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乐山 >> 马边彝族自治县 >> 高卓营乡

高卓营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介绍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乐山市马边县境内,距乐山市167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邻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狭长地带,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37公里,总面积30164公顷。区内有四条马边河的主要源头溪流,保护区山地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地势陡峻,山高路险,平均坡度36°。  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物种十分丰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种132属24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陆栖脊椎动物有25目75科26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32只)、四川山鹧鸪、牛羚等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白鹇等28种。是一个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保护区同时地处彝族聚居中心地带,具有浓厚的彝族风情,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彝族风貌和风土习俗。 交通  前往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可以从马边或者美姑进入。  线路一:从成都出发走成乐高速到乐山,再转道去马边县。  线路二:从成都乘坐火车(或飞机)到达西昌,再乘车前往美姑县。    四川乐山

石梁大佛

  石梁大佛位于自治县东部的石梁乡境内,此佛身高6米,造型优美,面目慈祥,彩饰金身,至今鲜艳夺目。如今虽然未开发,但有不少游人到此观光游览,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明王寺

明王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边明王寺,坐落在马边县建设乡永乐溪后村,离县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据《马边厅志略》载:由于整个寺庙处在五座大山之间,旧称“五龙山牛望寺”,后经弘治年间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规模,改称“明王寺”。该寺鼎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占地约五亩。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岁月剥蚀,现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  钟鼓楼、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为木结构建筑,殿内的神像已经损毁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过头顶的石佛,全部悬托在梁架上,离地面两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还有十一尊这样的悬托石佛。  据考证,这种悬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由于这些佛像悬在空中,人的视力的高度很难达到,加上岁月的剥蚀,石佛像显得有些模糊,让人很难辨别。几百年来,明王寺虽然香火不断,但直到最近,这群石佛中还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发现。  一九九五年,由于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悬托石佛被盗,后被马边公安机关从井研县追回,并将佛像存放在该县文化馆。最近文化部门准备将佛像请回明王寺,当人们用清水清洗佛像时,无意间才发现掩藏其间的彝族石佛秘密。  在正殿和三清殿的十五尊悬托石佛中,有十一尊佛像与其他佛像不同,其佛像的光头前方有一小撮“天菩萨”,与彝族“天菩萨”极其相似;这些佛像服饰的花纹图案,与彝族男子服饰的花纹图案极为相似;这些佛像是赤足踩在祥云上,与彝族人在艰苦条件下赤足求生存的生活状况也极为相似。这批彝族悬托佛像坐落在正殿有四尊,三清殿有七尊。  明王寺示建于明代,当时该地区属彝族活动区域。但佛像中为何出现彝族造型,这些造型与彝族神话有何关系,以及这批佛像在大小凉山彝族历史与佛教文化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荞坝古镇景区

  荞坝镇在马边县城以东34公里,与屏山县的中都古镇接壤。由于屏山至沐川间有座海拔2千多米的五指山的阻隔,古代由屏山新市、云南绥江一带到乐山成都,就经过中都荞坝这一条古道。  古代的荞坝繁荣过。如今走进古镇,就见一里长街古色古香。街上的人行道是红砂石,街沿砌的也是红砂石。古镇的老人讲,荞坝过去住着向、王两姓的人家,因家族矛盾相互争斗,古街便由向王两家各占一段成了“上半截街”和“下半截街”。由于两姓争强,各自打点门面,又修祠堂、庙宇,使古镇上下两段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如今看来,上半段的街面宽,公家的单位多;下半段的街面窄,住的居民多。古街多是木板房,还有转角楼、过街楼。有多处古庙遗迹,还有成了学校或医院的古祠堂。古镇又临河而建,背街是高坎,许多建筑半边悬空而成了吊脚楼,又是一大看点。  古镇不但建筑特色鲜明,其历史传说也悠久而神秘。  传说一:古镇还有僰人的后裔。  史料记载:古代的僰人骁勇善战,曾助周武王打下天下-为“僰侯”,就在现在的宜宾一带获得封地而建“僰道县”。古代僰人往来于宜宾至嘉定府(今乐山)之间,就是走的中都、荞坝这唯一的通道,时称“僰人道”。据传说,僰人在明末战乱期间被剿杀,四处逃散,改名换姓,氏族由此灭亡。荞坝一带就有许多僰人逃亡至此而生存下来,留下诸多遗迹:古镇下游有条茨竹沟,沿沟上行十多里有座高崖,崖间曾挂着许多悬棺,属僰人的葬俗。悬崖的悬棺如今没有了,但崖上的朽木桩以及碗口大的石洞,像是搁悬棺的遗迹。古镇后山下有一座残存的古塔基,传说也是一座僰人塔。如今塔基上还有些弄不懂的符号。根据这些历史陈迹,有人说荞坝还有僰人的后裔,但无法证实。  传说二:古镇有许多孔明的故事。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率部在宜宾泸洲一带征战,顺金沙江而上谋取大小凉山和滇北,并由新市、中都、荞坝经马边,打通与乐山成都的战略通道,荞坝和中都都成为蜀军的驻地。传说荞坝镇茶场村晒鼓坝,就因孔明部队大雨过后晾晒战鼓而得名。古镇以西10多公里的凉桥村的石仗空山隘,诸葛亮打了十仗都攻而不克,因而叫“十仗空”。后来靠智取获胜。如今十仗空的崖壁上还有些怪怪的图形和文字,让人看不懂古人的秘密。在荞坝东8公里的老河坝乡一处巨崖上,也传说有孔明写的文字。还有靛兰坝乡旭光村一个叫水观音的地方,也是孔明的藏兵之地。后来孔明在荞坝长期驻兵,兵将的后裔就留在了荞坝。这些传说还上了县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卓营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高卓营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