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开封 >> 顺河回族区 >> 宋门街道

宋门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开封铁塔

开封铁塔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开封铁塔位于开封市城区东北隅铁塔公园内,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即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铁塔一带于1955年开辟为铁塔公园,占地面积51.24公顷,是中国百家名园之一。  铁塔位于铁塔公园的东北部,是园内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点。是1961年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地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砌褐色琉璃砖,混似铁柱,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它以卓绝的建筑艺术及宏伟秀丽的身姿而驰名中外。它设计精巧,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形式,塔砖饰以飞天麒麟、伎乐等数十种图案,砖与砖之间如同斧凿,有榫有槽,垒砌严密合缝。建成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巍然屹立,实为游人和建筑专家叹为观止。  今天的铁塔公园,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殿阁嵯峨,亭台映波,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数十个景点遍及园内,东北部与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开封古城墙遥相呼应,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铁塔,位于开封城内东北隅。据《汴京遗迹志》记载: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曾在铁塔一带创建独居寺。唐开元十七年(729年),玄宗东封泰山归来,途经汴州,改名为封禅寺。宋开宝三年(970年),又改为开宝寺。此后,寺院扩建,"重起缭廊朵殿",内部划分280区,设有福胜、等觉、上方、永安等24个禅院。开宝寺是当时京都四大寺院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内设礼部贡院,考试全国举子,因此,寺院名声很大。  北宋末年,开宝寺毁于金兵。金代重修寺院时改名光教寺,元代称上方寺,明代改名柘国寺,清代改名大延寿甘露寺。  开宝寺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许多外国佛教徒远来瞻礼,开宝寺僧人也曾到印度等国寻求佛法。这些中外交往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高僧成寻。  成寻出身贵族,7岁出家,为日本天台宗名僧,曾担任日本延历寺总持院阿阁梨和名刹平等院护持等要职,在日本佛教界颇负盛誉,日本皇太后亲笔书写《法华经》赐于成寻,使他声望更高。日本天台宗是由中国高僧鉴真传戒授法而发展起来的宗门,成寻早有来中国寻根求源的宏愿。宋熙宁五年(1072年),成寻以62岁高龄不避艰险在海上航行一个月,从杭州登陆。数月后来东京,在京都先后巡礼了太平兴国寺、开宝寺、大相国寺等名刹,又转道山西五台山巡礼。返京后,神宗赐职为太平兴国寺译场监事,敕住开宝寺。元丰四年(1081年)殁于寺内,终年71岁,遗骸葬天台山。  成寻来时,随身携带天台真言经书600余卷,灌顶道具38种,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中国已散失的天台诸师撰述和日本天台宗的著述及传记等。成寻在东京期间,宋神宗曾赐以新印制的《大藏经》二部。成寻把在中国精心收集的宋人诗文集及图像多种连同《大藏经》送回日本。著名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即成寻日记),就是他在中国所见所闻的如实记载,也是研究北宋京都和各地风俗民情重要的参考资料。  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十三层,高360尺。这座木塔是为供奉佛舍利(佛舍利,又称佛骨,是佛灭后经过火化而形成的颗粒结晶体)而建。始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竣工于端拱二年(989年)。负责监造者是北宋有名的建筑大师喻浩(皓)。因该塔建在开宝寺福胜院内,赐名"福胜塔",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因塔顶相轮放光,又被赐名"灵感塔"。这座高大佛塔仅存世56年,于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被雷火焚毁。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下诏重建开宝寺塔。重建时塔址从福胜院移到上方院内,塔名仍称"灵感塔",亦称"上方寺塔",又因塔的外表全部以褐色琉璃砖瓦镶嵌,远看近似铁色,故俗称"铁塔"。  建造铁塔时,针对木塔易于失火和不耐风雨侵蚀的缺陷,集思广益地设计出各种仿木塔结构的琉璃构件,这种琉璃件具有优良的防水隔热性能,又耐风雨侵蚀而且色泽鲜艳,既保持了木塔精巧秀丽的造型,又避免了易燃易腐的不足。  铁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现高出地面55.08米。塔的外壁除圭形门和八面转角所用的倚柱外,以平用丁砖和带长槽的立用丁砖组成一个框框,中间镶上长方形的立用顺砖,这样便组成了外壁的基本结构。塔身各层檐部是以重抄计心五铺作斗拱承托。从底层到十三层斗拱规格相同。补间铺作较密,泥道拱和瓜子拱都相互联接在一起,在拱头相交处均施平盘斗,补间均未施令拱,骑槽檐拱上的交互斗直接承托撩檐枋。  檐枋之上的瓦坡不分筒瓦、板瓦,而以特制的平砖代之。但檐头饰以龙纹圆瓦当和饰以莲瓣形的重唇板瓦。这两种瓦仅前端为瓦状,后部皆为长方形砖。