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唐模景区 | 唐模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唐模古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传说因其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沉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游历其中,如诗如醉。徽州唐模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田园风光幽雅别致、亭坊街桥古韵悠悠,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特别是别样的古老水街,使人备感吉祥平和,堪称徽派气息浓郁的典型古村落,现已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国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文明示范景区。 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唐模的风雅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从唐模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创建唐模,到1087年郡北投靠而来的许家兄弟繁衍成大姓望族之后仍沿用唐模。千余年来,“唐模”这块牌子上始终灿烂生辉着忠孝文化的光环,有关许氏家族的”文章“亦很多,比如”孝子湖“、比如”一村三翰林“之说。 |
呈坎景区 | 呈坎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呈坎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15公里。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 中国风水第一村——呈坎八卦村,是世界迄今保存最古老、最神秘的东汉八卦村。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周时期这里曾产生过灿烂的青铜文化。三国以前是山越人居住,山越人刀耕火种,过着一种于世隔绝的生活。东汉三国时期孙权(东吴)统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吕蒙来到此地征服山越人。见此地地处万山之中,四面矗立着八座大山,中间是一平方公里的洼地,”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一条河流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并有众多小溪汇聚,犹如”九龙戏珠“。观其象、又形似一幅天然八卦图。是人间罕见的风水宝地,便在此定居下来,整个村落按着先天八卦的形式来布局建村,同时易名为”龙溪“。 民间俗语诠释走进呈坎:”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宋代理学家朱熹赞誉呈坎:”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现今完整保存着1800年前东汉时期建村的八卦风水布局和建筑街巷、村落风水文化、三街九十九巷的古村落肌理以及东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保存完好古建筑、遗址180多处和部分出土的新石器、青铜器、国家重点文物等。 呈坎古建筑群主要的建筑时代为明初至清末。该村自唐代以来,高官、隐土、巨贾、史志学家、作家、制墨家、书画家代不乏人。据《新安府志》载,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10人。该村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40处。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内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处(其中明代民居18处,清代民居2处)。这20处构筑明代古村落特征的建筑,包括1处祠堂、1处社屋、1处更楼、2处石桥和民居15处。分布在该村方圆0.7平方公里的山区盆地内。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呈坎“。走进呈坎你得到的是:财气、人气、福气、祥瑞之气。呈坎过坎神兽护佑,让你一生无坎、平平安安、大吉大利,万事吉祥如意。 |
潜口民宅 | 潜口民宅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紫霞峰南麓。 此地 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火。1984年起,将原散见于潜日、许村等地11座较典型又不宣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组成明代村落,定名"潜口民宅",它包括山门一套,石桥、路亭、石坊各一座,祠社三幢、宅第四幢。拆迁复原过程中,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时貌。山庄占地17000多平方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从周围不同角度,都可以观赏到完美的建筑形象。 整座山庄面积1.72万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各地的10座典型明代建筑集中一处,亭、桥、楼、阁、厅及内部陈设俱全,重现了明代山庄之风貌 。 山庄包括古祠3幢,民居4幢,石牌坊、石拱桥、凉亭各1座。1984年动工,1990年基本完成。由徽州区和歙县各地数百座明代建筑中精选拆迁而来。有方氏宗祠石牌坊、善化亭、曹门厅、司谏第、方文泰宅、乐善堂等著名建筑。依势坐落在山坡之上,错落有致。现建为潜口民宅博物馆。山庄布局精巧,环境幽雅,被誉为明代民宅建筑博物馆,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珍贵实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门潜口民宅 厅建于明中叶,原为潜口镇汪姓众厅六顺堂残留部分。