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保山 >> 昌宁县 >> 苟街彝族苗族乡

苟街彝族苗族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昌宁鸡飞温泉

昌宁鸡飞温泉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鸡飞温泉旧称“石溜温泉”,距昌宁县城34公里,距《顺宁府志》记载,唐宋时曾有仙人浴于此。这里三山鼎立。两谷相通,奇峰钱叠,怪石峥嵘,如塔、如兽、如笋、如蛙、如钟…姿态各异。   整个景点的奇石异峰有十二属相二十四景观。其中著名的公塔母塔最为神秘奇异,公塔由两巨石相叠而成,形象魁伟,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母塔玲珑俊秀,塔身有泉水凝结的丝网纹络,如少女披法出浴,被称为“天下第一自然偶塔”。温泉之蒸熏,犹如仙境。大小石锅悬于数米高的岩石顶端,锅内水沸如汤,常年不固;仙人洞洞束腰阔,池中如掌宽,一石将池水一分为二,一热泉如沸,一寒泉洌肤,十分奇妙。   大自然给予鸡飞以特别的恩宠,以其鬼斧神工之笔,把鸡飞雕饰得象一 座瑰丽迷人的宫殿。这里奇峰千叠,万山 峥嵘;泉自石罅0,清光碧溜,沸如春温。大小泉华状如石塔、石笋、石桌、石凳、石牛、石硅、石狮、石虎,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明《顺宁府志》曾这样描绘鸡飞:“青峰高耸若擎拳,古来纷披如线织,燠气熏蒸接太虚,净质微莹透石隙。”   更为令人心驰神往的是,这“宫殿”中的一草一物,一山一石,无不充满了神奇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前,在右甸坝鸡蛋山下遍布毒泉哑水,土著居民深受其害。为拯求众生,上天派下两名大仙点石成塔,指水为泉。这水既可食用,又可治病愈疾。可惜寨内一些纨绔子弟公然在热水沟屠牛宰狗,洗秽泼污。由此触怒了天庭,两大仙趁着雨夜拎起石塔,提起热泉向南飘然而去。行至甸南90里山间,惊起一对金鸡展翅高唱,留下石窝而去。二仙,以为天明在即,石塔和热泉失手落地。他们一气之下,把热泉泼洒于岩缝间,把石塔捏成一男一女,罚其永远站立,彼此遥望。又向母塔头上泼了一把脏水,使其变得十分丑陋。只要有不善之一攀附,即会招来暴雨狂风,鸡飞温泉的这个神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昌宁勐统坝芒糯寨

  素有昌宁“粮仓”之称的勐统坝,在它的西北部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叫芒糯寨,它背靠青山,面临勐统河,翠竹成林,林木茂盛。村角河边的小土坎上挺拔着一株饱经风霜的古榕树,它已经历了近二百年的风霜雪雨的洗礼涤荡,已是一株极罕见的苍苍古树,树胸直径长达2.1米,树高20米以上,闻名于茶乡大地的勐统白鹭群奇观,就以它为大本营。白鹭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生活,为富饶美丽的勐统坝凭添出一方鲜活亮丽的风景。  清晨,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白鹭们就起床从大榕树飞向广阔的田野巡逻觅食。它们有的成群结队,有的三三两两,飞遍勐统坝的每一个角落,精心呵护、看守着千顷良田,为禾苗清除着各种昆虫。那展翅飞翔在蓝天中的身姿啊,是多么优雅怡人。它们捕食害虫,既养活了自己,又看护了庄稼,成为当地百姓最亲密的朋友。当你漫步在田间,随处都会看到油绿的秧苗间点缀着点点白色,那就是可爱的小精灵——白鹭。当它们忙累之时,就会蹲在田埂上休息,或到牛背上漫步,大胆的还会到人前嬉戏。勾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图画。  傍晚时分,觅食的白鹭们陆续飞回它们栖息的大榕树,它们时而停歇,时而翻飞,让树枝变得颤巍巍的同白鹭一起载歌载舞,和着白鹭们吱吱嘎嘎的欢声,令静谧的乡村长出了一份热闹。  每年立夏前后,是白鹭在此聚居的鼎盛时期,它们在这里垒起了一方方爱巢,产卵孵子。秋收后,田里的虫子渐渐少了,小白鹭也已长大,能飞行了,大多数白鹭就飞到其他地方去了,只有少数恋栈的白鹭不忍离去而留了下来,似乎在看守保护它们的家园。第二年立春后,去年离去的白鹭们又纷纷飞回来,又开始新一轮筑巢繁衍。年年如是,代代相传,为美丽的勐统坝衔来了永远的吉祥和安宁。  地址:保山市昌宁县勐统坝   

