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巴中 >> 巴州区 >> 江北街道

江北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雷辅天将军墓

雷辅天将军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雷辅天将军墓(巴州区)  雷墓,位于化成镇宋家碥村西500米,雷家衙门右侧100米,建于光绪三年,竣工光绪六年。坐北朝南,为土冢墓,封土为长条形,长10.5米,前宽7米,后宽3.4米,前有墓碑,碑前是牌坊,再前是化纸库、石狮一对。  墓碑为石质仿木结构建筑,5重檐歇山顶,底层为7柱、六开间,宽10米,高9.3米,厚0.8米、二,三,四层为4柱三开间,上层为2柱单开间。碑壁上刻有二十四孝、战当阳。石柱上刻有滚龙等高浮雕及镂空雕刻20余幅。下层当心间石壁正中刻有帝诰封武功将军讳辅天、字世义,号仁山,雷老大人,扬太夫人一位寿藏。左侧刻有光绪六年,诰授奉政大夫,特授南溪县正堂,前署巴州正堂,宗弟,乙垣雷尔卿拜撰的碑序。(见附1)又在次间和稍间的石壁上刻有五言诗二首(见附2)。  雷辅天墓园全景  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建筑,四重檐山顶,底层及二,三层为4柱3开间,上层为二柱单开间,大门的正中上方,刻有光绪六年皇帝圣旨一道(附三),门柱正门,左刻文官,右绘武将。外刻花卉,人物画10余幅。 .  化纸库为楼阁式,八角五层,顶有蹲狮。  一石狮一对在库前,高2.2米,左雄,脚踏绣球,右雌,足抚幼子。  其墓规模宏大,设计巧妙,刻工精细,是清代文化艺术之精品。  附录:碑序  从来,大英雄崛起铷大业,得大名,成大家,要必矢以大气,运以大才,载以大器,非幸致哉!仁山兄少先时,家不过中人,产三十余,仅博一衿,发迹綦难矣,乃与嫂夫人杨,昆勉同心,居积致富,田则东南其亩,室则西南其产。令嗣三人,俱亲教训,长豫动,成乙丑科进士,次豫发,中丁卯科武魁,季豫春、虽始游泮而膂力方刚,前程未可量。光绪六年,豫动任固原。右营游府,即补参将。兄沐覃恩,诰授武功将军,嫂亦诰授夫人,簪缨维世,袒授充庭,非大英雄之有志竟成者欤!年六旬,亲督工建寿藏,谋虑之远若此。嗟乎!擎天立地五百年,应名士之生,水尽山高千万载,留君子之泽。文人而此铭,亦笔墨之光也:庶免谀慕之讥乎!  巴州正堂雷尔卿撰。保宁政学南江文生雷泽荣书。大清光绪  六年岁次庚辰伸春月二十六日。  附二:五言律诗(二首)  清晨入古寺,初日猗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耳锤磬音。  甲子科举人,候补县正堂雷正溶题  2、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睛开万生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滑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山。  丁卯科举人即补县正堂雷文渊题  附三: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同:宠绥咽爵,式嘉伐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帏之训。尔雷世义,乃陕西尽先参将,固原提标、右营游击雷豫动之父。义方启后,悫祇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於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省於韬铃。兹以覃恩赠尔为武功将军,赐之诰命。於戏!策府之徽章,荐承恩泽,荷天家之庥命,永贲泉垆。  制曰:怙恃同恩;入子勤恩。於将母赳桓著积,王朝锡类以荣亲。尔杨氏,乃陕西尽先参将,固原提标,右营游击雷豫动之母。七戒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惑,早流珩瑶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干城之器,兹以覃恩赠尔为夫人。於戏!赐龙纶而焕彩,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庥,永光泉址。  光绪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石匾上沿正中刻玺  本文来源:《巴中县文化志》  保护范围:东自土冢边缘外延20米至田边埂子,南自墓碑南侧边缘外延10米,西自镇墓狮边缘外延20米至黄梁树田边埂子,北自墓碑北侧边缘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5米。  