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为明代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始建于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过桥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翘,名"善化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顺山势北转,即见"乐善堂",建于明中叶,原系潜口镇汪姓子孙所建众厅,因族中老人常娱乐议事于此,故又名"耄耋厅",二进3开间,无楼。北面毗连着"曹门厅",建于明嘉靖年间(1554年),原为潜口镇汪氏后裔的支祠,9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8根献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四廊,与明堂正厅连接。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门(1495年),原坐落潜口村,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汪善孙辈祭祖所建宗祠,二进明厅式,中间天并设池,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吴建化宅,建于明中叶,系普通民居,原坐落潜口村,始建时为3层,后改为2层,仍保留明代建筑特征。方观田宅,始建于明中叶,原坐落歙县坑日乡沦潭村,一进2层3间两厢式。方文泰宅,始建于明中后期,原坐落在坤沙村,为3开间两进、上下对廊结构的2层民居。苏雪痕宅,明中叶遗构,原坐落歙县郑村,一脊翻两堂逆向式3间二进2层砖木结构。 历史沉淀 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首先,潜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从建筑 类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从宅主看,有商人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其次,潜口民宅颇县典型性。这里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有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砖本结构建筑之一的"司谏第",亦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这里,可以见到明宅起居方便,简易而富有实用价值的营造法,从天井设水池去体验聚水如聚财的哲理。再次,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人的建筑,大都取自潜日村,布局上又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部陈设以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再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 |
丰乐湖 | 丰乐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丰乐湖景区---位于黄山山脉东部,自温泉景区桃花溪始绵延至黄山峰外第一峰,全长28公里,精华部分7.5公里,于70年代筑大坝于黄山南大门,高峡出平湖,由此形成华东地区最高、可观光游览的人工水库景区,上游如高山峡谷,山峦叠嶂、波光轻盈,绿水如碧,下游则渔歌帆影、极具生活气息,乘坐帆船,于丰乐湖中,蜿蜒行游于黄山东部峡谷之中,有三峡之俊秀、千岛湖之清丽、西湖之妩媚、洞庭之烟波,被誉为"黄山天池"。丰乐湖犹如一颗祖母绿镶嵌在黄山群峰之中,为黄山作为自然、文化双遗产凭添上神奇色彩! 丰乐湖景区的上游码头,是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的正宗产地洽舍、富溪,这里离黄山大门仅20分钟车程,下游码头只需10分钟车程即可至正在申报中的世界遗产地---拥有两处国保,历史文化称冠于徽州大地的八卦迷村--呈坎、江南园林的故乡--唐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等知名景点,构建了真正的名山、秀水、古徽州之旅。 丰乐湖景区全长约15华里的水路,水色碧绿,流淌在鸟语花香的山谷中,轻舟扬帆的旅途,早春遍野的映山红、春夏中勤劳纯朴采茶女、秋日片片红叶和冬日那环绕水面的紫花带。依山傍路而建、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小村庄,水面上那满布的渔具,游客无不心旷神怡。船在水中行,两岸青山夹峙,中天白云悠悠,只觉"人在湖中游,天在水中抖,几座高峰成孤鸟,几多青山变绿洲"。你可以听到清脆的山歌,甚至亲自去采上一筐春天的清茶,还可以花上3、5元钱,去买上一笼真正的清水河虾,用船上农家酿制的美酒,好好的品上这醉虾的美味,这真正融入自然的感受,又是何等的美妙呢? |
岩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 岩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安徽省重点文化节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著名风景区黄山南麓,处于“花山谜窟”和“棠樾牌坊群”两景区的中心地带(黄山市徽州区城区内)。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正式成立后,一、二、三支队和特务营奉命于2-4月间到达皖南岩寺地区集中进行组编点验和军政训练,军部机关设在岩寺金家大院。经过组编训练,1938年4月26日,新四军召开抗日誓师大会。4月28日先遣部队从潜口出发,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5月1日后,部队分批奔赴抗日前线,军部于5月5日离开岩寺移驻泾县云岭。北有延安,南有岩寺。新四军在岩寺,不仅发展壮大了队伍,提高了战斗力,而且对皖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院是一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及前后院落,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同时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机要科及电台设在军部以东百余米的洪桥。 1995年,军部旧址被公布为黄山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1998年旧址被修复,并举办了军部陈列及图片展览。1999年10月,军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新四军历史上五处旧址之一。 |
