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大理州 >> 巍山县 >> 牛街乡

牛街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巍山古城

巍山古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蒙化志稿·城池志》载:“(巍山)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从文笔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就是古城的四条主街道。由于种种原因,古城的东、西、南三座古楼已毁,而今只有北门古楼和城中的文笔楼幸存下来。古城池形如棋盘,24条街和18条巷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棋盘式”城池布局。  走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木雕大门、黑底鎏金的招牌、被岁月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街道上的房子,底层一律是店铺,临街的门面都是木质的,把门板卸下来,整个屋子就向街心敞开着。店门也是家门,没有扎眼的时尚招牌,也没有走遍天下都一样的纪念品。那些马具店、碑刻店、古董店、剃头店、小吃店……可以让你逛个够。小店的主人,悠悠地坐在草墩上,也不在乎身边的铺子是否有生意,怡然自得地打着哈欠。三五成群的老人们悠闲地坐在街边的草墩上,围着小方桌吃茶下棋吹牛,看街上的热闹。古街上,背着书包的、挑着蔬菜的、提着鸟笼的、牵着毛驴的、甩着空手的……人们从古楼的门洞穿梭而过,来来往往行走于古街上。岁岁年年,热闹的景象似乎在这古街上定格。  清晨,你可以在古街选择一家早点铺,吃上一碗八巴肉饵丝或者一碗巍山一根面。八巴肉饵丝和一根面都是巍山响当当的小吃,价格公道味道鲜美。转出来在街边,可以花上几元钱买一堆刚采的菌子。如果有兴趣可以在碑刻店或古董铺里泡一个早上。每一条小巷,小食馆、小旅店和小茶铺,都涌动着一种亲切的氛围。只要你在谁家的大院或店铺探个头,主人家就会用软糯的巍山腔打招呼“请进来坐坐!”“来,和我们请饭!”  随便进到一户人家,古朴清幽的庭院;清香扑鼻的花木;满院子都是绿,梅兰竹菊风姿绰绰,山茶杜鹃争奇斗艳。山石砌成的花台、假山别有韵味。巍山人爱养花,闲暇时浇水施肥,修剪造型,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修身养性。难怪巍山人有温文尔雅谦和礼让的性情了。  沿古街一直往北走就到了拱辰楼。拱辰楼原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现存为永历年间的建筑。拱辰楼建在二丈多高的砖石城墙上,土木结构。高23.4米,长41.7米,宽24.8米,由28根合抱的大圆柱支撑,四面出厦,雄伟壮观。城楼上檐南面悬挂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瓤题写的“魁雄六诏”巨匾;北面悬挂着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书写的“万里瞻天”大匾。登上拱辰楼,巍山坝子的山川景色历历在目。  巍山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彝族先民细奴逻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建立的南诏国,历经13代200余年。巍山的老百姓生活在古老文化积淀的环境中,南诏文明的深远背景在许多场所0现,一座寺庙、一间铺子、一种小吃、一条街巷,这一切都从中透着历史的痕迹,仿佛都在记忆中,而那鲜活的历史则是整个巍山的灵魂。这座曾经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高原小城,充满了无可复制的性格,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样一座活态的古城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啊!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交通  从下关乘车前往巍山县,约2小时即可到达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872-2316785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巍山古城