塔檐的转角处撩檐枋相交呈八字形,相交处置蝉形老角梁。梁两侧有升头木(砖),用以挑角。老角梁上为两块牛腿形的子角梁砖,其端安有套兽。各层八角垂脊较短。前有卧姿麒麟(脊兽),后有嫔伽像。砖檐坡上有博脊,皆用绿条砖两层和抹头砖一层砌成,博脊上为平座斗拱。十三层檐上为八角攒尖塔顶。八条垂脊各以盖脊筒瓦,抹角条砖五行组成,在八条垂脊之上端有一层低矮的莲座,其上置铜质宝瓶。  基层塔身东、西、南、北各辟一室,门以叠涩手法作圭形尖顶,东、西、南三面为洞室,唯北门设砖梯可环绕塔心柱盘旋升至塔顶。塔身层层八面开窗,一层南,二层西,三层北,四层东,依次类推为明窗,其余皆为盲窗。这些明窗的设计不仅为了采光、通风、了望之用,而且起到了调节缓和强大风力的作用。支撑铁塔的核心力量是粗壮的塔心柱。各种不同用途的外壁砖瓦构件通过蹬道与塔心柱紧密衔接,成为一体,形成了强有力的抗震体系。  塔身外壁镶的花纹砖约50种,计有飞天、降龙、麒麟、坐佛、立僧、菩萨、狮子、伎乐、花卉等图案。这些精美的图案是研究宋代雕刻、塑造艺术的珍贵资料。  铁塔自建成至今90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曾经历了地震43次,河患6次,暴风19次,暴雨患17次,冰雹10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现从塔内外所见琉璃砖及佛像砖上的铭文记载,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万历六年(1578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进行过多次修葺。以明洪武二十九年修葺工程为最大。因为洪水的淹没,铁塔的基座仍埋地下。据清初记载:"塔下有八棱方池,垫为平地","城东铁塔之根,刨土直下丈余始见故址"。  1938年,日军入侵中原,围困开封城时用大炮向塔身袭击数百发,从第四层到第十三层各级檐角及塔壁均有损坏,第八、九层尤为严重,塔顶宝瓶遭飞机袭击中弹60余发,到建国前夕,铁塔满身创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由文化部拨专款21万元,对铁塔进行全面整修。铁塔的面砖构件,由宋代磁州窑的故地河北邯郸彭城日用陶瓷厂烧制,于1957年6月11日动工,修复了全部损坏部分,配齐了104个风铃,塔顶新设了避雷针,每层洞门加设护栏。第一层磴道修整后,两旁添置了扶手和安装了照明灯。整个工程于此年10月竣工,并将附近原森林公园连在一起,开辟为铁塔公园。  公园大门为三楼四柱牌坊,坐东面西,梁柱为仿汉白玉砼,南北宽70米,高12米,中心牌坊两侧墙壁镶嵌青石佛像8尊,大门建成于1989年。  自大门入内,迎面有一巨形石碑,碑高5米,长4.5米,碑南北放置,南端为龙首装饰,碑镌"天下第一塔"5字,摹自米芾手迹,碑建于1993年。  "天下第一塔"石碑北侧,是建于1994年的一组古建,占地40余亩,院内集山、水、园林建筑于一体,院名福胜院,有盆景600余盆,是省内盆景数量和品种最多的盆景苑。  在铁塔北侧,有一组3000多平方米的仿宋建筑四合院,名"铁塔嬗变艺术宫"用图片、实物、蜡像展出铁塔的历史演变及有关铁塔的名人轶事,该宫于1993年9月开放。  铁塔东邻是铁塔湖,湖中小岛上有仿古建筑何公轩,高9.7米,面积为144平方米,1998年竣工开放。该轩系何氏后人捐资所建,以纪念北宋末年宰相何栗。何栗四川人,钦宗时为相,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金人俘解北去,在途中,何栗-,以身殉国,其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后人称颂。  铁塔附属文物  接引佛铜质,高5.14米,重约12吨,胸前铸有"卍"形符号(武则天新创字,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袈裟铸有山水、云朵诸纹饰。铸造时间未见文献记载,从形制、纹饰考证,应为宋、金时所铸。  据史料推测,此像自铸成之时起,即置于上方院(后改祐国寺)大殿中,由于寺院多次遭受兵灾水患,屡毁屡修,接引佛也是数经沉浮。明末开封大水,寺院被冲毁,佛像裸露,乾隆十六年(1971年),重修祐国寺,赐额大延寿甘露寺,接引佛即在塔南大殿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开封又遭大水,大殿又被拆毁堵水,接引佛再次暴露于断壁残垣之中,且被淤沙深埋半截。直到清末才由绅商捐资建一高阁,置佛像于阁内。民国初年,高阁倒塌,佛像又露于地面。1927年,当局为筹军饷,曾计划毁佛铸成铜元,终因其硕大难移而作罢。不久一位管姓的佛教徒捐资建大殿3间以遮佛像。1930年改南土街某当铺为商场,时任省民政厅厅长张钫,将当铺建材筑一八角亭,以供佛像,名日知止亭。  1983年,在塔西,兴建一座面阔7间,进深5间的仿宋建筑,名为接引殿,将接引佛移至殿内,整个工程于1984年完工,殿内绘有"西方净土变"壁画。殿顶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月台四周有青石栏杆护栏,柱头罗列96头小狮,气势雄伟,庄严美观。  接引殿西立青石牌坊一座四柱三楼,坊额正背面题"极乐世界"和"慈航普渡"。牌坊高8米,跨度为15米,巍然屹立,引人入胜。  白玉佛1933年由族居缅甸的华侨捐赠给河南佛学苑的。共赠大小二尊,小的转赠洛阳白马寺。佛像由缅甸特产白玉石雕制,由当地技师雕造,晶莹洁亮,明净如镜。像为坐像,连底座高约1米,宽0.5米,肩宽0.4米,胸宽0.37米,底座高0.14米,长0.9米,宽0.5米,底座前部阴刻三组隽秀的铭文,正中是"南无释迦牟尼佛"7个篆字,左右两边分刻汉字楷书,左边是"佛历二九六o年民国念二年癸酉四月八日比丘海山募化,敬奉开封铁塔禅寺"32字,右边是"三宝弟子陈门赵氏安澜法名(觉)平发心敬助誓愿善根永植福慧增长,见佛阐法得不退地"36字。  佛像结跏趺坐,作成道相。佛身雕刻所称的铁塔禅寺,原在铁塔东邻,为河南佛学苑修建的几间近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相继坍塌,1996年,在接引殿之北,修建一组由廊亭湖榭组成的江南风格的园林,正殿即供奉此白玉佛。  碑记历史上的开宝寺,有许多名人撰刻的碑记。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河患、兵灾和人为的毁坏下,现仅存4方:《重修祐国寺钟楼记》、《装修阿罗汉尊者供奉上方祐国禅寺碑记》、《知止亭记》和《日本成寻阿阁黎显彰奉赞之碑》。  《重修祐国寺钟楼记》镌刻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主要记述了钟楼的修建起因。