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平顶山 >> 郏县 >> 安良镇

安良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位于郏县广阔天地乡广阔大道北侧,占地3100平方米,建于2001年,2002年8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  广阔天地乡过去叫大李庄乡,后来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才改为广阔天地乡(公社)。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知青运动,全国先后有1800万知青投身于这股洪流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年,广大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这里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该乡为了铭记这段历史,2001年在距郏县县城西南3公里处兴建了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知青园,2002年10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知青园内的景点有毛主席塑像、-手迹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广阔天地博物馆、知青旧居、知青井等。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馆舍环境优雅,是为了纪念毛主席的亲笔批示,展示知青文化而兴建的馆舍建筑。由主展厅、放映厅、接待室、购物厅、花区等组成。通过千幅图片、百件实物、雕塑、文字、声像等手法,记录了以全国知名知青:卢忠阳、薛喜梅、杜银娣、黄法娃等为代表的一代知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动人的故事将人带回那火红的年代,给人们以启迪,给年轻人以激励,给研究者以借鉴。  广阔天地知青园景区于2001年12月动工兴建,目前已建设和修复的景点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广阔天地博物馆、毛主席手迹碑、知青之家、知青旧居、知青桥、知青井、知青坝、知青游乐园等景点。  门票  门票市场价50人民币  景点位置  郏县广阔天地乡吴堂村  

