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新余市 >> 分宜县 >> 洞村乡

洞村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桃花洞

  桃花洞在分宜县城北九十里地的操场乡上松村的一个山岗上。洞口比严嵩洞小些,高约四、五米,宽六、七米。洞内宽广开阔,不亚严嵩洞。洞顶、洞壁形态多姿的钟乳石,因未遭到破坏,加上有或明或暗的阳光照射,却比严嵩洞漂亮得多。洞内常有人去观览探索的地主,纵深约二百米,分上下右三洞。洞尾尚有大大小小的洞,这些洞伸展多深?整个洞究竟有多长?据两位村干部说,似乎谁也没试测过,因而也就不知道洞的淀粉浅,只听到老人说过,这洞可直通上高县的末山。关于这点,《分宜县志》上也有记载,但我认为有可能又似乎是。可能者,此洞临上高,与末山是一条线,且洞内终年异样不湫湿,水汽喷泻如雾。末山九峰山的崇福寺后有反滚滚泉流,常年潺(0水加爰)不绝,洞的湿漉、云烟可能与此有关。说似乎不是,因据说洞内的流泉一般人天较大,澄波涌泻,往后便逐渐减小,最后只剩洞底湿润,云雾缭绕,如果直通末山九峰泉流,洞中的水,那会这样涌润悬殊呢?  步入洞口的上洞,进身约五六十米。上下左右朗阔,与严嵩洞的第一室相仿佛;上洞与下洞的衔接处,有石和钟乳一字横列,只左右留出两个口子,像扇靛青屏风,又恰似严嵩洞内的“萧墙”。所不同者,洞口上沿,有一扇绉折有致的钟乳石,像床帘,又似舞台天幕,一到洞口,便有身临佳境之感;然后以四十五度的斜坡迂回而下,约二、三丈,便到洞底,屏风前有二石左右对峙,高约二米,即象南京明孝陵神道旁的一对石狮或石象,镇守屏前,又亿二叟悄语互通声气,揖迎来宾。最奇特者,也是我所观溶洞没有见到过的,是在屏风左右的两个洞口,岚雾氲氤,像云絮,像炊烟,一缕缕,一丝丝,探头欲出,或留连反顾,在洞口徘徊、逸散。身临其境,如入仙岛蓬莱,幻想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仙男仙女,将腾云驾雾,体态飘逸轻盈,从这洞口联袂而出。  由屏风右洞口进入下洞。下洞较上洞低约三丈,更深淀邃,阴湫。洞天与四击满布峋嶙异彩、姿态各殊的钟乳,说是太公钓鱼、关羽读春秋、武松打蒋门神、瓜菜丰收、贵纪上吊,等等,却也俨然。在洞口旁石罅中溜出一路石粉,色灰白,其中杂以许多晶莹发亮的粉末,是透露此地有银矿的信息,还是别的什么呢?地质工作者可往一睹。在洞尾的石壁上,有由褐色石乳漾成的石幔,幔下有台,台上立有扁平小石,似羽扇纶巾的孔明;台前,又有高约二米、成椭圆形的白钟乳石,上下左右有直线条的、错落有致的无数条纹,把石分为千万高寸把、宽几分不等的小白石块,珠联璧合,玲珑耀光,煞是好看。如果把它与褐色石幔一起联系起来看,更是一幅金白辉煌的图画。在这石的对面石壁下还有一小洞,洞口高一尺多,宽数寸,俯瞰其中,有一撮高矮混杂的小石,有的挺立,有的斜倚偃蹇,道是八仙过海,倒也风趣有味。  煞具特色的,是从洞尾沿左壁而下的一路“石田”,有上十口,大的横竖七八尺,小的几寸,多边形的,田塍都是由岩浆蛇转而成的、厚分把的荷叶边,田底平坦,像今用水泥(上汤下皿)平的鹅卵石子路。这是天设地造,还是鬼斧神工?石田,别的溶洞也曾见过,从未见过这样美;有类似这样美的,也没有这么多,像萍乡长近四千米的孽龙洞只有一个。真是难得的洞府奇观。这奇观观尚为人们所赞叹,还成了附近人民预测、祈祷人寿丰年的场所。村干部告诉我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附近村庄男女照常要来游洞,在那日,齐着新衣彩衣,还携吃的,来这“石田”上放鞭炮,祈祷六畜兴旺,人寿年丰;还观察“石田”里有水没有,有,就是预兆丰年了。右洞,与上洞一字平列,但尚低洼上十米。在洞的一旁,一石突出,倾斜下泻,与洞底形成七、八为高的峭壁。在峭壁的顶端边沿,一石隆起,群众喻为母老虎背小老虎,俯瞰岩壑,倒也说的形象。岩壑如何?因阴翳泥滑,未曾涉足,且按下不表。  洞口上方的石壁上,刻有“桃源古洞”四个大字,柳体正楷,字高盈尺。此洞为何名“桃源”?说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据此而作的。因此,明末地质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来此洞浏览考察过。这个,无疑是好事者有意为此洞抬高身价。桃源洞是个开发较早的古洞,这可能是事实,从如下两首诗中便可窥见一二。南宋宝祜二年(公元1254年)陈浪颠泳该洞诗曰:  秦人避乱桃源后,更着桃源在楚乡。  古往今来一陈迹,渔歌樵唱几斜阳。  眼前不见落花面,空里但闻流水香。  试捧寒泓漱牙颊,拟吞瑶屑不诗肠。  元朝文学家范德机诗曰:  天工凿混沌,地穴出(山加赞)(山加兀)。  阳气三冬变,阴风六月寒。  仙风携鹿到,神物护龙蟠。  旧迹悬岸上,年深字若*。  说“古往今来一陈迹”,说明桃源洞在公元1254年以前早就开发了。范说“旧迹悬岸上,年深字苦*”,指的是洞口上头石壁镌陈刻的诸诗篇,因久经风霜,已漶漫不清,好些字像被*(读完,削、剜的意思)掉了一样。这也说明洞的开发久远。那些诗刻,确实存字不多,那天我们在那里捉摸近了一个小时,隐诗连认认带估只辨出二十多个字。桃源洞开发较早这是无疑的,即使从陈浪颠到那里观摩算起,至今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操场乡  操场乡位于分宜县北端,西与宜春接壤,北与上高吡邻,距分宜县城43公里,现有农业人口17119人,4884户,辖13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89.84平方公里。目前,全程油路铺设已进入尾声,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这里不但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而且有很多的自然景观。如塘西的“乌龟石”、悉带的“禾花洞”、“铃喃洞”尤以上松的“桃源洞”著名。 近年来,操场乡党委、…… 详细++

