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安阳 >> 殷都区 >> 相台街道

相台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比干 (前1125~前106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残杀,终年(公元前1063年)63岁。  人物生平  姬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中国古代着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比干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坚(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莫)。  比干庙相关相片(11张)周文王将伏羲的八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周武王克商消灭暴君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孔子说的周染与殷礼损益可以知道。可见,古今比干庙及塑像照片(19张)对比却是事实。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盘铭:封轩辕王子比干垄,上报天神,下报地神。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以上内容由"闸口一条棍"分享。]

王景唐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景唐(1929.3.2-1992.11.24),金属材料学家。河南安阳人。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提出液态与非晶态相关性研究,得到液态与非晶态合金粘度的数学表达式率先研究105-108K/S急冷速度的测量及其对非晶合金膨胀、比热及磁各向异性的影响、二元和三元系列合金熔体的表面能与表面组织、过冷液态金属(Ⅲ族)性质变分计算,取得重要进展。发现非晶硒的玻璃转变可逆新现象,指出其转变实质是一个以双粒子反应为特征的可逆转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提出非晶合金的晶化新机制提出控制晶化的晶粒尺寸以廉价地制备超细合金粉的新途径发现纳米晶合金的硬度与晶粒度呈HallPetch反常效应突破前人提出的机械合金化判据ΔH<0的限制,并可通过添加不同元素以加速晶化或非晶化过程。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以上内容由"炎黄后裔"分享。]

张步峰 (1914~1999)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步峰(1914-1999年),安阳市人。1928年,到冯玉祥部参军,先学医,后当看护、司药。1931年随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围剿”红军。参加宁都起义后,被编入红五军团后方医院,任军医。后随军入闽作战。并先后调入红军后方兵站总医院和第一后方医院工作。1934年后,调任红一军团一师休养所军医、团卫生队队长、师卫生队副队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参加了鄜县(今富县)直罗镇战役的战场救护工作。嗣后,调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卫生队队长。曾随部过黄河东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张步锋任该团卫生队队长。9月,他率队参加平型关战斗。1939年1月,随部开赴山东。  1940年,张步峰任鲁西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在1942年日伪军对冀鲁豫中心区发起的“九·二七”大扫荡中,八路军主力部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他常带领留下的医护人员化装潜入敌炮楼附近村庄,监视敌人行动,保证了医院和伤员的安全。  日军投降后,面临日益严重的内战威胁,张步峰领导的卫生部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抓紧充实组织机构、扩大医院,进行物资储备,举办卫生医疗人员训练班,还争取和团结了医术较高的天主教徒冯兰新为军人服务。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因而在晋冀鲁豫军区发起的陇海战役中,所属各医院不仅及时保证了伤员的收治工作,而且还为前方输送了2000名伤愈归队的老战士,受到了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的表扬。嗣后,他调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华北军区第十八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太原战役后,任太原接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组长。  1950年,张步峰任西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1952年,云南边防部队疟疾流行,情况十分严重。他深入部队了解情况,提出了抗疟工作的建议。后任昆明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抗疟总队队长。经过多方工作,防止了疟疾的流行,受到军区-的赞扬。1954年,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经上级批准,在丹东一所原日本铁路医院的旧址上组建成志愿军总医院。1958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党委书记、大学校长。1964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引自《河南省志·人物志·军事人物》)  [以上内容由"祥子"分享。]

王丘 (?~74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丘(?--743),唐诗人。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太子左庶子王同晊子。幼擢童子科,后登制科,拜奉礼郎。长安中,官监察御史。开元间,历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尚书左右丞、黄门侍郎。丁父忧,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迁御史大夫,俄转太子宾客。终礼部尚书。卒。赠荆州大都督。善词赋。《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  [以上内容由"Eaton"分享。]

李清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清臣  清臣字邦直,魏(河南安阳)人。韩琦侄婿。生于明道元年(1032)。举皇祐五年(1053)进士,熙宁三年(1070),为秘书郎。召试,授集贤校理。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迁尚书左丞。罢为资政殿学士,复拜中书侍郎,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出知大府。崇宁元年(1102)卒,年七十一。  [以上内容由"木子笑雪子"分享。]