对研究祐国寺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装修阿罗汉尊者供奉上方祐国禅寺碑记》镌刻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它主要记述康熙时期的一些"善男信女"为恢复寺内的罗汉,纷纷"相聚踊跃倡道,分工各成一尊为已任"的事。  《知止亭记》主要记述"知止亭"的兴建起因。知止亭建于1930年,专为放置铜铸"接引佛"而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接引佛空居于"甘露寺"的五间"北殿"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黄河水灌城,佛殿被毁。从此,接引佛裸露于天。直到1930年,河南省民政厅长张钫(伯英)在铁塔南面修筑了一座八角亭,以供铜佛,并镌刻《知止亭记》,以遗后人。  《日本成寻阿阁黎显彰奉赞之碑》主要叙述了日本国僧侣成寻,从日本抵达中国的宗教活动过程。成寻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不顾年事已高,在海上航行月余到达杭州。数月后来到宋都东京,先后巡拜了太平兴国寺、开宝寺和大相国寺等,随后又转道山西五台山。返京后,神宗赐他为太平兴国寺译场监事,敕住开宝寺。迨元丰四年(1081年)圆寂,终年7l岁。1943年由日本占领军举办法会并由伪河南省长田文炳立"成寻阿阁黎显彰奉赞之碑"一块。  电话:0378-2862279  地址:开封顺河回族区北门大街210号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编号984/Ⅴ-111,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民国。地址:河南省开封市。  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清代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当时是国家派遣留学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旧址现仅存复建的大门。1923年改建为“中州大学”,1930年改名为“河南大学”,1949年后几易其名,1984年恢复为河南大学至今。  1925年,萧楚女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于此。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三所,其余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5年以来,该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一处建筑。其建筑形制巧妙地融合了我国官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柱式、门窗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祖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我国20世纪初期民族建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建于1915—1936年,主体建筑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十座分布整齐的斋房(俗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俗称西二斋)。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基本保持了民族建筑的坡屋顶形式,檐下采用传统木雕装饰,又融合了西方建筑手法,美观实用,浑厚典雅,是二十世纪初期大型民族建筑设计与工程的代表作,是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具有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  中国现在的省会城市,有几处算得上是相当地奇怪,譬如合肥替代了安庆,譬如石家庄替代了保定,譬如郑州替代了开封。不管是怎样的机缘巧合,反正一旦被替代,那些个前省会就有了一蹶不振的意思。安庆没有去过,但开封和保定是到过许多次的,特别是开封。是否省会,一念之间。一念之差,千差万别。  铁门镇  新安县铁门镇位于洛阳市西40公里,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383个自然村,总人口7.233万人,地处新安、渑池、宜阳三县结合部。南依栏柯山,北瞰黄河水,西扼崤山,东临函谷。镇区内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呈拱阙之势,古称""阙门""。南、北涧河穿镇东流,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水源充足,通讯便捷。镇域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英石、矽厂、铝钒土、…… 详细++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始建于1912年,原称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里曾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国会试曾在这里举行,至1905年,延续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河大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走进河南大学,一座座掩映于翠绿中的近代建筑群,青砖绿瓦,飞檐走兽,雕梁画栋,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不知不觉在周身蔓延。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10路公交车至河南大学。   景点位置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明伦街1号  