阴灵山风景名胜区

  阴灵山风景名胜区    阴灵山以其峻峭的山势、秀美的林木、奇异的山石、精湛的碑林闻名于川东北地区。  阴灵山风景名胜区在巴中市北枣林乡境内,离巴州城仅10公里。主峰高1420米,总面积64平方公里。它历史悠久,自北魏以来就是道教、佛教圣地。阴灵山原名灵应山,相传明嘉巴州区农民  靖年间,四川总督甘肃人李肃,为治母眼疾,苦苦祈祷,观音显圣医好了老夫人的眼疾,李总督为铭感观音化身救母之恩,亲赴巴州灵应山,新修庙宇13座,重塑菩萨金身,并遵观音菩萨梦中之言将灵应山改名为阴灵山。自此,阴灵山名扬川陕,誉满巴蜀。  阴灵山主峰峰俊,山顶为一巨石独立,似掌擎天,顶为一平台,约500平方米,建有观音正殿,可容数百人,此殿除一条小径可走外,其余三面若刀劈斧削,悬岩百丈,望而生畏,俯瞰山下,群山尽收眼底,仰视高空满云近日。阴灵山,怪石多奇。主峰四周2000米范围内,罗列着许多怪石,形状各异,因形得名,莲花观后路旁有一巨石,形若人头,头戴军帽,面向巴河, 凝神专注,故名“人头石”。送子宫后崩裂的巨石上悬挂一石长五米,好象从山外飞来,故名“飞来石”。主峰后巨石下有一长6.5米的石通道,能容一人低头蹲膝而过,故名“低头石”,还有“晒经石”、“老君石”,留下了奇妙的传说。  阴灵山,林木茂密,古树尤多,有树龄600年,人称“树王”的黄角树,有阴灵山独有、树龄逾千年的“九地斧”。还有逍遥树、弥勒樟、牛王柏、洞宾杉、处女松等各具奇异,有的生长在石缝里,有的生长在悬岩上,有的高大挺拔,有的虬曲蜿蜓,游人无不称奇。据统计,阴灵山树干直径在2.5米以上的古树100株,2米以上的300株,1米以上的400余株,阴灵山下,林海松涛,郁郁葱葱,十分壮观。  阴灵山,山高千米,终年流水潺潺,真可是山高水高传说,昔日山上缺水,万人聚集山峰朝圣,由于缺水,无数人昏倒在路旁山腰,观音圣母见此情景,大发慈悲,随手将静瓶洒下几滴,顿时泉水涌出,倩柔味芳。从此阴灵山泉水潺潺。其中一处泉水流量大,水质清澈,甘甜芳香,当地人说,此水可治百病,尤其是肠阻塞、气管炎、打谷黄等水到病出,人称“神水”,此泉名为“观音泉”。  阴灵山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是清数胜地,北魏延光年(公元520年),峰顶建有小庙,几经兴废,明嘉靖年间,始修观音殿,从山脚到山顶,共建寺庙十二座,造神像千余尊,有牛王庙、马王庙、川方庙、关帝庙、老君庙、送子宫、玉皇庙、大佛宫、武圣殿。这些庙群,有的建在山顶,有的依山就势,有的平地建基,风貌古朴典雅。一九三六年英国天主教曾在此山建“洋堂”传教,现有部分遗址,迄今古庙,僧道虽不象昔日之盛,但遗址、石像、碑刻尚存,奇特的石、山、水等大自然美景依然如故,山中树木葱葱,绿树成荫,百鸟争鸣,百花争艳的独特风景吸引着游人,目前公路已通山腰,游山道,步行梯道重建一新,尤有新建碑林,宏伟壮观,现立各地书法碑林1500块,排列有序,构成阴灵山的又一景观,它集当代中华书法之大成,为全国第四大碑林。阴灵山风景名胜区

