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毛家湾文化村 | 毛家湾文化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毛家湾文化村由萍乡市毛家湾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造,占地60亩,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延伸,以侗族和江南古民居委整体建筑风格。位于国家萍乡高新工业园北区,319国道与迎宾大道交汇处,北临长杭高铁萍乡(彭高)站,紧接沪昆高速路口,背靠田中湿地公园,新建的市政府大楼眺首可望。 |
麻山幸福村景区 | 麻山幸福村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萍乡市麻山幸福村景区位于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距离萍乡城区10公里,总面积3.9平方公里,农户586户,人口2573人。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春来山花烂漫,盛夏瓜果累累,秋日天高气爽,寒冬腊味飘香,加上规模宏大的农业景点,微观的农事体验,使游客置身其中,飘然欲仙之感美不胜收,属原生态的自然田园风光,是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 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江西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所在地,麻山幸福村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葡萄、草莓、无公害蔬菜、果树栽培、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为重点,以“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农家果,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乐趣”为内容,把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与改善农村环境、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与提升农民素质、与民俗文化保护、与打造乡村品牌相结合,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充分利用肥沃的土壤,广阔的田野,正在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严防各种污染,营造清新宜人的自然环境。目前,全体村民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红色吸引人、绿色陶醉人、休闲留住人的乡村旅游景区。景区内现有游客接待中心2处,讲解员6名,32户农家乐住宿餐饮接待户,可同时接待500人;860亩葡萄基地、3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草莓基地、桔、栗、梨等百果园200亩,150亩山花园艺场、观赏鱼、龙虾等水产养殖基地;腰鼓队、军鼓队、狮灯、龙灯、民乐等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展示;萍乡老三篇、四大土酒、茶叶、萍乡腊肉、萍乡花果等土特产销售,搭建了葡萄走廊、铺设了观景小道并修建了公厕、景观桥等,最终建设成为集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温馨提示:从城南出发沿萍麻公路至麻山镇前1公里左拐便能到达幸福村。 麻山镇 萍乡市湘东区辖镇。1958年置麻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位于区境东部,镇府驻麻山村,距区府10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3.6万。萍(乡)白(竺)、麻(山)腊(市)等公路过境。辖麻山、新塘、小桥、大山、善洲、桐田、津源、景星、下横、岭背、三山、连山、高车、横岗、汶泉、中坪、桃源、苏坊、茶溪、船形、仙峰21个村委会。地处丘陵地带,萍水河流经境…… 详细++ |
钟鼓寨 | 钟鼓寨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钟鼓寨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南面的东桥镇西南。因两山山形如钟似鼓得名,并寓“钟鼓乐之,琴瑟友之”之意。鼓山高且平,山顶有旱地近1000平方米,山腰多岩,其东面一岩最大,岩内建有包公庙。腰部立有烈士碑。东面山顶紫石一脉向下延伸,形如鼻梁,鼻脊下有数百级石级犹如悬空,令人毛骨悚然。清代诗人邓寅曾游于此,留有绝句: 尖峰顶上对平峰, 午后晴云雨后松。 想是仙岩楼佛境, 高悬暮鼓和晨钟。 |