开封市烈士陵园

开封市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开封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1975年迁至东郊白塔村南,占地面积210亩。其中烈士纪念建筑物面积7460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革命烈士英名碑、解放开封战役无名烈士公墓、革命烈士墓区、革命烈士纪念堂、粟裕将军骨灰敬撒纪念处,胡万杰、郭向新烈士塑像,国际和平战士夏理逊大夫墓、碑等,革命烈士载入史册的共有4942位。  开封市烈士陵园紧紧以“褒烈育人”为宗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搞好基地建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弘扬先烈精神,宣传烈士事迹,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4年分别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河南省及开封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民政部和河南省民政厅评为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跨入省级文明单位;  2001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02年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2005年7月被河南省政府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2007年3月被河南省绿化委评为国土绿化模范单位;  2008年2月被开封市委市政府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12月被河南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基层窗口单位;  2011年2月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2012年6月陵园荣获2010-2012年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2年7月被开封市委、市政府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2012年8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群众满意服务窗口”先进单位;  连续三届被开封市人民政府评为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市民政局评为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开封东大寺

开封东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东大寺位于顺河回族区清平南北街南端路西,是中原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寺,有着典型的中国宫殿式清真寺建筑风格。史载东大寺原建于城外东南三、四里的文庄,明洪武年间迁于今址,为“敕修大梁清真寺”。明永乐五年(1407年)又重修扩建,殿堂华丽雄伟。清道光年间毁于水患,回民继而重修。  现今的东大寺基本保持了那时的建筑风格规模。东大寺座西向东,院分三进,庭院开阔,整个寺院青砖碧瓦,建筑宏伟,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大门明三暗五,前立门狮,脊顶七孔仙桥装饰别具有特色,门楣镶刻的“护国清真”、“护国佑民”题词,使人们联想起东大寺回民助清堵水的传说。二门三间,两侧廊房与二院南北讲堂走廊向西环绕到大殿陪殿。  1995年新增建的高大月台360平方米,由青石栏杆围绕,把翻修后的大殿衬托得更加宏伟。大殿勾心斗角,雕梁画栋,上立宝瓶。殿高三丈有余,宽六丈,深七丈二尺,能容纳600多人礼拜。殿内装修设施别致,富丽堂皇,壮严肃穆,下铺地毯,采光充足,格外明洁。南北陪殿为东大寺伊玛目和阿訇的住室。后院为东大寺伊光旅社和民族浴池。北侧水房宽敞明洁,设施齐备,沐浴方便。  东大寺历来重视经学及武学教育,近代培养造就了王浩然、洪宝泉、赵永清等一代经师,李占发、赵如庆、刘振兴等武术界名人,为保持和宏扬伊斯兰教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东大寺现存不少碑刻文物,对研究开封、中原乃至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史有着重要价值。开封东大寺在二OOO年元月份获“全国模范清真寺”荣誉称号。  据东大寺内现存清康熙年间的碑文记载和其他资料,明永乐五年(1407年),皇帝诏令重修毁圯了的东大寺。新修的寺院占地十多亩,规模宏大,但可惜明末的一场黄水使其荡然无存。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掌教曹明、教人郭鹿鸣、李尚仁等募资重修了东大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水围开封,曾拆寺院的砖瓦护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再度重修,御赐"护国清真"匾额悬挂寺门(今不存)。此即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寺的风貌。  东大寺坐西朝东,大门八字闪墙,门口有石狮一对。内分三进,大门5间,3明2暗,门楣正中悬挂"回族东大寺"匾额。二门左右为廊房,右廊房内有现存的明代阿拉伯文"可兰经"古碑和清康熙年间重修清真寺碑等。二门里为庭院,两旁是讲堂、浴室等,中间为礼拜大殿。大殿硬山顶,面阔5间,高3丈余,深7丈2尺,宽6丈,殿内宽敞高大,能同时容纳数百人举行宗教仪式。殿前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增建的卷棚,亦5间,带斗拱飞檐。大殿左右为配殿,掌教居住。殿后有平房20余间,为寺内人员居住。  -旅游小贴士:  门票:免费  地址:开封顺河回族区清平南北街南端路西  游玩时间:建议0.5-1天  

开封古观音寺(白衣阁)

