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佛头山森林公园 | 佛头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佛头山森林公园 |
皇家山风景区 | 皇家山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皇家山景区位于平昌县西兴镇皇山村、白龙村、五童村、光明村和土垭镇晨光村境内,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6%,是集翻山铰子文化体验、茶旅康养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现为4A景区。 皇家山山峦起伏,松林密布,库、塘、河交错其中,素有“九弯十八沟”之称。清晨,袅袅云雾漫迹山间,淹没山脊,突兀的山峰似孤岛耸立,形成稀有的低海拔云雾景观——皇山云海;太阳跃出云海,在衍射和漫反射的共同作用下,穿过云雾的阳光,在庙儿梁一带形成稀有的天象景观“旱莲花”。 皇家山自明清以来就盛行种茶,20世纪70年代后大力发展茶叶种植,6000余亩茶树依山就势绵延起伏,似跳跃的琴键,在大自然间演绎着茶韵天籁。茶园土壤富含硒、锌、铁等微量元素,茶叶“香高、味浓、耐冲泡、口感舒适、耐人回味”,被中国农科院论证为有机茶,并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博会金奖。2016年,经过大众投票及专家评审,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中国合作经济学学会旅游合作专业委员会授予皇家雀舌有机茶叶园区“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 称号。 景区内巴人文化、长安古道文化交融,孕育诞生的民间舞蹈《翻山铰子》,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西兴镇翻山铰子艺术团团长吴华德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传承人。 |
平昌南天门旅游景区 | 平昌南天门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天门旅游景区位于巴中市平昌县五木镇,距巴达高速驷马互通口25公里、平昌县城30公里,幅员18.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5平方公里,系米仓古道重要节点、川陕苏区军事战略重地。景区集山地运动、道教养生、红色旅游于一体,主要由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双河生态园两部分组成。南天门旅游景区景观资源类型十分丰富,景区内分布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共8大类、15亚类、27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且组合良好。 |
驷马水乡 | 驷马水乡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驷马水乡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江口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依托湿地体验、休闲度假、观光农业、新型工业的水乡文化旅游之地,以孝道文化、水岸人家风情为基点,建设而成的孝道文化园、水上游乐园。主要景点有清洁能源工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孝道文化园、驷马国家湿地公园。 |
三十二梁 | 三十二梁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十二梁景区位于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和青凤镇境内,紧邻巴达高速青凤互通口,距离平昌县城20公里,主要包括千佛山、马垭风情小镇、龙井芍药花海、龙尾茶文化产业园等四大景点,总面积25.5平方公里。景区三面环河、山水相依,内有大小山峰三十二座,松海浩荡,云蒸雾绕,花香鸟语。始建于唐代的千佛殿,古韵悠长;见证科举的刘家大院,古朴端庄;历经300多年沧桑的蔡家大院,如今保存完好。近年来,通过种植万亩七彩林、5000余亩芍药花海、万亩生态茶园、10公里樱花长廊等,景区成为巴中、达州乃至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游客观光旅游、赏茶品茗、休闲养生的绝佳去处。 |
