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五岩山 | 五岩山,又名苏门山,位于市中心西北10公里,为牟山一余脉。因山有五谷五峰,故曰五岩。山势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1.5公里,群峰环绕,岩石峥嵘,至高点海拔574.9米。 五岩山古有两观一寺,南为五岩寺,北为栖霞观,下为葆光观,是佛教道教圣地,均焚于战火。现当地百姓自发在原址复建,成为周围市县群众的游览胜地。 山谷尽处绝壁之上有孙真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逊)洞。洞内有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刻造孙真人像石座,今又塑其像于上。洞顶侧有宋崇宁元年(公元11O2年)石刻题字、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摩崖一方等。进洞10米处有一溶洞,大如室,顶高数丈,洞顶钟乳石似虎似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洞壁细水渗流,呈点点小泉,被视为神水医治百病。洞尽头有一桃形巨石,晶莹剔透。 山谷北侧绝壁上,有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公元542年)至武定七年(公元549年)依山而凿之石窟,其窟龛、造像、0狮子、题记等,体现了南北朝晚期艺术造像风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姬家山乡,不到五岩山孙思邈隐居地“药王洞”去看看,那可是件很可惜的事。药王孙思邈和他隐居的“药王洞”,不仅是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事,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 五岩山因山有五谷,突起五峰而得名。然而五岩山的扬名,却不仅仅因为这里秀美的风景,更因为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据史书记载,隋末唐初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曾隐居此地,采药炼丹,著书立说,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美好故事和人文佳话,至今还有30多处药王遗迹遗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思邈隐居地“药王洞”。 进入五岩山山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孙思邈的一尊石像,仙然飘逸迎客来。遥遥望去,药王殿于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在半山腰傲然挺立,彰显着神秘、神奇。山路陡峭,从山底盘旋而上,峰回路转处,总能引得人们一声惊呼,如放映的风光幻影片,不同美景一一跳跃眼前。置身其中,令人心胸开阔,好不惬意。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当地政府对五岩山风景区进行了重新修建,药王殿气势宏伟。石雕百虎像,个个栩栩如生,虎虎生威,100个老虎100种形态。石刻百草图,将100种草药的用途作了简单的介绍,叫人看了,增长对草药的了解和认识。还有这个刚刚修建而成的百步阶,又叫百步套,共有101阶台阶。 五岩山风景区管理人员:“根据孙思邈活101岁修的这个台阶。” 拾阶而上,五岩山至高处就是孙思邈隐居地 “药王洞”所在,传为当年孙思邈隐居时栖身之所。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著有医药典籍《千金方》、《千金翼方》等,流传后世。 五岩山风景区管理人员:“洞的全程是5000多米,现在我们已经开发400多米。” “药王洞”内,彩石斑驳,钟乳突兀,千姿百态,光怪陆离。“药王洞”外百米处,有一处滴水岩,常年滴水,形成钟乳石,岩壁形状如瀑布,积水沿石壁下流,有的地方如一根丝线,垂直而下,有的地方如断了线的珍珠,滴滴答答,落地有声。站在滴水岩下,阵阵清凉清爽扑面而来。如此奇异美景,难怪让游历了大好河山,寻找名贵中草药的“药王”孙思邈,来到此地就挪不动了脚步,停留了下来呢! 五岩山风景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璀璨的历史文化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建设中的五岩山景区共分中医药文化游览区、自然风景游览区和宗教观光区。 目前,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通往景区长近5公里的道路已铺成水泥路面;引水上山工程解决了景区用水问题;景区停车场、水冲式厕所等配套工程也已完工,具备了大规模接待游客的条件。另外,在姬家山乡境内还有黄庙沟原始次森林、东齐滴水岩地质公园、蒋家顶盘龙寺等多处旅游景点,当地政府都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了旅游品位。同时,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了特色饮食、纪念品销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为当地老百姓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收入。 地址: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 类型:洞穴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8:00-17:00 鹤壁五岩山景区成人票 门市价¥30 姬家山乡 鹤壁市郊区辖乡。1985年建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15公里。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施家沟、狐尾沟、黄庙沟、西顶、东齐、张家沟、石门、土门、蒋家顶、高洞沟、张瀼沟、娄家沟、姬家山村、崔村沟、沙锅窑15个村委会。矿藏有煤、白云岩、石灰岩等。乡镇企业主产原煤、金属镁、羊毛衫等,其中羊毛衫远销国外。农业主产谷子、红薯、小麦。.…… 详细++ |