郭文魁 (1915~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郭文魁(1915年6月18日—1999年9月),字光甫。出生于河南安阳。矿床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郭文魁出生于河南农村,幼年时期家乡饱经军阀混战之苦,从小学到大学为躲避战乱3次辍学,这更加激发了他努力求学、读书救国的决心。他对博物学知识很感兴趣,1930年,考入北平市立第二中学,选上英文理科班。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自二年级起一直是优秀生。1937年他以《北京西山玄武岩》的论文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辗转迁移,经长沙临时大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郭文魁先在叙(府)—昆(明)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后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工作。到1945年的5年间,一直在滇东、川西做地质填图与矿产调查,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步行于当时文化经济落后、土匪出没的高山深谷之间,既无可用的地形图,更无可供参考的地质图,但始终坚持野外工作。1945年夏,郭文魁考取公费赴美国进修,经印度乘船绕道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途中适逢日本侵略者投降。9月初到美国,-邦地质调查所金属矿产部实习金属矿的地质找矿,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参加铁铜矿床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由于成绩优良,他获得了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的合格证书。正准备归国时,得到矿产测勘处通知,为配合长江三峡筑坝设计,派他继续留美实习坝基工程地质,并实习混凝土岩石学与土壤力学。学习中他深刻认识到水与基岩、土壤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判别坝基的可行性,且可引用于流体成矿。1947年,郭文魁怀着报效国家的热情回到祖国,限于当时社会状况,虽然不能就其所学以实现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理想,但仍力争进行实地调查。1949年春南京解放后,郭文魁被任命为矿产测勘处经济地质科长和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321地质队队长;1954年,担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有色金属处工程师兼副处长;1956年,调任资源计划司总工程师;1957年,到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先后任区域地质与矿产综合研究室、成矿规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全国区域地质测量指导组成员;1964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1978年,调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1979年起,郭文魁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1983年,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构造委员会委员并应聘为北京大学地质系和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兼任全国金矿地质领导小组成员;1987年,兼任国家黄金管理局高级顾问,同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郭文魁在漫长的野外工作和科学实践中先后研究过铁、铜、铬、金等金属矿产和石膏、石油等非金属矿产的矿床地质,并就矿产的区域分布与区域成矿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概念;提出我国主要矿产具有多期、多阶段、多矿种与多类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平静期间成矿的新见解。近年来剖析西华山钨矿,阐明岩浆作用后期的渗浸作用与热液矿脉之联系,论证锡的终极来源为超镁铁质岩石,以及山金矿化与钾元素密切相关,在氧化还原条件下成矿。通过编制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在空间上将中国区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及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在时间上总结出三大成矿旋回。  1937—1939年,他在任助教的两年多时间里,除担任岩石学与矿床学的实习课程外,还从事专题研究。他在滇东首次发现了奥陶纪地层,并先后参与了云南易门铁矿及水胜铜矿的调查。  1940—1945年,郭文魁在滇东、川西从事地质填图和地质矿产调查,对该区的地层、构造以及矿产做了调查研究。其间,他建立滇东北奥陶系和志留系较完整的剖面,发现了巧家中奥陶统鲕状赤铁矿层,对比并确认了滇中与四川红色岩层时代的一致性,论证了滇北(川南)海西运动早期古陆的形成,确认了滇东的构造格架及威宁弧形构造,并提出了迤东运动和曲靖运动,论证了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结晶分异累积成因,以及会理矮郎河花岗岩的生成时代。他怀着为祖国探宝的赤诚之心,率领一位助手和一名炊事员,经历千辛万苦,走遍了金沙江的主要流域,采集了10多箱岩矿、化石标本,完成了云南东北部与四川西昌、会理、盐边一带1∶10万地质矿产图,为该区地层、构造与矿产调查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1947—1949年,郭文魁在中国南部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调查,首次发现了四川三叠系中的硬石膏层,论述了它们对油气的屏蔽作用;发现了灌县马豆子铜矿,提出了其冷水交代成因;提出了四川平缓背斜及穹窿区的石油远景和广西右江第三纪生油层;论证了湖南资兴东江坝址的地质条件;分析了台湾甘蔗种植区的地下水条件。  1949—1952年,郭文魁在担任南京地质矿产专科学校教师的同时,主持了南京附近的矿产普查、山东招远的金矿调查和集(宁)白(城)铁路线的工程地质调查。他提出的南京九华山铁帽的远景,招远金矿深部矿体的存在与估算储量,以及多伦一带流沙对铁路的不利影响,均被生产部门所采纳。他首次在胶东古老杂岩群中区分出中生代花岗岩,其成果已被后来的工作所证实。  1952年以后,由于长期从事地质部门行政和业务管理工作,使郭文魁接触到地质科学的广阔领域,但他始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各类矿产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方面。  