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新乡 >> 原阳县 >> 大宾乡

大宾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玲珑塔

玲珑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阳玲珑塔   玲珑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西南17.5公里原武镇东关,原为原武镇善护寺内的附属建筑物,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六角形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有塔铭记载明万历辛丑年间(1601年)重修。清代善护寺失火,寺毁塔存。1963年6月,河南省公布其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共13层。这里自古以来是黄泛区,因黄河决口,塔的底层已被泥沙淤埋于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12层34米。   塔北面有一塔门,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自第二层以上皆为叠涩出檐。塔身每层均辟半圆拱券门及假窗,斗拱、层檐、装饰假窗均为雕砖垒砌。该塔的轮廓为抛物线型,砖木结构,每层角梁系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铁鼻,悬挂风铎,微风过处丁当作响。塔内置0.6米宽的旋梯,游人扶梯可登临塔的最上层。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   玲珑塔经受了10多次地震,1938年还曾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炮击。因其结构严谨科学,至今巍然屹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科学和艺术上的聪明智慧。该塔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塔,造型美观,观之赏心悦目,为宋代寺院之佳作。登上此塔可以南望黄河波涛,北眺太行峰峦,东见浩瀚云海,西览万顷碧绿,真可谓妙趣横生,蔚为奇观。   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古塔很明显地向东北方向倾斜,不管是从远处眺望,还是从近处直视,倾斜的古塔好像随时都会倒塌,其实,这座古老的斜塔已饱经千年的风雨。据当地人传说,这座塔的方位正处于风口地带,为了抵御东北风,在建造该塔时,当时的能工巧匠就故意使塔往东北方向倾斜,后来因为黄河泥沙浸泡,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的角度就更大了,目前倾斜的角度已经达到了7度,并且还有继续倾斜的趋势。据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想办法减缓古塔倾斜的速度,留住这千年的别致景观。  

原武镇城隍庙

原武镇城隍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原武城隍庙   原武城隍庙位于原阳县县城东17.5公里的原武镇东街路北,据史料记载,原武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年,后历代重修。坐北朝南,现存有二门、三门、拜殿、大殿。有明、清石刻20余通。大殿前有拜殿,拜殿面阔5间,进深一间,硬山卷棚灰瓦顶,用四架椽大梁,二梁头上有卷云纹饰,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内有3排明柱。斗拱五铺作双重重拱计心造,里转五铺,双折重拱计心造,明、次间平身科各二攒,梢间各一攒。斗拱全部用假昂,昂嘴稍稍加厚,平板枋也已加厚等显为明代建筑手法。大殿建筑保留有若干元代的建筑风格,并且梁柱结构,明代彩绘保存完好。4月5日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在考察原阳县城隍庙后说:“原阳县城隍庙大殿是省内城隍庙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明代建筑,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在中原地区是十分罕见的!”  原武镇  原阳县辖镇。1955年建原武中心乡,1956年改乡,1958年建公社,1959年并入师寨公社,1965年重建原武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65.4平方公里,人口1.8万。郑(州)滑(县)公路过境。辖南关、西关、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吴庄、圈娄、古城、蔡王、白塔、小村、李元、牛庄、西徐庄、前七里、后七里、师徐……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陈平祠

陈平祠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平祠地理位置  陈平祠位于原阳县城东北九公里的阳阿乡阳阿村。   陈平简介  陈平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和巩固西汉王朝树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历代封为“忠臣”而加以宣扬和传颂。   人物生平  陈平,字孺子,河南阳武户牖乡(即今阳阿乡阳阿村)人,陈平祠堂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据历史资料记载:陈平祠建于汉武帝三年,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又做了补修。现存有大殿三间,卷棚三间,还有明天顺年间的“汉曲逆候陈公故里”碑,明嘉靖二十六年的“陈丞祖雪诬辩”等六通碑刻。其中“陈丞相雪诬辩”之碑的大量材料,证明了历史上所谓陈平“居家时常盗其嫂”的传说是以讹传讹,并纠正了某些书籍记载的谬误。   陈平幼年时,依靠哥哥陈伯生活,据“陈丞相雪诬辩”碑载:“伯家贫与弟平同居,平好读书,不事家产,伯力农,纵平使游学。”可见当时陈平家里较穷,但其哥哥勤劳耕作,使陈平得以发奋读书,为其后来政治上的作为奠定了知识基础。   秦末陈胜起义,陈平作了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以后他又投奔到刘邦部下,担任了护军中尉之职。楚汉战争中陈平为汉高祖刘邦六献奇计:一、请捐金反间;二、以恶草具进楚使;三、夜出女子解荥阳围;四、蹑足封齐王信;五、请伪云梦游;六、解白登之围。特别是利用“反间计”,使项羽除掉了重要谋士范增,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等,使刘邦得以从弱到强,反败为胜,最终灭掉项羽,建立起西汉政权。   汉朝建立后,陈平以护军中尉之职,在协助刘邦消灭割据势力即异姓王的过程中,也曾多次出谋献策,为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很在的贡献,因而-为曲逆侯。汉高祖死后,吕后篡权,先后封三吕(吕台、吕产、吕绿)为王,诸吕势力急剧上升,西汉政权有被篡夺的危险。这时陈平已由护军中尉升为左丞相。公元前一八O年,吕后病危,她恐死后诸吕被诛灭,临死前布置了“诸吕作乱”的计划,妄图继续把持汉朝政权。这时陈平和太尉周勃商议,迅速动手,一举剿灭了诸吕,立刘恒(刘邦之子)为皇帝(即汉文帝),使西汉政权重新得到了巩固。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十月,陈平卒于长安。死后葬于户牖乡库上里。    阳阿乡  阳阿乡位于原阳县城东北方,距县城9公里。全乡辖35个行政村,2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612人,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410亩。199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该乡连续三年获市粮、棉、油生产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评为市综合治理先进乡;连续五年获市乡镇企业“创业杯”和市计划生育一类乡;九五年被命名为“省体育先进……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古博浪沙

