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东坝景区 | 东坝景区 东坝地处怒江峡谷之中,距县城100公里,距318国道线田妥大桥处22公里,乡政府驻地海拔2600余米,全乡幅员面积1680平方公里。以乡政府驻地(军拥村)为中心,四周山峦叠嶂,形如莲花,周围的山川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动物形状。在东坝,当地民居建筑规模庞大,选料考究,设计精妙,做工精细,图案活灵活现,外部雄伟壮观,内部精雕细缕,一座座依山、依水、依道、依果园而建,布局似丽江,而风格更具有西藏文化特点。此外,东坝乡瓦多堆村(公路边上)更是奇山怪石林立,还有两处宽1米左右、长20余米、高100米以上的险要关口(一线天)。其中一个关口叫珠嘎,简称“困鹰关”。关口有0神、守门犬、佛像、门神、锁、钥匙、文字、地图等等(据说是自然形成的)。 东坝温泉旅游资源方面:东坝乡共有大的温泉5处,分布于全乡各村落之间,其中巴雪村的沙拉温泉因其大、美而最具盛名。其下还有许多温泉泉眼和一个中等大温泉淋浴池。沙拉温泉水温恒定,常年保持在50-60℃之间,,该处因地理原因,自然形成了罕见的数十处温泉瀑布,其中六处均高达10—30余米,多处似庐山瀑布,当地人喜欢在瀑布下,到排列有序的小水坑里洗澡或淋浴。 |
东达山 | 川藏线上最高的山口东达山,也被称为“生命0”,一年四季都有雪。是登山爱好者的圣地,海拔5008米,山的一边是奔腾的澜沧江,山的另一边是左贡。在东达山,邦达草原气温可达摄氏零度以下。可是在澜沧江和怒江江畔气温却是20℃左右。一天经历的海拔落差起伏可近2500米。两县之间横着觉巴山,拉乌山和海拔近6000米的东达山,路况不是很好,经常有“人仰马翻”的感觉。 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以北 类型:山 电话: 0895|0895-4542536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帕巴拉神湖景区 | 帕巴拉神湖景区 帕巴拉神湖景区地处扎玉镇雪巴村,距县城78公里,以“神湖”及围绕其周围的冬日神山,伦珠寺、布谷塘草原、村头沼泽水潭区,天然洞穴、奇树、怪石以及松、杨、柏、云、冷杉林区等风景组成。 神湖面积约53万余平方米,环湖绿带如茵,花海相拥,彩蝶飞舞,各色树木相间,巨石扎多吉屹立在深水区,湖面上野鸭成群,各种飞禽栖息戏水,怡然自乐,湖水清澈见底,游鱼伸手可捉,湖面色泽各异。伦珠寺是一座古寺,相传在佛教后宏期康区仅有几座寺庙之一。 |
东坝野生葡萄园 | 东坝野生葡萄园地处怒江峡谷中,海拔2000余米,四季分明,素有“左贡小江南”的美誉。这里民风古朴,人们热情朴实,性格极为奔放。这里的建筑高大,设计精妙,做工精细,风格独特,外观雄伟壮观、里面富丽堂皇,犹如宫殿,在左贡昌都地区乃至整个西藏堪称一绝。左贡野生葡萄质好味美,用其酿造的野生葡萄酒甘醇可口,回味无穷。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左贡县,东坝乡,854400 |
美丽雪山 | 美丽雪山,号称西南、藏滇边境的第一神山 。透明的冰柱、冰川,还有那一下子凝固了的圈圈涟漪,晶莹剔透,穿山而过的石洞则犹如山的眼睛,深燧而幽远。其中的卡瓦格博峰海拔6700集惊、险、奇、美于一身,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更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地处北坡左贡县碧土一侧,原始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世界高原所有的物种应有尽有。 近年来,世界上濒危树种红豆杉就生长在此处,瑶共琪草点缀其间,金丝猴、小熊猫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穿梭林间。 |
田妥三大寺庙 | 田妥三大寺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田妥三大寺庙 左贡县规模较大的三大寺庙都集中在田妥镇,其中以左贡寺最大,形似布达拉宫,建在象鼻山上,雄伟壮观。土卡寺与田妥寺坐落在田妥村两边的山坡上,两寺隔河相望,建筑风格独特,做工精制,精雕细缕。这三座寺庙内有许多国家级历史文物,左贡县只有友巴寺、扎玉寺和碧土寺的文物可与该三寺媲美,特别是以田妥寺为最。该寺的木胎、泥塑、金菩萨等有着极高的考古和观赏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盐井旅游景区 | 盐井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是沟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盐井位于芒康县与云南德钦县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四个乡,海拔较低,约2500米。澜沧江畔井里的卤盐水,为盐井的盐田提供了大量的盐巴,使这里出现了家家户户屋顶铺了一层白雪似的晒盐奇观。除了盐外,更罕有的要数在上盐井的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陕西西路 |