昌宁龙潭寺

昌宁龙潭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潭寺原称龙王庙,又称龙洞。相传这龙潭非常奇特,远古时代,这儿只是涓涓细流,旱年则滴水不流,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每逢旱年饮水极难,更难谈引水灌溉。因为缺水,粮食有时几乎颗粒无收,人们只能过着食不裹腹,衣不敝体的苦日子。有一年,又值大旱,眼望着禾苗将要枯死,人们成群结队来这进香求水,他们插上香,合掌当胸,真诚地跪在地上闭目祈祷。不多时,好似有水流的声音,求水的人们睁眼一看,果真有两股清泉奔流而出,善良的人们得救了,他们欢呼着,跳跃着。自此这儿再没闹过水荒,两股泉水从方圆一米大小的洞口喷涌而出,长流不息,久而久之,形成了今日的龙潭。人们认为是有龙护佑,于是建龙潭寺。  “望山听泉”亭从250多平方米大的池塘中央拔地而起,高7米,由大小不等的20根柱子支撑,亭税具有浓厚的古艺术,风格,蛟龙抱柱,雕花刻草,砖铜瓦瓴,气宇轩昂。如站立亭内面向南山,龙潭寺全貌尽收眼底,四面环山青松苍翠,泉流急涌碧波荡漾。“望山听泉”亭之名也正由此而来。前人曾因此亭之妙绝,在亭中题一楹联云:“苇阴中千般翠色,松涛外一抹青天”。1981  年昌宁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重筑围堤,翻新古寺,使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景色更是迷人。泉水清凉洁净,四季常流;围堤成池,澄澈如镜;堤畔柳绿成荫;绿草如毯;水中游鱼嬉戏;水面古亭展翼,气势宏伟。重修后的望山听泉亭吸引着更多的游客。  龙潭寺迄今已成为本县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昌宁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亦是远闻名的风景区,特别是每逢寺院的庙会和节假日,大批的善男信女来引旅游进香,香火甚旺,热闹非凡。龙潭寺正以滇南第一奇观的独特风姿吸引着中外游客。  地址:昌宁县城5公里   

昌宁县城

  在滇西高原美丽的澜沧江畔,镶嵌着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这里山川秀美,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她就是正在建设中的云南省重要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中心、最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昌宁。  昌宁地处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与凤庆、永德、施甸、隆阳、永平、漾濞、巍山七县区接壤,国土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1%,总人口3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5镇8乡、125个村(居)民委员会、1981个村(居)民小组。近年来,昌宁县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0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呈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彩云之南雾故乡,绿水青山鹭成行,霞客升庵醉忘归,璀璨明珠映沧江。”当你踏入昌宁县城,你会发现,这么美丽的诗句,只有昌宁才配得上。  昌宁建县较晚但历史悠久,县内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3500-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长期的人类活动,使昌宁这个小城,虽然直到1933年才成为县城,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这样记述昌宁。古老的茶马古道之重要支线在昌宁分成了三岔,又殊途同归,并入主干线,昌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凿石为梯,穿云为路”之不二门户。无论什么时候,昌宁给人的印象如她的名字的一样——昌明、安宁。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橄榄河热泉

