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苏武纪念馆 | 苏武纪念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苏武纪念馆位于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苏武墓穴东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武功八景”之一。 该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 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 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咸阳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苏武墓位于武功旧城北1.5公里的武功乡龙门村。为一圆锥形夯土堆,墓冢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高4米。墓前有清代康熙、乾隆和道光时“汉典属国碑”、“重修苏武墓门碑”等。其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武功小华山(葆贞庵) | 小华山位武功县武功镇南门外西侧关帝庙后侧,其南依潺潺湋河,东临滔滔漆水,远对巍巍太白高峰,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小华山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又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圣母姜嫄墓“飞凤穴”位于其之巅而闻名于关中大地。 小华山是宋代大儒张载讲学处。因这里山水明丽、古柏森蔚,故名曰“绿野亭”。张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被尊为“秦地的孔仲尼”。张载冷漠仕途,宋神宗时抱病离任,在家著书,学于小华山书亭。明弘治八年,户部尚书李瀚以御史巡案至此,过其地,仰其人,肃然起敬,乃与吏部尚书杨一清、县令宋学通改名“绿野书院”;因旧址狭小,乃移迁于今绿野中学校址,一时间学子莘莘,西安、凤翔等地诸生慕名而至,绿野书院名声大震,遂成为关中书院。 小华山整个建筑群初具规模,构造独特。前边太上老君殿为三间硬山式仿清建筑,屋面饰以灰陶构件,通置透花脊,各边饰以兽头,勾头及滴水。做工精细、图案生动、线条流畅。殿后是小华山崖根,修有三孔窑洞,塑有娘娘、药王、老君诸神像,窑壁绘有五彩图案及诸神的传奇故事。 窑北顺山势修有转角台阶,拾级而上,往南在崖中段又修有三孔窑洞,塑有山神、黑虎诸神,窑壁彩绘一新。往南走几步,又折向西南,登上二十几步台阶,有一平台突兀出来,修有悬脊八卦顶八角亭一座,亭角高翘、飞檐挑拱、精雕细刻、独具匠心,游人既可远望秀川,又可小憩片刻。站在亭里四望,东原蜿蜒浩荡、土崖嶙峋;长川鸡鸣狗吠,炊烟冉冉;小华山巍峨挺拔、高耸云端。秋风轻抚面,夕阳染秋山的景致,使人愁绪全无,气定神闲。 转过八角亭向西南,倚山势凌空架起一座五龙桥。一边靠山、一边悬空,南边扶手装饰以腾云驾雾的五条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转弯抹角向西南走约三十余步,又修有两孔窑洞,塑有姜嫄圣母、后稷、地母诸神,内外壁画绚丽多彩,传奇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着后稷诞生,教民稼穑等情节,看者一目了然,听者形象生动,更加深了人们的记忆。 再往南转,靠坡登二十余层台阶,崖顶又修有五眼窑洞,塑有三位0及文昌诸神像,内外彩绘富于变化、色彩斑谰、引人入胜。在南端,倚坡势再上二十余层台阶,在山顶最高处建有一座魁星楼,雕梁画栋、飞瞻挑角,雕花棂格门窗,柱枋镶有透雕挂落,楼阁虽小,却也精致,中间塑一青面红发、手执朱笔的魁星,他向前腾跃之势,好像与人们表述着射斗的佳境。 |
报本寺塔 | 报本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 位于今武功镇武塔村,塔在寺内。据《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据发现塔下地宫所藏文物考证,报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报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渊故宅改建而来,由释家住持、掌管。寺内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报本”,故取名“报本寺塔”。报本寺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面阔4.7米,基地面积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层高十余米,往上各层的阔面与高度逐级递减。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临远眺。塔势雄伟,高耸云空。每逢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视为奇观,人称“胡燕朝塔”。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大地震波及本县,报本寺塔被震裂缝宽一尺有余、长数尺,后复原如初,人皆愕然,不知共由。