五岩寺石窟 | 五岩寺石窟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五岩山南麓的崖壁上,有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公元542年)至武定七年(公元549年)依山而凿之石窟,其窟龛、造像、护法狮子、题记等,体现了南北朝晚期艺术造像风格。 五岩山五岩寺东魏石窟依山势由东向西分五区开凿,共有佛龛41个,造像154尊,护法狮子24对。作为非帝王皇家营建的民间石窟群,五岩寺石窟体现了南北朝晚期民间石窟艺术造像风格,颇具代表性。1986年东魏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岩寺石窟窟龛形制和造像风格均为同一个时代,没有发现晚于东魏的造像题记。这处东魏晚期的石窟非帝王皇室所营造,而是寺僧邑子和平民百姓为广檀功德,祈福避灾而开凿的“民间洞窟”。从群像的组织、装饰布置、造像的容相体态、雕刻刀法等造像处理和表现手法诸方面均保留着南北朝晚期造像艺术的时代特征,这为我们鉴别同一时期无文字记载的石窟造像提供了断代依据。 |
阿斗寨 | 阿斗寨 |
九门相照 | 分布在鹤壁大地上的一些古民居、古建筑,犹如一颗颗明珠,美丽而神奇。它们融合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承载着人类悠长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
万鹤台遗址 | 万鹤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景点位置 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崔村沟 |
黄庙沟森林公园 | 黄庙沟森林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庙沟森林公园位于河南鹤壁市区西北30公里处,面积约5000余亩,2001年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黄庙沟森林林区树木茂密,长势旺盛,大树参天,幼树丛丛,林区植物种类126种,500属,1200余种,最古老的树达500余年树龄。这些树木或挺身石隙,或探身崖畔,古朴、奇形、苍劲,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给大自然大增姿彩。林区内人文景观众多,如五龙口、跑马石、火石山、黄龙庙、清水池,或神秘幽静,或鬼斧神工、或风光绮丽,与奇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具诱人魅力。是夏季休闲、旅游、探险胜地。 |
牟山战斗纪念碑 | 牟山战斗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访子山牟山战斗纪念碑位于鹤壁集乡南街村访子山山脚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造有革命烈士亭和纪念亭,是纪念1947汤西战役烈士英雄的唯一场所,也是我市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山脚下自西而东绵长清澈的羑河绕山流过,山衬河秀,河辅山美,山水交融,恰似人间仙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访子山 | 访子山旅游区位于鹤山区千年古镇鹤壁集乡南街村南,景区占地面积400余亩。访子山又名房子山、鹤山,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古迹和充满神奇传说的名山。山脚下,自西而东,绵长的羑河绕山流过,山衬河秀,河辅山美,山水交融。访子山山顶原有一耸入青天的舍俐宝塔,高大雄伟,古朴壮观(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只剩下半截)。山脚下美丽的羑河绕山流过。登临山顶,山下羑河波光粼粼,山顶古塔雄风犹在,太行群峰连绵起伏,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访子山建有各种庙宇殿堂建筑近20处,有布局典雅造型独特的玉皇庙、泰山奶奶庙、观音堂、佛道儒三教主洞、龙王庙等建筑,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使得山腰间祥云笼罩,瑞气缭绕。 访子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充满着神奇的民间传说,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这里曾建有鹤壁市第一处烈士陵园,是纪念1947年汤西战役烈士英雄的唯一场所,是鹤壁市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三官古庙 | 三官古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羑里河和金线河的发源地鹤壁集乡梨林头村有一古庙群,这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三官古庙。三官古庙的来历还得从2007年4月22日出土的一通古碑说起。这通题为《重修老君堂碑序》的石碑刻于“大清乾隆廿四年玖月十六日”,出土于梨林头村的三官庙内。 三官庙伫立在金线河河面上的百步桥之上。古碑出土时,村民们本以为终于找到三官庙及百步桥创建年代的记录了,可是读罢碑文,只发现了“宋代前存之三官古庙”和“有老君堂一间,不知创自何时”这样的介绍。三官庙和百步桥的创建年代至今还是个谜。 古庙建在河面拱桥之上,堪称一绝,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规模宏大的三官庙便是如此。 