郏县山陕会馆

郏县山陕会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  会馆坐北朝南,大门两旁站立一对高大石狮。迎门是一座照壁,馆内有前后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进门是三间面北戏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歇山式台顶,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是会馆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都在这里演出过,对于众多-商人来说,也许千里行商的乡愁,只能在聆听家乡戏中得到安慰。  戏楼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鸟、人物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狮图,或舞或斗,惟妙惟肖,檐牙起翘,螭龙含珠,金鳞闪闪,屈曲盘旋于蓝天绿檐之中。戏楼两侧是钟鼓楼,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微风过处,叮当作响。楼脊两端吻兽高大,造型生动,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主持公道之意。楼脊中间有砖塑麒麟驮宝瓶,高出屋脊数尺。馆内东西廊房各11间,正殿五楹,殿内供奉关公。由殿两侧至后院,可见十株参天古柏。  沿郏县县城东坡大道西行,至西段时发现平坦的城市街道变成了坑洼不平的狭窄土路,在土路上再向西走几十米,便可望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该建筑庄重古朴,气势宏伟,透出一种财大气粗的气势,这就是郏县山陕会馆。无情的岁月让山陕会馆整个建筑群蒙上了一层旧颜色,但鼠年春节期间当地有关部门在该建筑上悬挂的一排红灯笼,还是为已褪了色的会馆带来些许生气。  记者来到郏县山陕会馆时,但见会馆大门紧闭,门前冷落。站在这里能看到的主要是会馆戏楼和钟、鼓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戏楼两侧是钟、鼓二楼。山门之上雕有“山陕庙”三个大字。供职于郏县文化局的孔令公是中国国学家,也是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郏县文庙博物馆名誉馆长,他向记者介绍说,郏县山陕会馆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会馆前迎门处有照壁一座,高大厚实的照壁临街而建,覆以庑殿顶,看上去方正而庄重。据《平顶山市志》记载:该照壁高7米、宽8米、厚1米,壁基以红石条砌成,上部用青砖建造,顶以仰合之瓦覆盖,并起五脊镇之。照壁背阴中心,制圆池一个,内嵌砖刻盘龙浮雕。此照壁建造严谨,做工细腻,虽多次经大水冲泡,仍安然无恙。孔令公介绍说,会馆正门两旁原有2米多高的高大石狮一对,狮面相向。遗憾的是这对石狮目前已不知去向,经过认真查找,记者在现场只看到一对与地面相平的狮座。狮座如今正位于山门前道路的中央,平时被尘土掩盖,车辆、行人就行在它的上面,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铺路石。戏楼和钟、鼓楼上的雕塑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这些雕塑既有木雕,也有精美绝伦的砖雕、石雕。戏楼的南面大门上有斗狮浮雕,造型生动。戏楼檐牙起翘,盘龙含珠昂首,金鳞龙须尽现。戏楼上的木雕为镂空透雕,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戏楼两侧的钟、鼓二楼,基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斗拱浑厚朴实,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楼脊两端吻兽高大,尾上卷,张口吞脊。吻兽向来被称为细微之处的中国文化。钟、鼓楼脊上的走兽造型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据说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充满艺术魅力。据相关专家介绍说,吻兽除了有装饰、反映等级、避邪的作用之外,还有加固等作用。钟、鼓楼楼脊顶部有麒麟驮宝瓶造型,该装饰高出楼脊1米有余。戗脊上盘龙昂首,龙须依稀可辨,脊之端各立古将军像一尊。楼体正方,下层周围12根圆柱支撑,上层四柱挑檐。  附近居民告知,会馆正门长期落锁,要想进入会馆内,需要绕到会馆的背后,经过设在郏县的省粮食储备库才能入内。热心的储备库门卫王师傅带领记者转了几道弯后走进了会馆大院。进得院中首先看到的是三间面北戏楼,戏台由宽厚的木板所搭建,戏台上放有木架等杂物。戏台前檐下的横木均采用透雕,中间为二龙戏珠,左右为鸟飞鹿驰,其雕刻刀法精巧,图案玲珑剔透。戏楼顶梁上除写有修建、重建会馆的年代外,还留有建造会馆的石匠、木匠、泥匠的名字。站在戏场中看着戏台,还是能让人联想起过去的悠悠岁月。孔令公介绍说,最早的时候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山陕会馆的戏台最早的时候是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让老百姓免费观看。