罗东舒祠 | 罗东舒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徽州现存的众多古祠堂中,“罗东舒祠”是最著名者之一。它坐落于现在的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它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 四进院落建筑层层升高 “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的。罗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据罗氏族人介绍,罗东舒幼年时期就聪颖过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隐居乡间,以耕作读书为乐。他积德行善,以仁义之心待人,赢得了“黄鲁直之才”和“欧阳永叔之贤“的美誉,当时的学者也都尊敬地称他为东舒先生。对这样一位备受人们爱戴的先祖,罗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据说对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庙的礼仪,这在徽州祠堂中是不多见的。 “罗东舒祠”坐西朝东,包括照壁、棂星门、前天井、左右两座碑亭、仪门、两庑、拜台、厅堂、后天井、后寝以及南侧的女祠和北侧的厨房、杂院等部分组成,共四进四院,依轴线对称分布,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可谓规模宏大,位居江南第一。 照壁在祠堂的最前面,是一面呈弯弓弧形的砖墙,它的后面是棂星门。棂星门由6柱5间的石牌楼组成,每根石柱的顶部都雕有怪兽“朝天吼”,雄伟壮观,气势威严。棂星门与南北两面留有洞门(这两扇洞门是村民们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的围墙构成了“东舒祠”的第一进院落。 棂星门的后面是由7个开间构成的仪门,正门左右次间各置边门,两旁有抱鼓石一对。正门上方高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是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的手迹。平时正门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祭祖或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打开。梢间和尽间为统间,名曰“厅事”,“以备聚餐待馂之所”。仪门也是族人进出东舒祠的第二道门,它与棂星门之间就构成了“东舒祠”的第二道院落。 仪门后面是一个由两庑和享堂合围而成的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这就是“东舒祠”第三进院落。庭院中有宽阔的甬道、花圃,两边是南北两庑。一面披水流入庭院,这就是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聚财思想的具体表现。庭院靠享堂一方是花岗岩石板铺砌的拜台,是祭拜祖先时摆放猪羊和香烛等供品的。 拜台的后面就是气势宏伟的享堂了,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门,梁架重叠,接缝紧密。正中照壁上方,垂挂有明代著名书法大师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型匾额。享堂宽敞宏大,可容纳千人。罗氏族人不仅在这里祭先拜祖、商讨议事、举行庆典、执行族规,还定时展示祭祀器具、祖先容像、族谱、圣旨、官诰、御赐珍品以及接待地方-,宴请嘉宾贵客等。 紧靠享堂南山墙,建有“女祠”,名曰“则内”,也就是内侧之意,是用来安放罗氏家族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它坐东朝西,没有正门,面积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高度也只有主体建筑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罗氏家族在对女性尊重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 享堂的后面是“东舒祠”的第四进院落。它是由享堂、后寝大殿、南北围墙合围而成的。这里天井狭窄而高深,与第三进院落的宽敞明亮形成了强烈反差,给人一种凝重森严的感觉。后寝大殿是安放男性0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东舒祠”最神圣、最精美的地方。殿前有三排宽阔的青石台阶甬道通向大殿,沿廊有10根巨型石柱,殿内有木柱46根,前沿的26块黑色大理石栏板浅浮雕有姿态各异的避邪等鸟兽图案,雕工细腻,圆雕的狮子神态生动,活灵活现。寝殿中的斗拱、雀替、梁头、叉手等木质构件,或为云浪花朵;或状如花瓶;或形同花丛,图案精美,典雅秀丽。尤其是透雕的“鳌鱼吐水”雀替更是玲珑剔透,精彩绝伦。梁架上布满了极具个性的民间包袱式彩绘图案,色彩明快迷人,构图大方典雅,被誉为“国内罕见的民间彩绘珍品”。 著名的“宝纶阁”就雄踞在后寝大殿之上,是在明万历壬子年(1617年)扩建时另外加上的,所以其木构架全部直接安装在寝殿檩条之上。至今,人们仍能从两层之间的草架隔层,看到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是如何连接到一起的。 将近百年的坎坷建筑历程 后寝既然是安放男性祖先牌位的神圣殿堂,为什么要在其上加盖一层楼阁呢?《祖东舒翁祠堂记》碑刻不仅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而且它也明确记载了整座祠堂从初建到完工近百年的坎坷历程。“东舒祠”于明代嘉靖初年首创,到了嘉靖十九年(1542年),后寝大殿快要完工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工程-停了下来,过了70年以后,才又开始重建,并在后寝之上加盖了一层楼阁。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导致修建祠堂这样的大事停了下来呢?