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五泉山公园 | 五泉山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1,000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 五泉山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五泉山于1955年辟为公园,原有的亭台楼阁都已修茸一新,经过绿化和建设,园内曲径通幽,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山上举办庙会,除浴佛和法事活动外,还设有花卉展览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期间还举办灯饰展览。五泉山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也是来兰游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南路103号 类型:城市公园山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931-8243247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交通 乘123路到五泉山公园站下车即到;或乘146路附线到隧道北口站,下车后步行可至 |
什川古梨园 什川世外梨园 | 什川古梨园 什川世外梨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什川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是黄河文化孕育的杰作。数千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时蒙恬“西北斥匈奴”,辟为古战场;汉将霍去病“鏖战皋兰”,建筑长城烽燧;宋代建城堡一座,屯兵驻守,故称什字川堡,后易名什川,沿用至今;明弘治八年重修城堡。清《皋兰县志》将什川“梨苑华光”列为金城十景之一。清代知县曾赞誉什川道:“一席地兮一带川,树木花光四季妍。桃杏雨,杨柳烟;朝暮人争峡口船。驼石古,水车圆;石门晓月几千年。楼台真如画,魁阁耸山巅;景中景,天外天;谁言此地无神仙?桃源犹不远,仿佛在眼前。” 什川东距兰州约20公里,西距皋兰县城20公里,总面积40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现辖9个行政村,有20288口人,气候湿润,风光秀丽,盛产瓜果蔬菜,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境内梨园面积已逾万亩,百年以上的古梨树3939亩、11939株。现存古梨树翠盖参天,生机盎然,置身梨园如入“绿色氧吧”,令人心旷神怡。日本早稻田大学植物学家称之为“植物界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什川镇2012年12月24日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于2013年4月12日由世界吉尼斯正式授牌并颁发“世界第一古梨园”认证证书,于2013年5月21日由国家农业部授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皋兰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生态古镇优势,按照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开发“五位一体”和“一河两翼”的布局,坚持“保护、开发、丰富、提升”的原则,建设以什川百年古梨园为核心,什川至县城至兰州总长40公里梨花谷为两翼、石洞寺森林公园为拓展的梨花之都。已成功举办了11届“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建成休闲度假园55家,特色“农家乐”110家,日接待能力达3万人次。已初步形成了以梨园美景观赏、库区风光游览、特色餐饮品尝、民俗风物欣赏、设施农业观光、开心农场体验等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会议度假和文化娱乐、观赏性项目与参与性项目融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区。