平昌巴灵台 | 平昌巴灵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巴灵台又称巴灵寨,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灵山镇,处三巴(巴东、巴西、巴中)腹地,主峰海拔760余米,台上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约25米,最窄处仅3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面峻峭,由巨石垒成,山顶突起如台,远观形如天马,素有“铁打巴灵寨”之称。清时修起一座石拱桥,连通两座石山合为灵台。置身高高耸立的灵台之上,仿若位于天地中心,与天神距离最近,正如古诗所云:“峥嵘峭壁接青天,乘兴登灵意豁然”。正如古诗所云:“峥嵘峭壁接青天,乘兴登灵意豁然”。巴灵台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山,系米仓古道的重要节点、古巴国祭天遗址。 巴灵台现有七座殿宇:玄祖殿、药王殿、二郎神君殿、大雄宝殿、弥勒佛殿、斗战胜佛殿、观音殿。现有佛像:观音像、玄祖像、药王菩萨像、鲁班像、土地神像、二郎神君像、佛祖像、财神像、玉帝像、王母像、地藏王菩萨像、齐天大圣像等。景区内花房子、家昌墓、吴家大院等5处文物古迹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丘普墓、冯家坝佛塔、桃石坎摩崖造像等11处文物古迹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巴灵台因清朝乾隆庚辰恩科举人、房山县令吴道凝撰写的《巴灵台赋》闻名遐迩。 主要景点: 一、比丘墓 它是民间较为少见的单体墓葬。因墓葬外有一个大的牌坊,当地百姓称这里为“牌坊梁”。古墓始建于明朝,清乾隆年间几经修缮,文革中虽遭破坏,但时至今日,保存还算完好。墓内安葬着明朝洪范高僧普文大师,古墓内中间的是“舍利塔”。古墓牌坊古朴、高大,牌坊的顶部已被破坏,下方的石狮虽然被砸坏,缺失了双腿支撑,但整座石狮还是屹立不倒,足见古人工艺精湛、智慧过人。 二、长宁寨、关楼 整个长宁寨呈长蛇状屹立在灵山镇民意村后山。寨上既有5道保存完好的古寨门,又有红军时期留下的战壕工事,更有“陈珊堵西河”的传奇故事发生在此处。长宁寨的5道古寨门究竟建修于哪个朝代,起什么作用,还未来得及考证。 据说“陈珊堵西河”是一出历史剧。明朝初年,在长宁寨建立了五座石寨门,防止“朱贼子”来犯。武状元陈珊为了抵御敌方的进攻,在一次狙击“朱贼子”的战斗中,站在长宁寨尾寨门上,手端800斤铜炮,炮打金崖寨,威震敌胆。在民间广为传颂。 陈珊是巴灵台下陈家坝人,武举出身,力大无穷。一炮击中对面金鸭寨下碾盘上的石碾和木桩,来犯之敌吓得魂飞魄散,掉头逃离,再也不敢冒然侵犯。从此以后,“陈珊堵西河”的故事千古传扬,当地村民筹资修建关楼以示纪念。 三、石三丫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来到灵台下,必经石三丫,丫口有一土地庙,对面就是石三泉。此水甘醇可口,冬暖夏凉。千百年来滋润着山下的乡民和山上的僧众。相传山上的主持为了保护这股山泉,派了石三和尚专悟此水。石三和尚忠于职守,驻守此地与土地菩萨相伴30余年,早点灯,晚烧香。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山泉越来越大,水质越来越好,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此地取名石三丫,此水取名石三泉,对面山梁取名端公梁。如今时常有人在此挂红打火炮以示纪念,尤其神奇的是在缺医少药的文革年代。盛传药王显灵,山上百草都是药,石三泉水可治病,方圆百里的人们成群结队上山提神水、采百草,以求身体康健。 四、巴灵大院 巴灵大院,古称李家大院。背依长宁寨,与巴灵台相连,整个院落古朴自然,历史文化厚重。相传,李氏蜀王始祖李音是唐太宗李世民第6子。高祖最初因遭嫉妒被免去王位,贬徙巴州为民,隐居巴州北门二里。传承至22世李应隆,为避明初兵乱,逃隐到巴灵台民意二教寺白士坪落业定居,五房熬祖后裔居住在草坝场李家大院,是文武世家,有明朝甲国学士李祉,诰淑德堪钦;大清光绪皇清例授李怀莲为将士佐郎;李亚西原于重庆海军军官大学毕业后,进入黄埔军校深造,1978年任台湾警备司令,1982年任台湾海军司令,不少历史名人汇聚此地,有李涛墓联赞“长宁耸萃钟仁杰,刺溪荣洄兆地灵”。 |
白衣古镇 | 白衣古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白衣镇古称柳州,又名白衣庵,位于平昌县东的巴河岸边。“太阳出来照东门,巴河有个柳州城,柳州城里出美人。”这首民歌所说的柳州就是白衣镇。传说又叫“美人镇”。 白衣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料载,始建于秦汉时期,方圆十余里为古柳州遗址。因古时河边有四五人合抱的柳树,绿荫遮天,覆盖古镇,巨枝十数丈,延伸到河对面,行人不假舟楫,可从大树枝上来往,柳州因此而得名。明、清设永睦县。清嘉庆年问因发生一起谋夫案而降格永康镇。清咸丰年间遭火焚,唯白衣观音庙幸存,故俗称白衣庵。清光绪年间,奉旨重建,取样皇宫,大兴土木,动用州、巴两河十三年河道税银,并在各省募捐银两十万,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耗时十年,建成规模宏大、气象非凡的六庙三宫和庞大的吴氏宫邸,雄伟的节孝牌坊,魁星点斗,浑然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轩榭楹联,格调高雅,文武百官,社会名流,广留墨宝,熠熠生辉。