郭文魁根据围岩蚀变及铁帽特征对铜矿峪、东乡、永平等铜矿的地质远景进行评价,并主持了内蒙古索伦山铬矿的最终评价研究,为地质勘探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据。他对我国铜矿床类型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在全国第一届矿产会议上报告后,深得好评,长期为地质队参照引用。  在金属矿化作用方面,郭文魁依据多年实践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总结了金属矿床原生分带及其成因,提出在一个成矿期中内生金属矿化作用沿一定方向间歇性地持续演化的规律,以不同种类矿物群的大量晶出为标志分为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主要阶段,而氧和硫相对含量的变化是导致上述沉淀序列的关键因素,且推定晚期的氧化环境系受地表水的影响。上述理论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并取得很好的效益,而且还在国际矿床成因协会1964年于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会议的岩浆期后矿床成因讨论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郭文魁还研究了外生金属矿化作用,分析总结了我国含铜砂岩、页岩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矿床的生成条件。他指出,成矿的必要因素为:矿源区,造山或隆起后的相对平定阶段,潮湿转向干旱的过渡气候,地貌上既有高山的剥蚀又有适宜沉淀的平地。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铜的迁移富集多与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的次生作用有关,包括大气降水与热液。这些认识的科学性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在区域成矿方面,郭文魁在亲自编制南岭有色稀有金属矿床规律图和合编中国铅锌矿分布图取得编制方法与程序经验的基础上,指导编制了1∶300万中国有色稀有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和分幅1∶100万中国成矿规律图。上述图件是曾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一套中国地质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有指导作用。1964年,他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做了《我国主要矿产成矿条件的基本特征》的报告,从矿产所处的构造—岩浆—围岩和构造—古地理—沉积时代,精辟论述了中国内生与外生矿产的形成条件。提出在同一成矿区内的多期、多矿种、多类型特征和区域成矿的分带性,并就矿体距侵入体远近、矿化阶段和矿物组合变化划分了内生金属矿床的类型,并从中得出以下认识:成矿作用是在地质历史中构造的活动与相对稳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演化的;地壳活动为有用元素的分散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相对稳定则有利于有用元素的聚集成矿;矿化作用的多期性与成矿的多阶段性。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区域成矿学开辟了道路,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文革”以后,郭文魁继续从事区域成矿理论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解剖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旋回性,即在先期旋回中,随着钙碱性岩浆由中性向酸性演化,金属矿化由铁转为铜,最后是钼、钨;后期旋回中,随着碱钙性岩浆向碱性演化,金属矿产由铁向铜、金发展。而华南由铁、铜矿带转为钨、锡矿带似与地壳厚度相关,故推定金属来源分别为壳下与壳内。  1978年末,郭文魁在曼谷举行的东南亚第三届地质矿产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中国地质演化概况》,提出我国大陆以东西向的古中国地台为中轴向南北增长,特别是向西南与东南逐步发展,大陆上隆起与坳陷规律性的相伴而生主要为地壳均衡作用所致,而在特定条件下大陆还可解体为海槽。这些论点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他在1980年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上做了《中国东部成矿域及成矿期的基本特征》的报告,提出成矿作用以中朝地块为核心对称地向外演化为不同矿产组合,并可分为东北、华北及华南3个成矿区;金属成矿主要受近东西向的隆坳带与近南北(北北东)向深断裂带的“格状骨架”构造控制,而在两组构造交切处往往是矿产密集的矿汇。1981年他在第一届全国区域地质与成矿会议上首次提出金属成矿的渗浸与注侵作用。1982年在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会议上以西华山钨矿为例,阐明了从岩浆后期粒间浆液渗浸到热水矿脉形成的金属矿化作用进程。1984年他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广西南宁召开的国际锡矿地质讨论会上,宣读了有关山金和锡的成矿论文,指出了金的丰度虽对山金成矿有影响,但决定因素是热-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实际资料向主张锡与壳源酸性岩有关的经典理论提出挑战,认为锡的最终来源是超镁铁质的幔源物质。  20世纪80年代,郭文魁主持编绘了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并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中英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说明书》,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容矿岩石、金属组合以及金属元素性状等综合讨论了金属成矿的规律性,将中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三大成矿域及三大成矿旋回。此项研究成果获1987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郭文魁从事地质工作60余年,为我国的矿床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实践,勇于创新,成果累累,著述甚丰;同时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堪称地学界一代楷模。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以上内容由"badliu"分享。]