园区也屡获“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亿万读者喜爱的旅游景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旅游景区”、“游客最喜爱的旅游项目”、“兰州最美丽乡村”等殊荣。 门票:免费 景点位置:兰州市皋兰县 交通:梨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全程约25.2公里。 自驾车:走盐场堡至什川公路,40分钟左右到达。 公交:公交坐至盐场堡,有到什川的班车,票价7元, 吃饭娱乐:园内有很多农家乐,可以烧烤,休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人均消费50元左右。 什川镇 地理环境: 什川镇位于皋兰县城南部,东南与榆中县接壤,西南邻兰州市城关区,西连忠和镇,北接水阜乡、石洞镇。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40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上车村,距县城20公里,距兰州城关区21公里。 什川原名什字川堡,因明弘治八年(1495)所筑堡位于上峡至河口,东山至泥湾的什字交叉处,故称什字川堡,后人简…… 详细++ |
石洞寺 | 石洞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石洞寺景区主要包括一个主体和四大功能园区。一个主体即石洞寺,四大功能园主要包括休闲度假园区、民俗文化园区、商住园区、东山绿化园区。石洞寺位于皋兰县城东南部约一公里处,兰白高速公路县城连接道口处,东倚群山,西临溪水,北连县城,南接白兰高速公路,距兰州市不足40公里。石洞寺始建于元代,旧时称“石空虎喇”,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拓为佛庙寺观,起背掘阁,雕梁画柱,扉檐彩壁,建筑甚是宏伟,时称“石空寺”,又曰“石公寺”,民国二十八年改名为“石洞寺”至今。依东山腰间一天然石洞建寺两座,分为上寺、下寺,两寺相距约500米,遥相呼应,甚是壮观。主建筑有山门、千手佛殿、地藏殿、文昌宫等。 1994年4月15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尼玛大师,来到皋兰进行佛事活动,对石洞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要求一定要把石洞寺建设好、保护好,给世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1997年,投资30万元,开建了石洞寺大殿,并在殿内塑造了十八罗汉像,石洞寺大殿紧贴主洞,倚山而立,气势巍峨,红柱飞檐,雕梁画栋,独具匠心。2004年,投资35万元,修建了石洞寺大桥,连接了石洞寺与兰白高速公路通道,更加方便了游客游览石洞寺。每年,石洞寺有佛门僧人及信教群众开展重要佛事活动,同时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投资2.11亿元的石洞寺景区东湖度假村、仿古文化一条街、石洞寺森林公园道桥、亭塔和绿化建设、石洞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9亭、1塔、1长廊、3景门,80户农家乐等项目建设已全部完工。 |
皋榆工委纪念馆 | 皋榆工委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皋榆工委纪念馆位于皋兰县石洞镇梨花中路849号。纪念馆布展面积140平方米,共分两个展厅,六个单元,内容分别为:在风雷中光荣诞生;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在风暴中奋起反抗;在风浪中同舟共济;在烽火中并肩作战;在风雪中永不凋谢。全面展示了皋榆工委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发展党员队伍、领导群众运动、迎接兰州解放等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1946年10月,中共甘肃工委决定派罗扬实为特派员,到兰州开展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并确定了“以城市工作为主,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搞好统一战线和加强工人、学生工作”的任务。11月,罗扬实携甘肃工委组织部长陈成义交给的70多个党员的组织关系,经平凉抵达兰州,以后五泉(叶家湾)王受天家为据点,展开秘密工作。 