鸟道雄关

  鸟道雄关位于巍山县和弥渡县交界,从巍山县城出发沿巍弥公路往东约20公里。这里海拔2700米,森林茂密、环境清幽。  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隆庆关在府城东,高出云表,西有沙塘哨,望城廓如聚,东有石佛哨,西山如峡,八郡咽喉。”早在明清时期,隆庆关就是茶马古道的关隘,每天有大量的马帮从这里经过,至今从关口被马蹄长年累月踩踏磨得极为光滑的石头以及石头上深深的马蹄窝,不难想象当年热闹的场面。  1997年9月26日至10月8日,“云南鸟类环志国际研讨会”在巍山召开,会议期间在隆庆关进行鸟类环志工作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关口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鸟道雄关”四个大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一块关于“鸟道”记载的石碑。  每年仲秋时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迁徙,它们白天以太阳为航标,夜晚以月亮星辰为指引,凭借山脉等地形地貌以及地磁来确定迁徙的固有路线,飞赴南亚、东南亚及大洋诸岛,躲避北方寒冷的冬季。虽然鸟类拥有看清云层活动的锐利的“气象眼”,但在预测风暴或浓雾方面分辨力极为低下,一旦有浓雾的夜晚,常常在航向选择时发生混乱,往往被光源所吸引而迷失方向。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鸟道雄关”浓雾缭绕,遮住了月亮星辰,使得夜晚飞临此地的候鸟辨不清路线而不得不停留下来,它们互相碰撞,发出各种婉转凄切的鸣叫,形成著名的“鸟吊山”奇观。过去,每到仲秋季节,当地群众常常以篝火或火炉作为光源引诱候鸟在趋光性的作用下飞近,然后以竹竿击打,或张网捕捉,当地人称“打雾露雀”。  鸟道雄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起了国际鸟类协会的重视。在1997年的会议期间,共环志候鸟88个品种2500多只,并决定鸟道雄关为云南鸟类环志第一站,随后每年鸟类环志活动都要在这里进行。随之,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纷纷发表关于“鸟道雄关”的新闻,一时间“鸟道雄关”蜚声海内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也颁布了通告,规定每年2月至4月、8月至10月为全州范围内的鸟类禁猎期,每年9月为爱鸟护鸟宣传月,并将州内以“鸟道雄关”为主的6个地方设为禁猎区。“鸟道雄关”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片净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几年的时间里,大家的辛勤换来了可喜的成绩。至2005年,环志站一共环志鸟类3万多只,180多个品种。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云南省大理巍山县  

古洞藏春

  山林脱俗春长驻,月令无凭夏亦秋”。到了云南大理,不能不到唐代南诏国开国元君细奴逻的早年牧耕之地巍宝山看看长春洞。长春洞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西侧,因殿后有一幽深的古洞而得名。  从巍宝山停车场下车,顺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十几分钟后就到了长春洞山门。山门为三开间单檐悬山顶式建筑,门额上悬挂一块“长春洞”匾,为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吏部尚书章照书。进了山门,看到在南厢房的侧山墙上绘有一幅巨大的“百鸟朝凤图”。画高10米,宽6米,中间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主干上绘有一只羽毛丰满神采奕奕的凤凰,围绕着画眉、八哥、绿鸠、鹦鹉、鹭鸶、喜鹊、野鸡等数百只珍贵禽鸟。这幅巨大的“百鸟朝凤图”绘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巍宝山还有一个与这幅彩图有关的神话传说。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接替张乐进求的王位时,一只彩凤飞翔在巍宝山内的一支山峰上,百鸟便从四面八方飞到这里来朝拜这只凤凰。当年凤凰翔落的山脉被称为凤凰山,又叫鸟吊山,长春洞的这幅“百鸟朝凤图”便依据这个美丽的传说绘制而成。实际上,这幅“百鸟朝凤图”是巍宝山自古以来就是鸟类的乐园的一种表现形式,巍宝山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场所。  “黄鹤从何处飞来,听长笛有声,楼头梦醒三更月;青霞于此间掩映,看名山如画,林下春藏一洞天”。长春洞大殿就建在1.88米高的石砌须弥座上,面宽五间,殿后及左右两边均有走廊,上、下檐四周满施斗拱、雀替、花罩,为透雕或半浮雕雕刻,精巧生动。大殿的八扇格子门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图”和花卉鸟兽图。每扇格子门上的一位仙人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表现出了雕刻者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见者无不惊叹。大殿两组格子门中间的窗壁上雕刻着白兔舂药、金鸡啼晓和宇宙万物图,分别代表月、日、宇宙,象征“日月同心,滋生万物”。大殿顶部的天棚和藻井内绘有十七幅壁画,内容为工笔重彩所绘的道教群仙及诸神图,这些雕刻作品距今已有300年,但作品的画面仍不变形,不走样,保留着古香古色的特点,堪称雕工艺的珍品,是云南省内现存年代较早且保存较为完好的道教壁画。   