孙曼霁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曼霁,生化药理学家。原籍河南安阳,1931年8月3日生于河南开封。1954年毕业于第五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化学战剂中毒及防治的生化机理研究。揭示梭曼膦酰化AchE老化机制阐明梭曼及其类似物结构与老化间的规律性发现G类毒剂的酶促合成及中毒动物体内游离毒剂的存在研究了V类毒剂对AchE的作用方式发现了需氧及不需氧两类VX代谢酶进行了人假性胆碱酯酶的高效表达及基因转移提出电鳐AchE活力中心双功能假说并揭示了人AchE全部抗原表位系统地研究了塔崩的生化毒理作用发现NO参予梭曼中毒提纯了人G类毒剂水解酶并研究了其生化性质克隆表达了人脯氨肽酶并证明有G酶活性揭示硫芥对人皮肤DNA的作用机理及动物皮肤损伤体征的分子基础。  [以上内容由"雨中的雪"分享。]

韩嘉彦 (1067~112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韩嘉彦(1067—1129),字师茂,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贤相韩琦六子。宋代词人。  生于治平四年(1067年),娶齐国公主(神宗第三女)为妻,拜驸马都尉,终赢海军承宣使。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卒,谥端节。有子六子:韩恕、韩诏、韩诫、韩谘、韩瑛、韩燮。  [以上内容由"綄鎂シ箹錠"分享。]

刘守忠 北宋开国功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守忠,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一作“左骁卫大将军致仕”③,大将军应是上将军之误,其经历或许与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光义)有某些近似之处,可能也任过节度使。刘守忠父刘万国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马步军都指挥使,也许是在后周时。刘守忠子刘用是宋太宗晋王府旧人,太宗末任至高阳关副都部署,真宗时历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职。  [以上内容由"aa"分享。]

孙有谋 (1923~201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有谋同志是安阳市西郊乡南流寺村人。1923年11月20日出生,193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太行五分区安阳独立团二营副营长、太行区五十二团副营长;焦枝铁路建设后勤组副组长、五三一工程建设安阳民兵师副师长;安阳地区计划委员会主任、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指挥长、中共安阳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地区生产指挥部指挥长兼地区工业交通办公室主任等职,1984年离职休养,2011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孙有谋同志自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始终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他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从实际出发,公正廉明,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有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月24日在濮阳逝世,享年93岁.  [以上内容由"haijun"分享。]

