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 新和县 >> 渭干乡

渭干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新和县天籁加依景区

新和县天籁加依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新和县加依村是新疆最富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乐器制作传承地,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加依村民宅与景区核心区,突出了西域出土建筑古朴粗狂的特色,同时具典型南疆维吾尔族民居的建筑传统。特别是主展区,既有西域城堡的森严威武,又有汉唐大风遗韵。吸取了古代龟兹造窟艺术,彰显了龟兹石窟风貌和恢弘气势。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打造“中国新疆维吾尔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文化旅游品牌,景区荟萃民族风格,熔汇(融汇)华夏工巧,寓“非遗”传承,艺术教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实为新疆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和旅游胜地。新和县天籁加依景区于2014年9月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一)王府参观:景区分三个参观游览区:以龟兹文化为主线的龟兹博物馆展区、以库车王为主线的王府展区、以“汉”城墙垣为主线的王爷王陵游览区。  (二)新和县天籁加依景区:分为游客接待中心,核心区和家访户三大部分。游客接待中心设办公区,接待大厅,大车停车厂,生态停车场,马车换乘处。核心区分十大块:主要包括龟兹遗韵、民族歌舞、非遗传承、中心展区、乐-窟、音乐家窟,微缩景观、西域文化、民族民俗、新和雄风。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艾依提依明为代表的六户为主家访户。  加依村的民族乐器制作与塔什艾日克乡的民族歌舞同属“龟兹乐舞”文化体系,是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新和县民族民间艺术的一个亮点。为传承和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手工乐器制作艺术,2006年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籁加依景区已经于2015年1月成功创建成国家AAA级景区。  天籁加依景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浙江丽水援建资金、自治区旅游专项资金以及县财政拨款三方资金组成的,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项目包括民族乐器展示中心、旅游购物街、旅游休闲园、特色农家乐餐饮;游客接待中心、乐器销售厅、生态停车场;西域文化展示区等三部分组成。加依村项目设计立意汲取了丝路文化、龟兹乐舞石窟文化及维吾尔族特色民俗精髓,贴近自然生活、审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  地址: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天籁加依景区  电话:0997-8162555

通古斯巴西城址

  通古斯巴西城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排先拜巴扎乡境内,是古代龟兹较大的古城堡之一,是唐安西都护府下的军事重镇。  城址为唐代所建,平面轮廓呈方形,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30米,面积4.9万平方米。城墙高6.2米,夯土夹柳枝筑成。1949年以前就曾发掘,发现城内有房屋遗址、木器、布巾等,并有唐大历年号的文书残纸。  古城四角有突出的墙垛,城垣处还有马面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龟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它对研究龟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府址和唐代经营西域的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2006年5月,通古斯巴西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什喀特古城

乌什喀特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乌什喀特古城即“三重城”之意,在新和县西约20公里处,为汉代遗址,被认为是汉代龟兹国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内城、中心城。为夯土筑,外城已毁,内城保存较好。东西408米,南北451米,残墙高厚各5米。遗址曾出土有“汉归义羌长”阴文卧羊纽铜印一枚,颇为珍贵。    新疆阿克苏市

托甫协海尔城址

  托甫协海尔城址  托甫协海尔城址,[塔什艾日克乡阿克库木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文也译为托普古城。遗址内早已辟为农田,整体形制不清。现仅残存长宽各40米,残高1米的土台。地表采集到残损的石器、夹砂红陶残片和一些砖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玉奇喀特古城

玉奇喀特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奇喀特古城  玉奇喀特古城  位于新和县县城西南方向22公里处,由外城、中城和内城三道城廓组成,总面积1740亩,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田卫疆、研究员仲高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平,经过考察后初步认定西汉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当年卒于玉奇喀特古城,这里是是西汉末年西域护府所在地。  古城长1450米、宽800米。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1928年在对此地的考古发掘中,除收集了大量的汉代遗物外,还发现了西域都护李崇的铜印,印背钮呈半圆形,底镌刻篆书,以及“常公之印”(一说是汉代职官——当户的铜印)等重要文物。1953年,人们又在此发现了“汉归义羌长印”。正是这两枚印章的发现,为确定玉奇喀特古城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依据。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班超府治它乾城