198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十年代初,报本寺塔稍有倾斜,后因连年阴雨,塔顶偏离塔心2.78米。1987年5月24日,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有地宫。地宫全用砖砌,直壁穹隆顶,平面呈长方形,距地面6.8米。地宫内共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雕彩绘须弥莲花座、金棺、银椁、盝顶银函、金双鸾五辨银碗、汉白玉彩绘石椁、豹斑玉筒、白瓷净水瓶、葫芦形琉璃瓶、竹节瓷瓶、八棱形瓶、舍利子(41枚共重26.7克),银方盒(重394.5克),一对银镯(64克),六块水晶石、十一面铜镜和数十枚铜钱等。地宫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玉、铜、石、丝绸六大类、其中金棺、银椁、豹斑玉筒、舍利子等,在国内出土文物中比较罕见。地宫文物出土,轰动国内外。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文化部部长助理高运甲、陕西省省长侯宗宾、省委副书记牟玲生等,专程来武功视察,并作指示,国家和省、市拔专款依照原样重修. |
教稼台 | 教稼台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遗迹,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被列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作为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机构,教稼台巍峨矗立于距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公里处的武功镇。 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此台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 1970年,由于“文革”中破坏,教稼台已荡然无存。 1987年,耆宿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教稼台为覆斗形,同古代粮食量具极为相似,台高9米,每边长12米,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辟四门洞,互相联通,寓意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台体四周护栏桩数恰好为24级,隐含24节气,前台阶分别为五级和六级,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 古今名人钱范宇、刘暲昆、于右任、王任重、屈武、周尧、赵宏章等诗词、联语、手迹,刻写的碑、碣镶嵌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教稼台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叶茂、争奇斗艳。若遇天气晴朗,游人登台览胜,长川曲幽、漆水映带、田野碧绿、白云蓝天、太白屏南、梁山拢北,一切自然美景尽收眼底。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咸阳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武功白兔寺 | 武功白兔寺为武功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兔寺始建于唐,坐落在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原在观音堂乡)观王村东侧,为唐太宗李世民冬狩之遗迹,这里西邻漆水,如素如练;东展平畴,广袤绵远;北附莽塬,万马奔腾;南临渭水,沃野平坦。眺望终南翠若屏障,俯察漆渭恬荡回绕。正如李世民诗中赞颂的“孤屿含霜白,远山带日红”中描写的意境。武功县政府于1994年1月7日公布白兔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白兔寺内供奉的白音菩萨是唐朝初年大名鼎鼎的袁天罡的母亲化仙而成,在唐太宗狩猎时,白兔引荐,发现了菩萨洞,故名白音菩萨——白兔寺。 白兔寺位于莽山南坡的观音堂村境内,当地民间相传该寺原有菩萨洞、大殿、祭殿、中殿、东西陪殿、钟楼、鼓楼、前殿、山门、戏楼以及僧房等四十余间。寺貌巍峨,气势壮观.殿宇回廊,错落有致。院内修竹翠柏、名花异草、争奇斗艳,为一组造型完备、做工精巧的古建筑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建筑大多毁灭,且长期以来被学校改建,面貌全非。 1988年农历正月初一群贤沓至,众议米面重修。几位热血衷肠之士殚精竭虑,四处奔波幸赖群众大力支持,聚沙成塔,鸠工庀材,众志成城,共襄筹划,历时十三年,现已恢复了菩萨洞、祭殿、六角亭、膳房等部分建筑。另有赵卓儒手书“太宗狩猎处”残碑一件树立于祭殿前。 相传寺内藏有古墓一座,为袁天罡、李淳风生母白音菩萨安葬地,再加上当地的一些传说更为白兔寺增加了许多神秘的气氛。 千百年来,白兔寺一直香火不断,福祉绵延。时至今日,每逢正月十五,这里便张灯结彩、香火鼎盛,附近的村民们都相约到这里来举行庙会,届时要唱三天四夜的大戏。进香时队伍之首有人拿一个火铳,上面系着红绸,过一个村子点一下、响一声。当地人讲这是为了纪念唐太宗李世民当初打猎时留下的遗物,进香的队伍规模很大,在整个关中地区都很罕见。 |