西藏盐井千年古盐田 | 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约有1300多年历史。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层层搭建有3200多块盐田,年产盐达数百万斤。这里可以观赏到手工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勤劳朴实的盐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是中国第一家关于茶马古道历史的展览馆;曲孜卡温泉群共有108眼温泉,号称“百泉映月”,水温25度-80度不等,含二十多种矿物质,属温泉中的极品,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距县城107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 “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有纯朴的民俗,当您看到房内的钟乳晶盐,一定会把您引入水晶宫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大奇观。 制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有盐田3454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纯盐民有64人,农牧劳动和制盐兼营劳动的人有2013人。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年产盐量约300万斤,收入100万至130万左右。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 盐井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是国道 214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的铁链木桥自“茶马古道”开通至今,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交易各种物资,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青稞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粉丝、大米等商品。运货的途中经常会遇到-物资的情况,因此在“茶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备措施便是马帮群一起上路。白天上路,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觉,有些人值班。最多的马帮群有700多匹马和70多个人。他们之间非常讲信用,也特别团结,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马古道,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的销路: 盐的销路比较广,主要分五大销路区: 1、云南省的中甸、德钦等地; 2、四川省的巴塘、理塘、甘孜等地; 3、林芝、拉萨等地; 4、左贡到整个昌都地区; 5、整个芒康县。 盐田之争: “羌”是现在的纳西族。当时羌巴人把留下的很厚的石墙土墙叫羌宗,至今还可见古建筑物的遗迹。盐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盐比金子还要昂贵,所以盐井就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盐井曾经发生过多次争夺盐田的战争。目前盐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在当时澜沧江东岸的盐井百姓要向巴塘有个名叫巴桃花王(桃花盛开的时候巴桃花王来收税,为此而得名)的贵族家交税,这给当地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盐井百姓的生活本来就过得十分困难,无法承担额外的上交任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们下定决心要消灭巴桃花王,在预先都已经商量好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趁巴桃花王来收税之机,杀死了巴桃花王,为了不让个人承担罪责,每家每户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个刀痕。盐井所有的百姓都自愿共同来承担责任。巴桃花王死了,百姓们请来巴贡寺的寺主土瓦-到巴塘解决此事。巴塘方面决定分两场比赛来解决这次的杀人事件:一、比力气;二、比马背上功夫。土瓦-法力高强,两个比赛都赢了对方。按照当时的惯例,被杀人的头、耳朵、眼睛等值多少钱,要给被杀人的家庭作赔偿。在给巴桃花王的头、耳朵、眼睛等作价后,百姓们一次0了赔偿费,从此摆脱了交税的厄运。 地址: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 类型:民俗村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90.0元 |