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在这里上演过多种剧目,对于众多-商人来说,也许千里行商的离愁,只有在聆听家乡戏中得以释怀。不过后来会馆内再也没有演过戏。在会馆附近居住的王荣老大娘已73岁高龄,她说,她在这里居住已整整35年,从没见戏楼里演过戏。遗憾的是偌大的戏场大院内不知何时建造了一座楼房,该楼房正建于戏院的中间,让人已难觅戏院当年的壮观场景。院内无花草、古树,只有几株不成行的桐树高耸其中。戏楼两侧基高4米的双层飞檐钟、鼓二楼从院内看更为清晰,人们可以穿过钟、鼓楼下的一扇小门,拾级而上,登至两楼之中。站在两楼内抬头均可看见建筑用木规整,楼顶正中十字大梁交架。据《平顶山市志》载:原东边楼内悬一巨钟,高达2米,重约2500多公斤,为钟楼。西边楼内置一大鼓,直径约1米,高约2米,为鼓楼。遗憾的是楼内钟、鼓早已不存。钟、鼓二楼系砖木结构,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袭,骨架依然挺拔。难怪山陕会馆的戏楼、钟鼓楼被推为全国此类建筑之冠。  院内东西各有一排廊房,从戏楼北行,过了后来有关部门在院中建的楼房,就到了中大殿,从大殿两侧可至后院,后院北建有后大殿,也有人称其为春秋楼。中大殿和春秋楼两座建筑结构虽不是太复杂,但都较为庞大,似以往建的小礼堂。两座大殿的殿门都较小,由大块红石砌成的殿基高且夯实。据《平顶山市志》载原来中殿内曾供奉有关公塑像,现在已没有了。原来后院内有古柏十株,现在后院内已没有任何植物。山陕会馆整座建筑群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其结构体现出清代院落式建筑风格,早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也和三苏坟等一起被列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孔令公介绍说,解放后,大殿曾做过粮仓使用,该县粮食局的办公地点也长期设在会馆之中,在会馆的东侧,后来又建了大型粮食储备库。记者到达会馆的当日,两座大殿的大门均紧锁,也难以找到看管人员,所以无法看见大殿内部的现状。在后殿的门旁写有“防汛物资库”几个红色大字,孔令公说,该大殿内的确存放有防汛物资。大殿内目前几乎没有什么遗存。  据《平顶山市志》记载: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我国明清时期,由于个体经商力量微薄,为避免受到地方势力侵扰,身处异地的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会馆方便了大家议事言商,同时在团结-地域的商人、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山陕会馆东起江浙,西至新疆,北至辽宁,南到两广,遍及全国各地,是山陕商人创造辉煌商业奇迹的缩影。《辞海》云:“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寄寓之用。”这是对会馆最全面而简要的解释。据我市文史专家潘民中先生介绍,我市地处中原腹心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南北、东西商品贸易的中转枢纽。郏县原是山西、陕西通往安徽的古道。孔令公介绍说,郏县原来也是洛(洛阳)蔡(蔡州,现驻马店市汝南县)古道上的交通重镇,商贸繁荣。到了明清,平顶山境域的区位优势更为善于经商谋富的山西、陕西二省商人所看重。故山西、陕西两省商会在此设置办事机构,后有21名商人捐资兴建会馆,作为迎宾、联谊、祭奠的场所,会馆内供奉关帝。郏县山陕会馆是由山西、陕西商人合建的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据说山陕会馆每年举行年会一次,每月举行例会一至二次,遇有特殊事件会馆还会召开临时会议。  山陕商人合建的会馆一般叫山陕会馆,也叫山陕庙或关帝庙。这是因为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都供奉着关公的缘故。关公故里在山西解州,相传得姓于陕西潼关,是山陕人的共同乡亲。加上关公重诚信,讲义气,于是就成为远离家乡在外做生意的山陕商人为讲团结谋发展而敬奉的保护神。据初步调查,明清两代山陕商人在平顶山境域建起的山陕会馆有十四五座。进入清末,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山陕商人相继回乡。平顶山境域的山陕会馆也因失去昔日的繁华而凋零,保存到今天的仅剩两座,一座是汝州市半扎山陕会馆,一座是郏县山陕会馆。秦、晋商人靠信义打造的商业文明早已融入了山陕会馆的一砖一瓦、一石一碑中,那风雨中稳立的山陕会馆无言却有境,似在提醒人们:莫忘道义严律己。山陕会馆作为社团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阵地。具有规模大、建造考究、商业性质明显、约束力较强和区域性、行业性等特点。每当同乡在外发生“疾病疴痒”,会馆便“相顾而相恤”,提供钱财药物;对穷儒寒士也会提供方便;对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则更要予以救济。山陕会馆之古戏楼多是会馆建筑的精华所在。余秋雨在其《抱愧山西》一文中曾感叹山陕会馆中戏楼精美的建筑风格。历史不能重演,但山陕会馆在向后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当时商人的魄力、胆识、博大的经营胸怀、独特的经营策略和较为严格的会馆管理模式,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并值得后人探讨和思索。