严嵩故里

严嵩故里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严嵩故里——介桥村,是严嵩出生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她座落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城郊东南角,背倚袁岭,面临省道清萍公路。严嵩故里数十栋明清古祠群,严嵩真假墓址,严嵩洞,严嵩家庙—石门庵。

大岗山瀑布

  大岗山必武功山支脉,由宜春逶逦而来,地势而西向东倾斜。江西大岗山林业科学试验局(机关设分宜县城),是我国南方亚热带林业科研实验中心,也是我国以中间实验为主的林业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现全民职工一千多人。其经营方针是:以林业科研为主,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林、工、商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开展林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的综合经营。通过基地的科学实验,为我国南方林区大幅度提高以杉、松、毛竹、油茶为主的用材林、经济林的生长量、产油量,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建议林业资源合理经营的科学体系,为促进我国南主林业发展作出示范。实验局的林业实验基地都在大岗山(在分宜界水山塘下,还设有面积三千多亩的“树木园”,引种培植亚热带优良树种,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是实验局重点科研基地),分年珠、长埠、上村、江下、山下五个实验林场,山林面积十三万五千多亩。它西邻宜春,南接安福,东连分宜的松山、大岗山,北濒江口水库,成一个蛾眉月形。  年珠实验林场山林面积一万六千多亩。大岗山的主峰即二峰(所以称二仰峰者,强能是它毗邻宜春洪江乡的仰山,其峰高一千三百多米,因它比仰山低些,故称二仰),海拔一千0九二一点八米,就在这里。观音岩就在这峰东向的山腰,海拔七百多米。观音岩至二仰峰之间,有一片一千二百多亩的天然森林,珍禽异兽逡巡出没其间,那就是实验局的自然保护区。交通:分宜-大岗山公交车小贴士:最佳出游时间在5月左右。景点距大岗山公交车终点有很长一段路程,需另租车上山。美食.购物.住宿  可以在老表家吃家常饭,有腊肉,土鸡,老冬酒...有山货,土特产卖。