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三官庙气势恢弘,现存有拜殿、三官殿、老君堂、孙真人殿、碧霞宫、关帝殿等,是一处拥有20多座建筑物的古建筑群。庙宇虽在桥上,但建筑格局排列有序、错落有致。雄伟高大的老君堂是三官庙的主体建筑之一,为砖石混合结构,四梁八柱,金色琉璃瓦顶。其外观雕梁画栋,槅扇楹窗,建筑工艺十分考究。 在老君堂的廊檐下立有一对八棱体石柱,柱脚为一对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方形石墩。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堆星云中神仙府,斯盛山上道人家。”上下联的前两个字均为道家专用字,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许多人看后不解其意。上联的前两个字分别由三个“云”字和两个“云”字组成,第三个字为一个“云”字;下联的前两个字分别由三个“山”字和两个“山”字组成,第三个字为一个“山”字。当地百姓习惯上把上联的前三个字“堆星云”读作“骨朵云”,把下联的前三个字“斯盛山”读作“柯杈山”。也有人把这副楹联读作“三云两云云中神仙府,三山两山山上道人家”。 从一副楹联便能看出中国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官庙内的其他殿、堂与老君堂的建筑结构和风格大体相同。位于老君堂东侧的关帝殿始建于元末至正年间,清乾隆十二年曾进行过重修。与老君堂不同的是关帝殿为青色琉璃瓦顶,殿内供奉着关公、关平、周仓及明万历年间赐封的左丞相陆秀夫、右丞相张世杰的塑像。关帝殿廊柱上的一副楹联也非常富有韵味,其联曰:“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三官殿是三官庙的另一大主体建筑,立于百步桥正中位置。该大殿为灰色瓦顶,殿内有天官、地官、水官的塑像,故称三官殿,三官庙也因此得名。三官殿正前方的一处建筑名为拜殿,其东墙内壁上镶嵌着的石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曾对拜殿进行过重修,但其始建年代不详。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三官庙内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各个大殿里都有形态逼真的壁画和精美的雕刻。后来,三官庙在一段时间里变成了村里的学校,原有的壁画和雕刻作品及古树、古碑被毁坏,再也看不到了。 出土碑文记载着“宋代前存之三官古庙”,依此推算,三官庙的历史应当在千年以上。 古老的三官庙为什么会建在桥上?当地村民们给出了几种不同版本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都充满了神话色彩,不足为信。再一想,连古庙与古桥建于什么年代都没有弄清楚,上述问题自然也无人能够提供可信的答案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鹤壁滴水岩 | 滴水岩 |
浚县兴国寺 | 浚县兴国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兴国寺(简称兴国寺)坐落于浚县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赐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岁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兴国寺犹如隐居的高士,深沉清寂。 庙宇犹如山林的眼睛,-出山的意韵、山的文化精神。一座山,因为有了庙宇,更显山林的静谧与辽远。林立的庙宇道观给大伾山增添了几多神秘。我走在清晨雾霭的山间,感受着独自行走的乐趣。和大伾山古庙会的喧嚷相比,今日归于沉寂的山林是沉静的。我正与那些零星的游客一同走进这早春的大伾山画卷…… 拜访太平兴国寺 沿着大伾山东侧半山腰的砖铺山路,你可看到背倚山崖、坐西面东的太平兴国寺。高高台阶上的兴国寺山门,面阔三间,红漆木门,为清代建筑,据说是地藏殿改造的。红色匾额上为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的寺名“太平兴国寺”。山门内供奉着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以祈求风调雨顺。房内墙壁上还镶嵌有重修寺院的碑刻。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洞、“晴雨表”朝阳洞等。 过山门,即为弥勒殿。殿内弥勒佛正端坐于莲花宝座上,笑眯眯地迎接着众人。门口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向世人传递着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智慧。 兴国寺僧人们说,弥勒殿是太平兴国寺旧有的山门。那时,人们一进兴国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笑眯眯的弥勒佛。关于弥勒佛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在唐末五代,有个 “布袋和尚”,身材矮胖,腹肚滚圆,笑口常开。他从小父母双亡,后入寺为僧。平时的他珍惜每粒粮食,烧火做饭时见稻谷、豆子便捡进布袋里,遇到欠收的年月,便用积攒的粮食施舍饥民。百姓常见他挑着布袋,四处化缘,因此都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行为无常,且能预知阴晴。天要下雨时,他穿双湿鞋;天旱时,穿着木拖鞋。在行将圆寂之际,布袋和尚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念毕,便安然入寂。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神秘兮兮的布袋和尚,竟是弥勒佛转世。后来,寺院里就开始供奉弥勒佛了。 作为兴国寺主要建筑之一的大雄宝殿内原有一木雕佛龛,佛龛内供奉着明代所塑的释迦牟尼“堆沙像”。