白衣古镇以其精深厚重的文化底蕴,众多别致的人文景观和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名噪巴渠。 清嘉庆年间出生的白衣庵学士吴德溥,以同知分发贵州,他在贵州平定苗乱后,光绪皇帝召见,问及他的出生地时,吴德溥风趣地吟诗答曰:“小0台照白衣,凤凰展翅扑蒙溪,鲤鱼趿子回头望,步步登高上云梯。”这既道出了他的出生地,又赞美了白衣的风景。吴德溥四句言豢,光绪当即赐皇马褂,并赐姓“格鲁吉达”,旋擢按察使,署云南布政使。 白衣古镇昔日的辉煌已成历史。然而青石小巷、青瓦屋面、残存的戏楼、斑驳的风火墙、旧损的百寿图……都在诉说着古镇的沧桑,都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令人目睹的历史文化亮点。白衣镇周围的山,重峦叠嶂,钟灵毓秀,曲曲环绕,清且涟漪。四周有凤凰山、龙翔山、黄鹤山、牛脑山、钟佳山五山环抱,古镇自衣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朵硕大的青莲中。清澈明净的巴河恰似一条玉带绕镇而过,辽阔的沙滩一马平川;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河面上帆影点点,百舸争流。镇上宫殿庙宇鳞次栉比,祥云笼罩,古木葱茏,瑞气缭绕,市场繁荣,车水马龙,为巴河下游的通商口岸和旅游胜地。 |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平昌县境内,涉及县内的镇龙镇(县境东北部)、江口镇(县境中部)和白衣镇(县境南部),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其中,镇龙镇14.2平方公里.佛头山3平方公里,白衣镇8.4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31995亩,森林覆盖率达83.5%。 该公园于1995年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3年6月,平昌县林业局委托四川省中林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对镇龙山森林公园实施可研论证;2003年8月,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与省森林公园管理处对镇龙山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2003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了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内以保护现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出发点,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突出森林景观、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表现’‘美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的景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岭秀雅,溪河婉曲,森林浩瀚,季相鲜明,天象景观奇异绚丽。公园不仅山水灵秀,且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悠久。贯穿公园全境的川陕古骚道,建于秦汉、兴于明清的古镇以及石雕极为精美的古墓群、古民居等等,不胜枚举。 镇龙镇境内的五峰林场有茂密的人工林和美丽的天然林,漫山遍野堆绿耸翠,沟谷溪畔郁郁葱葱,山体雄浑,皱褶扭转。站在高处俯瞰,顿生山舞龙蛇、峰为泥丸之美感。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54座,其中有5座山峰呈五角形分布,形成“五龙捧圣”的景象。 公园内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在五峰林场分场300米的空山坡上,有一段长40米的小道,人行其上咚咚作响,轻踩轻响,重踏重鸣,五音谐和如天籁之音。在该场东北角的五龙湖,湖面曲折,形似卧龙,湖水浩瀚,倒影迷人。在贾壳山晴天的早晨,可以看到跳跃的日出;晚上,可以看到多姿的月亮;多云天可以看到厚积的云海。 公园内还有许多奇特景象。空山幽谷中可听到罕见的珍异蛙—弹琴蛙叫,虫韭鸣声音阶成韵,其音清如弹琴,故名弹琴蛙。 花石坪奇石满坡,中华石、香炉石、刀币石、奶头石……比比皆是。密林中隐有相连的两池,名为鸳鸯池,池水清澈,林雾飘绕,绿树侧映,颇有灵气。