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文亭湖 | 文亭湖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成武县老城区有护城大堤,西起牛角尖,东至程堤口,南弦北弧,呈半月形,东西长,南北短,将县城环抱其中。据文物普查和专家考证,护城大堤始筑于战国,后经秦、汉至元、明、清几经加固和补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由于成武较早采用筑堤护城防水的办法,故而古城和整个护城堤内淤积较少,一堤之隔,内外地面落差竟达3米之多。15700米长的护城堤内形成了水波荡漾的万亩城湖。县城偏东而建,水包三面,呈现“烟楼水半城”的景象。这样由护城堤防水而形成如此之大的盆地,又积水成湖,城湖合一,历史悠久又保留至今的城镇湖泊,在我国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把湖区的“文亭山”、“寿峰”等原始先民的避水居址、环城蜿蜓数十里的堤防工程,城湖里出土的汉代陶井群及水利设施联系起来看,它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黄泛区先民由筑台避水,到筑堤治水,发展到打井灌溉开发水利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象一部无字志书,记述着成武历代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业绩,可称得上黄泛区古代水利发展史的实物博物馆。1992年整个湖区故城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周自齐风景区 | 周自齐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成武县周自齐风景区位于成武县千佛山路南段路东,面积550亩,其中建有清华园、景观桥、周自齐纪念馆、周自齐雕塑、华表等景点。还有100亩湖面,生态环境优良。适合旅游、休闲。 客服电话:0530-8631886 地址:菏泽市成武县明水大道北段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城湖故城址 | 城湖故城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湖故城址系指成武县新城以北、旧城护城堤以内的广大范围。这一地域较堤外低2.5米左右。由于地势低洼,过去常年积水,一般水深1米许,深的达2米多,故而人们称之为城湖。城湖之内现存两个堌堆,一为文亭山(又名云亭山),一为大台(史称东台,又名寿峰)。1986年春天,在南隅地段开挖鱼塘过程中,大大面积暴露了古代文化遗存,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注意。经过细致的调查和考古钻探,基本摸清了该遗址的范围,即西起城关镇窑厂之西,东到西刘楼村,南到南护城堤以内,北达北护城堤,有的地方如张瓦房一带便穿越了北护城堤。东西长3525米,南北宽1800米,总面积632.5万多平方米。在此范围内的坑塘、水渠、沟壕中均能采集到其文化特征基本相同的遗物。面积如此之大的遗址,在菏泽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这里的遗迹和遗物极为丰富,遗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井,在约1万平方米的鱼塘内,陶井竟达20余座。陶井是用陶圈一节节叠砌而成,有的井口砌有青砖,井圈制作也比较规整。遗址内遗物多为陶器残片,以泥质为主,夹砂次之;灰陶、灰褐陶,浅灰陶最多,红陶少见,偶见黑陶。纹饰以粗绳纹、中绳纹、浅细绳纹为多,凸凹弦纹、瓦纹、素面亦占一定比例;乳钉纹、菱形方格纹、回纹仅见建筑材料。最常见的陶器有斗、盂、圜底罐、陶壶、盆、洗、釜、翁、爵、鬲等。建筑材料有筒瓦、板瓦、瓦当、陶水管弯头、造像砖和空心砖,还有“半两”、“五铢”、“开元”、“大观”、“熙宁”、“崇宁”等铜币。2000年,还出土了春秋时期三系青铜壶等一批青铜器和数十枚骨质贝币。分析这些遗物的时代,有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五个时期。 通过调查、勘探得知,该遗址只是局部商代遗物较为丰富,而大面积却都经过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尽管古代在此建城无史可考,遗址内的布局、设施也未挖掘,故不清楚。但是,从其面积之大,遗址之众多,遗物之丰富,建筑材料俯首皆是,足可以证明这是一故城遗址当无疑。故而,我们认为该故城当为西周时期的郜国故城。 成武县郜国故城的发现和确认,不仅增添了城市考古的新资料,填补了菏泽地区东周时期设防城市的空白,而且对研究郜国史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对研究郜国的经济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遗址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成武县烈士陵园 | 成武县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武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4年,是为纪念在成武县历次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以著名文化遗址“文亭山”为基础建造起来的。