开封古观音寺 白衣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观音寺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东大街,因阁内供白衣观音而得名白衣阁,在明代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香火院。寺始建于唐,盛于北宋,衰废于明清,现在的“古观音寺”是1994年重新修建的。  建国初期,白衣阁里面曾经是一个戏院,不少知名演员如张新芳,刘道德等都在这里挂牌唱过戏。  古观音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天王殿、三圣殿、禅堂、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大士店等;寺内重要文物有一尊南北朝时代白果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僧墓塔一座,塔主为净严法师;寺内还珍藏清《龙藏》二部。  开封古观音寺位于主要大街干道财政厅东街上,座北面南,东西宽86米,南北长150多米,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5517平方米。始建于唐,盛于宋元,在明代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香火院,与古白衣阁相邻。古白衣阁始建于五代后周乾佑年间(948—950),至今有一千余年历史,古观音寺宗地包括古白衣阁在内。  1925年,净严法师受太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嘱托,来到河南开封弘扬佛法,在社会名流居士的护持下,利用古观音寺旧址兴办河南佛学社,邀请太虚、慈舟、印顺、道源等高僧来此讲经说法,影响深广。1978年古观音寺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该寺属佛教禅宗中的临济正宗,目前以弘扬净土宗为主,常住教职人员46人,曾于80年一度成为河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净严法师任会长。  古观音寺现有山门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卧佛殿、三圣殿、大士殿等仿清建筑。寺内有一尊南北朝时代白果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系一级文物。  地址: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侯家胡同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分钟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开封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开封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封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建于1975年,1985年清明节期间对外开放。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开封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馆名。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开封市烈士陵园内,开封市烈士陵园紧紧围绕“褒烈育人”宗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先烈精神,宣传革命烈士事迹。1994年分别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河南省及开封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民政部和河南省民政厅评为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陈列馆展厅面积800多平方米,展墙面积600平方米,分为正厅和序厅两部分,展墙镶贴高清度背胶相纸图片300余张,高清写真喷绘、高清油画面积290平方,制作展柜、展窗13个,展出烈士遗物168件。序厅制作24平方米的开封战役沙盘,影壁墙上绘有24平方米反映开封战役的原创油画。按照以时系史、以史系人、以人系事的原则,正厅按时间顺序分六个不同的时期展出104位著名烈士事迹。