水宁寺摩崖造像

水宁寺摩崖造像为文化旅游景点。   水宁寺摩崖造像为佛教摩崖雕塑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唐代凿刻。现仅有27完窟、300余尊造像。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1龛窟,其中第1、2、3、4、8号龛雕像最为精美,造型生动,技艺精湛,人物特征鲜明、生动。  水宁寺石窟,地处巴中县城东37公里的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水宁寺,古为始宁寺。《寰宇记》云“废始宁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梁普通六年(公元526年)于此置遂宁郡,又于郡理置始宁县,因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郡。北宋乾德四年废县,省入化成县(今巴中县)。水宁寺石窟就坐落在古遂宁郡、始宁县故地水宁河两岸的始宁山、龙骨山麓。  水宁寺石窟,现存造像27龛,近300躯,全系佛教造像艺术。主要内容有“释迦说法像”、“药师三尊变”、“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五佛”、“释迦真如舍利塔”、“观音菩萨”等。这些造像多为盛唐作品,少数为晚唐雕刻。它虽出自佛经,是宣扬佛教思想的,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主义文化。但,它又是石窟艺术古代匠师们在雕造和彩绘中发挥了卓越的才能,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堪称我国唐代石窟艺术中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尤其是菩萨、伎乐天神的雕造和彩绘,“女性化”十分明显,肌体细腻丰满,体态婀娜多姿,容颜俊丽动人,衣饰富利堂皇。真谓之曰“菩萨似宫娃”。这不仅使“神”具有美的形象,而且有一定的世俗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气息。第1号龛是“药师三尊变”。主尊药师如来,左胁侍为日光菩萨,右胁侍是月光菩萨。龛楣两角各刻一飞天背向起飞。这些彩雕,均为世俗人物中典型的“美人”形象。第2号窟中的二供养人,男者秀丽,女似宫娃,纯是汉民族中的美男子和窈窕少女形象。总之,在造像中的人物形像,各具有不同性格和神情。大体上,佛和菩萨像是温静慈和,天王、力士是威武勇猛,弟子和供养是人恭敬虔城,飞天是欢乐活泼。第2是“释迦牟尼说法”窟。主尊释迦佛,身披圆领袈裟,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左手扬掌作“施无畏印”说法状,情态温和。迦叶立于佛左,双眼深陷园睁前视而炯炯有神,刻划出了一个年高望重的弟子形象。阿难于佛右,面相清秀、神姿虔诚。第8号窟,二胁侍菩萨,左文殊,右普贤,均体态丰肥娇柔,面部表情温善娴静。二天王,左者,齿咧眼鼓,神态凶恶。右侧飞天,身长才33厘米,而飘带长达95厘米,几乎为身长的三倍,飞动之形十分可爱。  水宁寺石窟艺术,小巧玲珑,雕刻精细,造像多变,设计新颖,体态婀娜,多彩多姿。它同我国的莫高窟、龙门石窟等一样,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聪明才智。  清江镇  巴中市辖镇。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1913年置清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6年置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府28公里。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3.3万。巴中至达川省级公路过境。辖柏林、塘坝、佑垭、杏垭、峰垭、、铁炉、观山、文昌、台山、昆山、金字、环岭、东井、南垭、郑家山、碧垭、石燕、八角位、楼台、保丰、元堡21个村委会和海生居委会。乡镇…… 详细++

南龛摩崖造像

南龛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龛摩崖造像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南龛古窟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东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巴中南龛古窟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历史见证。  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南龛造像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延生佛”、“双背佛”、“观音菩萨”、“地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0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很富有当时川北坟特色;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0神龛,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在人物特点上是相当分明的。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威较强。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巴中南龛坡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建有记载6550余名红四方面军将士简历、照片及5000余件手迹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山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由-亲笔题写馆名的川陕革0据地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和1800多万字的史料,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龛石窟

  巴中城,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械栉比相连,它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它是巴州古文化的结晶。    南龛古窟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后,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  南龛造像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延生佛”、“双背佛”、“观音菩萨”、“地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0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南龛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很富有当时川北坟特色;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0神龛,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    南龛造像在人物特点上是相当分明的。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威较强。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南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建有记载6550余名红四方面军将士简历、照片及5000余件手迹的川萨苏区将帅碑林;山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由-亲笔题写馆名的川陕革0据地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和1800多万字的史料,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梁城遗址