凤凰山铁矿遗址

凤凰山铁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唐至明  位于分宜县湖泽镇铁坑村的凤凰山铁矿遗址,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古炼铁场遗址。据史料记载,凤凰山地区的采矿、冶铁历史早在唐朝晚期就已开始,宋朝时期的采矿、炼铁业相当发达,官府曾专门在此设置“贵山铁务”作为管理铁业的官方机构。明朝凤凰山采矿业达到鼎盛,出产的铁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从晚唐至明清,千余年来凤凰山古铁矿遗址炉火不断,是新余钢城之名的佐证,也见证了我国铁矿历史的发展。  凤凰山铁矿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其遗址厚度在1.5~3米,最厚达4米以上。在遗址中除发现冶铁炉、铸模等遗迹外,还采集到铁渣、铁硫、铁矿砂、铁粉、铁刀以及生活用具陶瓷残片、建筑材料断砖碎瓦等。在铁坑村东南面的凤凰山铁矿遗址、茶山里等处发现因村民采掘褐铁矿粉而暴露的古代冶铁炉、铸模共数十座。其中有一座冶铁炉、四座铸模保存较好,为了解其基本结构,考古工作者曾对其中的一座冶铁炉和茶山里的两座铸模进行了清理。  采集到较丰富的文化遗物主要有:铁硫、铁渣、冶铁炉、铸模残壁、生铁块及生铁铸件、木炭、铭文砖(两侧压印阳文铭文,右侧:“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斌、司吏任俊分宜县提调官典史邢、司吏张用韶”,左侧:“总甲陈文彬甲首梁潮佐小甲张汗具窑匠袁尚造砖夫人张汗具邓昭)、铁刀、铁矛、钱币等。除个别遗址因取土、筑路等原因局部受到破坏外,绝大部分遗址点基本保存完好。  相关文物专家认为,新余市分宜县凤凰山铁矿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具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遗址遗迹丰富,有矿石、冶铁炉、铸模遗迹,包括原料采集、燃料选用、铁水冶炼、成品提取整个工艺技术过程,可以完整反映古代冶铁的全部工序,也是我国冶铁历史发展的见证。

邓家老屋

  这座古宅名叫邓家老屋,又名邓家围屋,原名立三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有个叫邓勋的商人,随父辈从广东嘉应州(现为梅州),迁于分宜白田村,并在袁河两岸做油生意发家致富,尔后定居于尚睦村,在此建起了这幢客家风格的老屋,始建于乾隆中期,经过十六年至嘉庆十年(1805年)方建成竣工。老屋占地约十五六亩,四周以砖墙围绕,据说有99间房,从外面看,很像一个环形防御堡垒,现在住了约1百多人,都是一个家族。  清朝古民居观家大屋位于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是具有200多年曆史的清朝古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宏伟的规模、保存完整的艺术雕刻品,显示了较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是一幢具有地域性的大型古民居。整个建筑结构呈典型的广东客家土楼风格,与当地传统风格建筑完美地融合。交通:分宜-湖泽公交车美食.购物.住宿  可在当地吃农家饭,镇上有旅馆,有土特产卖。

