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保山 >> 施甸县 >> 老麦乡

老麦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  1、《恤忠祠记》碑:撰刻于明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记述了邓子龙在滇西抗缅平叛,驻戍经营老姚关的史实以及平定右甸(今昌宁)地方民族械斗之概况。该碑为邓子龙之随军参事、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佥事李士达所撰;金腾兵备云南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书;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副使余姚云屏胡维新篆额。内容翔实可信。该《记》对于研究我国明代西南土宇疆界及中缅关系,研究此次战争之性质及其始末;研究邓子龙军事指挥艺术及文学造诣等问题,均具较重要的史料价值。碑现存清平洞旁碑亭内。1983年2月分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恤忠祠:位于姚关镇清平洞南侧,钦赐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是纪念明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随邓子龙将军到滇西抗缅平叛战争中为国捐躯将士的场所,该祠建筑风格为明代中晚期之抬梁式和穿斗式组合的大榫铆木架结构,由正殿、两厢、前殿及耳房、0组成结构严整的四合院,其正殿的十二扇透雕格子门,以其精良的雕刻和艺术风格,尤显珍贵。据《腾越厅志》载:寺成,邓子龙为之捐俸置田,招僧住持。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邓去,委住持僧管理清平洞  。至崇祯初年,住持僧还俗而去。姚关守备道长贵州人雷声扬重修其寺,清查官田,重招僧人住持。  后人为纪念邓子龙及其将士之丰功伟绩,塑邓子龙肖像于正殿之上,并于每岁春秋二季祭祀成俗。  恤忠祠和其他寺庙不仅是邓子龙将军留在姚关的珍贵遗迹,也为当地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而且对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和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3年该祠与其它邓子龙遗迹一起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得到修缮、保护,继而于1998年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清平洞:位于姚关街南380米之乌龟山西麓。该洞原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明万历十三年邓子龙开,寓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取名清平洞。洞口呈椭圆状,高3.74米,最大宽3米,洞口摩崖上有邓子龙亲笔题刻的“清平洞”三个大字,右上刻有“万历十三年春”,左下刻有“豫章邓子龙开”字样。洞分主洞,雅歌室、棋室和卧室。主洞右侧是雅歌室,左侧是棋室,从棋室经月宫门入卧室。洞内石壁除有邓子龙的诗词“清平洞”、“别清平洞”外,还有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及名士的不少诗词题刻。洞口左边约8米处有邓子龙倚剑石。石上有邓子龙亲笔题刻“倚剑”二字,落款为“武桥”。洞口右侧一壁之隔为“噫饮泉”,洞口上方有“挂弓”石,此外洞外摩崖上仍有许多邓子龙及其它-、名士的题刻,洞外为一弧形月台,月台之外有一较宽阔场地,其西为一半月形池塘。名曰:“龙池”,池中央有一亭,名:“看山亭”,经洞中天梯与洞相通。洞右约20米处还有恤忠祠记碑亭和烹象处碑亭。洞南有恤忠祠,此地因有众多邓子龙遗迹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4、镇姚城:位于姚关街,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历时两年竣工,置镇姚所,驻马步军兵八百九十名。该城为土质夯筑,四门砖砌。城墙从小松坡沿今镇政府向东延伸经姚关街子中部弧线北向,沿大观音山头自今姚关邮电所经老关庙西向延伸,顺大松坡成弧状至小松坡结合。城呈椭圆形,周长八百八十丈二尺,圈地面积一千零二十九亩。清雍正年间所废城存。今仅存城西北城墙三段,总长2700米,残高2—3米,厚3—5米。城西外壕尚可辩认,宽约5米。该城为邓子龙当年在姚关一带戍边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省保单位附属点。  5、大关:位于姚关镇大岭岗办事处大关箐东约一公里处的山梁上,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建。整个建筑分关楼、护关墙、护关壕三部分,均用石块垒砌而成。该关为旧城(猛波罗)进入姚关(镇姚城)的重要关卡,是当年邓子龙与缅象兵鏖战的战场,关前即为偃草坡古战场。现关楼复修、护关墙遗址尚存,护关壕仍能辩认,省保单位附属点。  6、小关:位于姚关镇摆马办事处东南两公里处的少罗山与关坡山之间垭口上,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建,该关是从湾甸通往姚关的重要通道之一,地势险要,在此筑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现存“西南锁钥”石碑一方。是当年邓子龙率军和缅军鏖战的主战场之一,关前至今尚存“擂石山”和“跌象坑”等遗迹。现该关关楼已毁,关墙墙基保存较完整,为石块垒砌墙皮、中间砂土夯筑而成。两侧关墙对称,均长6.5米,宽4.8米,残高1.9米,关墙与两侧山体联成一体。省保单位附属点。  