红河源

  云南六大水系之一的国际性河流红河,发源于大理州巍山县永建乡米鹿么村。红河源头的巍山,充满了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奇特景象。  “额骨阿宝”就是红河源头的名字,在巍山彝族话里,“额”为水之意、“骨”为弯弯曲曲、“阿宝”是父亲的同义语,“额骨阿宝”连起来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的父亲。几乎所有的河流都被称为母亲河,但红河不是,它从一开始就被称为父亲河。  徒步行走云南六条大河的柴枫子作的《红河源祭》写道:“大地的复兴和丰盈,是我的美,是我波澜壮阔的美。生命的源流,从此而发动,如日之升真真而从容,如光之盈源源而深入,向着充分,在祖国之南……”红河全长1200多公里,在云南境内长690多公里,在越南境内长500多公里,由北部湾注入南海,是中国南部最著名的一条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在巍山。  红河源的最源头部分称羊子江。羊子江经峡谷流入巍山盆地落马处以下称西河。整条30多公里的西河全部靠在西山脚下盆坝的西侧,没有哪个地段是跑到东面去的,为名副其实的西河。这条河又称瓜江,有“瓜江碧玉”的美称,由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盛产南瓜、冬瓜、丝瓜等各种瓜类而闻名。整个坝川是瓜果飘香,鱼菱满川的地方,所以孕育出来一个盛极一时的南诏古国和南诏文明。  沿西河下游出巍山川尾以下的河称巍山河,河流到这里,与发源并环绕着巍宝山的五道河交汇,经过一个大圆形包围圈后向东南流出巍山境外。出巍山县境以下称礼社江。古代的巍山是南诏国都和蒙化府地,辖区遍及整个红河流域,因南诏和唐王朝的关系,所以礼仪之风盛行,据史料记载,江水被赐名为礼社江。可见这文献名邦的影响源远流长。   

巍宝山

  介绍:巍宝山简称巍山,位于巍山县城东南面11千米处,面积19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569米。该山南依太极顶、西邻阳瓜江、东连五道河、北与大理点苍山遥望,峰峦起伏,绵延数十里,前人认为山中有宝气放出,因而得名。巍山可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景区,景点有30多处,有洗心间、银粟泉、七星井等新景观,这些景观往往与神话故事相关联,形成巍山一大特色。此外,巍宝山还是南诏发祥地,道教名山,如今又恢复了洞经音乐乐奏会和彝族歌会,使这座名山更加璀璨。除了浓郁的宗教风格造就了“巍宝仙踪”之外,山中的奇景还形成了有名的巍山八大胜景:拱城远眺、天门锁胜、美女瞻云、龙池秋月、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长春。有关胜景,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路过此地时,恰逢彩云显现,美丽的云景使她芳心大动,便不禁卧下仰望云景。后来,在何仙姑躺过的地方长出了三座呈“美女仰卧”形状的山峰,仙姑不慎失落的珍珠则化作了中央的水池,形成了“美女瞻云”的绝景。巍宝山还是彝族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巍宝山歌会便聚集于此,成为附近彝族青年男女的狂欢节。交通:游客从下关至巍宝山,可乘班车先至巍山县城,再转乘中巴前往,班车票价12~16元,县城至巍宝山中巴票价5~8元。   地址: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乡南诏镇  类型:山古迹道观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0872-6123574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60元。身高1.2米以下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官凭有效证件免票。  交通  班车:下关可乘班车先至巍山县城,县城距离巍宝山的山门约14公里,可乘中巴前往,班车票价12-16元。  包车:可在下关包车前往巍山县城,在转车摩托车。巍山县有很多摩托三轮,可以坐4个人,上山费用可砍价到25元。  自驾:可在杭瑞大理出口下高速后,第一个路口右转,然后再右转,就是去巍山的二级公路了,1小时即到。  