赤山石洞口宣王傩神庙 | 赤山石洞口宣王傩神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洞口傩文化的起源,据当地杜氏家谱中“傩自周始”的记载来推断,石洞口的傩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石洞口现存的傩庙综合杜氏家谱中所述: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29年)由时任萍乡知县杜谷珍之子杜传芳倡头集资兴建,至今有622年历史,期间进行过几次重修。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符号。随着历史的进程,它的内涵愈来愈丰富,覆盖面愈来愈宽,从原始的驱逐疫鬼,发展到驱恶、逐疫、祛灾、避难、镇邪、占卜、治病、求子、求财、祈禄、纳吉等等。随着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和人类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傩面具的形象也慢慢丰富起来,道、教两教神话中的人物、神诋、历史英雄人物、民间故事、传说人物,充实了傩面具形象队伍。逐渐朝着宗教化、世俗化、人性化、写实化的方向发展。据石洞口从事傩祭活动的老道士遗存下来的道书中所列举的明清时期傩神面人物有600多个,其中有天神、地神、冥神,历史人物、征战英雄。这些傩神除在庙中的神殿上挤得满满的外,凡居住在石洞口的百姓家都在家中设了神案,供奉着一两只或三四只傩神面具。真可谓家家设神案,户户有傩神。 石洞口的傩舞(旧时叫仰傩神、踩傩神或跳傩神)历史上就誉满萍城,并逐渐从娱神演化成人的文化活动。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就任萍乡知县的胥绳武,写过一首咏傩《竹枝词》:“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里城外人,所幸太平有个事,顽随衡去跳傩神。”石洞口傩舞,音乐古朴,舞姿粗犷,色彩神秘,且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痕迹,不仅有着深奥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观赏价值,给现代艺术以借鉴和启迪,还为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乃至东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活教材。 石洞口傩文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新“出土”以来,先后被选入首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展览会、“中华百绝”博览会、南戴河“万博文化城”展览会、香港国际傩面具展览会、第五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上展览、展演,为提高萍乡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前些年应邀赴宝岛台湾参加客家文化活动月,傩舞“土地赐福”、“钟馗驱邪”和“和尚道士观风水”轰动了全台,十四家新闻媒体对石洞口的傩舞表演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石洞口傩舞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当了排头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先后有法国、西班牙、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多批傩学专家学者前来石洞口考察探秘。国内亦有不少傩学专家学者前来专访。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石洞口真可谓是傩文化的宝库,“三宝”(傩庙、傩面具、傩舞)圣地。 石洞口地理位置优越,距萍乡市区只有五公里,与秋收起义广场和安源纪念馆遥相呼应,形成了品字型的旅游框架。 目前,萍乡傩文化已成为国家AAAAA级古色文化景观。 |
泰和寺 | 泰和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泰和观音禅院,原名泰和庵。小地名叫“苍龙吐珠”,系风水宝地。这里风景幽静,空气清新;两山环抱,一径独出;门前古樟蔽日,后山枫林成片;院内梵音缭绕,钟鼓长鸣。为弘扬佛教文化,满足佛教信徒的宗教生活以及大众文化休闲的需要,泰和观音禅院于2003年开始扩建改造,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进行修缮改造,全新面貌的泰和观音禅院于2007年10月面向世人全面开放。目前泰和观音禅院是江南地区综合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景区现已初具规模,客源稳定,年接待游客、香客约10万人次左右。 泰和庵始建于晋代,初建台,后改为庵,历代香火旺盛。如今的泰和观音禅院是中南地区赫赫有名的佛教文化圣地,建筑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土地使用面积约48亩,尼众数十人。仿古式的主体建筑,依地势起伏而架构,中轴线上,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法堂、藏经阁等仿古式礼佛宏愿圣地。逐阶而上,层叠高耸,气势雄伟,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民居式的附属建筑,傍山形蜿蜒而平砌。左右两侧,三合院、五观堂、居士寮、客堂等静心禅思、夙兴夜寐的场所,错落有致、朴实无华。合理的布局,肃穆的氛围,使古老的泰和庵呈现出胜于以往的兴盛景象。高规格的建筑,佛缘精深的僧尼、信众,秀丽的自然景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崭新的泰和观音禅院,必将依佛的意愿为萍乡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温馨提示:泰和寺位于萍乡西郊里善村,从城南汽车站坐萍乡至麻山客车至井冲右拐便能到达 |