平梁城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梁城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西郊10公里处的平梁寨上。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先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任兵部尚书的余玠令都统张实修筑平梁城,取扫平梁州之义,而山寨遂以此而得名。平梁城居山寨之上,而山寨四周如削,易守难攻,是四川抗御蒙军的古城寨之一。宋时在山寨上修筑城墙达20里,5寨9门,内外两层,排列整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蒙期间,州城官民及州衙曾迁入此城寨。清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占领巴州城,州城吏民及州衙再次迁入平梁城,并在城内建有鸿禧寺,又名真武庙(已毁)。清咸丰皇帝赐四川提督、抗英将领张必禄为“武壮”谥号,张必禄系古巴州人,死后葬于平梁寨上。山前刊有“武壮佳城”四字。  1933年,红四方面军曾在乎梁城作战,总指挥徐向前在此指挥战斗。  城寨上有天生的平梁洞和古时建造的摩崖造像,城中有古井、饮马池。  清《巴州志》载:出州城西行十余里,山渐高,迤邇以至平梁山下。雉堞(高矮城墙)参差,望之如半天赤城(如浙江天台赤城),缥缈在空际。四周皆悬岩峭壁,仅微径可上,既入城,则平野豁然矣。城创自张实。宋至淳祐,境土日蹙(收缩),兹城僻在一隅,乃以抚平梁州(今汉中)为名。其摩崖云:坐据要地,汉中在掌握,将以为兴复之基,故在南宋不效(南宋时没有效果、作用)。历数百年至昨,‘教匪’(封建统治者对白莲教军的贬称)扰乱,州城残破,官民侨居其中,大军粮饷咸在,经略(官名)额公,亦接印于此,卒之扫平‘逆孽’(封建统治者对白莲教起义军的贬称),川陕肃清,则平梁之名,殆为今设也。后之人抚今追昔,其亦知天人助顺,灵应固自有时欤!  巴州平梁城  平梁城创建以来已历750余年,而今环山城墙、城门、基石犹存。城内建的真武庙、饮马池、州衙署等遗址尚在,城外尚有接印台、石旗杆。平梁城山下的平梁洞,人称仙人洞,据传,昔有一妙通居士在洞中炼丹,人称仙人,故此得名。

将帅碑林

将帅碑林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巴中市建立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革命的见证,历史的丰碑,红军的青史。碑林立碑4000余块;安放飞机l架,建奉献碑1座。建有红四方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和红军陵园。印刷出版《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专刊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文集》。征集到中央领导和红军高级将领的贺诗题词数百件,掌握有红四方面军将士名录6550余人,烈士名录7.2万人,收集红军史料1.5亿字,以及红军将士的简历、照片、手迹数千余件。嵌立纪念碑的数千名红军将士中,有元帅1人,国家领导7人,大将2人,上将17人,中将40人,少将152人,大军区正副职5人,正副兵团14人,正副部省级79人,正副军职374人,有女红军144人,有夫妇红军92人,85岁以上高龄红军179人。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该馆由邓小平亲笔题书馆名,是我国第一个以根据地命名的专门性博物馆。它的前身为巴中人民文化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1961年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纪念馆。1979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新馆落成于1984年口馆址在巴中市巴州区城南南龛山的半坡上,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陈列大楼由三个展厅、珍品陈列室、影视放映厅等组成。陈列大楼两侧是红军石刻陈列廊,东侧为观光廊亭。整个建筑雄伟壮观,绿树红墙浑然一体。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资料两万余件,基本陈列了川陕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斗争、发展史,分15个单元。对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翻越大巴山进人通(江)、南(江)、巴(中);当时四川军阀割据及巴中军阀统治中的贫困状况;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南(江)、巴(中)的战况,反“三路围攻”、打“三大战役”、反“六路围攻”以及“万源保卫战”等战史;建立省、县、乡、村苏维埃,进行土地革命,肃反镇反,扩大红军及军队建设;苏区经济、文化发展;撤离川陕苏区西进长征的真实史况以及留下的川陕游击队的活动情况等,都有实物、史料展出。馆内还珍藏有“带血的上地册”;苏区发行的“税票”;苏区制造的钱币,包括纸币、银币和铜币;石刻的《十大政纲》、《劳动法令》、《土地法令》等一、二级文物。馆内的展出,物、图、文、照片俱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反映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创建、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该馆现在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碑林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南完山顶,占地7万多平方米,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摩崖造像、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相毗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青少年教育基地。  整个碑林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和张国焘纪念像园;刘伯坚烈士纪念像园;碑林长廊;楹联长廊;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吴瑞林将军纪念碑;红军陵园;奉献碑;标牌碑;观景台共十大碑区。安放有“歼六”战斗机一架及“二七”高炮两门。共嵌立石碑3388块,刻红军英名10万。其中红军将士个人纪念单碑2666块;楹联碑500块、1000幅。立个人纪念单碑的红军将士分布在29个省、市、区,中有元帅1人,国家领导人18人,大将3人,上将28人,中将86人,少将360人,夫妻红军138人。刻人英名纪念碑的9.6万人中,有省军职948人,地师职2998人,1927年至1937年牺牲的师团职烈士1124人,知名红军烈士9万人,西路红军、失散红军1200人,知名女红军138人。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建设,是巴州区张崇鱼1990年至2000年在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从自费800多元邮信至全国各地征集红军史料开始,在没有专人专款的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先后60多次,行程20余万公里,拜访了800多个单位和2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掌握有红四方面军将士名录6500多人,烈士名录10万余人,红军史料上亿字,搜集红军将士照片、手迹5000余件,同时从各方面筹集资金,经过十多年才建成这样。