景区内石雕精美的古墓群是,一大奇观,从中可以领略古代艺人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其中以土船寨附近的武骑尉邓绍芳墓最为壮观,该墓区占地一亩多,分为三庭,前庭设桅杆置雄狮,中设高约8米的牌坊,精雕细镂彩绘人物、花鸟图案栩栩如生,精工焕彩,诗文楹壁,文光射斗,墓前约30平方米的拜厅,内墓庭育隆,面积约20平方米,正面中上横额浮雕再现家庭生活场景,墓廊浮雕精美绝伦,保存完好。该墓七人合葬,墓面积约100平方米。 江口镇 平昌县辖镇。县府驻地。1913年置江口镇乡,1939年改为江口乡,1946年建镇,1953年更名城关镇,1981年复江口镇。位于县境中部,巴河与通江河交汇处,街道呈三级阶梯。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5万。达(川)广(元)省道公路纵贯镇中心,县道公路幅射各乡、镇,巴河、通江河通航。辖新平、新华、建设、政法、人民、文化、小桥街7个居委会。有以建筑、建材、服装、包…… 详细++ |
平昌小宁城 | 平昌小宁城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城位于平昌县荔枝乡杨柳村。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城址高出河面300米,四周绝壁,三面环水,东有小径通山顶,平昌县城至邱家乡公路经城东山脚而过,城东有北垭岩,西有罗城岩。从东向西是石铸固城,从南向北是天生屏障,岩高十余丈,向上不可攀登,向下令人不寒而栗。东北面设有渡口,可通报敌情;西南面停泊船只,负责漕运。北垭口兴有小场,营有栈房和商店。南宋战乱时期,入城要经店主通报或响箭发出信号,得到州官允许方可进城。四周城门双层,戒备森严。只有东门沿石级而上,一路可通。但镇守更严,必经三关,层层盘查。城上筑子午两城,内为子城,岩高约五丈,城高约二丈,环围约三里。外有午城,岩高十余丈,环围约六里。子午两城均为方石所垒。东西南北,内外四门,城楼高悬,威严壮观。城中央建有三进口衙门,并有庙宇、寺院(钟鼓楼)、寨栅、较场、粮仓、炮台、碾房、古井等。 平昌小宁城 在离城十里外的小宁山、稳峰山(今碗山)、石城山、卧龙山(今大山寨)、吕家梁、新四坪等险要关隘之地,八方建寨。这样使小宁城拥有东南环山,西北阻水的地理优势,成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宋淳祐年间筑小宁城时,曾聚众数千人开凿白垭口,改造河道,固护城周。由于处在战乱时期,长达九年未成,故今名九年垭。现在其城虽废,但当年修建的炮台、校场等至今尚存。城上还保存有三处石刻。 清《巴州志》称: 平梁城四周皆山,而小宁城更三面环水,尤为险阻可持,特不及其宽广耳。岩疆有所澳区,令人气壮神王(旺)……西有平粱,东南有小宁,两城屹然,实为州境保障。以此见前人创造之功所利赖者远矣。 小宁城始建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竣工于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历时四年,由知州谭渊,都统制张实、李忠任主持建造。根据西门右侧石壁上南宋淳祐乙酉年所刻《小宁州记》载: 宋淳祐乙巳,制置使余(玠)侍郎遣都统制张实总师城巳为兴复之基。主兵监修总管:刘汉立、谭渊。钤辖:张虎臣、陈兴。路分首:友端、权旺、崔舜臣、刘成。路将:刘文德、徐昕、安忠、巩琦、孟俊、徐立。拨发壕寨:王成、汪仲、李德。这证明此寨在南宋淳祐年间是一处抗御蒙军的战略要地。 |
风滩 | 风滩在平昌县城巴河下游11公里处,是巴河第一大险滩。 古时行船至此风险大,故名“风滩”。古滩道由河西“龙舌子”而下,因水急弯多,事故频生。自清朝康熙年问,于河东凿新漕口后,船只才改道于此,自此设有滩师。滩头山顶有一古庙,民称老观庙,实为王爷庙,因过往船舟信奉“镇江王爷”,庙中神像较多,香火不断。每年正月十五烧香朝庙,人群络绎不绝。每遇天早,抬着木雕孙悟空神像祈雨,一路人流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庙前临河处,有高约二丈一巨石,名“香炉石”,石上刻有“险行水上”四个篆体大字。上下客货船为祈保平安,至此无不焚香化纸于石前。庙左侧上方有一亭,名碑亭,内竖八石碑,系记载开凿新漕及古庙建造之事。摇亭则碑动。亭下30米处是一片沙丘,每当阳光照地,因折射而呈现七彩光环,故有“摇亭碑动厦楼现”景观。沿庙脊北上,最高点为青龙嘴。此处,一些民间墓碑上有“青龙涌浪裕后昆”之句,因而有“青龙戏水风滩浪”之说。滩头一石埂直通两岸,谓之“石龙过江”,传说系岳家寺余氏风水,余家在清朝两代连续出一进士、一翰林。庙梁尽头一岩穴有字纸坟一座,亦说是余家骨灰葬地。 大风滩连着小风滩,全长华里许。大滩正漕中一路怪石嶙峋,如鸡翅膀。枯牛石、高马石、人头石、红盘石、猪下巴以及小风滩的蜂子石,均为险恶之处。 民国年间平昌县尚无公路,背挑格魄纸(即金裱纸),从蒙溪乘船的背二哥至平昌后,经长安古道上至陕南各地,船运物资下达合川、重庆。凡过往航船行至风滩时,必由滩师领航或亲手把舵稳梢。上水重载如盐巴、糖果类,必须减载过坝,即由搬运工运至滩头,其船方能过滩。当地由100多名男女组成的常年拉纤队拉船时,“脚蹬石头手爬沙,声声号子把船拉”的那种激烈场面,真是气吞山河。 “文革”时,庙中神像及碑亭尽毁。建国后,航管站在整治河道中,除将滩中险石暗礁炸掉外,并用条石拦水归道。