据罗氏35世孙罗来平推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后寝9个开间的彩绘用了超规格的黄色,另一个是把“鳌鱼吐水”雀替上的鱼头雕成了龙头的形状,这都是朝廷所不允许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资金短缺,直到70年后,隆庆进士、大理寺卿、罗氏22世祖罗应鹤荣归故里,续建祠堂的工作才由他担当了下来。由于后寝的高度不及享堂,与整个东舒祠的宏大气派相比极不协调,罗应鹤在后寝大殿的顶上加盖了一层4.7米的楼阁,同时外加两个楼梯间,使后寝的开间也由原来的9个扩大到11个。 从“寝因前人草创,益之以阁,用-代恩纶”这段话可以看出,罗应鹤之所以要盖此阁的原因,是为了珍藏与皇恩有关的圣旨、御赐、官诰、皇榜等东西,故取名为“宝纶阁”,以体现“君在上,民在下”的建筑理念。实际上,当初建造楼阁只是为了建筑上的需要,也就是为了使后寝的高度超过享堂,以使整个祠堂建筑保持一种一进高过一进的视觉感。 上世纪60年代,文物部门在对“东舒祠”作鉴定时,看到后寝大殿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彩绘和精美的木雕,极具文物价值,就把后寝大殿单独上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在登记时,认为“宝纶阁”的名称指的是包括大殿和楼阁上下两层的整个建筑,于是省保名单的目录上就阴差阳错地出现了“宝纶阁”。直到199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四批国保单位时才给“罗东舒祠”正了名分。 |
潜口古建筑群 | 潜口古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离开黄山温泉后乘车下行约60公里至紫霞峰下,便可见到,故又称“紫霞山庄”,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庄面积16000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10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今天独具风格的明代山庄。 这十余座明代古建筑是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 荫秀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为单孔拱桥,它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 走过荫秀桥便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牌坊。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 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步出善化亭,顺山而上,即见第一座民宅“善堂,又称耄耋厅,建于明代中叶,此堂是供族中80岁以上的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 曹门厅于明嘉靖年间。建造者为潜口汪曹(其先人曾任宋代漕运使),后裔支祠,建筑宏伟,为一般祠堂所不及。 方观田宅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通农民住宅,建于明代中期。专家认为此宅是徽州普通农民住宅的代表。 司谏第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为明厅式的文化型建筑。 交 通 屯溪至潜口古建筑群27公里,无专门班车前往,只有坐出租车去,大概花费50元左右。 安徽黄山市 |
呈坎村古建筑群 | 呈坎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呈坎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主要的建筑时代为明初至清末。该村自唐代以来,高官、隐土、巨贾、史志学家、作家、制墨家、书画家代不乏人。据《新安府志》载,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10人。该村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40处。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内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处(其中明代民居18处,清代民居2处)。这20处构筑明代古村落特征的建筑,包括1处祠堂、1处社屋、1处更楼、2处石桥和民居15处。分布在该村方圆0.7平方公里的山区盆地内。 文献祠堂位于村西首,是呈坎罗氏宗祠,族人祭祖、议事、举行重大礼制活动的场所。 长春社位于村南首,是村民祭记土地神、五谷神之所;位于村中衔巷交叉口处的钟英更楼是打更巡夜供瞭望和报时之场所;横跨众溪的环秀桥、隆兴桥则是联系村东、村西和南向进出该村的交通要道,两座石桥还是村人游憩休息之所;位于该村五街九十九巷的15处民居建筑是村民世代生产生活居住的私宅和家园。既有显赫的官邸,也有素朴的民宅,还有徽商的寓居所。这些建筑除正房外,有些还保留有厨房、私塾、花园、杂院等。2001年6月25日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在1996年,村内罗东舒祠已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徽州文化园 | 由碑廊、牌坊群、徽派盆景园、紫阳书院、新安画苑、古徽四宝斋、新安药堂、徽商纪念馆、徽戏楼、徽茶品茗阁、徽菜馆、文昌阁、五凤楼等部分组成,全部开放后,每天都有徽剧演出和徽州风情民俗表演。现在开放的是一期工程项目,主要有碑廊、徽派盆景园、牌坊群、文昌阁、五凤楼五个部分。 徽州,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和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园设计为徽派园林,以碑廊、碑亭、碑墙、碑园为主线,通过紫阳书院、徽商纪念馆、新安书画苑、古徽四宝斋、徽戏楼、徽菜馆、徽茶品茗阁、新安药堂等景区,集中展现徽州文化所代表的中国明清四百年历史文化精华,是融民俗风情、山水风光和历史古迹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学术交流、文化考察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园区。 |