回风亭

回风亭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风亭,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风亭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西唐巴、巴广公路的汇交处。始建于一九二六年,竣工于一九二九年,是当时供军事瞭望,和平时期则作为巴城百姓登高远眺,吟诗作画,内室常年关闭,外面阶梯可供游人休息。  回风亭座南朝北,平面呈正八边形共五层,立面仿哥特式建筑,中西文化融汇,五层楼阁式建筑风格,砖木混合简体框架结构体系。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2平方米,通高31米,屋顶为井干式结构八边形穹窿顶。屋面盖粘土筒瓦,八条屋脊设花砖脊,阁顶正中用碎瓷镶嵌宝瓶,宝瓶上装金属“ 卐 ”字形避雷针,巧妙地与建筑相结合,构成了与东面凌云塔遥相呼应的巴城名胜风景点。是古城巴中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晏阳初文化公园

  晏阳初博士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改革的奠基人。1890年出生于巴州城内,1990年逝世于美国纽约,活了100岁。他曾在20世纪初与陶行知等人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  为了纪念这位巴中籍的伟人,巴州区在城东南2.5公里的塔子山(又名长鼻山)顶建了晏阳初文化公园。公园占地3.5万多平方米。园内建有460平方米的晏阳初文化博物馆;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撰写墓志的晏阳初陵墓;有晏阳初汉自玉雕像。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墓亦在园内。园的四周塑有高4米的巴中历代名人的花岗石雕像;园前有现存清道光十年修建的楼阁式的凌云白塔及塔院,院内有佛教活动,院外有多处亭台楼榭。在公园山边可览巴河横溢、巴城一角和南龛秀景。

巴中化湖水利风景区

巴中化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巴中化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依托化成水库而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2平方公里,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化成水库位于渠江流域上游,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城镇供水为主的中型水库。景区内的摩崖造像、红军石刻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化成镇也是川北地下党的发源地,红色文化氛围浓郁。近年来,景区内市廉政教育培训中心和市法纪教育基地相继建成,并依托环湖廉政公园的建设,将化湖打造成为休闲清净自然之风与廉政教育清正高洁之风相融合的特色景区,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典范。

巴州凌云塔

巴州凌云塔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巴中白塔,原名凌云塔,在四川省巴中市,就是古代巴州。白塔耸立高崖,俯视南江,鸟瞰全城。白塔为川北造型最美丽的高层建筑。平面八角形,13层,高43米,建造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白塔结构内部用石,外部用砖,砖石合砌。内部石梯成为螺旋式,共11层(因顶部二层为实心)。白塔每层有用砖砌出的券窗8个,塔内每层有石造塔室一个,建筑质量相当坚固。