堆沙像与木雕佛龛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惜在1965年“四清”运动中被毁坏了。如今殿内供奉着三世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大伾山上有洞穴8处,兴国寺内集中了两处——凿于民国初年的观音洞和明代的朝阳洞。朝阳洞位于观音洞的北边,因朝阳而得名,又名紫阳洞。朝阳洞是大伾山上最大的凿洞,券形顶,洞深4.1米,宽3.46米,高2.5米,洞内塑有三尊佛像及十八罗汉。据说,天将雨时,洞内四壁便会有水渗出,天将放晴时,洞内又先干,是天然的“晴雨表”。 宋太宗结缘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如今院内有一通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石碑,为《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因年深日久、风吹雨淋,碑文已模糊不清,仅有三分之一的字迹可辨。也许是因为字迹漫漶不清的缘故,此方碑刻在《天书地字》以及清代熊象阶的《浚县金石录》里,均未收录。据浚县文化界人士傅文庆先生介绍,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有寺无号,众僧人呈报朝廷,北宋皇帝赵光义钦赐寺号的过程。对此方碑文研究颇深的傅文庆先生向记者介绍说,跳过辨别不清的字迹,依然可以从中得知,太平兴国寺自晚唐五代十国,就已经存在。太平兴国寺在唐代还不叫寺,而叫庵,后为兴国寺,直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赐封“太平兴国寺”,并立此碑铭记。五代十国时的浚县,战事频仍,太平兴国寺也因此屡次废停。在天成、乾佑、广顺年间太平兴国寺得到数次修复。 太平兴国寺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年号赐封的寺庙。北宋皇帝赵光义与太平兴国寺有何不解之缘,令他以自己的年号赐封这座古寺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当年赵光义闯幽州,被敌兵追杀,赵光义身负重伤,逃到黄河岸边,却无舟渡河(当时黄河还未改道)。身负重伤的赵光义,前有滔滔黄河,后有敌兵追杀,可谓命悬一线。这时,兴国寺僧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救回寺内,轮流照顾,每天替他上药治疗。在太平寺僧人的精心照料下,赵光义的伤势很快痊愈了。为送赵光义过河,僧人历尽周折找到在河上靠捕鱼为生的父女俩。深受战乱之苦的父女俩听说大宋元帅要渡河,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父女俩划着小船载元帅过河,由于水急,被金兵发现,金兵乱箭射向小船,老渔翁身中数箭,在他奄奄一息时,不忘叮嘱女儿一定将赵元帅送向对岸。渔姑忍着丧父之痛,划动双桨终于将赵光义送出虎口。后来,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当听到大伾山僧人呈报有寺无号时,他不忘当年救命之恩,就用自己的年号封该寺为太平兴国寺,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立碑《敕赐太平兴国寺记》,以示对这段经历的纪念。太平兴国寺自此著名。 太平兴国寺佛教文化 太平兴国寺住持源杰法师、浚县宗教局局长刘宏亮兴致颇高地同记者谈起了兴国寺的佛教文化。 据刘宏亮介绍,早期的太平兴国寺内的佛事活动是很有规律的,僧尼们每天早课、晚课约需4个小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兴国寺内,还会鸣华严钟108响,以示去掉108种烦恼。在旧社会,僧尼们除了平日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有隆重的纪念活动外,遇民间丧葬或周年纪念,也会受邀请,前去诵经。上世纪60年代,因“四清”和“0”运动的破坏,太平兴国寺连遭劫难,佛教徒被当做“牛鬼蛇神”,进行批斗、抄家,太平兴国寺内的宗教活动也-停止。直到1986年,才恢复开放了太平兴国寺佛教活动场所。太平兴国寺是近代河南省开放最早的一座寺院。 曾住皇家寺院开封相国寺的源杰法师,是太平兴国寺的现任住持。源杰法师的到来,犹如一股清泉,为太平兴国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寺院的佛事活动最终步入正轨。他说,兴国寺内正规的佛事活动能够充分展示佛教文化的内涵。太平兴国寺历史上佛教音乐的演奏,其乐谱价值极高,甚至高于中原其他寺院的乐谱。他说,若非有着一定的规模与影响,一般的寺庙是不具备组成乐团的条件的。在河南,除了开封相国寺、新密超化寺这两座皇家寺院,就只有浚县的太平兴国寺有着演奏佛教音乐的历史了。 然而,由于太平兴国寺内老僧人的年龄大了,寺内的佛教音乐如今已无法正常演出。源杰法师曾于2008年成功申报了开封相国寺佛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尽快补救与继承浚县太平兴国寺佛教音乐是当务之急,对于文化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音乐主要用于佛事和道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十分关心僧尼艺人,为抢救、挖掘寺院音乐,做了不少工作。1957年浚县僧人作为安阳地区佛教音乐团(当时浚县为安阳管辖),在郑州举行的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出了《六句赞》、《风如松》等节目,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当时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还录了音。源杰法师到浚县太平兴国寺做住持以来,一直为兴国寺的佛教音乐的恢复工作忙碌奔波。他曾找到浚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找到安阳电台,但都未能找到当时表演的录音。