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昭通 >> 盐津县 >> 庙坝乡

庙坝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刘自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自鸣 (1927.6—) 女,云南盐津人。擅长油画。 1946年北平 国立艺专肄业,1949年赴法国在巴黎大茅舍画院和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画。1956年回国在北京文联美术室工作。云南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有《有光影的瓶花》、《蓝色调的瓶花》、《迎春花》、《三塔村》等。《静物》获1957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  [以上内容由"突然厉害"分享。]

盐津豆沙关

盐津豆沙关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盐津豆沙关是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距盐津县城20公里。盐津是秦汉以来中原通往云南的通道之一。  盐津豆沙关风景名胜区位于盐津县境内,由豆沙关、三股水、莲花洞、大黎山等四个片区60个景点组成,面积约70平方公里。景观有雄险的古驿道豆沙关,绚丽的老黎山岭风光,众星捧月的圆丘乳峰,梦幻迷离的天然迷宫,满山遍野的名贵花卉,顶天立地的参天古木,美丽如画的三股水瀑布,丰厚古老的文化遗存。景观独特,环境很好。价值极高,是滇东北的通向四川,通向祖国大西北途中的游览胜地。  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五尺道始建于秦,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五尺,每级石阶宽窄高低不一,路面留有马蹄痕印数十个。它是由川入滇,到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古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人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西岸岩壁上刻有“滇南枢纽”、“其险也若此”等大字,被誉为“滇南第一关”。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进云南的第一道关。关上有个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这块摩岩,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唐贞元10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刻下的,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与摩岩对峙的东岩石壁上可以观看神秘的古代“僰人悬棺”葬。  地址: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镇G85渝昆高速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  60元  

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为文化旅游景点。  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  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以轶闻:1933年,  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  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  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  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  紧傍  213国道。  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  名不虚传。  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  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  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妹儿山

  妹儿山  盐津有座妹儿山。  妹儿是方言,是个多义词:泛指姑娘、少女,长辈对晚辈(女)的呢称,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妹儿一词,多少也会有些暖昧的意味。  妹儿山坐落在东距盐津县城50多公里的落雁乡境内。山向谷地,错落参差,呈长条状向心排列。谷地汇聚的中心地带,风山余脉悄然隆起,推举出一座座清俊、秀美的山峦。落雁大山隆然挺秀,翠竹森森;落柯山层崖壁玉,崔嵬如画,青翠盈目;永丰岭尖峰峭拔,高人云际;汉坡岭巍峨高峻,凭临四山;妹儿山体态婀娜,御风亭立,烟光明媚,风鬟雾鬓,酷似一韶华芳春的淑女,仪态万方地徘徊在高天碧水、奇峰峻岭的画图之中,明光镜鉴,顾盼生辉。妹儿山山前山后,又派生出大龙潭、芹草坡、寒婆岭岭、竹根坡、浪子沟、仙女塘之类或因形赋名、或矫情附会的地名,更把一座妹儿山渲染、烘托、陪衬得超凡脱俗,风华绝代树发双桠,枝上常栖鸾凤,允矣;塘名仙女,组织些浪绉波纹,嬖?山号妹儿,梳裹就风鬟雾鬓,是又可以供游人观览,畅名士之襟怀者也。  山有情致,人有灵犀。  妹儿山下,有一位高格远致,风流倜傥的青年名士,姓李,尊讳明璋,又名焕图。《盐津县志》记:其人清宣统己酉(1909)科进士,工于诗文书画。在科场成名之前,李明璋是守着妹儿山成长的。十年寒窗苦,那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呵!头悬梁,锥刺股,宵吁夙夜,青衿白发,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够折磨人的了,不该再有仕途之外的非分之想。李明漳或者也不只一次地痛下决心。可梳裹就风鬟雾鬓的妹儿山的存在是无法抗拒的吸引,春去秋来,晨昏早晚,寒窗苦读的李明璋总情不自禁地要和妹儿山亲近一番,要为妹儿山泼洒几轴丹青,吟咏几篇诗文。在李明璋的意念中,妹儿山就是妹儿,是人约黄昏后的可人,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知己。李才子到底为妹儿山描摹了几轴丹青、多少诗文?岁月如歌,桃花流水春去也,难以稽核。仅流人口碑,传颂一时的作品,数量之多让人感到吃惊,其中也不乏情深意切,笔致清新的佳作。  据实而言,李明璋的诗作虽有神女入梦,小姑独处之类隐喻,但无伤大雅,绝非淫词浪调。然而,有人受不住了,一位卫道的先生站出来说话了,这位先生不与李明璋正面接触,只把污水往妹儿山身上泼。--这也符合国学,凡有伤风化事,肇端的是男人,遭谴的是女人。  李明璋高中进士,衣锦还乡,凝眸倾心处,还是那妹儿山。今非昔比,李进士怎么说、怎么写都不会有人非议,驰聘情怀,率性而为,仍以《咏妹儿山》为题,淋漓尽致地状写四季景色,倾诉四季相思。

秦五尺道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  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  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规整的石头路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而距石门关约5公里的老木城马蹄石上有8个最深最大的马蹄印迹,更为凹显,堪称马蹄印迹之最。  地址: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古镇  类型:古迹  门票:门票40人民币

豆沙古镇

  豆沙古镇  豆沙古镇,古风、古韵、古道热肠,表达着厚重历史与人文风情;“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石门关”的英豪之气在此彰显;“脚踏五尺道,追梦三千年”的向往将在这里实现。  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豆沙镇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省出滇入川、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的“三川半”文化。  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原入滇第一关石门关、蹄印深深的秦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千古之谜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拥有观音阁、三官楼、僰人回音、天外飞泉、老君祝福等景观、特别是先秦古道、朱提水道、内昆跌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在此“五道并行”,更是“交通活化石”,天下绝有点奇观。还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朴独特的僰人舞蹈,独具匠心的牛灯艺术,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脸谱新颖,舞蹈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等民族风情,及石门、长胜两溶洞,天造奇观。  在这里,可谓古人、古道、古镇、古风、古韵、古纳四面八方,美山、美水、美景、美女、美食、美收天上人间。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滋题记摩崖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0公里的豆沙关崖壁上。  摩崖石刻地处左下绝壁,山路陡峭,隔河对岸崖石壁立,像两扇巨大石门,扼锁咽喉,俨如一石门,唐代称“石门关”,是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唐贞元九年(793年)背逆唐朝四十多年的南诏王,遣使请求归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御史中丞袁滋奉使持节赴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他经由戎州(今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为纪其行,作此摩崖题名。  摩崖石刻长0.44米,宽0.36米,全文八行,每行3~21字,共122字,左行,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保存完好。其内容与新、旧《唐书》、《蛮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相同。摩崖题记是唐王朝与南诏改善关系,重新和好的重要标记,是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史称袁滋“工篆隶,有古法”,又说他与李阳冰、瞿令问齐名。末尾篆书三字,从书法角度看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家文物局)  

盐津观音阁

盐津观音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观音阁位于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庙坝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庙坝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