  班超府治它乾城  新和县曾为龟兹的西南屏障,分布于该县境内40余处古代遗址中,经专家考证属于军事活动、屯田戍边的遗址就达十多处,它乾城就是其中的一处重要古迹。  1928年,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黄文弼先生随  “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新疆考察。在多日的徒步跋涉中,黄文弼一行在新和县玉奇喀特乡尤勒贡协村的荒漠地带,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经询问村民得知,这一地带又叫“大望库木”,意为“难行的高处沙丘”。  黄文弼先生对地层遗物进行清理挖掘时,发现了大量两汉时期的五铢钱,汉人用的玉制佩饰、玉斧、玉刀、铁簇及汉砖等古代遗物,他结合文献古籍并依据考古类型学研究,判断此处就是《后汉书》“班超传”与“梁瑾传”中所载之龟兹它乾城。近年来,新疆考古部门对此处古迹及邻近的玉奇喀特等古城的发掘,进一步证实大望库木旧城即龟兹它乾城所在地。  它乾城的历史是和一位古代大英雄及其卓越业绩分不开的,那么这位大英雄是谁呢?他就是班超。  公元73年,东汉政府为了抗击匈奴侵扰,恢复西汉以来对西域的管理,保护西域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派大将窦宪从河西走廊出关进击匈奴,当时“投笔从戎”的班超作为假司马随军出征。班超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仅率36人,出蒲类(今巴里坤),平鄯善(今皮山),联合西域天山南路诸国兵力,胜月氏、降温宿(今阿克苏),收龟兹。东汉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东汉置西域都护府于吐鲁番,先是派大将陈睦为首任都护,陈睦赴焉耆平叛被杀,东汉政府复又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任班超为都护,后又派任尚、段禧为都护、赵博为骑都尉,均居龟兹它乾城。它乾城遂成为东汉时期整个西域军事和行政的中心,其中班超任都护的时间最长。  东汉永元十二年  (公元100年),班超已至七旬,须发皆白,离杖不能行走,他于它乾城都护治所-东汉朝廷,期望告老还乡,获得朝廷批准,遂返回中原。其后,东汉又先后启用任尚、段禧等为都护,西域战事迭起。  公元107年,东汉政府派大将王弘率河西羌族骑兵增援西域,由于将吏歧视少数民族,贪暴无度,结果引起了大规模的羌族起义,“断陇道”东汉政府下令撤回西域都护等机构,趁此时机,北匈奴又重新占据西域,统治比以前还要残暴,西域诸国“皆怀愤怨”,西域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被匈奴隔绝。  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宗眼见北匈奴横行西域,于是派长史索班率兵进入伊吾屯田,索班重入西域,立即得到鄯善王和车师前部王的拥护,然而不到几月,就被北匈奴单于挟同车师后部王所攻杀。鄯善王向曹宗求救,曹宗于是奏请东汉政府发兵。此时,东汉政府在如何对待西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掌权的邓太后不同意派兵,但主张在西域复置西域副校尉。公元123年,敦煌太守张铛-朝廷,认为北匈奴  “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之间,-西域,共为寇钞”,提出应该重点打击呼衍王。汉政府从其议,任命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出关。  公元127年,班勇击降焉耆,以它乾城为指挥中心,威服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天山南路十七国,西域复通。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在它乾城设立西域都护府到班勇平乱,西域“三绝三通”,延至公元152年王敬任西域长史,它乾城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吐拉戍堡遗址

吐拉戍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吐拉戍堡遗址  吐拉戍堡遗址,[大尤都斯乡西南面·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戍堡平面呈方形,东南角筑一烽火台。因盐碱腐蚀严重,戍堡的构筑方法不清。其东西墙垣长65米,南墙垣尝2、北墙垣长69米,面积约4257·5平方米。墙基宽5米,顶部宽2·5米。北墙中段有一宽7米的缺口,东北、西北和西南角隅有斜向伸出的垛墙。烽火台以土坯夹夯土层的方式修筑,平面为方形,南北长24米,东西长14米,残高约10米。剖面呈梯形状。在戍堡内采集到一些陶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吐孜吐尔烽火台遗址