它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处,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10米,依傍山势,座北朝南,占地28600㎡,建筑面积1280㎡。 整座陵园由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和集中墓园组成。园内布局合理,气势辉煌,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环境幽雅、庄严肃穆。目前安葬144位有名烈士和170位无名烈士的忠骨,纪念大厅镌刻着1068位革命烈士英名。1989年被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心”;1998年被菏泽市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菏泽市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市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陵园门楼巍峨耸立,门楣横书的"成武县烈士陵园"七个大字熠熠闪光,是著名书法家包毕五先生题字。陵园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办公区、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展厅和烈士墓区。 近年来,陵园已列入成武县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筹集资金对陵园大门、围墙、山体护坡、烈士纪念设施等进行维修,实施了“慰烈工程”,进行了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已建成烈士事迹展厅建筑面积约350㎡,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约700㎡,园林绿化面积约4000㎡,烈士纪念广场面积约1500㎡,铺装了上山台阶,修建了环山甬道,铺装2000㎡的进山道路。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庄严肃穆的神圣土地和净化人们灵魂的场所,它已成为特殊的城市文化公园,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具有丰富内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全县人民提供休闲、游览、观赏的活动场所,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黑堌堆遗址 | 黑堌堆遗址为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 黑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董庄村东北500米处,地上现存一东西长10米,南北宽7米,高约5米的土堌堆,因堌堆土质曾黑色,故人称黑堌堆。该遗址原有7200平方米,后因当地群众从遗址上挖掉部分当做肥料洒向田间,使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在挖土过程中,曾发现有大批石匣墓葬和砖砌墓,殉葬器物很多,有陶鼎、陶壶、陶豆、陶马、陶俑、铜镜,还发现有汉砖、石斧、鹿角、画像石等,出土物极为丰富。在保存下来的文物中,画像石为最多,至今该村随处可看到完整和不完整的画像石块,石上刻有蛇、熊、狗、水鸟、鱼等图案,看上去虽然粗糙简陋,但线条流畅明快,形象生动传神。这些图案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给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从保存下来的标本残片深腹罐、篮纹罐、鬲、甗、小口罐、子母口罐、翁等来看,黑堌堆遗址是一处早期先民居住遗址,属龙山文化、商代、周代文化遗存,汉代成为墓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为研究鲁西南地区早期人们的居住分布、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提供了实物见证。 1989年,黑堌堆遗址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高堌堆遗址 | 高堌堆遗址为成武县文物保护单位。 高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高堌堆村内。现高4米,东西50米,南北63米,面积为3150平方米。经钻探得知,原遗址东西长90米,南北宽85米,总面积约7650平方米。地表以下堆积情况为:自地表以下90厘米为黄沙土,90厘米至110厘米为灰褐土,110厘米至150厘米为灰黑土,150厘米至260厘米为灰黄土,直至280厘米仍不见生土。由此可见,该遗址堆积较厚,遗物比较丰富。采集标本有夹细砂绳纹灰褐陶甗,素面、方格纹、绳纹灰陶罐,素面盆、盘、绳纹翁、器盖、蚌链、石刀等;岳石文化的遗物有夹砂红陶罐;商代的有夹粗砂红陶鬲、素面盆;东周的有豆、缸。挖土时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青铜戈等,亦有西汉的墓葬残存在崖壁上。 《城武县志》载:高堌堆村原名高左堌,面积约5亩,明代崇祯年间在其上修建有元始天尊庙一座,有庙碑一通。1938年此庙被拆除,庙碑也被砸毁。高堌堆遗址文化堆积较厚,时代延续较长,自龙山文化始,经岳石、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有五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似无间断。