整个展厅图文并茂,立体感强,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已成为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地址:开封市顺河回族区陵园路1号  邮编:475000  电话:0371—22682258  传真:0371—22682008  免费参观时间:9:00—11:30 14:30—17:00 (节假日需提前预约)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位于开封东郊的羊尾铺村东,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修建于1930年。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是一所专门为培养天主教中国神职人员而设立的特殊高级学校,创建于1930年,1958年停办,前后历时28年,其间,河南天主教神职人员多系该院毕业,在我国天主教教内颇具影响。  这处建筑共计占地57亩2分1厘。四周有围墙为界,大门位于整体的偏西位置,亦为古典式。大门西侧各有传达室一间。从大门向北为广场,作为修生体育活动的场所。主体建筑位于中央部位,为一座呈椭圆形的二层楼房。南北31.45米、东西75.58米。大小房间为190间,其建筑面积为2376.99平方米。楼的正面大门为古典牌坊式,上有竖立的雕刻文曰“河南总修院”,旁边小字为“北宋大花园故址”。为开封当时名书法家关百益的手笔。进入楼内为一宽敞的庭院,种植石榴、榕花、松柏、无花果等树木。在楼的上下二层均有宽约3米的外走廊围绕全楼,一楼的四角各有楼梯相通。正楼正门相对的楼北向开一小门有走廊相通约十余米为一小教堂。教堂计15间,建筑面积为301.7平方米,可容二百人左右参加宗教仪式。全楼仅有南北两门可供出入。总的来说这座主体建筑内部为西式装饰,天花板、水泥地面。电灯的线路系暗线。

开封天主教堂

开封天主教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开封天主教堂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理事厅街41号,是河南总主教区主教座堂,也是我国天主教著名的教堂之一。占地面积约为10亩。1917年由意大利传教士谭维新主教主持所建,历时三年时间,于1920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开封现保存最完整的古欧式建筑之一。教堂具有很浓的欧式特点,整座教堂俯视角度来看成“十”字形,具有很深的天主教信仰内涵。主要建筑有:教堂、主教楼和钟楼。该教堂于2006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是著名的哥德式建筑,教堂建筑南北长33.45米,东西宽17米,高约18米。教堂内部的正北端为主祭台。在主祭台圣体栏杆前的为东西两间更衣所。更衣所上层为唱经楼,主祭台正南方东西两侧排列成两行各五根巨型水泥长柱。教堂内四周有距地面约有3米高的弯形长窗,大窗高4米,宽1米,小窗高1.5米,宽0.6米。窗户均为固定型钢架,大小窗均由扁银条镶嵌约一平方寸弯形的五彩玻璃组成。教堂南面正大门的上方,为四个大窗,由五彩玻璃所组成巨型人物全身图像,教堂内东西两侧最上层为一排各7个的圆窗,直径约为1米,装透明玻璃,光线较强并呈光束形射入教堂内。这样的设计,能使教堂内的光度造成从地面向上逐渐明朗的层次。从而更增加了教堂内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和神秘感。整个教堂建筑面积625.5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礼拜。  钟楼是每个教堂应该不可缺少的部分,朗朗的钟声,提醒着信徒的良心。因为,教徒们相信那是天主的声音。钟楼位于教堂北面正后方,南距教堂约有3米,东西南北各宽2.5米,呈正方形。钟楼从地面到楼顶十字架上端高约45米,钟楼内共分8层,每层均有螺旋形木梯相通,上端为四楞锥形,尖端向上竖有钢筋水泥十字架约5米高,钟楼内最上层悬有巨型铜钟一口,安装于轮机之上,有粗绳穿过楼板直垂地面,敲钟时拉动绳子即发出响声,钟声可闻十余里。  建设历史  1608年,耶稣会神父将天主教传入开封,同时来此寻找理事厅街的犹太人社区。1642年,李自成掘开黄河水淹开封,整个城市被泥沙淤没,位于延庆观西面的洪河沿天主教堂坍塌,神父及教徒几乎全部葬身水底。  1902年,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神父潭维新(Noe-JosephTacconi,1873年—1942年)来到开封,恢复天主教会。到1905年在袁坑沿街购买民宅,建为教堂。1910年潭维新升任南阳主教。1915年,新成立开封教区。1917年,潭维新在理事厅街东段路北建造主教座堂,1919年建成。周围还有主教府、小修院和教会学校的建筑群。  大教堂与一般天主教堂的型制不同,主入口在正南方。进深七间,可容纳600余人。圣坛两侧的对联为“普世真光耀奇,光光临诸夏”和“全腔爱火发神,火火燎中原”。高耸的方锥形钟楼独立设置于大堂的北侧3米远处。塔体为灰黑色。主教府地面两层,大小房间33个,建筑面积为1012平方米。