罗扬实先后恢复了杨春霖、陆善亭、张一悟、梁朝荣、金焯三、王锐青等人的组织关系,培养了30余名积极分子。1947年1月,罗扬实在兰州官升巷14号院内召集党员会议,选举并成立了中共兰州地区支部,由罗扬实任书记,陆庆林(即陆善亭)、杨春霖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2月,共产党员马水祥来到兰州,与党员禹兆南、肖焕章、史鼎新等在下沟开设了一处旅店,作为兰州党组织同甘肃工委的联络点。5月,甘肃工委派葛曼前来兰州协助罗扬实开展-工作。 在邓宝珊公馆的中共秘密联络点,葛曼与王新潮、吴鸿宾接头,并通过吴鸿宾、康尔信(康君实)、赵定九等人分头开展工作,先后与史鼎新、陈伯鸿、王教五、魏自愚(原邓宝珊部参谋长)、周服之、许青琪(省参议员)、谢国泽、周戒忱、蔡景忱(省参议员)、张玉田(省会警察局秘书)、李翰园(被服厂厂长)、高勉斋(考诠处秘书)、马宵石(民意通讯社社长)、马锡武(原国民党东路交通司令)等中上层人士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有些人经过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西北行辕特务团中的原红四方面军20多名战士恢复联系,建立了中共秘密组织。甘肃工委先后又派柴学侃到兰州,在榆中金崖一带联系到原有党员20余人,发展新党员25人。并重建金崖党支部,由金巨盈任支部书记。1948年3月,甘肃工委委认为在兰州地区建立党的统一领导机构的条件已成熟,决定建立中共皋榆工委,书记罗扬实,委员葛曼(后窦志安)、张生强。 中共皋榆工委的工作方针是:发展党员,掌握武装力量,做好城市情报工作,准备做好解放时的内应工作。工委委员分工是:罗扬实负责兰州、榆中、皋兰、会宁和河西地区,窦志安负责临洮、洮沙、定西华家岭地区,张生强负责靖远地区。1948年年底,甘肃工委派人前往兰州,向皋榆工委负责人传达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提出“思想进城,政策进城,工作进城”的方针,工作重点转向城市。皋榆工委及所属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发展第二条战线,开展反饥饿、反压迫、护厂护校及发展-对象等斗争,为迎接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至解放前夕,皋榆工委先后建立了洮啣工委、靖远临时工委、兰州东区工委、兰州西区工委、金崖工委5个县级工委和兰州市学委,支部百余个,党员总数达2100余名。 皋榆工委纪念馆2016年被命名为皋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大峡湿地风光 | 湿地风光 如果说峡谷里满目的花岗岩石代表着黄河险峻硬朗的一面的话,那么河岸边那些连绵的湿地便是黄河秀美绮丽的象征。 近年来,随着大峡库区蓄水,涨涨落落的河水将一层层的淤泥沉淀在了原来布满回卵石的黄河滩上,原本高出平常黄河水面的沙滩都变成了一片片的湿地,滩涂之上不知何时就长出了茂盛的草丛,一片片的蒲草和芦苇连绵数十亩,蔚为壮观。在较为宽阔的大峡峡口一带,两大片长满苇草的黄河湿地,远远望去,那一抹绿色镶嵌在如镜的水边上,为单调的黄河添上了一份妩媚。 大峡湿地完全由细细的沙工构成,脱了鞋子走上去,脚下的湿地松软而又舒服,轻风吹来,起伏的波浪在湿地边缘刻出一道长长的岸线;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动,白色的水鸟拍着翅膀在水面上游弋,给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觉。沙滩上长满了大片大片的柳树,成群的野鸟在这里栖息,一人多高的蒲草和芦苇密密麻麻地长满了沙滩,织出一道动人的风景。秋天的蒲草丛里,结满了支支蒲棒,兰州人把这种东西叫毛腊,此物不仅有观赏价值,晒干之后还可用来止血,也可用来熏蚊子。在兰州的大街上,就能见到有人在卖蒲棒。走进一人来高的苇丛,茂密的蒲草和芦苇刮打着人的面颊,在於泥中艰难地往望走进,有斑头野鸭和叫不上名的鸟扑楞楞地飞起,蒲草和苇子长得又粗又密,肥壮的白根从地表露出来,上面长满了嫩芽。苇丛深处,还能发现不少野鸟的巢,那一个个小小的草窝里,似乎还盛着温暖甜美的鸟梦。走进苇丛深处,原来有一道道的河汊在里面穿插,如果河水稍稍涨一些,便能撑着船进来,别有一番景致。 