幸好还有乐谱留存于世! 吹打乐曾是太平兴国寺僧尼的专长。吹打乐的乐谱是工尺谱,唱名是:上一五六反工车。高音称“尖”音,低音称“塌音”。在过去,大多数僧尼青壮年时就出家,出家后,他们首先要学的就是音乐,即吹打乐器。吹奏乐器有管、笙、笛;打击乐器有鼓、锣、镲、铃等。演奏的曲名是:《锁南枝尾》、《吾今悲叹》、《小青羊》、《柳汉烟》、《小开门》、《曹溪水》、《五声佛》、《三皈赞》、《刀兵偈》、《六句赞》、《风如松》、《因缘咒》、《骷髅真言》等。 当时的浚县僧人有文武之分,文僧主要念经、奏乐;武僧主要练武、掌握杂耍技艺。在旧社会每逢节日或遇民丧,他们就要在沿途或场地上表演各类节目,称为“玩钹”。在场地上表演称“场钹”;在沿途边走边玩称“路钹”。“玩路钹”配合音乐吹奏,具有民间社火晚会的形式,显示出古代杂耍的特点,又独具宗教艺术的特色。这种古老独特的艺术活动,一直掌握在僧人手中延续下来。他们的活动区域,除浚县城乡外,还延伸到滑县、内黄、汤阴、淇县、卫辉、延津、封丘、长垣等周边县市,“玩钹”的声誉就这样随着僧人的足迹,被广大群众传颂开来。 僧人称“玩路钹”为“武功”,它的架式,无论是趟腿、出手,还是身段,都显示出少林的武术风格。在过去,“玩路钹”的乐手们都身披袈裟,衣冠楚楚,肃然吹奏,分两队鱼贯而行,当中表演者着短衣僧服、长白袜、云鞋,极富唐人风度。在表演过程中,他们全听凭手鼓的鼓点。在“路钹”技艺领域中,糅合了气功、魔术、武功等成分。其节目内容主要有:玩飞钹、玩飞刀、玩飞弹、耍盘子、玩水绳、玩火绳等,身段架式包括有:苏秦背剑、奎星举斗、孤树盘根、张飞骗马、凤凰夺卧、狮子摆尾、黑狗窜裆、怀中捧月等。这些节目,有的日间表演,有的夜间表演,但都要在佛教乐队的演奏中进行表演,并在每个节目演出前,先说一段禅语,大多是旧诗或是七言、五言的韵词。比如,玩钹时会念:“小小烧叉一块铜,能工巧匠来造成。今日流落我的手,玩个四面不透风”;再比如,玩飞弹时会念:“小小飞弹是绣球,飞到天空游一游。佛祖面前行个礼,变成宝珠上我头。” 最后,刘宏亮局长不无惋惜地说,这些杂耍技艺,浚县僧人一直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后来,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僧人都加入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放弃了基本功的训练与艺术活动的表演,这些杂耍活动也就中断了。 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 在晚唐,战事频仍,人们渴望和平、安宁的愿望迫切。大伾山兴国寺后方的崖壁上,就留有洪经纶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拜访大石佛后留下的题记,是大伾山上保存最早的铭文。铭文为:“登于大伾,禹所经过,顶凸坤仪,根压洪河,天生忠良,济物弘多,山灵河神,俾环海戢戈。唐建中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敕魏博成德幽州等道、黜陟使谏议大夫。”表达了洪经纶愿刀枪入库、四海安定的良好心愿。由于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然而,洪经纶误罢田悦兵,招致后来的兵变,从而被免职(据《旧唐书·洪经纶传》)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国运衰微的晚唐,要想安定和平,简直是痴人说梦。旁边一方《魏博将校勒功铭》,记载了唐朝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李希烈叛乱事件,与洪经纶的题记仅仅相隔四年。文中记载:平叛胜利后,将士们在大伾山下洗兵刷马,效仿昔日“马援南征,建标于铜柱;窦宪北伐,勒石于燕然”。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摩崖石刻在太平兴国寺后方崖壁上分布着,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跌宕起伏、风云变幻。 兴国寺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
大伾山 | 大伾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热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 浚县是与郑州市一起,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城区联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年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2002年通过国际ISO9001和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风景区旅游观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会使您回味无穷,留恋忘返,优美的山顶风光又会使您如入仙境,飘飘欲仙。 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门,您就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在草丛石径中,说不定,一不留神就会踩上某一位皇帝当年留下的足迹。大伾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名人大家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热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 大伾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来吧,朋友们,大伾山将敞开胸怀,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安全的游览秩序迎接四方宾朋的到来。 地址:鹤壁市浚县城东 类型:山古迹寺庙道观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5小时 电话:0392-5530283 官方网站:http://www.dapishan.net/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大伾山60元,浮丘山30元。 信息来源:浚县政府门户网站大伾山 大伾山 信息来源:浚县政府门户网站 |