7、里骚关:位于姚关镇傅家寨东约两公里处关坡山梁子。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建。该关是湾甸通往姚关的重要通道之一。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地势极为险要。它与大关、小关等构成姚关外围关隘,对保卫姚关大本营起着重要作用。该关关墙用石块垒砌,仍较完整,关卡两侧对称建盖关房两间,关里还另建一哨房。关房、哨房均已毁,唯见其基础尚存,省保单位附属点。  8、点将台:位于姚关街东北1.5公里,在今姚关中学北侧300米处,为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驻防姚关时的操练场。此台用石块砌边中间垒土夯筑而成,呈正方形,原建规格不详,现存边长12米。石砌部分已损毁,残高4米,该台坐北向南,台周围均为平坦的开阔地带,非常适合演练兵马。左前方有擂鼓台,现已不存。点将台是邓子龙驻军姚关的主要军事遗迹之一。省保单位附属点。  9、朝天洞:位于姚关镇陡坡办事处大寨村北侧约200米处,明万历十三年,邓子龙开辟。该洞座南向北,洞口高约10米,宽约8米,进深约100米,洞口左侧摩崖上有邓子龙亲笔题刻“朝天洞”三个大字,落款为“虎冠”。此外还有邓子龙“朝天洞”、“别朝天洞”诗词题刻两首。该洞是邓子龙驻兵姚关期间开辟的一处胜景。省保单位附属点。  10、芭蕉关:位于摆榔乡尖山村。建于明代万历十一年,以当地盛产野芭蕉而得名,系永昌参将邓子龙为抗缅平叛设立的重要防御设施五关之一,关以石墙筑成,扼控卡期、湾甸入姚关要道,与东北大关山头之城墙对应,两地建筑占地约1500平方米。省保单位附属点。  11、茨竹关:位于酒房乡摆田村境内,姚关至酒房公路约十一公里处,建于明代万历十一年,以当地盛产茨竹而得名,系永昌参将邓子龙为抗缅平叛设立的重要防御设施五关之一。关以石墙筑成,扼控旧城方向和西控怒江方向入姚关要道。该关于七十年代挖酒房公路时被毁。  12、邓子龙祠:位于今施甸县城河西,施甸县生资公司和粮贸宾馆之间。公元1590年邓子龙班师复命,驻驿经由施甸,梓民感再造之恩,乞请建祠以垂永义,时建生祠规模周围五十丈,曾先后更名万寿宫、萧祠。原古建筑已彻底被毁,现存邓子龙祠《首叙》碑一方,保存于县文管所。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位于云南西部施甸县南端,距离施甸县城44公里,坐落在杨善洲老书记生前艰苦创业并在此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大亮山林场(现更名为善洲林场)。是经云南省委批准命名的省市共建共管的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于2012年4月23日挂牌成立,同时还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学员调研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杨善洲生前任保山地委书记10年,退休后,带领家乡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2年,晚年又把林木价值超过3亿元、面积达5.6万亩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他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胡锦涛总书记批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主要由善洲墓园、善洲事迹陈列室、干部培训中心、进场公路等构成。善洲墓园总投资1451.41万元,现已全面峻工;善洲事迹陈列室总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展厅、放映厅等,现已进入装修布展阶段,预计于今年底完工;干部培训中心项目开工在即,主要包括教学楼、学员住宿楼、餐厅、供水工程等项目,可满足100人同时培训的规模,建筑总面积4418㎡。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以党性教育为重点,以“坚定信念、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奉公”为要内容,以现场体验、实践锻炼为主要方式,以严谨求实的教风和自省自律的学风为特色,以澄静心灵、纯洁党性、转变作风为目标,建设成为一所面向全国、独具特色的省市共管共建的干部培训基地。   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事迹和精神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最好体现;杨善洲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操守品质是一个领导干部做人为官的最好诠释。基地在强化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现场考察、体验感受、实践锻炼和深入研讨,使参训学员走近善洲、感悟善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锻炼,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先进,发扬传统,努力做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光荣传统的继承者、时代精神的践行者。   基地以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优良传统作为学习培训的核心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按需施教,使参训学员在深山中静下心来学理论,在与群众“三同”中识民情,在学习反思中提境界,切实增强参训学员的群众观点,学会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深入做好群众工作,践行为民宗旨。