大峡湿地是黄河赐予人们的礼物,湿地优美的风景会为大峡风景区锦上添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神驼踏浪 | 神驼踏浪 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奔流泻千里,穿过无数崇趾峻岭,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险隘名胜,也不知有多少神奇动人的传说流传在大河两畔。这静立什川河心的双峰石驼,就带给人们一个遥远而神奇动人的故事。 相传,建筑神匠鲁班挥神鞭驾神驼顺黄河而下。这一日来到什川地界,发现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这里南北两峡口陡峭险峻,人们出行乘羊皮筏子摆渡,既危险又不方便。鲁班见状,遂生架桥之念,以解民众渡河之难。经勘察地形,桥址选在小峡黄河出口处。这里河道狭窄,两岸石崖壁立,是理想架桥之地。鲁班架桥全用石料,他神鞭一扬,将漫趾青石赶至河边,然后用削石如泥的手掌将块块巨石加工成楔形,堆积河边,并驾神驼到河对岸崖壁上用掌劈出楔形石槽。鲁班架桥从不让人看见,夜间赶石,清晨削石,白天休息,就连每日送饭的夫人也不让见。他让夫人送饭时带上项系铜铃的小狗,闻铃声则止。曰多,夫人只见鲁班憩于河畔之景,不知他在此做甚,心生好奇。一日,送饭时末带小狗,悄然而至,只见鲁班半跪于河边大青石上,手劈巨石,夫人惊呼:“啊哟,痛否?”鲁班闻声猛回头,手已难劈青石了,长叹一声,遂乘神驼顺流而去,瞬间无影无踪。夫人在大青石上,长跪不起,痛哭三曰,石料竟轰然滚动,纷纷落入水中,只剩一楔形巨石留于崖边,人称鲁班崖。夫人黯然神伤,随之投河自尽。长跪处竟留下双膝跪痕,至今在大青石上清晰可辨。却说鲁班乘驼刚到什川,大峡口岸边,有人则山人骑驼行走于河面,又一声惊呼,神驼被惊扰,竟化作石驼,立在河中纹丝不动。鲁班无奈,弃驼踏浪尖飘然而去。如今这石驼屹立峡口劈波踏浪,一遍又一遍诉说着这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
五泉山建筑群 | 五泉山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泉山建筑群位于兰州市城南皋兰山北麓五泉山公园景区内。主要包括庄严寺、浚源寺、二郎庙、文昌宫、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嘛呢寺、酒仙祠、千佛阁、三教洞、清虚府、万源阁、青云梯、木牌坊、山门、半月亭、企桥、秦公庙、太昊宫、澄碧滴翠水榭和漪澜亭,共22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后经历代整修、迁移隋、唐、明、清建筑,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五泉山建筑群依山而建,以中麓牌坊至文昌宫为主轴,并有东西两翼,以两条山脚至半山的爬山廊,将整个中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环拱,形成闭合空间,使各组建筑遥相呼应。庄严寺原位于城中鼓楼西,唐初建,元至元年间重修,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再修,1996年整体迁入五泉山保护,现存大殿3座,以“塑绝”、“写绝”、“画绝”而闻名,其彩塑生动传神,书法雄浑遒劲,壁画栩栩如生。浚源寺始建于元,称皇庆寺,经历代重修,寺院坐南向北,二进合围院落。主体包括浚源寺寺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千佛阁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是五泉山东岩顶端的悬楼,下临悬崖,以木柱支撑,类似吊脚楼。万源阁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为三层全木结构楼阁,四角攒尖。 五泉山建筑群汇聚了寺庙、景园、民居、桥梁、娱乐等不同功用的建筑群组,展现了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等不同形式的建筑单体,是一处多元建筑文化的荟萃地,对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史、建筑技艺、建筑文化、建筑美学等有重要价值。建筑群、泉水与历代人文积淀共同构成了儒、释、道、民俗文化融合的大型园林名胜,是西北地区园林翘楚。 |