段象武 (1887~194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段象武(1887~1942)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人。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科学习,毕业后回冯部任参谋。1924年应邀到陕北安边杨虎城举办的教导队任军事教官兼第一排排长。1925年春,杨虎城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南下;段任前指参谋主任,跟随杨虎城,协助制定军事方案,与北洋军阀刘镇华、麻振武部激战于渭北大荔、澄城地区,连连获胜。同年夏随杨虎城于岐山、宝鸡重创陕西军务督办吴新田部,旋于千阳、陇县击溃甘肃军阀孔繁锦部。8月,孙岳率国民军第三军入陕就任陕西军务督办,杨部被改编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段任师参谋主任。1926年春,刘镇华部以十万之众围攻西安,段为杨出谋划策、协同指挥,固守西安达八个月之久。西安解围后,1927年4月,杨虎城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段先任十军参谋处处长,后任十军驻郑州及开封办事处处长,负责军事联络和粮饷装备的供给。冯玉祥附蒋-后在部队进行“清党”,段掩护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吴岱峰、曹力如等,并为吴开护照、发路费,帮助其离开部队。  1928年春夏,段任第十军军事政治学校副校长、校长。嗣后,杨部先后改编为暂编第二十一师、新编第十四师、第十七师、第七军、第十七路军,段一直在杨部担任团长、旅长等职。此间,曾掩护过孙作宾等共产党人。1930年冬随杨的第十七路军回到陕西,所部第五十旅驻凤翔、宝鸡地区。  1931年秋,吴佩孚在四川勾结甘肃保安司令雷中田妄图东山再起。为保第十七路军侧背安全,段受命随孙蔚如率部入甘,先后在定西、静宁与甘军激战。12月,第五十旅占领兰州,段任兰州警备司令;吴佩孚和雷中田仓皇经宁夏逃往天津。1932年夏孙作宾等在甘肃组织靖远起义失败后到兰州,段为孙掩护并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不久,第十七师离甘回陕,段率第五十旅先驻富平,后调防南郑。他拥护并执行孙蔚如与红四方面军达成的互不侵犯和共同反蒋的口头协定,在其防区积极参与开辟交通线,为红军提供电台、电话机、电池、电线、-等物资。1935年秋,段率第五十旅驻防三原、泾阳、高陵。西安事变前,段升任第三十八军副军长,随后与武士敏赴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十七路军缩编为第三十八军,段仍任副军长,协同孙蔚如为稳定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9月初,段以第三十八军副军长身份与赵寿山、许权中等率第十七师、第一七七师五二九旅、军教导团赴河北抗日,参与指挥了保定、漕河、府河战役,还指挥所部参加了忻口会战和保卫娘子关等战役。11月,段参加了第十七师在山西离石碛口的整训,开始了第三十八军与中共合作的新阶段。1938年初,段从山西前线回陕,随后到合阳、朝邑检查固守河防的第一七七师,并在合阳向部队讲话,鼓舞士气。7月,第三十八军改编为第三十一军团,孙蔚如如任军团长,下辖第三十八、九十六两个军,赵寿山任三十八军军长,段仍为副军长。8月以后,他协同孙蔚如、赵寿山指挥了中条山保卫战,先后粉碎日军11次“扫荡”,歼敌达两万以上。国民政府曾通电嘉奖,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也称誉三十八军是“中条山的铁柱子”。1940年,段兼任凤彬师管区司令,坚持宣传抗日爱国思想,训练抗日部队始终如一。  段爱读书,好骑射,长书道。他的书法在第十七路军内外享有盛名,所留墨迹,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1942年3月,他在凤翔县城大操场的戏台上向部队讲话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殉职。  [以上内容由"lzs1984"分享。]