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

  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  1942年5月,日寇侵占我国怒江以西大片国土,中国远征军沿江设防,英勇抗击,与日军隔江对峙直至-胜利。施甸县位于怒江中游东岸,保留了大量江防遗迹。本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老渡口作战遗址、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以及望江台、三个山、大蜂子窝、小金岗元、小乌木、二台坡、大红梁子、老兵洞等8个碉堡。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详见各阵地、碉堡碑文。  1、大山头炮兵阵地  大山头炮兵阵地建于抗日战争后期,范围包括整个大山头地区。主要遗迹有炮车路、石砌炮位、观测哨、掩蔽部和交通壕等。1942年滇西沦陷时是我远征军与日寇激战怒江峡谷的主阵地之一。1944年-开始,又有远征军71军炮兵营和长官部直属重炮团进驻山头,为策应-和摧毁敌松山阵地,提供了强有力的炮火支援。  保护范围:前述各阵地遗迹本体四周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2、孩婆山战场遗迹  孩婆山战场为滇西抗日江防阵地,范围约10000平方米,有战壕、工事等遗迹。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我惠通桥守军及时炸桥阻敌东进,日军数百人从上游老渡口渡江夺占孩婆山高地松林头,致我守军腹背受敌。危急关头,第11集团军36师赶来增援,连日勇猛冲杀,终将顽敌全部击溃,并由此将日寇扼阻于怒江以西。  保护范围:战场四周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3、老渡口作战遗址  老渡口作战遗址为滇西抗日江防阵地,主要包括渡口旧址和当年敌我争夺的战壕、工事等。1942年5月初日军沿滇缅路占领龙陵县境,遭我惠通桥守军断桥阻击,于是改从老渡口过江东侵。5月6日我11集团军36师从保山赶来增援,经4天激战,终将日军击溃,保障了东岸的安全。  保护范围:渡口旧址及附近各战壕工事四周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西边至怒江中心,东、南、北保护范围外延30米。  4、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  小团山高炮阵地建于1944年,地控惠通桥东岸防空要点,现存遗迹有防空壕和高炮炮台等。中国远征军-松山、龙陵期间,美国盟军为保障我惠通桥后方供应线畅通,曾在这里驻扎一支高射炮部队以防日军飞机偷袭。  保护范围:阵地四周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5、望江台碉堡  望江台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71军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北南20余公里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本体四周外延50米,与碉堡连接的交通壕两侧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6、三个山碉堡  三个山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71军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腊勐老渡口江面及西岸10余公里的公路交通。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本体四周外延50米,与碉堡连接的交通壕两侧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7、大峰子窝碉堡  大蜂子窝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71军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腊勐老渡口以上至潞江坝10余公里的怒江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本体四周外延50米,与碉堡连接的交通壕两侧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8、小金岗元碉堡  小金岗元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71军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滇缅公路惠通桥下游十余公里的怒江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本体四周外延50米,与碉堡连接的交通壕两侧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9、小乌木碉堡  小乌木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71军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惠通桥下游至何元攀枝花渡口之间20余公里的怒江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本体四周外延50米,与碉堡连接的交通壕两侧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0、二台坡碉堡  二台坡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71军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攀枝花渡口北南10余公里的怒江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及交通壕四周外延10米,碉堡以东500米处之战壕四周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1、大红梁子碉堡  大红梁子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预备二师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打黑渡北南10余公里的怒江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本体四周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12、老兵洞碉堡  老兵洞碉堡,为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预备二师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打黑渡北南数公里的怒江江面,是当年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保护范围:碉堡本体四周外延50米,与碉堡连接的交通壕两侧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石瓢温泉