武功关帝财神庙 | 武功关帝财神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关帝财神庙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南关小华山之下,面东朝阳,武杨公路临门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南北宽43米,东西狭长147米,占地九亩五分。据地方志载:“绿野亭原在武安王(关公谥号)庙后稍南崖下,有古洞。”由此推测,关帝庙始建最迟应在宋末元初。又据清光绪八年重修碑记载:“关帝庙神会由来久矣。本自前明中承马公捐资设立。……同治原载,修延至光绪八年,多次修建。”原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体,依次为牌楼、山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正殿、寝殿、左右陪殿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武功供销社占用,多年来一直未曾修缮,风蚀雨浞,再加上不懂事的小孩的破坏,所有建筑脊倾瓦残、破败不堪,凡目睹其惨状者无不痛心。近几年来,县文管会人员多次奔走操劳,动员社会各界人士要保护文物古迹,抢救维修关帝庙。并于2005年农历4月8日召开了抢修关帝庙奠基仪式及动员大会,经县上领导与各界群众捐款。修建了6米宽七层青石台阶,并装修了雕刻有狮子、花卉图案的扶手围栏,经过不解努力,关帝庙终于以昔日的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 武功关帝庙规模之大,布局之格调、建筑之宏伟、做工之精细、画面之精美,确居关中西部之首,不失为一组集宗教文化、建筑风格、艺术展示于一身的民族宝贵遗产,也凝聚着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心血,其魅力无穷,及待开发利用。不久的将来,它将与小华山、姜嫄墓连成一片,向游人开放、以推动经济发展、活跃人民生活而源远流长。 |
武功石佛寺 | 武功石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佛寺位于武功县东北下寨村(今南仁乡境内)。唐时,因荒耕种,无意间挖出一尊北魏时期的石佛像,民众在惊愕之中诚惶诚恐。后经智者点拨,民众才将石佛身请了出来。随捐款建寺,供奉石佛。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曾敕赐“吉祥禅院”,后仍称石佛寺。 石佛寺占地百余亩,东北依塬,南临渭水,西望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武功县城。其交通便利,周围民风淳朴,一年四季泥土飘香。寺内松柏参天苍劲,殿堂楼阁布局有序得当,檐牙高啄,造型精巧。晨钟暮鼓三十六村皆闻,经声佛号普渡情浓,香烟袅袅,信徒众多。西邻石佛寺小学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也给千年古刹平添了无限美的遐想。 解放后,石佛寺被改为学校,分为小学和初中两部。可惜十年浩劫,石佛寺的所有殿堂毁于一旦。寺院的殿堂是民众集资在原址上修建的。殿堂分上下层,大雄宝殿凝重肃穆,静谧典雅,佛光照耀。大殿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常慈悲”更让人恬淡心静。松柏依然苍劲,晨钟暮鼓依然远近可闻。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初九,十月十二、十三日是石佛寺的古庙会日。和谐社会赋予古庙会空前的盛况。耍杂卖艺的、摆摊卖货的吆喝声阵阵;走亲访友的、串门聊天的笑意盈盈,步履轻快。热情善良的下寨村人早已打扫干净庭院,蒸好白馍,炸好油饼,准备招待亲朋。孩子们更是欢快雀跃。石佛寺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
武功城隍庙 | 武功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城隍庙又称都城隍府,城隍作为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位于陕西咸阳市城西47公里处。坐落在关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武功镇东街中段。西辅稷山,南临漆水。2013年5月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城隍庙始建于北周,以后唐宋各代均有修葺。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重修。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集历史、人物、文化、风水、传说完整的古建筑群体。其坐北朝南,附阴抱阳。有灰瓦顶献殿、浮雕琉璃歇山顶正殿和歇斯底里山顶寝殿。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6平方米。原有建筑颇多,经修缮,恢复门前大殿和西厢房以及钟、鼓二楼。武功县文管会位于其中,存有《武功名人胜迹展》,是研究武功地区历史文化重要的参考资料。 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头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其主要建筑依次为牌楼、山门、献殿、中殿、寝殿等。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整个布局为高台建筑,负阴抱阳,轴线对称,居中为尊,重重院落,庄重神秘,堪称关中一绝,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艺术。 |