多拉神山 | 多拉神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导 游 多拉神山位于八宿县白马镇以东63公里的川藏公路旁,交通极为方便。这座神山规模不算很大,传统上分为外圈、中圈、内圈。 介 绍 徒步转中圈一圈约需4小时,沿途可观赏-台和各类石刻艺术。登上主峰,则可鸟瞰整个多拉山的美景。而从内圈转一圈不超过2小时,这是多拉神山的核心部分,也是主要的参观点,途中可朝拜并欣赏以莲花生大师为主的各类佛像、佛塔、六字真言及藏文祈祷经。 多拉神山的神秘之处在于满山遍野的石灰岩上刻满了佛像和六字真言。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常年累月的风吹雨淋,风化现象极为严重,故早已失去了人工雕凿的印痕,这就使不少人相信这些佛像和六字真言是自然形成的。 西藏昌都 |
美玉草原 | 美玉草原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美玉草原一望无垠,夏季碧草如茵,野花遍地,牛肥马壮,羊儿成群,黄羊(俗称白0)追逐玩耍,野兔、高原旱獭(俗称雪猪)掘穴而居、随处可见;盘羊、狗熊、雪豹、人熊、狼、獐子、鹿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分布其间。 云白风青,鸟而成群结队展翅而过(主要栖息于卡扎村的湿地上),开曲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点缀其间的湖泊湿地(在日雪村境内,共有4 面),像一面面镜子在阳光的普照下,波光粼粼,闪闪发光,温泉(在日雪村境内,就有7 眼),水温恒定,常年保持在60-70 ℃之间,色黄,蒸气腾腾,据说有极佳的康疗效果。这些给草原平添了诸多的梦幻色彩, 在该乡吾比村境内有一坐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山的山峰,名曰察玉志嘎多吉,是梅里雪山的最后一道门关,其峰集奇、险、美于一身。 |
然乌湖 | 然乌湖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海拔3850米,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为藏东第一大湖。湖畔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贡拉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周围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倾泻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源头之一。 然乌湖是典型的由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堰塞湖,处于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的对撞处。然乌湖的静和蓝是远近闻名的,湖中极少看到枯枝杂物,湖的四周景色各不相同。清新如镜的然乌湖色彩非常丰富,草地、森林、秋叶以及白色的水禽和湖岸浅滩五颜六色的卵石,和着碧蓝的湖水、白雪皑皑的雪峰,景色如诗如画。狭长的湖向西蜿蜒十余公里逐渐收缩成一道河谷,随季节的不同,河水也呈现出或碧蓝或青绿等数种颜色。河道中许多岩石和小岛点缀其间,湖面上春季树影婆娑秋冬薄雾弥漫,四季美景都会使人如进梦幻之境。 然乌湖北面有著名的来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时,雪水便注入湖中,使然乌湖经常保有丰富的水源。然乌湖边是绿草茵茵的草场和绿油油的庄稼;湖边山腰上则是莽莽的森林,再往上是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和灌木丛林带;山顶则是终年不化、重叠起伏的雪山。 然乌湖本身也是经过不同时期冰川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巨大古冰川谷地。200多年前,发生大崩塌,巨大的垮山堆石堵塞帕隆藏布形成今天的然乌湖,至今可见巨大的甭积岩块堵塞在湖口谷地。然乌湖被评为国家2A级景点。 地址: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 类型: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交通:318国道从湖边通过,可由八宿县城包车前往,也可从波密县城扎木镇或者八宿县城白马镇搭车前往然乌湖 然乌湖 然乌湖 |