郏县文庙

郏县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郏县城内东南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  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郏县派是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来又有十大支派的鲁山派、宁陵派部分族人迁至郏县,成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间,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资创建孔氏家庙--孔庙,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设施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1206)县令奉旨在孔庙旧址修建官方文庙。明清两代曾大修和增建,确定其今天的宏大规模。  现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该建筑占地5万平方米。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且保存完好;建筑规制是取法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的精华而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大额枋与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精美木雕图案。前檐四根木檐柱柱头鼓浮雕形象生动的虎首。柱身的通体柱面透雕滚龙云气,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浮雕、透雕木刻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四根巨大的木质檐柱,柱面透雕的盘龙云气,虽不如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木雕龙柱的时代早,但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河南仅此一例,可谓清代木雕龙柱的佼佼者。不但文物价值重要,且富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大成殿外檐斗拱、檩枋等处保留有部分原构彩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这里彩画的色调、画技、风格和绘画内容等既不同于通行于北京、承德等地区的殿式彩画,又不同于流行于苏杭等地区的苏式彩画,而独具浓郁的中原地区地方特征。鉴于彩画不易保存等原因,河南等中原地区此类原构彩画已经不多见,所以尤为珍贵。  文庙前的柏树行街,是创建文庙时设置的神道,长400米。神道北段住有孔姓守庙户,至今尚在。以柏树行街为主轴线,往北是文庙屏垣(即照壁)和玉带街透花围墙,屏垣以北仿皇宫之制,建有半圆形泮池(文庙建泮池以代学宫,古时学生进学叫做入泮),池上建石拱泮水桥,俗称状元桥。中轴线东侧为圣域门,西侧为贤关门。棂星门为牌坊式,是文庙正门,其后有戟门,戟门东侧是名宦祠和御碑院,名宦祠内奉有自汉代后曾在郏县任职、造福一方的十九位县令,西侧是乡贤祠,祠内敬奉有郏县籍历代先贤。过戟门是祭拜庭院,有东西廊庑和耳房。主体建筑大成殿高15.5米,面阔19.7米,进深1.76米,庙制五间,为九脊歇山庑殿式建筑。室内艺术装饰华贵、富丽堂皇。殿内三梁起架,梁上彩绘采用中原民间手法,保存完好。殿前明柱8根,粗围1.  85米,高4.6米。迎面4根檐柱,通体深浮雕腾龙,柱顶刻制獠牙虎面,俯视腾龙,龙虎相戏。柱础八面浮雕。中间二础于正面刻河图和洛书,其它分别刻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摘印等吉祥故事,雕刻精巧。所用斗拱采用了透雕手法,对斗、拱、昂、翘、枋、雀替等都作了艺术加工。檐下的斗拱昂翘,上层为五彩龙头,中下层为象首,其后点缀透雕云海波涛。斗拱下的额枋上绘有祥龙飞云。  文庙大成殿殿后依次有明伦堂和尊经阁及假山花园。东轴线上有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和儒学署及后大门。西轴线上有忠义祠和土地祠等。圣域、贤门关外各有腾蛟坊和起凤坊一座。儒学门前还有文奎楼院。文奎楼又叫八卦阁、魁星楼、奎文阁。原建于明神宗六年(1579),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楼高14米,鎏金攒尖,半圆形隆脊,自顶至脊树两米高塔式宝瓶。八条楼脊的末端有对应的龙头翘首相望,以八根铁链牵至楼顶。楼体两层起架,八角凌空,挑角处置风铃。东、西中三条轴线和文奎楼院相互依存辉映,布局严谨完整,充分体现曲阜孔庙和孔府的综合特色。  有关专家给文庙很高评价,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说:郏县文庙……很完整……,它过去是学宫,也是历史的标志……木雕龙柱是少有的,很有气派,很有价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郑孝燮认为郏县文庙中斗拱、木柱的雕刻很珍贵,国家原文物局局长吕济民认为郏县文庙……是皇家的规格……  不到郏县,终生遗憾!  不看郏县文庙,难见古建绝妙!  2006年05月25日,郏县文庙作为金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

  广阔天地知青园景区范围6平方公里,于2001年12月动工兴建,目前已建设和修复的景点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广阔天地博物馆、毛主席手迹碑、知青之家、知青旧居、知青桥、知青井、知青坝、知青游乐园等景点。  门票   门票16人民币  景点位置  平顶山市郏县广阔天地乡吴堂村  

太仆遗址

太仆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仆遗址位于郏县城西北太仆寨。面积约6万平方米,包括太仆寨全部及其四邻。  遗址灰层内含丰富,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和龙山文化以至商周文化,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陶器有:鼎、罐、甗、陶纺轮。陶质为:红陶、灰陶、夹砂陶、蛋壳陶。石器有石凿、石镰、石斧。纹饰有绳纹、网纹。另外还出土有兽骨、鹿角、蚌壳等。出土的器物还有铜鼎、罍、方壶、镞、车马饰、玉壁等190余件。器物造型精美,且多有铭文。经考古学家唐兰鉴定为西周末期郑器。遗址的东北部灰层中,还残存着两处石灰层。石灰层厚2~10厘米不等,长10余米。它为研究我国使用石灰的时间提供了依据。  重点保护范围:以2号公路与广阔渠北沿交汇处为起点,向北200米,向南20米,向东680米;东端有120米长的一段,南北宽为250米。  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10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姑嫂寺