石瓢温泉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石瓢温泉  瓢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施甸县西北部等子乡境内,距县城68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状,故名石瓢。石瓢温泉水温恒定在50℃-80℃之间,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温泉眼10余处。根据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检验报告》,石瓢温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主要有钾、钠、钙、镁、碳酸、偏硅酸,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治疗风湿、胃病、皮肤病,无论洗浴、饮用、蒸熏都有神奇疗效。  石瓢温泉度假区,遍地涌泉,处处澡池,有从古树根旁流出的、有从壁崖倾泻的、有伴小溪飞流的;还有原汁原味的石瓢遗址,弯弯的月牙池,飞流直下的冲腰澡塘,云蒸雾缭的仙人房和高规格的人造温泉游泳池,真是景含野趣,泉涌温情,加上如诗如画的瀑布,绿树成荫的景色和醉人的月光夜色,别有一番人间仙境般的神奇意味,让人体爽神怡,流连忘返。  电话:0875—8816929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西北部太平镇境内

布朗族跳会

  布朗族跳会  农历二月初七,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哈寨村显得异常热闹。  这天,来自木老元乡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沟脚五个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哈寨村的打歌广场,参加该村布朗群众自发举办的“布朗族跳会”活动。  布朗族跳会是布朗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原始的盛大节日在50多年前就消失在了布朗族群众的记忆之中。寻找失去的记忆、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地老人的夙愿。  随着新农村建设,傈僳村容村貌的改变,生活富裕,富裕起来的布朗族群众就自发组织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小组,举办盛大的节日“布朗族跳会”。  布朗族跳会是布朗族群众原始的祈福祭祀活动,由于没有文字,至今也没有发现关于活动的记载。古时,哈寨村有一个叫德寨寺的活动场所。德寨寺主要是布朗族祖先供奉祖先、祈福的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初七,木老元乡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沟脚五个村的布朗族群众就在当地的五个头人的带领下,聚集在这里举行跳会活动。  在节日的这天早上,全村的群众都吃斋纪念祖先。中午,男女老小都身着布朗族的节日盛装,展示自己缝做最漂亮的衣服,在这里打歌庆祝节日。  祭祀活动在广场上设置两个神坛,一个祭祀祖先,一个供奉天地。五位头人身着长袍,头戴头冠,引导群众歌舞祭祀。头人的头冠用五匹野鸡毛装饰,代表首领的地位。据说,头人选择野鸡毛也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布朗人对大自然的崇拜,表示布朗人要迎难而上追求新生活。带领参加祭祀活动的七男七女是各村寨的头人和共同选举出来的致富女能手,他们都身着长袍,代表二月的两个七。  祭祀祖先的神坛上有五朵不同颜色的大花,中间一朵为红花,四周有四朵不同颜色的花朵,代表着五个村寨团结一心。在神坛的两边有两面旗子,旗子的旗杆由一棵完整的金竹做成,上面的绿叶表示着布朗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在祭祀时,由十四位头人和妇女能手用镘、锣、鼓、钹等乐器演奏成小翻身、大翻身、节会调三首不同的曲调。他们一边围着神坛转,一边演奏祖先自己创下的小翻身、大翻身、节会调曲子。演奏的每首调子沿着神坛圈上三圈。每个调子节奏都不相同,一个调子比一个调子节奏快,代表着布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祭祀中,布朗族头人还端着龙井水,经过烧红的犁头去除污迹,洒向众人。这时,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布朗族男女老幼都要迎接神水,去除病魔。在祭祀结束时,四村五寨来参加活动的群众跪拜祖先和天地,以保一年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跪拜结束后,就是布朗族群众最喜爱的歌舞——打歌。打歌是布朗族传统的一种用来庆祝盛大节日的歌舞,旋律欢快,曲调丰富。葫芦笙的节奏一响,穿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跳起欢快的布朗舞,庆祝节日,迎接新生活。  地址: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哈寨村