兰山公园 | 介 绍 皋兰山海拔2129.6米,是兰州城南的天然屏蟑和第一高峰,公园就位于山顶制高点上,绝对高度近500米。山上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红柱碧瓦,相映成趣,是人们纳凉赏景的理想场所。 园内三台阁是兰州市南屏障的顶端建筑。高三层,上建一亭,气势雄伟。在此俯瞰市容,黄河穿城而过,市容尽收眼底。傍晚时分,远山云蒸霞蔚,市内万家灯火,场景壮观。公园附近有四千多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清代军事防卫墩台,解放兰州的营盘岭战场等文物古迹。交 通 在市内乘8、18、71、78、106、101、102路公交车,或31、33、34路电车在五泉山站下车后,可步行上山,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园东门口乘缆车扶摇直上,该缆车行程长度和爬高程度均属全国第一。 门 票/开 放 时 间 成人每位5元,1.4米以下儿童半价。 索道:上山每位20元,下山每位15元。索道最晚开至21:30。 甘肃兰州市 |
天斧砂宫 | 天斧砂宫 在甘肃兰州有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天斧砂宫”。这是一处距今2500万年,经过长期的风化水蚀而形成的红色砂岩,是一组类丹霞地貌奇观,如神刀鬼斧凿成的砂宫宫殿。“天斧砂宫”这一神奇而又美丽的砂岩建筑群位于皋兰县中心乡朱家井村。 “天斧砂宫”总面积3平方公里,宛如结构严谨、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群。造型各异的塔体、楼阁雄伟庄严,椤角分明,形态各异的走兽栩栩如生,跃跃欲飞。 “天斧砂宫”按地理位置和建筑色调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宫庭建筑和御园建筑。整个宫庭建筑群有三个特色——攀天柱、飞燕塔之险;三色塔,迎宾厅之美;女王宫、落仙塔、聚宝殿、连环倒流洞之奇。三组奇特的建筑群,构成了连环营寨。 “天斧砂宫”建筑群内有体形高大的落仙塔、飞燕塔、三色塔和一个个站立犹如出征壮士的山头;有风景优美的龙凤峡、金风湖、长廊;有形似金蟾、河马、寿龟和白蛇的动物天然石雕,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隐或显,望天、望海、出河、呈探路之状。景区中心一座富丽堂皇,巍峨高大的议事厅,周围还有交易厅、迎宾厅甚为壮观。另有酷似使人毛骨悚然的铁牢。 “天斧砂宫”自然景观给人奇、险、绝、美、幽、野的兴趣,真可谓“此景只有天上有,何时误造在人间”。真诚欢迎国内外仁人志士本着“谁投资、谁受宜”的原则,投资开发这片距省城只有1公里的西部热土。天斧砂宫 |
五百年古槐 | 五百年古槐 什川镇北庄村什字街西面的街道边,有一见证什川历史的活丰碑——五百年古槐。古槐虽历经五百年的沧桑,至今仍茎体苍郁,枝杆交柯,叶茂如鳞,树冠覆地达数十米,树围5.2米,高约15米。1987年5月列为县级古树名木 进行保护。据《金城魏氏家谱》的《槐树记》载:此愧系自登公之妻敬太君[生于农历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十八日,卒于万历十四年 (1586年)十月初八日]从娘家敬家坪(今榆中北部)将树苗入筐带回什川,植于门前,念魏氏发源地山西钜鹿郡高桥庄大槐树固传有愧,取先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意,寄思乡念情之怀。后二房季宗祠建于其下,寓意有取于槐,受荫于槐树也。此愧至今约已生存了466年。正如《槐树记》所述,“树大有十围,高于数仞,远而望之扶陈轮困,近而就之荫森,枯杆撑天,饶有古趣,浓云匝地,全无俗尘,况夫当春而柔条雨耀,入夏则千荫风清,经秋而黄花绚彩,涉冬而乘实栗令,四时之景不同,而足动人。” 几百年来,古槐亲眼见证了什川先祖及后人耕园植树、铺路架桥,建设美丽家园的奋斗史;真实地记录了什川万亩梨园繁衍生息、竞相争妍的发展史。 |
皋兰山--兰山公园 | 兰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区正南皋兰山上,系新建的山林公园。整个公园依山布景,低处始自五泉山东侧的枇杷岭,高处至三台阁,逶延10余公里,占地面积5200亩。山上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红梁碧瓦,相映成趣,是人们纳凉赏景的理想场所。园内三台阁是兰州市南屏障的顶端建筑。高三层,上建一亭,气势雄伟。在此腑瞰市容,黄河穿城而过,美景尽收眼底。傍晚时分,远山云蒸霞蔚,市内万家灯火,场景壮观。公园附近有四千多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清代军事防卫墩台,解放兰州的营盘岭战场等文物古迹。兰山自古一棵树。解放后,兰州人冬天背冰上山,植树绿化,但收效甚微。现兰山公园已建设成了兰州市的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园,环境绿化很好。到兰山公园旅游,可乘车直达,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园东门口乘缆车扶摇直上,该缆车行程长度和爬高程度均属全国第一。 |