在空庙内还设过绞滩机用于拉船。建修风滩电站时,机撤庙毁,香炉石也被采石工打掉。1979年风滩电站阻航后,江水成平湖,大小风滩均不复存在,景点已迹销影没。有“七景”诗尚存: 香炉石 老观庙前一巨石,形似香炉自古奇。“险行水上”今何在,庙毁石亡情依依。 摇亭碑动 四脚木柱撑一亭,内竖八碑载古今。儿时摇亭碑身动,沙滩“蜃楼”观奇景。 风滩雪浪 青龙戏水风滩浪,十里遥闻咆哮狂。倘若夜间潮声起,神仙过滩也着慌。 石龙过江 石龙过江天生成,为此岳家耀余门。神话代代传如此,众说纷纭到而今。 猪下巴 滩尾江边猪下巴,船行上水一关卡。多少船只遭于此,非怪船员声声骂。 红盘石 滩中红盘一道坑,从古滩师惧三分。 自经河道整治后,过往船只方太平。 牯牛石 滩中一石名枯牛,其首高昂望滩头。 船进漕口忆绝招,“掀舵傍石”自无忧。 |
平昌县红军石刻标语 | 平昌县红军石刻标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华严庵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字墙边缘向东外延20米,向西外延15米,南至环山公路外沿,北至坡墙外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2.北山寺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东至工商所房屋后壁墙,南至北山寺梯道抵街口,西至李继林屋后环山石围墙,北至粮站仓库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5米。 3.龟碑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龟碑基座为基点,四周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4.粉壁街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围墙内外各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10米,西至民居住房基脚,南至街道,北至石壁。 5.农丰村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崖体向东外延30米,向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15米,向北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6.石厂碥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岩体向东外延5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南外延25米,向北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7.鸡蛋包梁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墓牌坊基座为起点,东、西、北三面外延30米,南至平镇公路边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8.卢家山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岩体向东外延60米,向西外延50米,向南外延30米,北至三交村社道路外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9.磅头岩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岩石边缘四周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80米。 10.元石板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大石坝边缘四周外延6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11.青岗林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大石坝边缘向东外延60米,向西外延80米,南至元顶村社道路边沿,北至莫任俊住房基脚。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12.手傍岩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崖体向东外延25米,向西外延30米,向南外延40米,北至青石板小路边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3.邬家营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山门基脚向东外延20米,向南外延30米,向西外延50米,向北外延3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4.陈家坝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墓碑基座为基点,东至烟灯村社道路水沟,南至陈中志房屋基脚,向西外延20米,向北外延2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5.大石板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岩体向东外延5米,向西外延10米,向南外延15米,向北外延1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