淇县云梦山 | 淇县云梦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梦山引,又名青岩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十五公里。属太行山脉,主峰海拔577米,峰峦迭嶂,山岚雾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泉水潺潺,百花争艳,素有“青岩表仙境之胜”之称。自古以来就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墨士沓至,留下不少诗章、摩崖题记和碑刻。 河南淇县云梦山,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十五公里。属太行山脉,主峰海拔577米,峰峦迭嶂,山岚雾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泉水潺潺,百花争艳,素有“青岩表仙境之胜”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墨士沓至,留下不少诗章、摩崖题记和碑刻。现存鬼谷洞、太阳洞、孙膑洞、庞涓洞、孙膑墓、舍身台、鬼谷墟、演兵岭、天书崖、玉帝殿、三清殿、南北桃园等主要景点五十多处、有全国字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鬼谷子”兵书。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唐代甄济,明代水木氏曾在此隐居多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0地下党组织和解放军战士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故闻名遐迩。云梦山 云梦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部,新乡市卫辉东部交界有一云梦山,为国家4A级景区。京广铁路、京港高铁、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均途经淇县。北距安阳市58公里,南距郑州市120公里、新乡市42公里。是以东周时期战国时代军事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1984年成立云梦山景区管理处,正式对其进行开发和建设。淇县古称朝歌,曾为殷商王朝末四代帝都和西周时卫国国都,有着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来,文物旅游局以“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开发、建设、宣传、推介、管理淇县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战-事文化为主题的云梦山景区,以人类始祖女娲文化为灵魂的古灵山景区,以殷商文化为主线的朝阳寺景区,其中云梦山景区被国家评定为4A级景区,景区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十佳魅力景区”等殊荣。云梦山风景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云梦山由主景区-战国古军庠、上圣古庙及云梦五里鬼谷大峡谷游览区、云梦大草原游览区三部分组成,面积约26平方公里。景区以景色壮美、文化内涵丰富著称,被称为“青岩仙境”。战国古军庠是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隐居授徒之地,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确定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基地”,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名人志士,由此出山,叱咤风云,演绎了一部春秋战国史;云梦大草原是太行山脉中极为罕见的山顶草原,起伏舒缓,空旷开阔云梦山 ,春季桃花烂漫,夏季绿草如茵,秋季一片金黄。 景区内山、泉、洞、谷浑然天成,奇山、秀泉、妙洞、幽谷,加之壮观的高山草原风光,与人文景观“中华第一古军校”巧妙结合,形成云梦山景区的独特魅力。云梦山向社会开放后,先后建立了电瓶车、高空吊桥、“三十六计”文化步道等游览设施;每年举办云梦草原风情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1994年、2001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鬼谷子文化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为全国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主要景观有纪念性建筑鬼谷祠、鬼谷墟、舍身台、映瑞门、水帘洞、仙牛洞、孙膑洞、庞涓洞、毛遂洞、王老圣母洞、千佛洞、九龙柏、太阳洞、月亮洞、古佛洞、观音洞、0洞、青龙泉、仙泉、鬼谷井、映瑞池、五里井、一线飞瀑、清溪、五里鬼谷、百兽壁、天书崖、魔壁、演兵岭、八卦阵、蟠龙阵、剑秀峰、青龙背、云梦大草原等100余处。有全国字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摩崖题记“鬼谷子”兵书。 云梦山自古以来就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墨士沓至,留下不少诗章、摩崖题记和碑刻。