姑嫂寺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姑嫂寺在郏县茨芭乡的西部,距县城26公里,西与汝州市接壤。据郏县地名志记载:“相传,刘秀之妻与胞妹在此歇息,后刘秀称帝,人们在此修一寺,取名‘姑嫂寺’。”此寺所在村庄即叫姑嫂寺村。2008年6月,姑嫂寺与我市的柏国故城、古城遗址、父城遗址等共9处遗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三苏园

三苏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苏园文物景区,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三苏指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三人。三苏坟背依嵩岳余脉莲花山,面对汝水旷川,黄帝钧天台在其前,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坟院四周有墙垣,南垣正中开门,古朴典雅,门两边所蹲石狮森严威风。陵门内矗立一座高约两丈、宽丈余的石坊。左右坊柱上镌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坊后是飨堂三间,飨堂后是祭坛,祭坛后是三苏坟冢,院内院外遍植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有“苏坟柏树数不清”的说法。院内碑碣林立。坟院门外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等。坟院西南三百米处有广庆寺。寺内有三苏祠,供奉三苏塑像。寺祠坟前罗列历代官员修葺、祭祀碑刻。其中有清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所立者,称“毕沅碑”。毕沅曾编纂《续资治通鉴》,精研金石之学,官至湖广总督,名声甚重。1996年,在广庆寺东高台地上新塑苏轼雕像一尊,基座用大理石砌成,巍峨飘逸。  三苏坟195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以来,郏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三苏坟的开发建设力度,在广庆寺重修了钟鼓二楼,重塑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在三苏祠建起了卷棚,在广庆寺东跨院建成了东坡碑林,启功、李铎等当代著名书法家为景区多处匾额和楹联书丹,大大提高了三苏坟的文化品位。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588株,多为明清时所值,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广庆寺、三苏祠座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占地6903平方米。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踏进广庆寺,苍劲的古柏、青翠的竹林让人眼前一亮,幽幽的古筝弹奏声从竹林中传出,如行云流水般轻抚着你的耳膜,古韵在院内萦绕。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与三苏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到了晚年,东坡甚至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三苏祠堂内的三苏塑像距今已有652年的历史了,仍然栩栩如生。  穿过三苏祠右侧的一个门,便来到了东坡碑林。可以站在碑廊下观赏着书法大家的作品,东坡碑林是继湖北黄岗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目前有碑刻300多块。东坡碑林的策划者别出心裁,邀请一百位书法名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可谓洋洋大观,气势磅礴。  碑林园中的仰苏堂内,来自禹州市的一位民间艺人正在展出他创作的关于苏轼的泥塑作品,这引起了不少游人的兴趣。据这位民间艺人薛明智说,为了给“三苏”盛会助兴,他连续工作28天,终于塑成了一组泥塑作品。他塑的作品“文坛巨龙”,惟妙惟肖。苏轼站在一条盘旋的巨龙身上,一袭长衣,左手握笔,右手捋须,若有所思,也许他还在忧国忧民。为了表示对苏轼的景仰,他还作了两首诗以示祭奠。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宋代文坛豪杰人,多少功绩累瘫身。峨眉柏阴休长梦,墨客不语怕惊魂。  三苏坟院建在郏县小峨眉山的山坡上,三面环山,南瞰汝水,地势险峻,环境清幽,院内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苍苍。特殊的“景”与“物”,都使得风易招,声易振,故时时喧哗,夜静更甚,“夜雨”道理显而易见。三苏盛名加上这一特殊景象,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拜谒聆听。苏坟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  地址:平顶山市郏县茨笆镇苏坟村  类型:古迹陵园/墓地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5-5298991  官方网站:http://www.sansuyuan.com/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信息:  成人票30元。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身高1.2-1.4米的儿童和学生半票。   苏辙 (1039~1112)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 详细++

三苏祠和墓

三苏祠和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祠和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座下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铬”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葬于许昌。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瘗诸两公冢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祀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氏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588株,多为明、清时所植,枝繁叶茂,苍翠挺拔。  广庆寺、三苏祠坐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占地6903平方米。广庆寺大门名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苏辙 (1039~1112)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 详细++

安良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安良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