昌山庙

昌山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昌山庙,又称龙姥庙、阅城君庙、圣母庙。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西端的昌山峡西岸,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古木参天,上下三进,楼阁井立,建筑巍峨壮观。庙门有副楹联:  “肇于唐,封于宋,圣迹朔越城,千秋声灵仰圣德;  子则孝,母则慈,神功崇护国,万民依赖沐嘉休。”  相传龙姥庙在康州(州治在今广东德庆县)悦城县。唐元和(806-820年)年间,卢萼常游仕南越,曾代理康州录事参军之类的小官。他听说供奉龙姥与龙伯的龙龙姥庙委灵验,于是到庙中烧香祈祷,希望能荣任主治一县的父母官。夜晚,他梦见龙伯说:“你当为此官,想报答我吗?”卢萼当即许诺一旦梦兆成真,就敬祠龙姥与龙伯。次日,卢萼找术士占梦,得到“见龙这贞”的吉兆。他心中大喜,请人绘制龙姥与龙伯的图像,日夜祠之。大和五年(831年)卢萼得偿所愿,出任宜春县令。次年,因卢萼治县有善政,得到上级嘉奖。这年大旱,他祈祠龙姥,保佑这里风调雨顺,并在水陆交通枢纽的昌山渡创建龙姥庙,亦称阅城君庙。由于龙姥(亦称温姥、温媪)抚育龙伯与龙伯孝敬龙姥的故事流传天下,唐代又赐庙额为“孝通”,意为孝义通天。由于古人有以地望称呼建筑景物的习惯,故又称为昌山庙。  昌山庙中塑有五十四座神像,而供奉的主神为龙姥(亦称龙母娘娘、昌山圣母),庙中宝有历代文人所赠的诗书绘画,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增建门楼、墙垣和文昌阁等。千余年来,该庙灵光独耀,香火鼎盛,吸引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信众。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三日──纪母诞辰纪念日,鼓乐齐鸣,锁呐声声,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甚至远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的香客都来朝拜。  由于年久失修,庙宇日见朽败。1962年佛教协会曾投资修缮。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7月3日,庙定被当作“四旧”捣毁,所有雕塑、书法......等艺术珍品荡然无存!昌山庙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惨境。然而“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1992年市有关部门批准修复昌山庙,经过分宜县旅游部门的努力,迄1994年冬止,修复了昌山庙的观音殿以及对河的春源码头。后者因马来西亚华人刘春源先生捐资修建而得名。  观音殿坐向为70摄氏度(即坐西偏南20摄氏度,朝东偏北20摄氏度)。该殿屋面盖着黄色琉璃瓦,屋脊两端饰有鸱吻。脊中耸有宝顶,宝顶上为瓶状顶刹,下叠四颗宝珠;脊上雕有两条腾龙,身体皆呈“S”状,隔着  宝顶相向而戏。该殿面阔五间,柱成六列,悬挂六个大红灯笼,正中的明间挂二个灯笼,左右次间、左右稍间各挂个灯笼。殿中供奉着观音菩萨。观音左有大鼓与女侍童。右有男侍童。观音与男女侍童皆于莲台之上,而莲台又在仿须弥座上。观音像及其座台稍前凸,整个座台平面略呈“品”字形。观音像前设一黑漆香案,上置昌山圣母塑像。观音殿阑额下高悬红布帷幕,幕顶横一布匾,-“神光普照”。目前,游人已来此观光许愿、抽签,祈求幸福及民灵的安祥。不久,昌山庙的其他两进庙堂将得到修复,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完整的昌山庙建筑群将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去处!昌山庙必将重振灵风,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带来美妙的憧憬!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2元/人  交通:乘分宜-电厂公交车,到昌山庙对岸下。车次;一小时一  趟。小贴士:下公交车后坐摆渡船到对岸昌山庙,(上香的朋友要衣着整齐,不可穿拖鞋,裙子),距昌山庙半小时路程就是严嵩洞。   

静修寺

静修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据光绪六年《江西通志》卷122、《江西佛教史》第11业和《分宜县志》中记载,静修寺原名福胜寺(唐朝时称齐隆寺,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有记),始建于东吴宝鼎年间(公元266—268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创建最早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历史上曾有多位名人为寺题字作诗,一千多年来虽几经兴废而不衰,在赣西享有胜名。直到1958年因国家兴建江口水库,分宜老县城和整座寺院被淹库底,现如遇枯水期仍有迹可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我县的信佛群众多达数千人,而我县尚无一座建成开放佛教寺院,他们只能远走南昌、宜春、萍乡甚至外省参加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经政府研究决定2000年7月无偿划拨位于县法院后的大台村浒塘村小组后山的国有土地7000平方米迁建福胜寺,全寺的设计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仿苏州园林,预计总耗资600万元,当年兴建寮房一栋。在县民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4月省民宗局批准我寺成为我县第一座允许恢复开放的佛教寺院,并更名为“静修寺”,2005年大雄宝殿(主体两层)开工建设,预计总造价200万元,由于资金问题工程只能缓慢进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神牛洞