开封市盛泉民国钱币博物馆

  开封盛泉民国纸币博物馆是我市一家以收藏展示民国钱币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2017年3月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民国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时局动荡。民国时期,纸币发行中的无政府状态相当明显。当时国家银行,商业、特种银行,外国、中外合办银行,官银号和省、市银行,乃至不少店铺商号均可发行纸币。吴钟煌指出:“清以前,钞券散漫,固无制度可言。即民国成立,亦无确定之制度。”仅民国时期所发行的官方纸币就达3000 种以上,发行纸币的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铜元券、法币、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很多种。民国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该时期独特的金融制度变迁、变革经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对当代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钫故宅

  张钫故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曹门里朝阳胡同19号院。  张钫故宅保存现状良好,院落基本完整,院内建筑虽然被使用单位改动过,但整体布局,建筑形制及道路铺装,基本保持原貌,以及与周围居民的环境关系格局,都保留了真实的历史信息。  据考证,该宅院始建于“光绪壬寅”年间,即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张钫故宅由东主宅院和西附院两部分构成,主宅院为开封地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可惜的是一进院倒座及门楼已被拆除,改建成一栋两层居民楼,后面的三进院仅剩一座正房;西附院现存一座两层楼。东西两院现存八座建筑,东主宅院建筑面积为631.08平方米,西附院建筑面积223.5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54.63平方米。  张钫 (1886~1967)  张钫(1886~1966年),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父亲张清和是清光绪年间的拔贡,曾任陕西乾州、鹿州州判。张钫从小随父至陕,先后在陆军小学、中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陕任新军炮营排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二日,张钫与张凤翔、张云山、钱鼎等领导陕西…… 详细++  张钫 (1886~1967)  张钫(1886~1966年),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父亲张清和是清光绪年间的拔贡,曾任陕西乾州、鹿州州判。张钫从小随父至陕,先后在陆军小学、中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陕任新军炮营排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二日,张钫与张凤翔、张云山、钱鼎等领导陕西…… 详细++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

  坐落于顺河回族区理事厅街38号院的是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汴京灯笼张彩灯制作技艺而建立的一家民办博物馆。该博物馆布展中原传统彩灯200多盏,陈列与制灯相关的器物100多件,展示相关民间手工艺品100余件。

开封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

  坐落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6号楼的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创办于2012年9月,展品3000余件。该馆分为古代科举考试文化、书院文化两大展览主题,建立了管理队伍,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作建立了学生义务解说团,为参观者提供免费解说服务,先后接待了十几万观众,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集北宋针灸铜人、惠民和剂药局、中医药械、中医遗迹、名中医博览、中医药文化学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于2013年3月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目前二期工程于2014年10月完成。2015年9月18日,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博物馆建筑面积为1800m2,陈列展出面积约980m2。展览厅以北宋至今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布展,共分为朝尚医药专设机构、针灸大成空前绝后、汇聚方药济世惠民、分科论病承古创新、文化繁荣儒医辈出、继承创新续写辉煌六大部分,另在馆内特设宋代名医馆和针灸铜人文化墙等。展厅收藏宏富,计有文化展板27块、制盛药工具12件、宋代线装医籍60余种、中医书刊100余册;收藏浸制植物标本32种、中药材标本9种、各类中药饮片30余种、中成药20余种、动物中药标本数十件及描绘宋代制药、问诊等实景7处。

宋门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宋门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