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唐代甄济,明代水木氏曾在此隐居多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0地下党组织和解放军战士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故闻名遐迩。云梦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遗迹丰厚。云梦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厚。既有纣王墓、摘心台、三仁祠、仙人梯、卫国古城墙、鬼谷洞、孙膑洞、舍身崖、军坛、将坛等殷商文化和战国文化遗迹,又有灵山寺、朝阳寺、青岩绝石窟、清凉庵、玉帝殿、三清殿等道教佛教文化古寺院,是集旅游观光、学术研究、寻根朝拜、传统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好去处。 地址:鹤壁市淇县009县道 类型:峡谷洞穴山古迹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4-5小时 电话:0392-7728191;0392-728461 官方网站:http://www.qxym.com/index.asp 开放时间: 7: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75.0元 |
淇县古灵山 | 淇县古灵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河南淇县古灵山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处,是国家AAAA级景区、《封神榜》故事发生地,女娲修真处,可游览面积25平方公里,由主景区、朝阳寺、清凉庵、灵湖、铜顶、凉水泉清代古民居石头城六大版块组成。现有景点130多处。相传,人类始母—女娲在古灵山炼石补天,捏土造人,殷纣王降香女娲宫。古灵山景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山水景观交织一起,成为休闲度假、登山探险、祭祖朝拜的游览胜地。 古灵山景区位于淇县(朝歌,纣王皇都)城西15公里处,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文化旅游景区;是女娲修真处、纣王降香处、《封神榜》故事发生地。 淇县古灵山(5张)主题文化是女娲文化和殷商文化。主要由六大游览版块组成:纣王降香处——女娲宫主景区,纣王采暖行宫——朝阳寺,纣王避暑行宫——清凉庵,清代古民居石头城——凉水泉,天下第一铜顶,佛教圣地——灵光阁,现存有主要景点有:女娲宫、女娲峰、女娲池、太公湖、玉带河、醒目泉、古佛洞、补天阁、灵峰、财神沟、龙潭峡等2百余处,自古就有“灵山抱妙寺,神泉涤心埃”的美誉。 古灵山自古就是群仙聚汇的风水宝地,始建于殷商时期,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人祖女娲修真处。南北朝梁普通年间,由曾出任京城昭统寺大统、纲领全国僧尼四十年的著名高僧、朝歌人法上在此修行。唐永微六年,高宗皇上曾特召灵山寺长老法一到长安垂询佛事,唐开元年间,灵山寺又得以重修。这期间,寺院所辖面积500余亩,高僧200余人,古磬阵阵,木鱼声声,游客云集,香火旺盛。寺西侧有女娲宫,相传是纣王降香的地方。 明代嘉靖年间淇县县令于慧题写了灵山十景:“危岩少进,群峰耸翠,列柿流丹,一经蓬壶,半岩风雨,九天鸣佩,巨崖走蛟,双剑横秋,东海龙吟,西山虎啸”。明崇祯时监察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诗曰:“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 古灵山组成 女娲峰、古佛洞、女娲宫、玉带河、黑龙潭、大佛殿、观音洞、卧虎洞、清凉奄、朝阳寺等主要景点60多个。雄浑秀丽的山水景色与千年古迹、优美传说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一独特的旅游胜地,是人们观光、朝拜、探险的好地方。 主要景观 有灵山、龙山、虎山、尖山、女娲峰、孕育峰、观音显圣、双剑横秋、金龟攀壁、骆驼峰、眼睛圣母像、窃窃私语、神仙对弈、灵猴石像、情人石、九龙峡、财神沟、清凉沟(碾沟)、灵峪、女娲宫、盘古殿、古佛洞、娲皇洞、观音洞、0洞、黑龙洞、滴水洞、灵山泉、醒目泉、黑龙泉、饮马泉、涤心泉、灵湖、太公湖、黑龙潭、玉带河、千年古柏、梨花坡、群峰耸翠、灵光阁、夫妻柿树、灵山金顶等80余个。景区内每年7~8月举办古灵山女娲文化暨山水旅游节;10~11月举办女娲万人朝拜盛会;已举办了首届女娲文00化研讨会。 地理位置 古灵山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县城西北部。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均经淇县。距鹤壁市中心约15公里。 地址:鹤壁市淇县县城西北部 类型:山古迹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392-7283836 官方网站:http://www.qxgls.com/gls/index.html 开放时间: 9:00-17:30。 门票信息: 成人票40元,学生凭证半价。 |