蒋氏祠堂

施甸蒋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蒋氏祠堂  “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这是木瓜榔村的蒋氏武略祠大门所见的两幅楹联,楹联暗示出“耶律”、“阿”、“莽”、“蒋”四姓氏之间存在的关联。蒋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经破败,门口的这两幅楹联因地震损坏有一半几乎不能辩识;祠堂正中挂着“武略祠”的匾额,匾额的左上写着“契丹建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后裔太阿苏鲁任元末万户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长官司首任长官后封为承直郎武略将军”。由此可见,这个蒋氏祠堂是为纪念先祖阿苏鲁而立,并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但“阿”姓又如何演变为“蒋”姓的呢?  在施甸有“汉家蒋”、“阿莽蒋”两个蒋氏,其中“阿莽蒋”自称为契丹的后裔。记者在施甸见到了对自己姓氏史颇有研究的蒋启坤先生,蒋先生告诉记者,其先父蒋蔚复曾收藏过不少族谱和家谱资料,其中《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的“青牛白马”图最能说明问题,据蒋先生的描述,该图正中是一棵高大的青松,两侧是并排的4棵小青松,大青松的左前方画有一条河,一男子骑白马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右前方也画有一条河,一女子骑青牛,同样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据孟志东等专家们的解读,山是木叶山,大青松象征的是契丹人的始祖,四棵小青松代表契丹后来的八部,两位男女意味着生育契丹的夫妇,左前方的河为土河、右前方是潢河。这个解读与史籍所载的契丹人起源传说基本相符。  从1995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课题,而云南契丹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墓葬中提取标本,并从标本中提取DNA,与此同时,课题组在保山市的后庄村、龙洞村和施甸的木瓜榔村、大竹棚村采集蒋姓人氏的血样100份,并提取DNA,通过DNA测序检测,最后的结论是,在进行分析过的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具有与契丹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后裔,而云南保山、施甸的“蒋姓”人氏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结合历史资料判断,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由此,施甸契丹后裔的确认问题最终画上了一个0的句号。  地址:施甸县木瓜榔村

由旺镇

  由旺镇  由旺镇位于施甸县坝子北端,距县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历来是施甸县经济发展较快,集市贸易较为兴旺,文化艺术较为繁荣的一个大镇。由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始建于明朝年间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胜古迹;有始建于光绪16年的由旺文笔塔(“文革”遭彻底毁坏,92年又恢复重)。  文笔塔由原正安皮革工业公司投资14万元人民币重新建造。外观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超过了原塔的高度。内部是空心的,转角楼梯一直通向顶层,通过瞭望孔可以观赏到四周风光,使由旺这方风水宝地更加增辉美丽,为施甸旅游增色加彩。  泥塑、木雕、石刻、绘画在由旺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古建筑上都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明、清以来塑造的各种佛象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现又由群众自愿集资重新恢复。由旺老年协会,利用做庙会的机会集资十多万元人民币,对土主庙重新扩建,新建了具有古建筑风格、雕龙刻凤的长廊八格、古亭三座、龙山水池一个,并修平道路、接通电源,每当庙会期间,便举行讲书、洞经、吹打弹唱等民间文艺表演,吸引了不少外地和当地的游客,成为人们闲暇时的旅游点。  由旺有组建于解放前后至今仍活跃在农村的农民滇剧团和花灯剧团。由旺,是施甸县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一个乡镇,无论是造型艺术或是表演艺术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县内、市(区)内甚至省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地址:施甸县坝子北端,距县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