曹源洞 | 曹源洞位于湘东北部,距萍乡市区13公里,离湘东城区中心3公里。因位于洞岭(古称金山)之下,又洞中溪流源自曹家山,故称为金山曹源洞。 洞内遍布钟乳石、石笋、石花、石幔,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内分干洞和水洞两部分,干洞长约600—700米,最大的地方可容纳1000多人,高处达40米。入洞,约行十来米,有一长15米、宽20米、高30米的大厅,四周石乳丛生,上下犬牙交错,中间是一个九品莲台,一形似观音的石人端坐于上,又有一小石人拜伏于前,宛若真人。水洞蜿蜒曲折,时大时小,时高时矮,泉水自潭底涌出,从石缝中流出洞外,水中常可见鲤鱼游走。此水常年不绝,灌溉着千余亩良田。利用此泉水现已开发出一片200多亩的水产科技场,放养珍稀鱼种,除进行科研外,还可供人们观赏、垂钓。在洞外,山的右侧有一幽静的山谷,沿着山路两旁,有五座圆形的小山丘,是当年战备油库的五个巨大的储油罐,当地人称“蒙古包”。现油库已搬走,留下五个直径40多米、高20多米的圆形外壳,里面冬暖夏凉,是避暑休闲的理想场所。 景点位置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泉田乡甘泉村 |
白竺村 | 白竺乡是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辖的一个乡,位于湘东区东南部,是赣湘两省四县区(攸县、莲花县、芦溪县、湘东区)交界之地,距萍乡城30公里。 全乡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岭居多,山林总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植被丰富,境内还有银杏、红豆杉等名贵国家保护的树种。 白竺的人字瀑布,在这边算是很不错的一个地方,就是去哪里的路不是太好走,进入瀑布的路也是有点崎岖,不过这也变相保护了这个地方 景点位置 江西省 萍乡市 湘东区 白竺乡 |
秦人古洞 | 秦人古洞,位于湘江东岸,地处株洲茶陵县枣市镇岩口村长春坞西端的山陬,这里是佛道的“洞天福地”,更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系茶陵八景之一。 秦人古洞内分两层,上层须搭梯而上,人爬到上层,就象走进装饰豪华的会议大厅,穹顶钟乳倒悬,象灯饰,象绵幕绣帘,地面有石桌石凳,惟妙惟肖;下层须涉水而入,穹顶悬挂的钟乳晶莹剔透,既象人,又象飞禽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秦人古洞中有一溪流,流出的水澄沏,荡击岩石。溪流从洞中来,到洞中去,自成“水系”。 溪涧两岸地势较平缓,秦人古洞外,有桃树一二十株,虽不是“有桃千树”,但到了春暖花开时节,一定能看到“桃花夹岸”的景致,寻到“桃花流水去千年”的诗境。 秦人古洞有多大多长,谁也说不准。徐霞客当年考察此洞时,因为洞中的洞口太多太小,也没有弄清楚洞有多大多长。当地人传说,有人从安仁县的一个洞口倒了一担谷糠,从秦人古洞中漂流出来。 |
萍乡南岗口省级湿地公园 | 萍乡南岗口省级湿地公园位于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总面积102公顷,湿地面积63.9公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 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自助旅游,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纪念性革命博物馆。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距萍乡市城区6公里。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安源路矿工,2017年2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江西萍乡市安源镇 安源镇 安源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郊,距萍乡市区5公里,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公倾,下辖6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有驻镇单位11家和企、事业单位16家,有1所中学,6所小学,总人口3.6万元,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安源现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经济开发示范镇。近几年来,安…… 详细++ |