巴中莲花山

  巴中莲花山    巴中莲花山坐落巴中市西北12公里的平梁乡境,最高峰海拔1050米,总面积83平方公里,上有五沟五梁,形如莲花盛开,故而得名。远看莲花山,木荣山峻,景色旖旎,令人神往。  巴中莲花山森林公园一期开发投资380万元,巴中莲花山将完成“莲花山庄”3000立方米的多功能服务设施,-议厅、餐厅、娱乐厅、高中低档客房等于一体。巴中莲花山相继二期开发将投资600万元,完成“黄家山庄”和“张家山庄 ”的综合服务设施,巴中莲花山达到每年可接待10至15万人进山游览。  巴中莲花山阳春三月,游者甚众。时有专车直达山腰,游客便攀蜿蜒山路而上。沿路山花烂漫,芳香入鼻;山涧细水淙淙流淌,风送泉韵,和着鸟儿们的吟唱,悦耳极了,清心透了。翻过一座山坳,山色越显奇异,青松翠柏似巨大的绿色屏障,披阳迭翠,映得山峰耀眼生辉。灌木碧蔓,奇花异草,与伸云松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更有那漫山遍野怒放的杜鹃花,满枝花团锦簇,透着盎然春意,新农村建设  似篝火燃遍重山层林,使莲花山达到至美境界,令人陶醉。越往山中行,越显林静山幽,绿荫遮天蔽日。林中鸟飞兽走,蝶舞虫鸣;地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空气清新舒适,使这座森林公园的大自然氛围显得越发浓重。人在郁郁葱葱的林中穿行,仿佛漫步在迷人的画廊之中,真有超凡脱俗之感,不愧为旅游的好去处。  盘山南行,几番弯曲,方到莲花山主峰下。这里五梁汇合,地势平缓,岩下一洞,名莲花洞。洞深50米,宽40米,高6米,能容1000人左右。洞中冬暖夏凉,幽静平旷,内设神台,供佛像百余尊,香烟缭绕,钟鼓声不绝。洞前两层古庙宇穹起,与洞口紧连,名莲花寺。右侧一泉,清凉甘甜,自高淙下,其声潺潺然,犹一少女,拨弄琴弦,日夜弹奏着迎宾曲。洞顶有清代建造的石塔一座,四周有浮雕、题咏。州人彭大江诗云:“一状宏图震迩遐,文峰照耀灿莲花。瑞溢寰中龙虎跃,光腾汉外斗牛斜”。  从莲花寺出发,有两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宽1?5米的石板路,把点缀在茂林中的十亭、五寨十八门、三洞、一崖、一台、一坪、五台、两库二十八塘等景点连接起来。其中五石,谓之为动动石、笑和尚、猪儿石、加官老爷、钻山龙,各具情态,相映成趣,真是神功鬼斧之所为,让游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尤其是那两库二十八塘,静若一面面大小银镜,镶嵌在盛开的莲花上。库塘水皆清洌,日光辉金,蓝天倒映,青山影布;风起水面,群鱼游动,荡起涟漪。时有山雀掠过,长鸣两三声,回曲婉转,使山野显得格外幽邃而宁静。游客在此可划船嬉水,可临渊钓鱼,惬意极了。如身在世外桃源。  离开莲花寺,顺山而上,道路见陡。几经险要,登上主峰。站在重峦茂林之巅,如临仙境,顿觉天宽地阔,心胸蓦然开朗。极目远眺,数十里间层峰叠嶂,逶迤莽莽。众壑纵横,四处清荣峻茂。时已日薄西山,余光斜照,紫翠重叠,到处神奇莫测,引人着迷,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又像置身于一幅文照画图中。莲花山下,林木幽深,参差披拂,显得格外妩媚,巴河上下,浓翠成片,阡陌纵横,别有一番诗意。此情此境,令人流连忘返……莲花山是美丽的,诱人的!登莲花山,如在画中游。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光福寺

光福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光福寺位于巴州区城南的南龛山北侧。古时寺庙建于南龛摩崖造像下侧。20世纪90年代重建时,移到原梓潼宫(早毁)处。光福寺始建于梁魏。在历史上曾以山为名,叫南龛寺、化成寺;也曾因山有大楠木树而名楠木寺。唐代严武为巴州刺史,修茸一新之后,表奏朝廷,请赐名光福寺,乾元三年(760年)四月十三日,肃宗准奏,泐名于石上。1993年巴中地区建立,时任四川省佛学院教授、知名海外的盲人佛学家唐仲容赠送缅甸玉佛1尊,于是肇起筹建玉佛寺。延请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遂宁市广德寺监院释昭全住持,先后迎请高三米的缅甸玉佛4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大雄宝殿”题写了匾额,1997年经批准而正式开放。2000年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编写《中国佛教百名大寺》大型画册征稿,经巴州区政府批准,又将其寺复名为光福寺。   光福寺建成有大雄宝殿、玉佛殿、接引殿、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和生活服务等用房。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   该寺是全市有玉佛最多最大的一座寺庙,而且省级文物保护的“普陀岩”坐落在该寺最高处。它东与全国重点文物的南龛摩崖造像相邻.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灵江桥李家大院

  李承恩是李家大院的第一任主人。他是慈禧太后的护驾大臣,人呼“李榜眼”。李家大院原由余敏松修造,佘必昌之孙余奇三继承,后余奇三抽鸦片败了家业,卖给了通江杨柏乡七星村李承恩,李承恩买来后由侄儿李腾明催收关渡这方的租金,李腾明把收来的租金用于-挥霍,输光了租金。李成恩之子李冰如膝下无子、抱养了他大姨夫许家的大儿子承嗣,取名李腾江,李腾江之孙现在在南充十中教书。当时的佃户李章明、李章晴、李章焕在租种李成恩韵田地,住在李家大院。解放后,李家大院分给了这些佃户居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江北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江北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