施甸隧通桥

  施甸隧通桥  隧通桥,又名链子桥。位于施甸县与永德县分界的勐波罗河上,其地称“葫芦口”,是通往镇康及出缅甸的驿道桥。系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桥呈北——南走向,以10根铁链在两岸悬崖间穿壁悬吊而成。桥净跨30.8米,高8.5米,面宽3.5米。两端桥头各有混凝土过亭一间。北端桥亭之外有当年修桥时留下的摩崖题刻三幅及功德纪略碑两块。  据碑刻记载,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冬,永昌知府谢宇俊倡议,施甸乡绅杨超然约请本地乡绅赵端、李宝仁、段效孟、尹善等人组成筹修小组,桥鸠工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一月初六日,落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二月二十六日。谢宇俊因感“铁桥飞跨,长虹高悬,风景又别增一胜”,遂欣然命笔,在桥北石壁上题写了“隧通桥”、“定乱靖边”两幅大字和随感诗一首,并撰写建桥纪略一文,铭记捐资建桥的功业。  1988年8月20日,位于隧通桥上游15米处的勐波罗桥建成后,随着施甸、永德两县的公路联通,隧通桥停止了使用。  地址:施甸县与永德县分界的勐波罗河上

施甸娲女温泉

  施甸娲女温泉  娲女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施甸县何元乡斯拉底南麓山谷,距县城40公里。近年来,何元乡政府与县直部分单位及个人投资开发,现建有旅店、餐饮等服务设施,每年闻名到此治病、疗伤、休闲度假的游客数以万计。已初步开发的澡塘有回族澡塘、酸水澡塘、白泥池澡塘、坤华池澡塘、乾清池澡塘等十余个。  根据云南省卫生检验中心检测,娲女温泉水温在43.5℃—55.0℃,平均50.7℃,水质多样,含有特殊的矿物质(砷、氟、铁、锰、硒、锶、硅和NH3等)。该地热矿泉水是人体保健水,具有医疗价值,锶可降低人体对钠的吸收,有利于心血管的正常活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硅是构成人体的一种基础元素,偏硅酸对人体主动脉硬化具有软化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功能性溃疡等都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它还可强壮骨骼,促进生长发育,对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等可起到防治作用,并具有防癌抗衰老的功能。  地址:施甸县何元乡斯拉底南麓山谷

野鸭湖湿地

  野鸭湖湿地  施甸县野鸭湖天然湿地景区,距施甸县城16公里,距姚关集镇2公里,因湿地常年栖息着野鸭,便称之为“野鸭湖”。湿地湖水面积680亩,湖的岸边是万亩森林,覆盖景区山峦、岛屿,湖中青山倒映,山、水、岛互为一体,使野鸭湖湿地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称。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湖内适宜多种鱼类和水生物生长的有利条件,湖中有海子鱼、鲤鱼等,鱼的肉质特别细,吃起来味道独特,特香,是名贵的上等生态鱼。到此旅游观光的客人,对野鸭湖景区的清炖鱼、清炖花鲢、清炖鲫鱼、麻辣火锅鱼等称赞不已,流连忘返。  站在岸边眺望,划着当地人自制的小船游湖;登上湖心岛,远眺雄峻的火星山,近观秀美的小村景色,湖内的“鸟飞鱼跃凌空起”,呈现出一幅幅“人在画中游”的画面。当你漫步在湖边时,微风轻轻吹过,迎面飘来的是莲花幽幽的清香,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地址:离施甸县城16公里,距姚关集镇2公里。