杨岐山 | 杨岐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萍乡市上栗县境内,距城区25公里,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融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重点风景区。杨岐山层峦叠翠,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称。“二十四景”为:涌泉池、千丘田、观音崖、老虎洞、乌龟洞、前沽塘、后沽塘、仙鱼塘、寒婆岩、张口狮子崖、关门石、杨岐石窟、金瓶晒果、猴子扒石、斗牛石、铁笼关虎、小天池、三岛湖、山顶泉、方竹林、棋盘石、别有洞天,子午泉、案山关等。它以峰峦之旖旎,溪涧之蜿蜒,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岚光之掩映,成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处。 杨岐山位于萍乡市上栗县境内,距萍乡城区25公里,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杨岐山山势蜿蜓跌宕,林木蔚然深秀。张口岭、万仞峰、龙峰如笔架横亘,张口岭雄居中央,宛如雄狮昂首,张口滚球,万仞峰、龙峰护卫其侧。万仞峰高峰冲列,陡峭崎岖;龙峰盘旋夭矫,势若游龙。从张口岭远眺,丘陵起伏,阡陌纵横,村落如星,栗水似带,百里风光,尽收眼底;回望“万杉窝”,一片密密匝匝的杉林,遮荫蔽日,雾气氤氲。杨岐山地势扼要,古代关卡很多。如位于寒婆岭的“寒婆关”、黄泥坳的“同庆关”、新坝水库之上的“案山关”,统称为“杨岐三关”。 杨岐普通寺位于杨岐山,这里群山环绕,溪涧莹流,松柏苍翠,修竹婀娜。地势犹如天堂开放在大地上的青莲花,其中一瓣仿佛一尊大肚弥勒,普通寺则位于弥勒脐下,奇姿绝妙,无与伦比。 杨岐普通寺,原名为广利禅寺,六祖惠能下三世、神会法嗣乘广禅师于唐天宝十二年(753)所创,二十年后,马祖弟子甄叔参乘广为师,合力弘扬佛法,门风鼎盛。宋庆历初(1041年)改为普通寺,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下一大支派——杨岐宗祖庭。方会禅师上秉佛祖心宗,中承历代祖师道统,将当时已形成宗派的临济禅文化发挥到巅峰。他接引学人,提纲挈领,因机善诱,形成了“禅宗杨岐派”,与慧南“禅宗黄龙派”并称临济二派。至南宋,杨岐派经几传,势力宏大,在中国禅林中形成席卷包举之势,并跨出国门,-至日、韩等东南各国,并远传至欧美,仅日、韩信徒就达200多万人,尤其日本更多,杨岐宗在日本的信徒近200万人。实现了慈明禅师对方会的预言“异时儿孙遍天下”。当今,杨岐宗已成为佛教禅宗最大最兴旺的宗派。 如今,甄叔禅师亲植“倒栽柏”巍然苍穹。祖师塔铭、舍利浮屠,安然矗立。刘禹锡、王观等大家墨珍,历历依在。目前祖庭正在恢复重建当中。 杨岐山层峦叠翠,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称。 1.杨岐三关 杨岐山地势扼要,古代关卡很多。位于寒婆岭的“寒婆关”、黄泥坳的“同庆关”、新坝水库之上的“案山关”,统称为“杨岐三关”,案山关两峰高耸,左右并峙,中平如案,前人曾有《案山关诗》写道:“楚界连吴界,前山复后山。升平风日好,云影漾空关”。 2.方竹林 说起杨岐,人们自然会想到镇山之宝的杨岐方竹,据考,世上方竹有多种,然而这种下方上圆略成筷子形状的为此地特产,所以叫杨岐方竹,以示与外地方竹区别。说他是宝,确非虚言。你看他妙在干节,四方有棱,且盛夏生笋,先贤有诗单赞杨岐方竹:“生就身方造化功,非类群芳自著名。不在王母瑶池见,偏于人间仙境逢。” 如有机会游览杨岐,瞻佛礼祖,千万不要错过了方竹,方竹集中在子午泉边和湮水洞壁,现在在寺内也移种了一片。 3.千丘田 出杨岐盆地往东是大东岭、小东岭,这一带梯田高低错落,有的如腰带那样狭长,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更奇特的是能随着季节而变幻着绚丽色彩,犹如一丝丝飘动的彩带,这就是千丘田,实为鼎盛时杨岐普通寺寺僧出坡所开。 据说千丘的田是数不清的,不是数到999,就是数成1001,谁能数得清楚,必定大富大贵。 4.山顶泉 杨岐山到处有好水,甚至山顶也有好水,常年四季涓流不绝,“山顶泉”这池泉水,地处高山,碧如猫眼,冬天也不涸竭,常年四季淌流不息,站在“山顶泉”井边,俯视碧澄的泉水,眺望远处的景色,心情格外舒畅。站在山顶泉的山上可望到前古塘,它能容六十万方水,可以划船,塘边有两座小山,叫乌龟下水。塘里水碧如镜,青山绿竹倒映水底。 杨岐普通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唐碑、唐柏、唐塔为省级保护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孽龙洞 | 孽龙洞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孽龙洞在2002到2009年宣传为义龙洞,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叫许真君大义灭亲而斩孽龙而得名。孽龙洞绵延8里,洞中水景独特,“洞天飞瀑”为世间奇景,只见清泉从洞中峭壁飞湍而下,直注碧潭,潭水被激起飞沫,形成湍流,在潭中辗转回旋;春夏之交多雨季节,水势如银河倒垂,十分壮观。 义龙洞是孽龙洞在2002年到2009年由“珠海客商”取的新名字,义龙洞名称已经废除,现在名称已经改回。还是叫孽龙洞。