望仙宫 | 望仙宫位于陕西武功县小村镇的下雷村北约200米处的土崖上,处于渭河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交接处,又叫烧台庵,或者烧香台。现存元三清殿、明玉皇阁、明古钟、清文昌宫,清《重修望仙宫》碑,以及高十多米的,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藤,至于柱础、门墩、老砖和古瓦,俯拾皆是。望仙宫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功县保存比较完整的宫、观建筑群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存、清幽的环境以及神奇的传说,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前来寻古访幽、踏勘觅胜。 关于“望仙宫”一名的来历,一说是唐太宗在此曾与显圣的老子谈经论道,后李耳腾空而走,李世民望仙远去;一说是汉武帝来此敬求灵丹妙药,期望长生不老,老子赐药后升空,汉武帝举目仰望老子离去,故而随名“望仙宫”。 望仙宫始建于春秋时期,兴盛于五代、十六国,相传老子李耳曾经在这里讲过经,也是老子的行宫之一。明、清以前,此(烧香)台在显义(扬)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碑载:“与(周至)楼观台为上下院”,创建年月无考。明朝状元康海在《武功县志》中说“嘉庆年间,道教弘扬关中三台。楼观台为上院,烧香台则为下院”,足见在明朝时,望仙宫的名声和规模应该很大,不然怎么能和楼观台并驾齐驱。 |
武功姜嫄墓 | 武功姜嫄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武功姜嫄墓 《武功县志》载:“姜嫄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墓在坎上,与东原梅家庄通。” 姜嫄为有邰氏之女,考古者认为有邰氏为炎帝姜姓部族的一个支派。 姜嫄与儿子后稷,不只是母子关系,在农业发展上还属一种继承关系。姜嫄将姜姓部族的农业经验教给后稷,对他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后稷在农业上的伟大建树,是与姜嫄分不开的。因此,周人对姜嫄的崇敬也是至尊至圣的,如《诗经.闷宫》中就称:“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一姜嫄伟大又光明,她的品德最纯正。 姜嫄墓是武功县最早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据1956年文物普查登记:墓前有一砖砌牌坊,中门上有石刻“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为光绪丙子年立,陕西提学使吴大澉书。牌坊后有石碑两块,前后竖立。封土高约4米,下为方形,周长15米。 近年来,文物管理部门,在墓旁植上了成片的翠柏,立了保护碑,还将“文革”中毁弃了的石刻征集出来,吴大澉题书的墓名又稳稳地坐在了新修的牌坊上。 |
武功龙王庙 | 武功龙王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王庙位于武功镇东约500米漆水东岸边。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陈尔弗在武功镇东郭漆水东岸创建漆水“龙神祠”,有正殿三间,门房三间,南北廊房各一间。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秦州进士张世英合邑中故有魁星、忠孝、节义、苏武、张载、康海与龙神为一祠而祭之。其后,刘理江(辽宁梨树县人)弃官云游,皈依玄门,先在氵韦水牛家河段扶人过河,后移武功镇东龙王庙旁漆水边助人,时称“人舟”,与后来之杨理灵、董理清增修龙王庙之灵宫殿、山门、楹廊等。 建国后,龙王庙建筑悉数被毁,惟余土窑洞两孔。八十年代初,前掌庙者索回地亩,稍加修缮。1986年前住持牛成麟等力图恢复,经县政府批准,化缘四方,又得邑人相助,重砌刘(理江)仙洞、六角亭、灵宫殿二间重檐,前殿三间二层,后殿三间一层重檐,南侧陪殿五间,北侧三间,砖砌“汤会”窑洞10孔。凡殿皆为0式,砖木结构,占地三亩余。1988年,武功县道教协会设于庙中。 地址:秦都区 类型:寺庙 电话:029-8453999 |
武功毗卢寺 | 武功毗卢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毗卢寺位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的五里铺,西距老县城武功镇5里,南邻104省道,东接曹代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据《武功县志》记载,五里铺所在的牛寨村建于宋绍兴(约1130年)年间,以牛姓军户屯田于此得名;又据“三老”座谈,宋代有一牛姓人在朝做官,因遭破孩由河南迁此居住,人们为了纪念他取名牛摘村。并为驿卒休息,商旅缓脚之处而得名。 五里铺毗卢寺为唐初所建,因供奉佛教创始人尼泊尔国有毗尼地释加牟尼佛而得名。寺内建有浮屠,十八罗汉堂。一直香火不断。 每逢农历正月十三、六月二十一庙会,牛寨、大寨、麻西等十大社都要敲锣打鼓来寺院进香,并以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竹马、社火、大戏钱来助兴,成为代家乡一大盛事。 景区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五里铺 乘车线路:武功县城内乘开往武功镇的班车,中途在五里铺下车可达。 |