谢国桢 (1901~1982) 著名的历史学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谢国桢(1901~1982)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藏书家,且嗜诗词书法。1925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名列榜首,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先生。协助梁先生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又由梁先生推荐任职国立北平图书馆,由胡适先生推荐执教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后执教南开大学,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后改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1年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顾问。   个人作品  一生在明清史、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撰写了《明季奴变考》、《清初东北流人考》、《南明史略》 、《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解放后又两次出版了增订本)、《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重要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编纂了《清初农民起义史料辑录》、《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等资料汇编。  贡献  在这些史学实绩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自解放后,谢国桢对明清笔记小说类型的资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个中妙处和光景只有他个人才能领悟。先前,人们在历史研究中,最看重的和主要使用的是正史的记载,对不登大雅之堂的笔记小说很少给予过多的注意;这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对史学研究的需求是相一致的。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始,人们已开始注意到文化学和基层社会的研究,并因此意识到为建立新史学必须拓宽资料的范围,然而对笔记小说资料的大量利用和价值的系统认识却步履迟缓。研究明清历史,单取资于“事多隐讳”、“语焉不详”、人物传记写得“呆板枯滞”的正史是远远不够的,而补充正史材料之不足的文献类型也有多样,“那只有从当时遗留下来的明清两朝‘实录’和我们邻邦朝鲜李朝‘实录’等书以及当时地方政府所储存的档册、情报、公文、阅件等史料入手,还有当时地方当局所编修的地方志书和每一时代有心人士所记录下来的野史笔记以及所作的诗文集,我们亦应当从中求之”。  而谢国桢对其中的笔记小说则情有独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研究历史,侧重于明清交替之际,并着眼于古代文献和社会经济这一方面,而搜辑史实,研究问题,想从人所不甚注意的野史笔记当中寻找滋补的材料。”  因此,谢国桢对明清笔记小说的介绍、利用和出版以及对明清笔记小说的价值认识,是他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他对明清史学的重要贡献。  [以上内容由"azokok"分享。]

田凤仪 (?~179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田凤仪(?-1797年),中国清朝官员,河南安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进士。  任刑部江西司主事,升员外郎。调广西思恩府知府。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升湖北安襄郧道,次年署湖北按察使。历任浙江按察使、布政使。乾隆六十年(1795年)改福建布政使。嘉庆二年(1797年)任福建巡抚,同年卒。  [以上内容由"sky9518"分享。]