它位于江西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是形成于1.8亿年前的天然溶洞,洞长4200余米,旧称孽龙洞,洞内怪石、清风、流泉、飞瀑,被称为洞中“四绝高九米,宽七米,被地质和园林专家称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洞天奇观。1982年曾被中国风景名胜权威、同济大学教授陈严周先生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长廊”。 国家2A级景区,位于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319国道可直达,距萍乡市中心13公里,是以天然溶洞为主的自然景观。义龙洞原名孽龙洞,形成于约1亿8千万年前。相传古代鄱阳湖有条孽龙企图把江西变为泽国,到处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后被许真制服于萍乡杨岐山下的一个山洞里,孽龙洞故得其名。2001年由珠海投资商开发更名为义龙洞。 全长4.2公里,蜿延曲折。洞内溪水相伴,水随洞转,洞因水活,平坦处溪水静如玉带飘荡,断层处跌落成瀑,飞瀑声如春雷滚滚,岩缝中不时有清泉涌出,其声如铃似琴,洞中岩景乳石甚是发育,有的如玉雕,有的像刺绣,似人似兽,若物若影,惟妙惟肖,洞内庭廊相连,最大洞庭高达30米,可容纳千人,石笋、石花、石幔玲珑剔透,闪光发亮,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兼静赏动观之妙,赋形象思维之乐,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雕塑艺术长廊,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长廊”。洞内天堂大厅包含了天上人间,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洞内的洞天石瀑高18米、宽5米至15米,也是大自然一大杰作。洞天飞瀑落差9米,宽约10米,涛声如雷,澎湃回响,为洞中一绝。洞内还有江南春早、长城冬雪、十八罗汉登天门、王八登天、龟驼共舞、海豹戏水、鲤鱼跃龙门、仙鹤长鸣、倒挂金猴、瓜果飘香、冰山雪莲、茅舍春柳、童子拜观音、水上宫殿、菩提树、镇海神钟、千丘田、仙女下凡等众多景点,其中的怪石、清风、流泉、飞瀑被称为“洞中四绝”。洞内少数民族风情表演,洞外精彩的空中走钢丝、飞车等特技表演使义龙洞旅游观光更加丰富。 景点位置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 |
荷花博览园 | 荷花博览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荷花博览园座落在莲花县莲花村,占地约5000亩,是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丰富的荷花主题景区。景区分8个功能区,分别是荷花观赏区、户外宿营区、休闲区、度假区、培育区、农耕体验区、后期开发区及入口服务区。种植的品种分别为花莲、子莲和藕莲三个系统。整个园区绝大部分呈开放式观赏,其中度假区部分为有偿观赏和度假。观赏格局为立体式,分为水上、水中、水下三个层次。荷花博览园目前已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是莲花县建设成萍乡后花园的重大项目,对拉动旅游产业及莲产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目前,荷博园内已经建成农家乐和三星级宾馆,莲江湿地处已建成休闲沙滩、亲水区域。按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设计主题建成的精品荷花池文化景观,采用366格分开种植,种植有376种荷花品种,已全面对外开放。 景点位置 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莲花村 |
武功山 | 武功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武功山位于罗霄山脉北段,位于江西西部,地跨吉安市安福县、萍乡市的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同时也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武功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山体博大,景区面积360多平方公里,长约150公里,大部在江西省中、西部,从江西宜春向西南延伸到湖南茶陵。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海拔1000~1500米,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武功山群峰竞秀,形态各异,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头有几十座。自然风光特色鲜明,山高林密,溪流遍布,而且还有不少宗教遗迹,以瀑布群、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为三大绝景。 武功山 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武功山奇峰罗列。瑰崎壮丽;怪石林立,形态诡异处处深壑幽谷,美妙绝伦;峰峰悬崖峭壁,涌泉飞瀑。