  北乡溶洞群:昔日“仙女下凡”,美丽传说成就了仙女湖这一著名旅游品牌;今朝“别有洞天”,深邃奇幽的北乡溶洞群又将撩开神秘面纱,我们应该珍视和借助大自然的恩赐。蒙山横贯我市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洞村、高岚、操场、下村、人和等乡镇已查明的洞穴多达百余处。特别是以洞村乡南村的神牛洞为中心,方圆10余公里范围内密集了七、八个绮幻多姿、特色各异的特大溶洞,成为华东地区密度最大的溶洞群之一,资源条件几可与桂林溶洞相媲美。  神牛洞雄伟绝特,绵延13华里,是我国已发现的罕见峡谷型溶洞,它因洞口有一横卧巨石神似水牛而得名。入洞沿行,两侧峭壁陡立,气势磅礴,中间河谷深切,令人目眩,酷似实物的石床、石桌遍布,云盘阡陌,有如长城蜿蜒,石戏台硕大无比,岩顶“天幕”波澜起伏,钟乳石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置身其间,神清气爽,心旌摇动。  寨口洞位于神牛洞之南3华里处,为一处河道型溶洞,它以水取胜,洞前瀑布高悬,水声如雷,洞内水流滔滔,莫测高深,可开发洞内漂流,使游客体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的古朴野趣。  汗毛洞毗邻寨口洞,又名寒坡洞,以幽称奇,该洞内小洞接大洞,圆洞套方洞,洞洞相连,洞洞皆景。洞口洞位于高岚乡北部,以旷争雄,共有三洞,洞厅极为宽敞,洞内钟乳倒悬,各种造型巧夺开工,惟妙惟肖。桃源洞在操场乡境内,以深引人,洞口高轩,顶部石壁镌刻有“桃源古洞”四个古字,洞尾岩穴深邃,又套有大小不一的洞穴,蜿蜒曲折,远通至上高县末山。洞内石钟、石磬,皆扣之有声;石猴、石狮、石象、石虎以及“九龙戏水”、“八仙过海”等景观,俨然天造地设——这些洞千奇百怪,妙趣横生,且类型丰富,集中连片,如果旅游公路能够顺利竣工并将之串联起来,开发前景不可估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严嵩洞