红四方面军北山寺军以上干部会议旧址 | 红四方面军北山寺军以上干部会议旧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方面军北山寺军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得胜镇得胜社区居委会,清初兵燹被毁,康熙元年(1662)修复,立二教寺,道光17年(1837)雷自然和尚从渠县云游到此挂塔为僧,卖产、化缘扩寺,历时9年形成建筑群。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发动宣达战役之前,其总部在北山寺召开了各军以上领导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作战方针和计划,亦为革命旧址。该建筑座南向北,由山门、前殿、正殿、后殿、厢房、禅房组成复式三进四合院。整体建筑占地面宽50米、进深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4平方米。青石天井,泥土屋地面,穿斗台梁混合结构,板壁花窗,青色板瓦屋面,殿为歇山顶,厢房、禅房为悬山顶。山门前有11级踏道,山门面阔3间14米,进深1间2.4米,通高5.13米,檐高4.85米,廊宽0.96米。山门左侧为禅房,一楼一底,面阔5间15米,进深2间5.3米。第一天井长11.8米,宽5.9米。上11级踏道进前殿,前殿面阔3间13米,进深1间5.9米,通高5.39米,檐高3.26米,廊宽0.8米。左右厢房一楼一底,面阔3间7.5米,进深1间3.3米,通高5.14米,檐高4.95米。第二天井长10.6米,宽6.2米。上5级踏道进正殿,正殿面阔3间12.8米,进深1间6.2米,通高5.39米,檐高3.4米。左右厢房各面阔3间9.5米,进深1间3.5米,通高4.8米,檐高4.2米。第三天井长7.9米,宽6.8米,中部有方形水池并设拱桥。后殿面阔3间9.8米,进深1间3.5米,通高5米,檐高3.6米,廊宽0.8米。左右厢房各面阔3间12.1米,进深1间2.4米,通高4.38米,檐高3.75米。该建筑具有一定的革命意义。 |
平昌县英烈纪念园 | 平昌县英烈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昌县英烈纪念园,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水司坟庙梁山,距县城40公里。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进入平昌县境内,与川军激战于水司坟,首战告捷,纪念园所在地水司坟庙梁山即为当时主阵地之一。1933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在平昌县得胜镇北山寺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指挥了著名的“宣达战役”,使川陕革命根据地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当时有3万名平昌儿女参加红军,5000多人血染沙场。为保护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缅怀革命先烈英灵,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中共平昌县委、平昌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平昌县英烈纪念园。 纪念园始建于2013年5月,落成2015年12月,占地面积76.15亩,由川陕苏区平昌英烈纪念碑、川陕苏区平昌县革命文物陈列馆、烈士墓群和纪念亭等组成。纪念碑高19.49米,主题鲜明,庄严肃穆;陈列馆面积400平方米,分“序厅”和“革命烽火”、“保卫苏区”、“英雄壮歌”、“鱼水情深”、“精神长弘”五个展厅,概述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展出了革命先烈斗争经历、史料照片和130余件珍贵革命文物等,生动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烈士墓群安息着为革命浴血奋战而牺牲的平昌籍英烈2366名。 纪念园集纪念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景观性于一体,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先后被批准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巴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平昌县红色文化示范基地。 |