垅圩图山城址

垅圩图山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  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砾、石礅、莲花柱础等建筑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是南诏早期都城遗址,这也与历代史料记载相吻合。  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队连续两年在遗址上再次发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遗址内的铺地砖和地基,清理出一块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队还在房屋遗址旁清理出一块分别由两层阶梯和四层阶梯衔接成的两个台面,上面的铺地砖错落有致十分平整。遗址内共发掘出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头像等180余件(块)雕像,其中,完整的7件,较完整的佛、菩萨、天王力士头像42件,残断躯体31件。还有与当年山龙山于图山城址出土相似的有字瓦、方砖、莲花型石柱础等建筑材料。该遗址出土的石刻佛像,不仅有单躯、而且有两躯、三躯和多躯造像。有立像和坐像。雕刻手法有浮雕和圆雕,且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其造像的艺术特点是:面部圆润丰满,肌肉润腴,肉感强烈。佛头多为螺发,高髻,穿袒肩袈裟。菩萨头戴宝冠,身佩华丽的璎珞,衣褶飘逸,具有明显的唐代雕刻艺术特征。  南诏石刻佛像的出土,是继1958年南诏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现和1978年大理千寻塔发现大批南诏时期佛教造像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南诏历史及南诏与佛教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佐证。正因为其意义重大,这次发现被列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山龙)(山于)图山城作为唐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战乱,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阁。玉皇阁与文华书院并存,分立左右。  玉皇阁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为山门、前厅、中厅、大殿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下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  书院则位于玉皇阁之左,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门、泮池、雁塔坊、奎星阁、藏书楼及两厢等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仅存藏书楼、奎星阁、雁塔坊及部分厢房。奎星阁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下层四周设廊,上下层檐下均设七踩斗拱。藏书楼建于高台上,面阔五间20米,进深15米,高l1米余,重檐歇山顶,翼角出檐甚长,整个建筑气势宏伟。文华书院原存碑10通,为清光绪初年筹拨杜文秀起义军“叛产”作书院经费的布告,有一定历史价值。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于1998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玉皇阁

大理玉皇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巍山县境内有多处玉皇阁,但以巍宝山的玉皇阁最为壮观。原明代晚期的玉皇阁位置在三皇殿左下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时迁移到今天的新地址,在灵官殿的背后。玉皇阁依山而建,层层而上,每层以三路石级相通,共42级,由四圣殿、三师殿、吕祖殿、依云阁、弥罗上宫(圣父母殿)等组成,是巍宝山所有殿宇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吕祖、财神等。玉皇殿内玉皇大帝塑像的天花板上绘有10幅彩色图案,其中9幅是彩龙图,另一幅是著名的道家“水火匡廓图”,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价值。  “水火七廓图”采用黑白两种颜色绘制,用宽细线条合半交错的手法绘成,既不同于太极图,也不同于八卦图。它源于后汉(公元947年~950年)巍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道士妄想-长生不老丹的药方示意图。后来产生的太极图就是在“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的基础上合成的。唐代四川青城山天师派道教哲学家彭晓曾批注《参同契》,将“水火匡廓图”解释为“明镜图”。  这幅绘制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距今200余年的“水火匡廓图”标志着巍宝山很早就是中国南方五斗米道的传教区之一,也说明了巍宝山道教与四川青城山道教的文化联系,为研究巍宝山道教的起源和派别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等觉寺及双塔

等觉寺及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等觉寺(又名报国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南诏,是巍山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庙,为明、清两代僧纲司驻地。  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无用自应天溧水(江苏溧阳县)来,与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进四院,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开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双塔于二门左右,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纲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两庑及更衣厅并塑罗汉,至此,等觉寺为规模最大时,清代咸丰年间兵焚,大部被毁,仅余太阳宫等处,清光绪年间,於太阳宫之左建禄位祠,祀云贵总督林则徐,太阳宫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间阵亡、殉难诸人。  等觉寺呈座北向南,前为双塔,后为太阳宫,东院为禄位祠,西院为昭忠祠,西南为花园。双塔始建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为九级方形密檐式实心砖塔,文革期间,双塔惨遭人为破坏,东塔余二级,西塔余六级。太阳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为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正面及二侧檐下施重昂斗拱,后檐以垂柱、花板装饰,整个建筑用料粗大古朴。1998年年5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巍山县城东北隅报国街

巍山文庙

巍山文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庙在古城西门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庙毁,随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间(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权  驻蒙化守将李芳园、马国忠等复加扩建。民国初期设劝学所,1938年开办中学至今。  文庙规模宏大,占地约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设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大理石匾。大门开于左右二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等;东西二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兴文祠、承祭斋、学官署、射圃等。现存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前设月台、环以石栏,殿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1米。单檐歇山顶,檐下四周置五踩重翘斗拱,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雁塔坊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檐下四周设斗拱,八个翼角飞展,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明伦堂建筑独具一格,前为卷棚,后为尖山的两个建筑勾连而成,中有6扇格子门,分别镌刻春、夏、秋、冬四景和山水、城堡庙塔,雕工十分精湛。2003年8月大理白族自州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