郑家坡遗址 | 郑家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商 郑家坡遗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东岸。新石器时代至周代文化遗址。 1980年发现,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区分南北两个小区,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壕沟。遗存主要有先周时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个,窑穴3个,陶窑2个,还有陶器、石器等物。 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香尧遗址 | 香尧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香尧遗址位于渭水北岸一级阶地东起永台村,西至香西村,北至渭惠渠,南为断崖,东西约750米,南北约200米。断崖上可见许多灰坑、墓葬、陶窑等。灰层厚1-1.5米,包含物较丰富,遗物常见泥质红陶素面残片;泥质褐陶器,素面饰蓝纹;夹沙褐陶片有细绳纹、网纹,可辨器形有鬲、罐等。据器物判断为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春秋、秦、汉文化遗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1年公布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郑尚坡遗址 | 郑尚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郑尚坡遗址 郑尚坡遗址位于武功镇东约500米漆水东岸塬上,塬下漆水自北向南流10公里汇入渭河,村北1公里处漠浴河自东北而来汇入漆水,村西南2公里处氵韦河由扶风西来,在浒西庄村东与漆水合流。此遗址北至尚家坡村,南到高庙村,南北约3000米,东西约500米。尚家坡村亦有古文化遗址,郑家坡遗址与其相连,故称“郑尚坡遗址”。 郑尚坡遗址内发现先周时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个,窖穴3个,陶窑2个。根据地层关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遗物主要有陶、石、骨器等多种。陶器有鬲、盆、罐、瓮、尊、簋、盂、豆、甗、钵、杯、盘以及甑箅、陶纺轮、陶轮、陶拍等;石器有铲、斧、矛、凿、刀、镞、钻垫、石纺轮等;骨器有镞、铲、锥、匕、针、笄等。还发现铜镞、卜骨、陶人头像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的形制,也分为早、中、晚三期。 郑尚坡遗址科学发掘获得的器物群,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先周文化渊源和周族的起源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房屋、陶窖、窖穴等遗迹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的发现,为研究先周时期的居住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从而充分证明,郑尚坡遗址的文化遗存是西周以前周族的早期文化,应属于先周文化。 郑尚坡遗址于1981年2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10月至1983年8月,由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发掘。1984年《文物》杂志第7期该遗址《发掘简报》发表后,国内引起高度重视,著名学者纷至沓来实地考察,尹盛平先生以此次发掘所撰写的《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把先周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90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苏武墓 | 位于武功镇北1.5公里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知县陈尔茀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有“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 【苏武墓及苏氏宗亲会】 位于武功镇北1.5公里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知县陈尔茀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有“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 【人物简介】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