站立远眺,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大有“万进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早在宋代,武功山就小有名气。 武功山为赣江水系的袁水、泸水、禾水和湘江水系的洣水、渌水的分水岭。北侧的袁水、渌水谷地为断裂谷地,分水岭低缓,浙赣铁路沿此通过。山地两侧煤藏丰富,以萍乡、安源煤矿最著名。武功山也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多少珍禽异兽,奇花宝树生长在这里。如黄腹角雉、华南虎、短尾猴、水鹿、白鹇、娃娃鱼等就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珍稀植物有台湾松、云锦杜鹃、猴头杜鹃、粗榧、水桠木、独花兰等。被誉为“植物三元老”的银杏树连片成林,最大的一株高达24.5米,树围12.1米,直径3.63米,年逾千载,相传乾隆帝曾名这曰“山中树王”。武功山的松品种繁多,古老巷劲,浓绿幽美,盘根错节,形态奇特,十进而台湾松更给人以浩瀚无边之感。武功山主要景观有:龙王潭、尽心桥、仙池、风火洞、三包盐、吊马栓、鸡冠岩、千丈崖、万松岩、潭口瀑、三叠泉、鸟龙潭、迎宾松等。 有诗题武功山曰: 武功之奇莫若峰:群峰俊秀,层峦叠嶂,绝壁千仞,突龙峥嵘,耸峙拱列,巍峨瑰绮。 武功之奇莫若石:奇岩怪石,星罗棋布,峥嵘峻峭,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武功之奇莫若木:古木参天,山色含黛,草甸凝绿,杉竹滴翠,山花烂漫,争奇斗艳。 武功之奇莫若水:鸣潭幽泉,清凉甘甜,溪流蜿蜒,如琴如瑟,飞瀑似练,主带空悬。 武功之奇莫若云:如丝如絮,若隐若现,云锁雾笼,神奇莫测,公卷海涌,浩瀚无际。 2009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门票 萍乡入口门票:70元(1.1-1.4米儿童半价,学生证、本地身份证可以打折) 安福入口门票:90元,观光车:30元 开放时间 08:00—17:00武功山 |
秋收起义烈士陵园 | 秋收起义烈士陵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卢德铭烈士陵园(又名秋收起义烈士陵园)位于萍乡市所辖的芦溪县。卢德铭烈士陵园是萍乡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距萍乡市城东25公里处。卢德铭,1905年生,四川自贡人,黄浦军校二期毕业生。1927年任秋收起义总指挥,在攻打长沙撤退后上井冈山的进军途中,为掩护部队撤退,在芦溪县山口岩村壮烈牺牲。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当年烈士牺牲之地约一公里处建立了卢德铭烈士陵园。陵园由雕像和展览馆两个区域组成,占地6700平方米,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卢德铭烈士塑像、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卢德铭烈士纪念馆。1987年,时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上将题写了“卢德铭烈士纪念碑”碑文。同年卢德铭烈士陵园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保护建筑物,是秋收起义纪念地的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卢德铭烈士纪念碑位于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的山坡上。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共分三层,即底座、中座、碑身,高约7米,上塑卢德铭全身像,占地面积45平方米。中座正面用大理石刻写卢德铭烈士生平简介,碑身正面从上至下镌刻-题写的“卢德铭烈士纪念碑”。 卢德铭(1905-1927)1923年考入成都公学,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后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1924年经孙中山面试后进入黄埔第二期步兵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役中初露锋芒。1925年8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1月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驻防广东高要县,反击地主武装,开展农民运动,因身先士卒、机智主动,打了不少大胜仗。在攻占攸县战斗中受到叶挺将军的称许,后在攻克醴陵、平江战斗中以奇袭获胜。特别是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中英勇善占,屡立战功,而升任二营营长。攻克武昌后,又任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二团长参谋。有诗赞道“血战两桥敌胆惊,四连直捣武昌城。铁军个个英雄汉,多次冲锋有德铭。” 1927年后,中央军委聂荣臻调任卢德铭到四军二方面军总指挥警卫团。南昌起义爆发后,卢德铭在武昌响应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江西境内调整以待时机。