吐孜吐尔烽火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吐孜吐尔烽火台遗址  吐孜吐尔烽火台遗址,[大尤都斯巴格乡西面的戈壁荒漠上·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高约11米。其基部为夯筑,顶部用土坯垒砌。平面为方形,剖面呈梯形状。基部:东西长15.2米,南北长11.8米,面积约179.4平方米。距烽火台北部约10米处的地表上散布着许多夹砂红陶片、灰陶片,附近采集到龟兹五铢钱。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羊达克库都克烽火台遗址

羊达克库都克烽火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羊达克库都克烽火台遗址  羊达克库都克烽火台遗址,[大尤都斯巴格乡最西面·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现207国道央达克库都克道班处。该峰燧为夯筑而成,平面为方形,边长12米,面积44平方米;剖面呈梯形状,残高10米。地表可见铺地方砖,散布夹砂红陶片和铜铁器残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

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  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塔什艾日克乡吐尔村·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南北墙垣长52米,东墙垣长62米,西墙垣长44·5米;最高处为5·5米,基宽9米,顶宽4—4·5米。四隅有向外斜出的垛墙,现坍塌呈半圆形状,残长4·5—8x9米,高3—5·5米。西、北、南三面中段残存马面。门开在南墙,仍残存瓮城遗迹。瓮城西侧突出一方形土台。因四周均辟为农田,地表未见任何遗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铁吉克佛寺遗址

铁吉克佛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铁吉克佛寺遗址  铁吉克佛寺遗址,[大尤都斯巴格乡的托什汗布拉克的地方唐~回鹘龟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遗址的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1800平方米。现寺垣残高3.5米,基宽2米。寺内残存两处房址,用土坯垒砌而成:其一为10.2x4.5米,残高3米。另一为12x4.6米,残高3米,其门高12米,宽  0.8米。遗址北部的山坡上开凿有几座洞窟,其中一座保存有回鹘时期的壁画。1928年黄文弼曾进行过发掘,出土有佛手陶范、铺地花砖等,近年采集到大量的陶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阿克提坎城址

  阿克提坎城址  阿克提坎城址,[塔什艾日克乡西北苏瓦提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的平面略呈方形,现残存的城垣,基宽10米,残高5米。东墙长66米,西墙长61米,北墙长58米,南墙保存不完整,面积3828平方米。东、北、西城垣中部各有马面一处,南城垣有城门,宽10米,门外有瓮城遗迹。城内仅见一0.5米高的土阜,地表盐碱覆盖,不见任何遗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克孜勒塔木遗址

克孜勒塔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克孜勒塔木遗址  克孜勒塔木遗址,[依其力克乡南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已全部辟为农田,面貌不清。仅见在地表、田埂和沟渠中散布有大量陶片和石器残块等遗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玉尔滚墓群

玉尔滚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尔滚墓群  玉尔滚墓群,[玉奇喀特乡玉尔滚村·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玉尔滚协海尔古城南面,墓葬距地表仅1·5米,形制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墓室南北长约2·55米,东西宽约1·85米。墓砖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后者刻划“十”字形符号。出土有陶、铜、铁等遗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丘达依塔格戍堡遗址

丘达依塔格戍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丘达依塔格戍堡遗址  丘达依塔格戍堡遗址,[县镇西北10公里处·北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丘达依塔格山脚东南“丁”字形小山脊上,依山势而建。整个建筑用长40、宽20、厚5—9厘米的土坯砌筑,东西长112米,南北长32.4米,面积3608.8平方米。可分为两组:即南部的戍堡建筑群和北面的护墙、观望塔。南墙基宽约0.7米,东面有数间相互毗连的墙垣,残高约2.5米,似为居室遗迹。其余的坍塌严重,难以辨识。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片、丝绸残片、羊毛毡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玛扎艾肯墓群

玛扎艾肯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玛扎艾肯墓群  玛扎艾肯墓群,[城镇西北12公里处·春秋—战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知有10余座。墓葬地表用卵石或砾石堆砌成环状的标志,大者直径经约7米,小者直径2.5米,封堆高出地表20—30厘米。应未进行发掘,时代不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渭干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渭干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