因而,它对建立菏泽地区古文化的序列,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9年,高堌堆遗址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现已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徐思迈妻申氏节孝坊 | 徐思迈妻申氏节孝坊,位于成武县张楼乡徐老家村。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全石结构,造型古朴典雅,雕工考究,书法俊美,属于典型的清代石坊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坊四柱三门,中间宽3.0米,两侧宽1.0米.底部基柱南北总长9.0米.柱石两侧均有石桩加固。石桩上均有石雕狮子,形态各异。立柱和加固的石柱上同时雕刻着各种几何图案及历史故事。立柱正面有两副对联,分别是: “雪满瑶池,数十年清操炳耀.鸾回凤扉,几千载制敕辉煌。”和“翼翼青编标苦志,煌煌紫诰铸贞珉。” 此坊横梁上雕刻有多种图案,造形生动,雕工别致,甚是精美。三道横梁中间夹有两块大匾,分别书曰:“敕褒节孝”和“旌表太学士徐思迈妻申氏节孝坊。”房檐为石刻仿木结构,中间高,两侧低,层次分明扣和巧妙,翘角飞檐,勾心斗角,显得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坊檐正中斜挂着膏50厘米,宽30厘米的“圣旨”牌。该坊历经二百余载,保存基本完好。因为地震,牌坊略显倾斜。 |
张成墓碑 | 张成墓碑为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成墓碑 立于成武县南鲁集镇白海村南张氏先茔墓地内,东侧五米立有翁仲,翁仲南有神道和石质林门。张成为元代亚中大夫两淮都转运盐使张孜的父亲,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去世,葬于成武小房里,墓碑立于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三月,碑文由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国史元明善撰文,资善大夫御史中丞王毅篆额,元代著名书法家、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赵孟頫书丹。被世人称之为“三绝”碑,一向被世人所珍,历代常有人毡拓。该碑青石质,高440厘米,宽120厘米,厚44厘米,螭首龟趺,制式宏伟,碑文22行,满行60字。龟趺大部已被淤埋地下,碑文除部分被人为破坏外,大部完好,可通读。该碑楷书,字体端丽舒朗,潇洒有致,字体运笔稳重,出神入化,结构严谨,韵致古雅,是不可多得的赵孟頫代表作之一。1981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碑楼,198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张成墓碑又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大碾 | 大碾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大碾集村东侧,清代道光年间大碾尚保存完好,今仅存碾槽和一碾轮。碾槽系用九块长短不等的弧形带槽的青红石组成,宽80厘米不等,呈圆圈状。直径8米,周长25米。碾轮原有两个,大小不等,均呈铁饼状。今置于碾圈中间的碾轮直径1.7米(被埋入地下的碾轮直径1米)。碾槽、碾轮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在大碾东1里许有大井村,村内有大井一口,据《史氏族谱》载亦为史弘肇屯军所存。原井口很大,后屡经整修,今井口直径仍有3米。成武大碾及附属文物,历史悠久,是五代后汉时期史宏肇屯军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为国内罕见的古代屯军实物见证,同时,又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它特有的建筑形制融合成鲁西南地区旅游的独特风景,对研究我国古代屯军制度及军队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1998年5月,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刘氏石坊 | 刘氏石坊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石坊 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徐官庄村隅首东侧,全石结构,四柱三门三楼式,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修建。底部长9.0米,高约9.3米,进深2.5米,中门宽3米,两侧小门各宽1米。四柱下均有两石柱加固,加固石柱上均有石雕雄师。中门上有三道横梁,上有精美雕刻。横梁中间夹着两块长匾,分别写有:“敕褒节孝”和“旌表邑处士徐格妻刘氏节孝坊”,坊檐下悬挂有“圣旨”字样的精雕匾额。该坊两边雕刻图案相同,有四副对联刻于其上。分别是:灵感一时来白鹤 忠魂千载著乌头;孝达宸枫彤管焕丝纶之节荣萱草青湘发兰桂之香;时有疾风临劲草 纵教寒月蔼长松;皓首完贞松能傲霜心尤苦 青年矢志竹到凌云节愈高 该坊20世纪70年代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坊虽残,但仍不失其较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徐格妻刘氏节孝坊 | 刘氏节孝坊清乾隆六十年,为处士徐格妻刘氏所建。