9月毛泽东按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秋收起义总指挥,因敌军强大,加之叛军夹击,而撤到文家市与毛泽东会合,到文家市后坚决支持毛泽东“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正确主张。1927年9月,毛泽东与卢德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在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卢德铭指挥部队,掩护毛泽东率部突围,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2岁。为纪念卢德铭,中共萍乡市委、萍乡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9月23日建造纪念碑。 卢德铭 (1905~1927) 卢德铭 (1905-1927)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总指挥,革命烈士。 四川省宜宾县(今自贡市)人,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一个地主家庭。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在校期间积极投身-。1923年中学毕业后决心投笔从戎,1924年春赴广东报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试时间,经本乡一个国民党员介绍,面见孙中山,并经孙中山面…… 详细++ 上埠镇 芦溪县辖镇。1952年置上埠镇,1958年改公社,1968年复置镇。位于县境西部,袁河流经东部,距县府8公里。面积79.6平方公里,人口3.8万。芦南公路贯穿本镇。辖解放路、茅布岭、明叉巷、东方红、南溪、河口、板埠7个居委会和上埠、江下、钟家源、鸭塘、龙王桥、下源、茅布岭、九洲、王源、乌石、山口岩、坪里、中埠、聂家店、涣山、茶园、许家坊1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 详细++ 卢德铭 (1905~1927) 卢德铭 (1905-1927)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总指挥,革命烈士。 四川省宜宾县(今自贡市)人,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一个地主家庭。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在校期间积极投身-。1923年中学毕业后决心投笔从戎,1924年春赴广东报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试时间,经本乡一个国民党员介绍,面见孙中山,并经孙中山面…… 详细++ 上埠镇 芦溪县辖镇。1952年置上埠镇,1958年改公社,1968年复置镇。位于县境西部,袁河流经东部,距县府8公里。面积79.6平方公里,人口3.8万。芦南公路贯穿本镇。辖解放路、茅布岭、明叉巷、东方红、南溪、河口、板埠7个居委会和上埠、江下、钟家源、鸭塘、龙王桥、下源、茅布岭、九洲、王源、乌石、山口岩、坪里、中埠、聂家店、涣山、茶园、许家坊1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 详细++ |
秋收起义广场 | 秋收起义广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秋收起义广场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萍乡市秋收起义广场旅游景区属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主类中的碑(林)、广场亚类型,位于萍乡市市区建设路与萍水河交汇处,是集纪念、-、娱乐、休闲、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她的建设旨在纪念秋收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并丰富广大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广场总面积为346亩,绿化率为60%。广场以萍水河为纽带,由中心广场、西北广场、东南广场、东北广场组合而成。秋收起义纪念碑位于广场中央,占地900平方米,碑高30.9米,1999年9月9日原国家领导人为秋收起义纪念碑题写碑名,于2009年9月建成的秋收起义萍乡陈列馆位于纪念碑基座下,展陈面积达600平方米,生动的再现了秋收起义(侧重在萍乡)的光辉历史,是继秋收起义纪念碑之外的又一处纪念性设施。广场还有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大型户外电子彩屏、亭、廊、花架、艺术雕塑等基础设施,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组成了如诗如画的“城市会客厅”,每年吸引国内外上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 景点位置 建设中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