旧密禅寺 | 旧密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旧密禅寺 旧密禅地,在昌都地区之类乌齐县境内,位于巴夏北面山坡处,县城距地区驻地105公里。 旧密禅寺,由欧坚班觉于1693年(-之水鸡年)创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欧坚班觉为“巴夏人”,生于1657年,其母早逝,幼年时性格刚强,与继母不和而离家出走,拜达夏岭巴和迪钦曲杰岭巴、嘎上下班匝松等人为师,成为他们的贤达弟子。据传,达夏仁布钦临终时对欧班觉说道:“巴夏祖人居住过的地方有一好似白狮金库宝地,曾由朗嘉匝松和赤列多吉大师掘出过许多伏藏,……所以你欧坚班觉在该地建一座寺庙就能成大事。”后欧坚班觉遵照大师遗嘱来到白狮金洲库宝地创建了该寺。他于-十二绕迥之火鸡年圆寂。据说该寺共传承十三世,分别为: 第一世-欧坚班觉,旧密禅寺的创建人; 第二世-益西旺波(1719~?); 第三世-贡嘎嘉措(1724~?),曾应德格法王平措丹巴之邀,在赴四川德格途中因飞渡长江而闻名,后-为平措丹巴之首席-,并且得到国师封号,赐予佛经大宝和法钹。在返回西藏途中,以帽子承接了土地神降下的暴冰,使其帽子旋转后坠于地,人们称他“贡嘎土度”,后该帽成为寺中最珍贵的供品。 第四世-赤列多吉(1766~?),任旧密禅寺住持期间,创建了杰钦寺而得到摄政、达扎吉促贡德林重用,敕封为欧坚朗卡林寺伏藏-名号及称呼的门牌; 第五世-:仁钦卓敦嘉措(1775~?); 第六世-仁钦桑丹旺钦(1825~?),曾被西藏地方政府和清王朝予封号证书; 第七世-扎巴旺秋(1830~?); 第八世-次旺仁钦(1878~?); 第九世-仁钦次贡(1879~?); 第十世-丹达(1885~?); 第十一世-白觉(1888~?); 第十二世-崔赤南杰(1903~?); 第十三世-赤列嘉措(1921~?),任该寺住持期间,寺庙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一百多人。 旧密禅寺坐西朝东,其-殿面积16柱,殿内主尊为莲花生及达贡仁布钦大师镀金铜塑像,供有三世-贡嘎嘉措和千手千眼观音、白度母、绿度母、马头明王、金刚亥母、桑杰多吉-等泥塑像;还供有两尺高的白觉-镀金铜质灵塔和银质灵塔,悬挂有各种唐卡一百多幅;经书架藏有文歧怙主经书全套、达夏仁布钦大师佛经42卷;此外还藏有银制唢呐、法钹、长号、神鼓等法器。殿内遍绘壁画,主要内容为千佛像和观音全传、无量光佛的极乐世界等,技艺精湛。 -殿前面为庭院。东面有二层楼房:底层有伙房,面积4柱;有仓库、修行室、法器房和0依怙神殿。二层主要为-居室;东面为佛殿,面积2柱,殿内供有十六罗汉泥塑像,墙上绘有莲花生传记等壁画;其旁边还有仓库、僧舍和茶厨。-殿西面原建有10座佛塔和僧舍,“文革”期间被毁。 旧密禅寺珍藏的文物有:六臂观音线刻像,高32厘米,下刻有“六字真言”3行;旧密禅寺守护神普巴辍卧线刻像,高64厘米,呈忿怒相,两眼冒火,双手持法器,一足踏人一足伸直,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此外,不有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白度母、绿度母等造像和石刻-,甚为精细。 旧密禅寺主要的宗教活动有:-1月举行长寿仪轨,时间7天;2月益西罗布修行日期间举行跳神,时间2天,并进行8天修行;3月17日~19日过长寿泉水3天;4月“萨嘎达瓦”禁食斋20天,该月25日开始举行密咒修护论3天;5月10日举行会供论;10月举行静猛舍7天;11月举行“波珠”7天;12月举行“波珠”7天,12月为益唐丹增之修行日7天,举行各种恭敬活动。 |
来古冰川 | 来古冰川为一组冰川的统称,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来古冰川包括美西、亚隆、若骄、东嘎、雄加和牛马冰川,该冰川群中亚隆冰川最为壮观。“亚隆冰川”长12公里,从岗日嘎布山海拔6606米的主峰延伸至海拔4千米的岗日嘎布湖;气候上,地处印度洋季风向青藏高原输送冷空气的主要通道,降水充分,有利于冰川的发育,属于海洋性冰川。 来古冰川一名来源于紧邻冰川的一个藏族小村落一一来古村,来古在藏语的意思就是隐藏着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第一眼看见来古冰川就犹如眼前突然出现一美女一阵惊艳。 来古冰川比起海螺沟冰川、明永冰川、绒布冰川更为充满雪山灵气。在原始的冰湖上,巨大的冰川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走进来古冰川,犹如回到远古的冰河时代,将世俗的尘矣洗尽,让灵魂得到净化。 西藏八宿县然乌镇来古村在青藏高原东南伯舒拉岭的腹部,西藏最美的湖泊之一的然乌湖就在它身边,这条因冰川而出名的来古村距川藏公路只有20多公里,周围遍布美丽的湖泊与宏伟的雪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6条海洋性冰川,这样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绝无仅有,是中国一个观看冰川的绝佳地点。 沿然乌湖边而行的简易村道,到来古村就算走到底了,70多户人家的来古村至今还保持着最为原汁原味半农半牧型的藏族村庄风采。村子里的房子相对比较分散,细分为沙土那、拉那格、曲娥、然母等几个更小的村庄和定居点,最远的相距两三公里,小村之间分布着块块田垅。 来古村是一个纯藏族的村子,有年轻人会讲汉语,村里不少人家里已有摩托车,有些人家家里还有个小小的发电机。每家每户都备纯正有酥油茶和青稞糍粑及风干牛肉,甚至有一两家还会为你炒一两个简单的川菜。 