位于成武县白浮乡徐官庄东西大街中间。西南距成武县城16公里,南距红卫河800米,西北距高堌堆遗址1.5公里。1992年6月12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坊全石结构,底部长9米,四柱三门,门宽3米,两侧小门各宽1米。四柱下各有两石桩加固,上有过梁开榫加稳。八个石柱上分别雕有雄师,张口扬鬃,是为门卫。中门上有三道横梁,分别雕有凤凰穿牡丹、狮子滚绣球和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工精细,令人赞叹。横梁中间夹着两块长匾,上面分别刻着“勅褒节孝”,“表邑处士徐格妻刘氏节孝坊”。坊檐下悬挂着“圣旨”字样的精雕匾额。两面雕刻图案相同,但楷书内容有异。东侧四柱对联为:灵感一时来白鹤,忠魂千载著乌头;孝达宸枫彤管焕丝纶之色,节荣萱草青缃发兰桂之香。西面对联是:时有疾风临近草,纵教寒月蔼长松;皓首完贞松能傲雪新尤苦,青年矢志竹到凌云节愈高。 该坊采用立体透雕、浮雕、平雕龙、凤、狮、云、牡丹等图案,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
石佛 | 石佛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武县白浮图镇东北隅吉祥寺内存有一石佛。该佛青石质,近圆形雕塑。高七尺二寸,重约5吨,为释伽摩尼佛。该佛头大身小,不成比例,卷发,额际低平,额心有吉祥痣。脸颊扁平,表情恬静而安详。关于石佛雕制的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孙修先生认为该石佛雕刻于南北朝时期。 关于该石佛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发洪水。佛祖乘洪水而来,轰然有声,驱退洪水,化为石佛,落座于此。永保此地免遭灾祸。世世代代,吉祥安康。传说毕竟是传说,主要是因为石佛历史无法细究,一些人边附以神秘色彩,使其有声有色罢了。这种传说吻合了佛教慈悲救世的思想,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
广福寺遗址 | 广福寺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福寺遗址 位于大田集镇桃花寺村内,北临东西街,西侧与南侧均为洼地,始建于金大定五年,明清两代又多次重修。存明代万历九月重修广福寺记碑、清同治十三年春重修广福寺碑、明弘治十八年重修广福寺记碑、大清嘉庆五年重修昆庐阁序碑、大清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广福寺重修山门金塑天王记碑、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创建昆仑阁序碑、大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立广福寺重修达摩祖师庙碑,并有龟趺一对,残碑数块、刻画石磙一对、残石柱一对,西南侧还存庙井一口。该遗址东西80米,南北100米,遗址高出四周地面约1米许。至抗日战争时期仅存残殿,20世纪70年代被彻底毁掉,改建为桃花寺中学,2006年又予重建大殿五间,内塑佛像18尊。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吉祥寺石佛 | 吉祥寺石佛为文化旅游景点。 成武县白浮图镇东北隅吉祥寺内存有一石佛。该佛青石质,近圆形雕塑。高七尺二寸,重约5吨,为释伽摩尼佛。该佛头大身小,不成比例,卷发,额际低平,额心有吉祥痣。脸颊扁平,表情恬静而安详。关于石佛雕制的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孙修先生认为该石佛雕刻于南北朝时期。 关于该石佛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发洪水。佛祖乘洪水而来,轰然有声,驱退洪水,化为石佛,落座于此。永保此地免遭灾祸。世世代代,吉祥安康。传说毕竟是传说,主要是因为石佛历史无法细究,一些人边附以神秘色彩,使其有声有色罢了。这种传说吻合了佛教慈悲救世的思想,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
成武古皂角树 | 成武县城二十五里戚庄村生长着一株稀有古树-皂角树。该树树龄之长,树径之粗,树冠之大,在同一树种中,当属罕见。 现在该树生长在戚庄村西一村民院落内,树高十余米,树冠直径20余米。树干直径1.2米。两个成年人合抱尚不能将其合围。树干由于自然原因已经中空,一成年人栖身里面仍有空余。该树现在生长依然十分茂盛、郁郁葱葱,树冠像一把巨伞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据推断,该树至少有六、七百年的树龄。村里老人讲:很多年前,这里水患成灾,树种随洪水而来,落在此处生根发芽,直至今天长成参天大树。因该树造型奇特,姿态优美,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参观留念。 |
玉皇庙遗址 | 玉皇庙遗址为菏泽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庙村玉皇庙遗址位于成武县伯乐集镇玉皇庙村北,整体呈覆锅壮,土质为灰褐色。南北长50米,东西宽50米,高约3米。该遗址采集标本有商代夹砂绳纹鬲口、鬲足、汉代瓦片、灰陶罐残片等,是商至汉的聚落址。明万历年间,遗址上部曾建有玉皇庙,之后又多次重修,20时机70年代被毁。现存清嘉庆六年重修玉皇大殿王母祠山门盘路记碑、士庶题名碑及清代柱础一对。为研究鲁西南堌堆文化及道教在鲁西南地区的发展和分布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