  分宜县西南十里,袁河之滨,分宜电厂旁边,在群山竟秀,怪石*峨的袁岭第三峰下面,有个深邃石洞,古人称它为“古今胜迹”。这个洞,群众都叫严嵩洞,而旧志却说是洪阳洞。说它是洪阳洞,是说东晋道家葛洪、娄阳二人曾先生在这洞里-过,便取二人名字而名洞。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现江苏丹阳句客人。他生于公元284年,死于公元364年。他是东汉(王加郎)邪有名道士葛玄的侄孙。相传葛玄曾在清江县阁皂山修道成仙(现阁皂山垦殖场有他遗址),道教尊为葛仙翁。因葛洪也是道家,人们也就称他为小葛仙翁。   洞府奇观  旧志记载,洪阳洞内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除第一室外,其他各室、穴窈邃幽暗,没有照明不能进去。洞前,悬岩*(山加元)洞口宏敞,高约七八米,宽约十多米,可客百余人。前进十来步,中间有一石壁,宽一丈多,高二丈余,像萧墙,像屏风,挡住去路。壁上横镌“古洪阳洞天”五个行草大学。字有近三尺高,苍劲洒脱,气势雄浑,不是一般手笔。因题款剥落严重,无法辨认,不知何人所作。石屏前,原塑有洪、娄二人像,早已毁掉。石壁光洁明亮,有题诗石、志游石,上下镌刻古人题词不少。中有一石突出平展如床,名石榻,上刻有嘉靖四年晋江郭侯毅一诗云:  鹤(革加空)驾骖去不回,林扃岫幌频来。  洞门日照烟萝发,岩窦泉飞雪屋开;  始惊奇僻非人境,更爱攀临坐石苔。  回舆出谷千峰螟,猿啸禽啼万壑哀。  石榻前有一小口低洼一尺多深,黝黑,似尚有灰烬,说是年葛、娄二人炼丹遗迹。这是第一室。  从石侧步入第二室,地势渐低,高低盘迂,如入仙境。至第五室,较为宽阔,可容三、四百人。至此,洞又分东西两边走,东边五室,西边七室。因对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不够,前几年有的单位拟将该洞作为天然仓库,前五室和东五室下面,大部分炮轰锤砸,苑囿回廊似的石墙不见了,矗立天柱,层叠银峰,邱壑石(竹字头加旬),云海县钟,蹲狮啸虎,石僧寿星,等等,多数也支离破碎了。洞天基本保持完整。云窝雪崖,阳春烟景;嫦娥奔月,鹤立鸡群;有的像虫鱼鸟兽,有的像妇媪雅稚童;有的山挂白练,有的柳暗花时。绮丽百态,变幻莫测。南宋朱熹有诗云:  人道归云未足夸,洪阳石乳更含牙。  连环入梦难纡轸,回首西风又日斜。  人其洞,观其景,状其形,附以情,真有这种梦中游的味道。前五室和东五室中,最合金嗟叹的是“通天窍”。四壁叠石险削嵯峨,空间由下而上渐渐缩小,像个倒竖漏斗。到上约十来丈顶端,只剩一个小孔,漏出一线日光。在它下面的危岩四周,又罗列一些小石,似黄莺朝着光亮欲出,又似乳燕奋飞。在长时间的幽暗摸索中,陡然出现广阔天地,见到光明,看到一派生所盎然的景象,心情轻松恬畅,别有一番滋味。西边七室地势比前十室高数步。首先印入眼帘的,一石当中颓然插地,下粗大销带圆形,中有一孔隙,可以通入,美其名曰石鼓。人们到此,喜用棍棒扣之,隐隐有声。其上琼峰玉穴,云游天际,帆樯高挂,石燕纷飞,又是一种情趣。从第三室开始,洞巷渐窄,不过一丈。洞底稍倾斜,湿润腻滑。一路坎坷,高两步,低三步,高处似田塍,你处像洼地,长达好几丈,像架倾倒的梯子。显然,这是产有股不小的水流冲洗过的印证。明朝万历年间分宜知县周应治形容此处为“鳞游洲渚,倒影乎溪水澄泓”。可见当年这水中还有雪岸、冰岩、石花等室,又有“下则井泉清冽,泠然善也”的记载。现并虽然干枯,但规模大小,说明当年的水不是涓涓细流。昔人谓在西七家“有闻昌山渡篙声者”,我看可能,不是妄言。西七室正是旱晶山方向,所我眼测,也确是深入袁水昌山峡边缘,在岑寂异常的地府里,可能听到舟子撑篙的声音。而这“溪水澄泓”,很可能就是昌山峡那里渗过来的。现在由于修了江口水电站,山峡上下用水泥固了堤岸,水不可能再大量渗过来,因而干涸了。  最后,洞宽只剩四、五尺了,高不及人。当中一石,椭圆光滑莹净,古人给了它一个徽号,叫浑天仪。我说,叫它拦路虎也可,它不仅把洞几乎拦住,而且把琳琅满目的胜景也给杀住了。挤过这石的背面,便只有一个仅容三、四个人,腰不能伸的小天地了。  据载,在洪阳洞之顶,还有一个小洪阳洞。洞口非常狭隘,里面却豁然旷广,可容千余人。内有石仓、石阁、石磨之类,晋、宋人在深邃处有题字。由于险隘难入,为了安全,后来把它封闭了。   门票.开发时间:  门票:15元(进洞导游费另算)  开放时间:8:00-17:00  交通:市内,到江西新余后可在一中旁汽车站坐车直达。  县城:乘到电厂的公交车,终点站下。最佳出游时间:  新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7.7℃,最佳出游时间在春秋两季。

洞村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洞村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