身在来古村,你可以同时看到美西冰川、雅隆冰川、若骄冰川、东嘎冰川、雄加冰川和牛马冰川,因为所有这些冰川都围绕着来古村,所以它们被人们统称为来古冰川。其中生成于岗日嘎布山东端长达12公里的雅隆冰川最为雄壮,它从海拔6000多米的主峰,一直延伸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来古村边,黑白相间的“中碛”又为它在宏伟之中再添上几分美丽,在其它的冰川很难看得到。 地址:昌都地区八宿县来古村 类型:地质地貌山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891-6650808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然乌镇 八宿县辖乡。1960年置然乌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90公里。面积1912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瓦、然乌、然那、仲巴、康沙、来古、卡堆、麦巴、雅卡、阿日、雅则、达巴12个村委会。属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黄牛、山羊、绵羊。主要旅游景点有然乌湖、来古冰川。.…… 详细++ |
盐井天主教 | 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上盐井村,国道 214 线旁,占地面积 6000 多平方米,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天主教 1865 年传到盐井,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自 1865 年至 1949 年历经 17 位外藉本堂神父。首次打开这种局面来到盐井传教的有两位神父(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两位传教士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当时群众中已有信教的人, 1865 年从贡格-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皮,并盖起了教堂,有十五间的住宿。据说那时候盐井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地方是未开垦之地, 至 此这 两 位神父在上盐井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处,这也成了二位神父传教生涯中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后来又盖起了非常壮观的西式教堂(当时用英文传教),从此教徒们慢慢聚集在上盐井落户,教堂也随之逐步扩大,但在文革期间教堂原貌被毁。传教士们不仅在灾难之中度过难关恢复了教堂,而且还解决了群众住房等问题,让群众安居乐业, 使 他们逐步了解了天主教的文化内涵。经过岁月的蹉跎,盐井不仅在传教上取得了成果,而且与巴黎教会区域的教士取得了联系 。 因当时四川甘孜的康定、道浮、芦霍、巴塘等都有了属于巴黎教会的传教区,也有他们的同道,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人员和物质上的帮助,后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三省一区(藏区一带)所有的教堂 融合为 一个教区,教区设立在巴塘,后 因 多种原因教区搬到康定,教区专门设立藏文学校,让传教士上学学习藏文,这样可以更好地为藏族同胞传教。上盐井教堂第四位本堂神父叫尼德龙,他的成绩最显著,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藏文经书,而且设立了夜校,聘请本地的老师为信徒授课,让他们认字,自己翻译藏文经书,他的这一行动不仅提高了信徒的素质,而且增加了信徒的数量,从而天主教在本地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 大 ,信徒越来越多,天主教在盐井蓬勃的发展起来了。在当 时 也经历了 不少的 磨难和波折。从 1905 年开始就跟佛教发生了争端,先是部分信徒死于佛教徒手中,后来虽然再没有发生过流血事件,但是一直受到刚达寺全体僧尼和信徒的欺辱,盐井的神父和信徒都敢怒不敢言,特别是最后一位外国神父,瑞士的杜神父在盐井传教期间双方的矛盾冲突最为激烈, 1940 年左右刚达寺的僧尼第一次把杜神父驱逐出境,但在部分人士的协调下,杜神父再次回到盐井,可是仍一直改变不了受佛教徒敌视的局面,这样熬过了两年的时间, 1949 年佛教教徒第二次把杜神父驱逐出境,杜神父带着一位叫多西的教徒前往拉萨诉情,结果在路上死于刚达寺四位武装-的枪口下,这样便结束了外国传教士在盐井传教的 历 程。 而今上盐井村 80% 的群众 ( 近 600 人 ) 都信奉天主教,并有一名当地的藏族神父,名叫鲁仁弟。每周礼拜,念译成藏文的《圣经》。现在天主教的建筑风格兼藏汉之长,并保留了一部分西洋风格。信徒的名字一般都由神父取名,名字和欧洲人相似。人死后 ( 自杀的除外 ) 按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土葬。信徒的生活方式、习俗都与当地藏民族相同,且有部分家庭既有信天主教的教徒,也有信藏传佛教的教徒 ( 一家有两种信仰 ) 。 |