雄狮卧谷 | 雄狮卧谷 走近什川河口洄水湾,远远望去,距黄河百米开外的悬崖上,一块奇石形似雄狮,蹲踞河边。那惟妙惟肖,逼真传神的形象,绝不是古埃及人工凿出的神像翻版,而是天斧神工雕琢的自然奇观。这尊石狮,人面狮身,既有百兽之王的勇猛,又有人性显现的灵犀,好似河神巍然屹立,镇守脚下桀骜不驯的黄河,呵护两岸生生衍息的黎民,使黄河不再发怒,佑百姓富甲一方。相传,远古时代,百兽之王雄狮游历天下。 一日,来到什川境内,被此地的秀美风光、淳朴民风吸引,久久不愿离去。恰逢此时,黄河水龙作患,良田淹没,农舍倾覆,百姓哀怨之声冲天。雄狮不忍黎民受难,于是号令百兽共抗水龙。经过七天七夜的博头终将水龙制服。百姓感念其恩,长跪祈求雄狮守护家园。雄狮被黎民的真情所动,也不愿看到此地再遭水难,就蹲踞此地看守黄河。久而久之,变成了一尊石狮。 |
小峡明珠 | 小峡明珠 在什川小峡,一座新型的河床式发电站工在崛起。狭窄的峡口水流激越,两岸石峰高耸入云,绿色枝藤爬满崖壁,无名山花开遍山腰。拦河大坝内波平浪静、一碧万顷,坝外水流湍急,滔滔东去。小峡大坝坝长249米、高47 7米。坝前正常蓄水位1499米,总库容0.48亿立方米。电站安装四台57.5MW轴流轮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9.56亿KW·H。游客在什川梨园消闲品茶、餐饮娱乐之余,信步踏上小峡大坝,可尽览黄河奔涌出峡的磅礴气势;观赏两岸瑰丽秀美的奇峰怪石,远眺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领略小峡水电站高峡平湖的人间奇迹。相信不久,这颗闪耀在什川、闪耀在黄河百里风情线上的明珠将更加璀璨。 |
渔台悠情 | 渔台悠情 |
五福溯源根什川 | 五福溯源根什川 在什川东南有一山脉如青龙盘踞,龙头有一亭台巍然而耸,亭内设魏氏五房宗族始祖碑,故名五福亭。五福亭飞檐高挑,雕梁画柱,古色古香。四周青松苍郁,翠柏叠青,桃红柳绿。魏氏后裔带着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前来此处探源寻根,络绎不绝。 从翻阅史书和族谱的情况来看:魏氏原姓姬,系黄帝之裔。至周代时,周文王之十五子受封于毕(毕国在今西安、咸阳北),就以毕为姓,名为。至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随晋献公攻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献公-行赏,将魏(今山西芮城东北)封赐于毕万。万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魏氏从此昌大。至元泰定时,有魏熙者,娶妻康氏,生子三,长龙、次贵、三庆。其贵祖(公元1358年一1452年)在明洪武初年间,先因经商落户于南京应天府牧牛镇。后于自图人,随金长庚翁移甘。金翁带一子二女。他们至甘后,金翁即命令大女与魏、小女与白婚配,蒙天保佑,和衷共济,安家立业。于是他们落产手金城(兰州)河北庙滩子。迨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卜就丰川寺儿沟为金公耕住地,兰南云雾驿大石头泉(今榆中县)为魏公耕住地,什川为白翁耕住地。但白公不悦,云游三年。贵祖从镇虏堡(今景泰县正路乡)访寻回兰,商议一定,将大石头泉顶换于白公耕住,什顶换于魏公耕住,各自安家立业。贵祖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耕住什川,入籍金县(今榆中县)。在这之后,贵祖又访下了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处的荒山田地。贵公生三子,长坤(乳名丹丹1383年一1452年)次乾(乳名苏葛1387年一1468年)三坎。到后来,贵祖将魏家台分于魏坤耕住,什川分于魏乾耕住。 坤乾二公各生五子。即以“红颜常作对,白首永成双”取名。故旧有十房之传。其坤公五子居住于南山魏家台,故称山五房。其后“红颜”两房移居于河洲、狄道、冰淋等处;“常作对”三房居住于魏家台、柏木沟、魏家小岔、官川等处。惟乾祖五子稳住什川,故今有魏氏五房之说,亦称川五房。这五房正是人所共知的金城魏氏五房。其人丁兴旺,今已遍布华夏。在兰州市三县五区居住者约有四五万人。