”之名。保护区境内山脉绵延,有大片原始森林,栖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腹雉、等国家保护动物,还生长着珙桐、野杜鹃等珍惜植物。区内有石梯,拾级而上,可见古栈道遗迹。凤凰山海拔2300米,山势形如凤凰,四季风光各有不同;山上有将军石、清泉飞瀑等,有小九寨沟之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美景。 青木川古镇山清水秀,生态天然,民风古朴。古镇历史悠久,古时曾是羌汉杂居地区,自明朝年间逐渐繁华盛,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现在古镇上保留有大片古街、古祠、古栈道、古民居等建筑群,已被列为宁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河水穿镇而过,人们悠然地做着各种活计,生活自在。古街回龙场系明成化年间所建,街长800米,宽4米,基本维持古时原貌。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魏氏大院,系民国年间知名绅士魏辅唐所建。现遗存有魏氏大院三处,其倡办的中学一所,保存完好。还有明清时期所建的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立碑刻字等。在距古街5公里的地方,有明清时留下的通往甘肃的商运古栈道,长达60公里,道路顺河而上,依崖凿路,路势十分险峻。 青木川的传奇故事—— 民国时期的大地主魏辅堂是这一带的传奇人物。魏辅唐原是贫苦农民,因杀死民团团长而掌握了当地大权,种植罂粟而发家,买枪屯兵,拥有上千人,数百条枪,成为陕甘川边界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 魏辅唐先后当过宁强县独立自卫队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队总队长、陕甘川三省九县联防办事处副处长,建有豪宅数处,娶了大小老婆6个。魏辅唐虽然种植大烟,自己却不抽,也不允许部下抽。但是他重视文化,办中学,办剧社,送乡里贫困孩子出去念书,从这方面来说他为当地造福不少。向往山外生活的魏辅唐却从没有出过山。青木川民风纯朴,很大一部分与魏辅唐有关。至今镇上居民大多时候忙于农活,冬天农闲则在家围着火塘烤火,街上鲜见-现象。餐饮/住宿/购物 古镇旅游人数增长迅速,因此当地居民多开有家庭小旅馆,可接待住宿及餐饮。饭菜多为当地乡间土味、土产。 交通 从汉中市汽车站乘坐发往宁强县的长途汽车,车程约1个半小时;在宁强县乘坐发往青木川镇的客车,车程2小时左右。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李白的笔下如此描绘了古金牛的山水。古金牛,今陕西宁强也。宁强据“剑门蜀道”东端,为古今秦蜀咽喉,是汉水源地、嘉陵上水。峰峦崔巍,林木葱笼,备秦巴之景色,汇南北之风情。境内奇峰秀水、雄关矗立。七盘关、西峡关、牢固关、五丁关、盐茶关、铁锁关、阳平关、青木川,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阳平关,三国赵云据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青木川位于宁强的西端,毗邻川甘、锁钥三省,重峦叠嶂、山高路险、清溪碧湾、飞流溅珠。 青木川隶属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因川道中有一棵古青木树而得名,因魏辅堂和古建筑而名声大振。.。。青木川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先后称草场坝、回龙寺、回龙场、永宁里、凤凰乡、青木川。 青木川远离县城,地处僻远。虽为要塞,却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有几条逶迤石径连通邻省邻县,供山民来往交通。青木川古镇,闻名遐迩。逢三趁墟,山民结伴,来来往往,背扛肩担,荷货互市,互通有无。当年杜甫过境时曾吟到:“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局。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虽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木川中先秦遗风尚存,青山风貌依旧。 门票价格: 旺季:80淡季:80 咨询电话: 0916-4341725 邮编: 724400 景区地址: 宁强县青木川镇 青木川镇 青木川位于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镇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枕陇襟蜀, 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省最西的一个乡镇,距县城136公里,西去227公里即是九寨沟。 古镇历史悠久,曾是羌汉杂居地区,明朝时始称草场坝,后建回龙寺,遂改称回龙场。解放初期称青木川(因川道树木挺拔高大,蔗天蔽日,改称青木川)。清同治年间称…… 详细++ |
紫柏山风景名胜区 | 紫柏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紫柏山风景名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