浮丘山 | 浮丘山与大丕山相望,绰约多姿,妙景无穷,因山傍卫水势如行舟,故有“浮丘”之美称。山上,目前有国保级文物唐代开凿的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千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石雕艺术珍品,明代建起的碧霞宫,大气恢弘,为明代建筑艺术佳作。系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宫中供奉泰山神碧霞元君而扬名四方。自明嘉靖年间以来,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庙会声势浩如汪洋,一日可达数十万人有余。位居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冠。小姑山与浚县古城偎依相连,山上有城,城中有山,“十里城池半入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依然显示着古城的风貌。卫水河到了这里被一分为二,如同两条玉带,蜿蜓而来,飘逸而去,为风景区凭添了许多灵秀之气。河上古桥飞架,岸边杨柳依依,两河之间有琵琶形小岛,浓阴如盖,岛上河边,几多情韵。 浮丘山高l0l米,坐落面积约150平方米。西环卫水,东峙伾峰,南毗旷野,北负古城,形势壮丽,气象峥嵘,“岁寒双秀”,“八景”列名。千佛寺、碧霞宫、文昌阁、观澜亭……不是“深山隐古刹”,而是“古刹隐青峰”。 浮丘山不仅文物古迹荟萃,而且地理形势优胜。它所焕发的魅力,吸引着远近游人,四时不绝于道。1963年郭沫若同志对浮丘山文物古迹的价值作了肯定,并亲笔致函。提出保护意见。 烈士陵园:浮丘山东侧有一条青石盘路,宽约5米,陡坡处有“七盘二十一蹬石阶”,攀过石阶向左,便是浚县烈士陵园。陵园坐南向北,总面积约4500平方米。浚县人民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死难烈土。于1963年兴建烈士陵园,先后将安葬在全县各地烈士遗骸迁葬于内,让他们的英灵同这座秀丽的名山胜迹万古留存,永远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 出烈士陵园身西南沿一条砖砌人行道,即到碧霞宫。 碧霞宫踞浮丘山南端之最高峰,坐北向南,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建筑宏伟,保护良好,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俗称奶奶庙。碧霞元君为道教所奉之神,名氏不可考,“碧霞元君”乃其封号。碧霞宫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后又经清代顺治、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年间扩建、重建,始具现代规模。碧霞宫以南北轴线为中心,两廊对称,前后三个院落,殿宇80余问,总占地面积11160平方米、是一处规模完整、保护良好的古建筑群。 山门之前是广场,广场的南端有戏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南朝北,与山门遥遥相对。 走过山门,便是前院,两侧有钟、鼓二楼。院中有长方形莲池。莲池架石券拱桥一座。一条甬道直达二门。 二门有三个。上面各建门楼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顶棚全用木架堆成,结构复杂,形式奇绝。门楼内外各嵌一横匣,前书“贻尔多福”,后书“群生系命”。 走过二门到中院,院落宏宽,古柏苍翠,碑碣林立。两廊各7间,中5间为阎君殿,原有十殿阎王,及“阴司报应”等塑像,相貌威严。东廊南梢间为三曹官。北梢间是罗祖,西廊南梢间包公庙,北梢间财神,紧接两廊,又各建有三间陪殿,东为子孙殿,西为眼光殿。 大殿是碧霞宫的主体建筑,由卷棚歇山顶拜殿和悬山顶加回廊式后殿组成,均用琉璃瓦覆顶,四周回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内有三尊神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均为神话中西王母之高徒。拜殿的明间和两次间各开四扇通楣条棂格扇门,两梢间上木雕透棂窗,花卉鸟兽,图案精致。左窗嵌有“光映西池”字样。 檐下垂拢,玲珑剔透,上绘“二十四孝图”及“子路问津”、“河马负图”、“女娟补天”等画。殿内雕梁画栋,绘有“进姐己”、“访姜尚”以及取材于古诗、生活、器物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画共有30余种,真是琳琅满目。殿正脊当中装有一个“铜宝瓶”,年久不锈,金光闪烁,人称“风磨铜宝葫芦”。后殿内有三座砖雕莲台,台上各有木雕神橱一座,木橱透雕龙、凤、花卉,极其精致,橱内各塑有一尊女神,中间一尊神像号为碧霞元君,她是碧霞宫的主宰。三尊各有风格,中间表情“宽厚”、左侧神采“仁慈”、右侧目光“爽直”。金冠黄袍,端坐执圭。 碧霞宫的最后一处院落为寝宫,共有三座高楼,东西配楼各3间,均为前廊硬山顶,中间为碧霞元君寝宫楼。寝宫楼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面阔五间,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楼。楼分两层,上下均有走廊可绕一圈。登楼远眺,心旷神怡。楼上一暖阁内有木质碧霞元君睡像一座,人称“睡奶奶”。 千佛洞与千佛寺:碧霞宫之北有一突起的小山头,平顶削壁,高约4米,南北略长,人称“山上之山”。其西壁并排有两个石窟,南窟即千佛洞。券形洞口高150厘米,上额刻“佛国”二字,下面刻有六个巴思巴文,洞高250厘米,穹隆顶,饰有藻井,进深3米,窟内四壁造像990余个,最高的约2米,最小的只有4厘米,大部分已无头。 洞口内前有大唐永隆元年(680年)、开耀二年(682年)、永淳二年(683年)、如意元年(692年)等时期的题记。石开凿于盛唐时期。北窟洞口高150厘米,阔3米,进深170米,穹窿顶,饰有藻井。窟内雕有大小佛像120余尊,都已无头,洞内壁上刊有宋代嘉祐年间,明代成化年间题记。这是两个石窟中最晚的题记。 小山头的南、北、西三面凿有很多佛龛,多为唐代造像。有元、明、清各代题记,均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千佛洞石造像虽大部分残损,但它还保留着盛唐时期的石刻艺术作品,是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寺与千佛洞紧邻,寺以千佛洞得名,《河朔访古录》载:“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内有石崖,高丈余,上建阁以祀真武。崖下凿洞二,并大小佛像身躯,而所谓千佛洞也”。于此可知建寺当在凿窟之后。 千佛寺现存建筑有水陆殿七间,十八罗汉殿五间,两廊各五间,过去曾作校舍用,已非佛寺面目。院内有桧柏一棵,高约4丈,围粗7尺余,枝叶茂盛,据测,有千年之久。 景点位置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