业拉山(怒江72拐)怒江山 | 业拉山也叫“怒江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内,垭口标高4658米。从4120米的邦达镇过了垭口之后,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称“九十九道拐”。这些拐又急又陡不说,大多都是U型弯。一不小心,怒江就在下面等着你。令人望而生畏,堪称中国公路上的奇迹!翻过九十九道拐可以看到怒江大峡谷。再下去是怒江桥,穿过没多久,就是山下海拔3260米的八宿县了。 川藏线上,自从通麦天险通车后,有的驴友认为川藏线上就没有什么危险的地方了,实际错了,川藏线上最大的危险是高海拔行车,怒江72拐是之一。 很多驴友,到了怒江72拐的时候,都要摄影留念,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性的提示,红字很显眼; 位于昌都邦达到八宿区间,出邦达镇20公里就到达72拐,72拐是业拉山最高点海拔4700米。 很多骑行的驴友,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时速一定要把握好了,提前检查一下刹车,时速不要过快; 开车的,就更不用多讲了,你就保持不到40km/h的速度,慢慢走吧; 特别是雨天的时候,很多司机驾车走七十二道拐,是数着路边翻倒的车,战战兢兢地走过的。 这里何止72拐,何止99道弯,一般走这条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这条路,有一些特色,不要紧张,也不要开快,慢慢走,就是最好的安全; 这条路有几个特点: 一是坡度极陡,极速上坡,急速下坡; 这就有很多车,不知道怎么开了,一般都是挂低档,往前慢慢走,手动挡车有些路段也就是3挡滑行; 陡峭的路段就有40多公里路程,还是小心为宜; 二是弯多且多为发卡弯; 拐弯的时候,车拐弯有转弯半径,开的车速越快,转弯半径越大,特别是下雨天; 这也是为什么冬天下雪就封山封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 三是来往车辆拐弯处大多不鸣笛; 悄悄的开车,是在这里最大的一个弊端,要多鸣笛,然他车知道你的存在,就是安全; 特别是一些弯度都是接近360度的,哈哈; 四是拐弯处视野不开阔,盲区较多; 接近360度的拐弯,对面来车是根本无法发现的,然而上坡的车都是加速阶段,多鸣笛,多按喇叭; 在这里温馨的提示一下: 一是这里出了事故,都是大事故,因为不是沟沟坎坎,就是悬崖峭壁; 骑摩托,骑自行车的驴友,更是要注意慢一点,一慢解千愁,只有慢点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安全; 二是下雨天,就要注意一些了,急速下坡多用机械制动; 下雨视线不好,而且急刹车会甩尾,甩到哪里去,谁知道,对不对? 三是海拔高,急速爬高海拔,急速下降的海拔,人的适应性需要调整; 有高反的,要提前采取措施,该吃点药,就吃点,该用氧气,就用点,预防为主; 四是极易堵车,最长的时候堵过三天,据说方便面都卖到50元一碗。 准备好矿泉水,热水杯,吃的东西,万一堵车,不是可以很好的度过每一天,这里晚上很冷很冷,特别是海拔高的地方; 另外,不建议夜晚走这条路,危险系数翻倍增加;来源:网络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昌都邦达到八宿区间 |
强巴林寺 | 强巴林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四级台地上,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的。昌都强巴林寺有五大-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强巴林寺不仅是康区最大的寺庙,而且还堪称康区文化艺术宝库。强巴林寺的古庆跳神素以狰狞逼真的面具,整齐典雅的动作造型,宏大的场面而闻名雪域高原。该寺跳的铖斧舞,服饰整齐华丽,舞姿古朴典雅,配器简约清越,以该寺独有的宗教舞蹈为形式的昌都藏戏在整个西藏自成一派。该寺-跳的“卓”舞更是一绝。拍照提示:要想拍摄两江环抱寺庙和周围鳞次栉比的僧房和藏式民房组成的壮观景色,需要到昌都镇对面的达玛拉大山的山腰,可以在乘车路过时停下拍摄,那里可以很容易就选到好的角度。 交通如果你不想坐出租车上去的话,就要从昌都镇老区昌庆街对面那个广场的一角,沿一坡度极陡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好在路不是很长,大概十来分钟就可以走到寺庙大门口。出租车价钱为5元。 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昌都镇 类型:寺庙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部分大殿在下午四点后关门。 门票信息: 去该寺参观,现在还不用买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