平昌白衣庵 | 平昌县白衣镇白衣庵居民委员会位于平昌白衣古镇,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风光旖丽,有丰富的古镇、翰林文化和以水见长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晋为“柳州城”,宋称“万荣郡”,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设“永睦县”,后改为“永康镇”,崇祯甲申年在现老街牌坊树一白衣观音神像,始称“白衣”。 自清中叶以来素称人文重地,仅嘉庆、道光年间取得翰林、进士、拨贡、监生学衔者数十余人,其中进士吴德潚是“戊戌变法”上海强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后惨遭杀害,近代思想家黄遵宪曾写诗以哀之;吴德潚之子吴铁樵也是“戊戌变法”时的激进分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湖南办矿,邀樵董理质事,樵由上海至汉口,以热病不汗,客死于汉口。 白衣另一吴姓名人吴德溥先后任施秉县令、安平县令、遵义府知府兼知县,后任翼长总揽军事前后达30年,因抚边有功,皇帝召见,圣旨赏赐黄马褂(其现存旧居吴府),并赐德溥夺巴图鲁勇号,升贵州粮储道,光绪三年升任贵州按察史,署布政史,光绪六年授云南布政史。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德溥军家乡白衣古镇火焚,皇上下诏颁旨重建,准予取样皇宫,动用了州、巴两河十三年河道税银,并在各省募捐银两十万,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大兴土木,耗时十年,建成了规模宏大、气象非凡的六庙三宫和庞大的吴氏宫邸。内有保存完好的吴氏家庭从江西运来的岳飞手书“忠孝廉洁”石碑四座,各长18米、宽1.2米;米氏手书“第一山”木匾,雄伟的孝节牌坊与魁星点斗,浑然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格调高雅,文武百官、社会名流广留墨宝,古镇重放异彩,熠熠生辉。 |
平昌长安古道 | 平昌长安古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米仓古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主要有四条线路,分别沿通江、冷水河、喜神河、白岩河、东河河谷到四川。几条线路均需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所以通称米仓古道。 《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米仓古道的第一条路线:即历史称谓的汉中古道(又称长安古道),是“米仓古道”在今平昌辖地的统称。它是米仓古道的第一条也是最东面的一线。所谓汉中古道,即是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画宽0.9米的“长安古道”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
蒲大义将军墓 | 蒲大义将军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蒲大义将军墓位于喜神乡大龙村,坐东南朝西北,为蒲大义夫妇墓,蒲大义于1933年参加红军,任华北军区四十五旅旅长,昆明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和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此墓葬分布在面宽4.49米,进深7.03米的坡地上。土塚呈椭圆形,长3.8米,宽2.6米,高2.4米。墓碑高3.26米,宽2.8米。墓碑为圆首碑,墓碑上刻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墓碑前0.9米处左右两侧立须弥座四角攒尖顶碑亭二座。碑亭通高2.63米,碑身边长0.33米,基座长1.03米,宽0.73米,高0.53米,碑身四面刻诗文。墓碑正中前1.9米处立须弥座圆首纪念碑一通,纪念碑高2.8米,碑身宽0.88米,厚0.23米,基座高0.65米,纪念碑正面刻“蒲大义将军纪念碑”八字,左侧刻“威名著黎城四十余功勋昭后代”,右侧刻“德生布南疆三千胶林悼先烈”,落款为明军区司令部 一九七三年,上部刻国徽图案;纪念碑背面刻“蒲大义将军生平”,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博物馆 一九九五年清明节立,上部刻国徽图案。此墓葬具有革命纪念意义。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