  云南巍山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在巍山县青华乡背阴箐、黄家坟、豹子窝一带,距巍山县城47公里,保护区辖该乡中窑、西窑、漾江、银厂四个村委会,位于东经100°11′35″—100°14′50″,北纬24°49′45″—25°10′0″。保护区范围1000公顷,最高海拔2010.2米,最低漾江边海拔1146米,绿孔雀的主要栖息地包括豹子窝、黄家坟、背阴箐。区内海拔悬殊较大,立体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16—2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年干燥度1.44—1.83之间,为干燥和半干燥气候。境内有龙凤河和中窑河流经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地质属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层,以中生代侏罗系和古生代三迭系的面积较大,土壤多为红壤和紫色土,部分腐殖深厚,山麓河谷土壤,多为黄胶泥和黑土。该保护区始建1988年,199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类型属野生动物,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除此之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白腹锦鸡、穿山甲;经济动物类型多,如雉鸡、杜鹃、八哥等鸟类,野猪、银星鼠等野生动物。

星拱楼

  星拱楼又名文笔楼,位于巍山古城正中,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过街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毁,咸丰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将领左参军马国忠重建。楼顶中梁尚存“太岁纪年”题记。楼通高11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面阔、进深均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贯通,门洞作券顶。楼作亭阁式,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9.75米,楼底层四周设廊,内外均饰斗拱,四面悬“瑞霭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绘写巍山四环景色,凭栏可望巍山全景。城楼上下比例匀称,保存完整。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巍山古城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0.5-1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陈佐才石棺

陈佐才石棺为文化旅游景点。  陈佐才石棺在庙街乡盟石村公所山塔村后盟石河山箐中。是明末清初蒙化府爱国遗老和诗人陈佐才的衣冠冢。石棺凿在一块巨石上,巨石东西长约10余米,南北高约8米,高约2米。石棺凿于此石的顶前方,长宽与一般木棺相似,上覆石棺盖。巨石前立有两块墓碑,一块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乡进士李士扬撰写的题为《明义士翼叔陈老先生墓志》,一块为国民25年(1936年)蒙化赵叔良等士绅为陈佐才立的题为《明忠义陈翼叔仙师墓志》。在石棺两侧各立石笔一支,上刻蒙化文人饶着题的石棺联,上联是“指地誓黄泉,溪流犹带南迁恨”;下联是“凿棺盟白石,墓木曾无北向枝”。石棺右有一石亭,石亭石柱上也刻联一对,上联是“其生明臣其死明鬼,下联是“不葬清土不戴清天”。石棺四周刻满了赞诗和文章。   

玄珠观

  玄珠观又名玄龙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南玄珠山。观始建于南诏时期,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观依玄珠山而建,层台叠阁,气势雄伟。其布局为在南北中轴线上建山门、四圣殿、石牌坊、玉皇殿。大殿之东,有关圣、三皇、吕祖、观音诸殿和弥罗宫、芭蕉楼、碧波室、道舍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轴线,根据地势,采取由西到东上下三台横列式,以二条轴线穿插大小七个院落,园林小景颇多。建筑以山门及大殿最佳。山门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面宽三间,前后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细。大殿建于高台之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前设走廊,檐下施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巍山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巡检桥,位于永建镇巡检村南巡检河上。始建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历代曾多次维修。桥头山墙砌有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撰《永济桥碑记》一通,桥为木构风雨桥,桥长15.6米,宽3.25米,高6.9米。其结构为用直径0.3米的五根大圆木架于两岸,上面铺木板,再在两岸各安木斜撑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顶瓦屋三间。桥面两侧安木栏杆,并设长木板凳。永济桥用斜梁悬挂支撑中点的方法,解决了大跨径木桥受力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年久失修,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香港爱国人士詹益邦先生捐资落架维修。   

巍宝山文昌宫

  巍宝山文昌宫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前山,原名龙潭殿,始建年代不详,是巍宝山著名的道观和古建筑群之一。  文昌宫初为本地土著彝族祭龙潭之所,两汉时彝师孟获之兄孟优曾居此-,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因士兵误饮哑泉水,不会说话,诸葛亮曾亲往殿内访问孟优解药以救士兵。明代重修后改称文昌宫,清代以后屡有修缮。   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道舍及厢房等;大殿内供文昌帝君,中殿内祀关圣帝君。宫中有一龙潭,潭心建有文龙亭,亭左边临水墩壁上绘有一幅彝族“松下踏歌图”,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所绘。   

牛街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牛街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