  古博浪沙,历史文化名地,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历史上,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在此地刺杀秦始皇而名扬天下。    古博浪沙北临黄河,南临官渡河,又处于咸阳到东方的驰道上,系邙山余脉,到处沙丘连绵起伏,一望无际,行走困难,军队更是前进迟缓,沙丘上荆棘丛生,野草没人。沙丘低洼处,沼泽地、水洼连成一片。沙丘易于隐避和逃跑,沼泽地芦苇丛生,更是几步之内不见人影。向北过黄河,向南过官渡河后,官军都不易抓到。张良选择此处行刺,可谓神机妙算,用心至上。    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现在50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椎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10天不得,后来不了了之。古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    今古博浪沙遗址内,有清康熙年间谢包京镌刻的“古博浪沙”石碑一通,碑高2.35米,宽0.75米。后由县文物管理所迁立并修盖碑亭加以保护,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写“博浪亭”三字。中国国家文物局顾问、全国政协委员谢辰生先生给题写寓意张良圯桥为黄石老人拾鞋“跪履三约”而得《太公兵法》的“跪履桥”三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王仲殊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世凯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安志敏先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李先登先生,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先生等专家、学者均为古博浪沙题词赋诗,现有碑林一处。    景点北部河道上建有仿下邳圯桥一座,名曰“跪屡桥”,桥身古朴典雅,桥下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实为文化旅游观光之佳处。    景点西面新建张良庙一座,殿堂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张良神像端坐其中,使人顿生崇敬之意。    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敬爱的-总理1914年在南开大学就读时曾写诗:“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锺相踪。”足见古博浪沙威名远扬。    原阳县有博浪大地的美称,古博浪沙,早已成为原阳的代名词,他代表了原阳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今,古博浪沙杨柳依依,田陌纵横,已成为原阳县秦汉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夏家大院

  建于明末清初,是阳武县(1950年3月,原武县,阳武县合并取首字定名为原阳县)最大财主的一处私宅。因房主人为夏姓,故称“夏家大院”。1949年原阳解放时,夏家已经“绝后”,只剩一位“寡妇”支撑家业,故当地又把这座院落称为“夏寡妇院”。夏寡妇的丈夫名叫夏绵祖,字瓞生,号绳武,生于请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四日,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五月初九日,年仅二十六岁,未留下后代。夏寡妇的丈夫夏锦祖在堂见中排行十四,晚辈俗呼夏寡妇为“十四婶”,约1956年去世,年近60岁。夏绵祖之父名叫夏联奎,字捷三,教授文林郎, 癸已科(1893)举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二十七日生,民国七年(1928 )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享年55岁。   该院为夏氏祖先遗留。夏氏祖上,并非是显赫的官宦人家,绵祖之父只在湖北做过地方官。据传,天津、开封、卫辉府、辉县、武陟,沁阳均有夏家的“当铺”,辉县、武陟木栾店有夏家的别墅和大花园。原阳县城南有其小花园。夏家又加入了全国的金融机构“同和裕”。    夏家大院是一处黄河流域保存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其建筑风格是北方标准式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且布局严谨,装饰典雅,做工精细,深厚庄重。尤其是各种木雕,更是刀法娴熟,精致细腻。木雕隔扇上有“金玉其相”“追琢其章”“桂森举立”等字释,偏门上砖雕有“善宜”、“施吉”、“戬合”等字样。这些对研究黄河流域的民风、民俗及建筑风格均有较高价值,是一处黄河中下游为数不多的民居建筑群。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宾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大宾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