  橄榄河热泉,位于昌宁柯街镇以北4公里的橄榄河峡谷,东距昌宁县城33公里,西离保山市府53公里,海拔2525米,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雨量960毫米。是滇西有名的热泉资源之一。  热泉最高水温达80  ℃,共有10余处泉眼,出水量每秒0.08立方米,最大泉眼出水量每秒0.025立方米,热泉水质无色透明,含有钾、钠、钙、镁、氟等多种元素。其以祛风除湿、健脾温胃之神奇功效,倍受人们青睐。每逢冬春,四面八方的客人慕名而来,安营扎寨,沐浴疗养,休闲度假,好不惬意。  这里地貌独特,异石嶙峋,姿态各异。热泉从山腹中或喷溥而出,或缓缓渗流,雾气氤氲,橄榄河从谷底流过,蜿蜒泛歌,青山浴水,险、秀、美尽映河中。两岸古藤老树,芳草滴翠,原汁原味。沿河而上,徒步探幽,峡高水急,全县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依山而建,气势雄浑,人文景观与自然造化的珠联璧合,令人留连忘返。  橄榄河热泉水资源和山地资源十分丰富,是投资开发、休闲娱乐、健身疗养、登山探险为一体的理想之地;是各种商务和单位年终工作总结暨年初工作安排会议的最佳场所。如今的橄榄河已被市场经济的鼓点唤醒,它真切地迎候着八方来客!   

铁匠寨

  铁匠寨位于大田坝社区东部,距大田坝社区村民委员会1公里,距大田坝乡人民政府1.5公里。  村情概况:铁匠寨自然村辖平路、田边、寨子头、铁匠寨4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全村共255户728人。  特色文化:铁匠寨自然村形成于清朝时期,多为明末清初的古民居建筑,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40%,皆为土木结构,外墙以石灰粉刷,均绘有壁画,厦插、斗拱均进行雕刻且多数为镂雕,做工精致,形制多为一正、两厢一照壁,院场及走廊多以青砖和花岗石铺筑,美观坚固。村落大部分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及建筑科考价值。  铁匠寨自然村非物质文化至今仍在继续传承和发扬,与村落的发展关系密切。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唱山歌和洞经古乐演奏。唱山歌是当地民间的一大民俗,一般是男女对唱,表达彼此的深厚感情以及恋恋不舍的情怀。洞经是该村流传久远的传统古乐,-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吉祥的象征,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

尼诺山

  昌宁县尼诺山而得名,此地平均海拔1875米,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1650毫米,土壤型属黄壤,具有早雾晚蔼的独特宜茶气候,从而形成尼诺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尼诺茶芽肥柔嫩、芳香性好、天然回甜、经久耐泡、经精细加工制作而成的尼诺茶,品质上乘,被人们称为“滇绿珍品”,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经云南省茶研所分析,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比同等大叶种茶高40%。  尼诺山地处低纬高原山地,空气清新,日光充足,山峦重叠,云雾多,雾期长,每当秋末春初雨水稀少季节,尼诺山周围坝区河谷地带多被白雾笼罩;这里土地肥沃,沙质黄壤,结构松散,通风透水。  在尼诺茶的生产地——尼诺山,既可以品味纯正的生态茶,又可以在万顷茶海中听着茶歌,体验茶乡风情,还可以走进茶乡人家,感受茶乡人的生活。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沿江湿地

  沿江湿地位于昌宁漭水镇沿江村,距县城东北22公里,距漭水镇17公里,距村委会3公里。  湿地四面环山,地处25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原有湿地56.7公顷,据初步查看,湿地最深处为5米,平均深度2米,偶有牲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湿地表层被秧草和水花覆盖,是大自然留给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到止前为止,周围植被保护完好,尚有近千公顷的原始森林,湿地周围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的丰富。这里山川秀美,高天流云,碧草青青,景色迷人,是开展生态旅游及环保旅游的理想场所。  湿地(沼泽)的特征是排水差,因而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内有缓慢流动的水或滞留水渗入土壤中,通常根据土壤和植物区分为酸沼泽、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沿江湿地属草本沼泽。   