保山惠通桥

保山惠通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甸惠通桥  惠通桥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其地东有形如刀削的等子大山头,西有耸入云天的腊勐松山。高山峡谷之间,江滩险恶,素有“天堑”之称。桥倚悬崖修筑,呈东北——西南走向,以两条巨大的钢缆悬吊而成。桥身总长123长,桥面宽5.67米,墩高30余米。  随着时代的前进,惠通桥已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1974年6月1日,云南省公路工程处经过四年多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在惠通桥下游400米处,建成了滇西最大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截面拱桥———红旗桥。桥全长200余米,主孔净跨116米,两岸石砌引桥净跨各27米。桥面平坦宽阔,客货车辆可数辆对开,  大桥造型美观,结构坚牢,是现代建筑科学与中国民族传统形式的完美结合。  而今,人们每到桥边,总难抑思今缅昔的万缕情思,老桥悲歌,新桥壮曲,如江水不息,悠悠常流。  地址: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

万仞岗“姚关人”遗址

万仞岗“姚关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万仞岗“姚关人”遗址  万仞岗“姚关人”遗址位于姚关盆地北侧小汉庄村后万仞岗岩厦台地。包括万仞岗上、下两个岩厦,遗物分布面积5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1987年9月下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从上个岩厦下出土“姚关人”头骨化石一具,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标本100余件,石、骨、角器100余件,火塘两个。动物化石品种有鸟类、猕猴、虎、熊、牛、鹿、麂、麝、豪猪、羊等,石器中有单平面砾石手锤和琢孔环形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火塘内炭屑、烧骨、红烧土密集,灰烬层与石灰华胶结为坚硬板块,化石的石化程度及石器特征与蒲缥塘子沟遗址基本一致,年代距今亦当在8000年左右。“姚关人”头骨化石是古人类化石为云南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迄今为止所见最完整的头骨化石,对于研究施甸县以及怒江流域的人类历史、生物史、古地理和古气候都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由旺土主庙

由旺土主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由旺土主庙  由旺土主庙位于由旺镇街道办事处西1公里少保山腰,为祀南明时期施甸“本人”(契丹后裔)莽成龙而建。其地南、北、西三面山形环抱,庙前后竹木苍翠,相映成趣。  现存土主庙,据正殿檩、梁记载,系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庙坐西向东,由一殿、两厢、一厅组成院落。总体平面为一大两小三个院子。前厅之外有山门,转角向北开启。整座庙宇占地约600平方米。庙内建筑均为普通木结构硬山顶式平房。主体建筑正殿三开间、四进间、屋架结构为明清以来流行的穿(斗)抬(梁)混合式。屋架之上多有花标、垂柱和吻兽等雕刻部件。整体建筑不失精巧和谐的韵味。  壁画是该庙最富特色的装饰品,主要绘于殿宇四壁和顶棚上,共30余幅。绘画内容多数是山水花鸟和传说故事,多以水墨淡彩绘就,画面色调清新淡雅,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绘画艺术的高超技艺。

姚关古镇

  姚关古镇  姚关位于施甸县南部,距县城20千米,历史上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姚关以“山秀,石奇,洞幽,水美”而享誉海内外,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姚关气候宜人,物产丰盈。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姚关已经被云南省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并被列入云南60个旅游小镇之一。  姚关镇外的龟山,林木葱茂,风景秀丽,其西麓有著名的恤忠祠,习称“邓将军柯”或“忠烈祠”。

清平洞

  介 绍:清平洞位于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距离施甸城20公里。是为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所辟,洞分四室,高4米,长20米,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荟萃,是重要的历史遗迹。    云南保山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姚关盆地西侧火星山峡谷山腰岩厦台地。岩厦坐北向南,厦檐覆盖地平面约70平方米。在1987年2月、3月、8月三次调查中,于岩厦之下和岩厦前后缓坡耕地地表约1000平方米范围内采集打制石器20余件和动物骨骸多块。石器主要有单平面砾石手锤、刮削器、砍砸器等,此外还有尖状器、石砧兼手锤和石核等。石器类型、制法和骨片石化程度均同塘子沟、万仞岗,年代亦大致相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老麦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老麦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