殷墟

殷墟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得命名。殷墟博物苑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属于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博物苑“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殿宇高耸,朱墨雕彩;青铜礼器,古色古香;仿殷石雕,徐徐如生;花木扶疏,芳草萋萋。院内景色与苑东北的洹水河相映成趣,具有古代帝王宫殿的人文景观特征。  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示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启迪。游览殷墟博物苑,您可以领略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探寻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渊源。  殷墟宫殿区  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余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甲、乙、丙)”三组,宏伟壮观。另外还发现铸铜遗址等。宫殿区出土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珍贵文物。这里共出土甲骨文16万件之多,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据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城,文字和青铜器三个重要因素”;“殷墟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赋诗云:“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1991年-主席视察该苑时指出:“这个地方学问很深,很有发展前途。”  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含本苑展厅陈列的6座在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  殷墟博物苑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殷墟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鼻祖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殷墟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巅峰  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司母戊大鼎-------世界青铜器之最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为便于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其铸法先进,青铜器配方之科学,令当今冶金专家为之叹服!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的经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件巨大的青铜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  妇好墓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墓,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妇好享堂(母辛宗)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汉白玉雕像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而成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地址:安阳市殷都区殷墟路1号  类型:古迹博物馆陵园/墓地世界文化遗产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72-3932171;0372—3161022  官方网站:http://www.ayyx.com  开放时间:  夏季8:00-17:00,冬季8:00-18:00。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安钢)始建于1958年,原设计能力为年产钢10万吨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采矿选矿、炼焦烧结、钢铁冶炼、轧钢及机械加工、冶金建筑、科研开发、信息技术、物流运输、国际贸易等于一体,年产钢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现代化钢铁集团,河南省最大的精品板材和优质建材生产基地。  筹建初期,第一代安钢人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风餐露宿,战天斗地,靠肩扛手拉,在豫北大地上拉开了建设安钢的序幕。 1958年8月10日安钢第一座高炉开工奠基,1959年4月17日流出了第一炉火红的铁水,结束了河南缺铁少钢的历史。  “六五”期间,安钢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工业企业中实行承包经营,于“六五”末提前实现了年产材40万吨、钢50万吨、铁60万吨的“四五六”规模;“七五”期间的1989年,安钢在全国58家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中率先突破100万吨钢大关;“八五”期间,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内涵挖潜、滚动发展”的经营之路;“九五”时期,安钢坚持内涵和外延发展并重,开展资本运营,“安阳钢铁”成功上市,一大批工业装备相继投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以来,安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相继制定实施总投资近300亿元的“三步走”、“内部做强、外部做大”发展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打造特色优势,实现了工艺现代化的布局、装备大型化的升级和产品专业化的生产,跻身国内钢铁企业第一方阵。成为构建中原经济区、引领中原崛起的中流砥柱。可生产炉卷板、热轧板卷、中厚板、高速线材、球墨铸管、型棒材等100多个品种、6000余个规格的产品,在板材上形成了由厚到薄、由窄到宽覆盖面全的产品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交通、装备制造、船舶平台、石油、天然气、高层建筑等行业,远销德、英、日、韩、南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安钢先后获得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全国质量奖、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河南省首届省长质量奖、河南省创新型企业、河南省突出贡献企业、“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主要参观内容:(1)会展中心厂。图文并茂地对安钢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进行展示,有具有时代意义的宝贵实物,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图片影像,有各级领导视察安钢时的珍贵资料,内容丰富、生动鲜活。这些具有钢铁工业烙印的鲜活题材,是安钢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教材。(2)现代化冶炼轧制。既有蜿蜒1000多米、形如长龙的现代化生产线,又有国内领先水平、高度自动化的一键式炼钢、炼轧时刻表等先进工艺,精彩演绎现实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园林式厂区。安钢通过生态绿化、复层绿化、园林式绿化,建成精品景点60余处,精品厂区6个,展现出勇担环境责任、注重低碳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企业风采。  地址:安阳市殷都区安钢大道西段  邮编:455004  电话::3120114  网址:http://www.angang.com.cn  公共交通:1、5路安钢站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殷墟王陵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陵遗址从1933年起至今,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司母戊鼎:国之重器,雄浑壮观,精美绝伦,重达875公斤,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它东西长约450、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1961年,王陵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  殷墟王陵遗址的建设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殷墟遗址。自2001年4月以来,安阳市政府投资1754万元,先后完成了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  景点交通  安阳市区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      类型:古迹世界文化遗产  开放时间:  8:00-17:00(夏季),8:00-18:00(冬季)。  

万佛沟

  万佛沟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依山遍刻石窟,是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计有石窟247个,通称万佛沟。因与洛阳龙门有相似之处,亦称小龙门。其中以大留圣窟与大住圣窟为最。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东侧,由高僧道凭法师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刻造。石窟高3.5米,宽3.3米,内有汉白玉石佛三尊。大住圣窟居于宝山南侧,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开凿。窟高2.6米,宽3.4米,内刻迦毗罗神王、那罗延神王及释迦牟尼佛等。以两大石窟为中心,从东到西遍布摩崖浅窟塔龛,凿于东魏至唐宋,历600余年,可谓洋洋大观。塔龛造型精致,样式各异。有的端庄古样,有的玲珑雅秀,线条流畅维妙,技艺精湛娴熟。  此处另一名胜为灵泉寺,亦为道凭法师所建。灵泉寺盛于隋唐,是北方佛教圣地,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寺内现存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唐碑三通及隋代石狮一对。  景点交通  从安阳市火车站坐长途巴士到达。   

易都博物院

  从八卦的产生到归藏易数字卦与甲骨文、周易、军事易等玄学,还有汉字演变、书法艺术和老子道德经,在这易都博物院内都有讲述,犹如一座宏大的八卦游乐宫。楼上为易圣大殿,雕塑伏羲、颛顼、帝喾、傅说、文王等易圣像。来这儿游览,可以领悟华夏始祖与八卦易学同源,增长见闻。   交通   乘坐14,18路公交车在纱厂站下车即可   景点位置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殷都文化城北侧  

相台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相台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