澜沧江百里长湖

  与长江黄河同为一源的澜沧江是中国西部一条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河流,由唐古拉山脉的雪山群上一串串冰凌下的一滴滴融水,形成一股股小瀑布,聚集成涓涓清秀的小溪,以博大的胸怀,融合了沘江、漾濞江、威远江、补远江、黑惠江等江流以及数不清的小溪小河,一路卷着浪花奔腾咆哮,喷珠溅玉,滔滔向前。  一弘清泉环绕于两岸大山之间,缕缕雾气把跨江大桥装点得如彩虹般美丽,构成了一幅山水与水、水与天相连的和谐画面。微风拂起的波涛把阳光揉成了许多碎片,有如在平静的湖面镶嵌了无数璀璨的珍珠。“甜蜜和安详”已成为澜沧江今天的写照,高峡出平湖、彩虹连山间,小湾库区的百里长湖,正以新的样子,诠释着澜沧江美的另一面。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帕旭佛寺

帕旭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地理位置:帕旭自然村位于湾甸傣族乡西南部,属于缓坡山区,距离上甸村委会2公里,距离乡政府2公里。  村情概况:帕旭自然村国土面积5.16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84户372人,其中傣族人口占95%以上。  特色文化:帕旭自然村是傣族村,傣族人口占95%,村民通用傣语,着傣族服饰,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热区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优柔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帕旭自然村居民住宅是独特的傣族风格民居。房屋特色:屋顶为蓝顶、四面流水、四边金边镶嵌、正前方三只开屏孔雀、飞檐为金色孔雀头;墙体为金色及蓝色腰带。房内贡有小型佛像、佛龛、各种贡品。  帕旭自然村傣族村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傣族特色的缅寺、寨心亭。缅寺是傣族神圣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内供有各种佛像,小佛像成两边护法趋势摆列,佛像前有佛龛(香炉)及各种贡品。五月十五这一天傣族群众进行佛寺活动,在缅寺四周点油灯,念经祈福,对歌跳摆。进入缅寺为关门节至开门节期间,有了孙子孙女的人才能入寺,男女进入各有讲究,女人进入必须脱鞋、下跪、鞠躬,男人由后侧门脱鞋进入。寨心亭是一个寨子最中心的位置。  帕旭自然村在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服饰、美食、住宅、宗教信仰。这样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社会财富。

鲁道源故居

鲁道源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鸡飞镇珠山村大水井自然村为抗日将领鲁道源将军的故乡,鲁道源故居即坐落于此,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该自然村形成了像鲁道源将军那样保卫国家、爱护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国家”二字有着一种独特的见解—家国互存,邻里共帮,和睦友爱,并代代传承。  几间陈旧的瓦屋在寨子中间,一条弯曲的乡间小道、农村房屋保留了抗战时期艰苦朴素的建筑风格,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村民民风淳朴。2005年11月被昌宁县人民政府评为“昌宁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被保山市人民政府评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道源 (1898~1985)  鲁道源(1898—1985) ,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昌宁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抗战期间,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新编第十一师师长、第五十八军副军长及军长,积极参加抗战。抗战胜利时,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五十八师师长、第十四绥靖区主任、第十一兵团司令官兼武汉守备区司令等。1949年率残部退入越南。1952…… 详细++  鲁道源 (1898~1985)  鲁道源(1898—1985) ,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昌宁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抗战期间,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新编第十一师师长、第五十八军副军长及军长,积极参加抗战。抗战胜利时,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五十八师师长、第十四绥靖区主任、第十一兵团司令官兼武汉守备区司令等。1949年率残部退入越南。1952…… 详细++

江楼

  江楼,又称“望江楼”,属昌宁县漭水镇老厂社区。江楼村子前面,有一堵由大青石自然形成的石崖,方圆几十米,四周古树成群,岩石上长满了碧绿的灌木和长青藤,岩顶平整成台,当地人称其为“望江楼”。楼上一块岩石,形似一只遥望沧江的老鹰,叫“鹰嘴石”。“鹰嘴石”南边有一块石质坚硬的巨石,上面清晰的印着一只人形左脚印,当地人叫“仙人掌”。相传那是在盘古开天辟地的远古时代,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滚滚而来,绵延的大山挡住了江水的去路,桀骜不驯的江水吞噬着无辜的苍生,一位好心的天神于心不忍,就用脚蹬手推,将大山一分两半,澜沧江水顺着峡谷顺流而下,解救了芸芸众生,如今望江楼岩石上的脚印就是那位仙人留下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苟街彝族苗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苟街彝族苗族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