在皋兰县居住者,系皋兰县第一大姓,根据1989年皋兰县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产籍资料统计,全县共有244姓,32347产,其中魏姓占7059产,占全县总产的21.8%。这五房虽户大丁众,居住离析,但人们一听其族的人名,便可知系其某房某代人。因为各房人都以祖先制定的字辈命名,其房份与辈序分明。例如,三房字辈即“茂朝永焕,嘉懋正增,朋绪连武。贤著列邦,晋域(国)贻(志)谋远大;业骏金城,槐河树(福)泽绵长。三山生英,仁厚学博,功崇德钜作典范;五川毓秀,品端文盛,才高意厂展宏图。”其含义,既是理顺家族的辈分,又是弘扬0的功勋美德,更重要的是,启迪后代树雄心、立壮志,于民润国,大展宏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长城烽燧遗址 | 长城烽燧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烽燧遗址 烽燧也叫烟墩或烽火台,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陲、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曰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曰燧(俗称狼烟),故曰烽燧。燃烟举火和放炮的数目,根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数小时便知敌情消息。 皋兰县地处黄河北岸,历史上为金城外围屏障,县境内烽燧遗址较多,且纵横交错,大同小异,目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明代。皋兰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带,黄土夯筑,呈覆钵形,周围并挖有防御性壕沟。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遗弃的碗、砂锅等生活用具的残片。 皋兰县烽燧大体分为以下几路。北路自兰州河北盐场堡起,经邵家塘到长川后又分道设置,蔡家河、鹿角岘、悬帽塔达靖远为一路;长川、水阜、王家沟、山字墩、五墩、正路至永泰为一路;长川、文山、东湾、土龙川、王家湾、麻石面、狼家沟为一路。另外,沿黄河自砂井驿经老爷庙、东岭子、寄马桩、薛家墩、赵楼沟墩为一路;北圪挞墩、糜不老墩达榆中为一路。县境内计有烽遂50多处,多为明代建筑。其中西岔镇8处,黑石川乡3处,石洞乡10处,水阜乡12处,忠和镇8处,中心乡5处,什川镇4处。 皋兰县最早的烽燧为糜不老墩烽燧。建于汉代,位于什川镇接官亭村大阴岔山顶,东北距榆中县哈岘乡东湾村约7公里,西北距接官亭村约5公里。烽燧东与榆中县东湾、西与什川镇北圪挞、北与榆中县鹿谷子沟烽燧遥相互应。烽燧黄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外围有屏障,呈长方形,长40米,宽30米,障之残高0.5米与2米之间,底部宽1.5米。烽燧距障之北端10米,墩高10米,顶部5米见方,底部10米见方,夯层厚约0.15米。 现保留最完整的烽燧有高岭子烽燧和烟洞沟烽燧。 高岭子烽燧 位于水阜乡水阜村臭蒿沟垴,东北距水阜村7公里,西距小圈沟1.5公里,南距忠和镇野马沟3公里。始建于唐末时期。此烽燧北接水阜乡诸烽燧,南连野马沟烽燧,东望蔡家河烽燧,西见烟洞沟烽燧。烽燧建于高岭子山顶,黄土夯筑而成,形如覆斗,高7米,顶部3米见方,底部周长约10米见方。墩之周围有平整的圆形台阶三级,各平台宽约3米,级差约2.5米,一级平台周长约160米,二级平台周长约193米,三级平台周长约333米。 高岭子烽燧是县境内现存最壮观的一座,今烽燧南部原貌犹存,北部因年久而成陡坡。现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 烟洞沟烽燧 位于忠和镇丰登村(又名烟洞沟)东北的高山上,东南距牟家沟1.5公里,西距丰登村200米,北距236站150米,为明代所建。此墩东与野马沟、东南与赵楼沟、西南与大墩沟三烽燧相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 烟洞沟烽燧建在高山之上,近处有两级平台。第一级平台周长200米,宽3米,与第二级平台差5米,第一级平台盘旋而上为第二级平台。此台周长130米,南面较宽,面积约70平方米,可能是昔日戍卒的住宅。烽燧由黄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高10米,顶部3米见方,底部约为10米见方,夯层厚约0.15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