老屋阁及绿绕亭 | 老屋阁及绿绕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屋阁及绿绕亭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西约4公里的西溪南村。该村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始建于唐,鼎盛于明清,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村中至今仍保存明清建筑100多幢,老屋阁及绿绕亭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屋阁,又称老屋角和吴息之宅,建于明代中期。为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下层矮,上层高,坐东北朝西南,3进5开间,口字形四合院,通面阔17.7米,进深19.4米。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中进楼下明间为客厅,大门位于中轴线上,狭长的天井中央有石板砌的水池,大门上建有水磨砖砌成的门罩,未事雕琢,与铁皮包镶的大门十分协调,显得厚实庄重。 中进为进深九檩,在明间缝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式的双步架,梁两端饰以云雕,梁上置瓜柱支载3架梁,瓜柱与金柱上端之间另加一单步梁,3架梁上有脊瓜承托脊檩,两侧置雕花叉手,形如卷云飘带。梁架上承脊瓜与5架梁上瓜柱用莲瓣式平盘斗;山面梁架瓜柱下端收杀做成鹰嘴形。楼面为梁上架阁栅,架栅为直径约11厘米的整根圆木,上铺楼板。沿天井四周有一圈齐整的栏板,雕花缀朵,富丽繁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在天井四周设置靠椅,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设计精巧美观,颇具韵致,称为飞来椅,又雅称为“美人靠”。 楼上厅堂宏丽宽敞,布置井然有序。墙以芦苇编篱,表面敷以泥土和石灰,紧密牢固。厅内不用天花,搁栅外露,为彻上明造住宅,当地称这种构造为“楼上厅”。古代徽州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山高人稀,为防山区瘴疠之气,人们就把楼上作为日常主要的栖息活动场所,所以把楼上厅室建得比楼下更轩敞,逐渐形成楼上厅这种独特的徽派建筑格式。后进全毁,2001年香港中国文物艺术修复基金会捐资进行了修复,其结构与中进相似。 绿绕亭座落在老屋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米.元天顺元年(1328年)西溪南名士吴斯能、吴斯和兄弟两个集资建造,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绿绕亭的结构与雕饰风格类似老屋阁,唯月梁上绘有典雅工丽的包袱锦彩绘图案,临池一侧置飞来椅供人休息。在亭中近可观繁茂场圃,远可眺绿茵田畴。历代文人题咏甚多,后集成《歙县丰溪吴氏文徵》。老屋阁规模宏大,庄重典雅,它和绿浇亭作为典型的明代徽式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寺镇 岩寺镇在黄山市徽州区东部,即东经118°14′,北纬29°14′,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镇政府所在地岩寺既为黄山市徽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亦是徽州区的中心城区,是徽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经省政府批准的黄山市规划中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蔬菜基地及物资集散地。 岩寺镇建制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岩寺得名因于古代村前一山岩上有座寺庙而来。到公元766…… 详细++ |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 |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位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该博物馆收藏了徽州各种民间传统制茶工具、毛峰茶文化历史书籍等,展现了中国徽文化和徽州茶文化悠久的历史,2008年4月建成对外开放。 建设布局谢裕大茶叶博物馆是安徽省首家茶文化博物馆,总面积3500平方米,按徽派风格建造,是集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及黄山毛峰茶的发展史、谢裕大产品的制作工艺展示、茶道表演、品茗为一体,以宣传徽州文化和徽州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馆,是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对外品牌形象,更是黄山毛峰和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百年字号正安开,裕大辉煌今日创”。在“谢裕大茶行”创办百余年之际,谢裕大茶叶博物馆的建立,让世人可以更加直接生动地了解黄山毛峰,同时,也让“谢裕大”这块百年老字号招牌重现辉煌。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依托徽商历史,挖掘徽商商业文化精神,从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展示了黄山毛峰茶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谢正安历经艰辛、数年耕耘试验后,终成“正果”,创制出具有独特样式与品质的闻名天下的经典毛峰茶,被后人誉称为“黄山毛峰第一家”的历程。 通过丰富详实的收藏展品和历史文献、文物,运用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陈列形式与手段,借助历史文物、茶书、茶经、茶画(古代的,现代的)、茶技、茶艺的综合展示,达到集中表现“黄山毛峰第一家”谢公正安由茶道提炼出商道之精神内涵。进而衍生茶与宗教、茶与社会、茶与人生的融合境界,反映后代传人在发展经济竞逐市场的同时,不忘承上启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寓传统精髓文化于现代企业文化中去,构建了符合茶道外在形式和内在特质的品牌商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张村村 |
---- |
长潭村 |
---- |
洽舍村 |
---- |